回覆列表
  • 1 # 樂友匯

    知難行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知易行難:知易行難指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這個問題曾經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引起過不少的爭論,本人更傾向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觀點的主要意思是: 知本身是有層級的,它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知跟行是一樣的。 行肯定是有過程的,有開始、中間,最後到完成。知也是一樣,它是分級的、分階段的知。我們在行的初始階段,不可能獲得最終的認知。這個聽起來有點抽象,回到關於戰略的問題,那就是,任何一個戰略都是一個過程,就好像是企業行動的路徑圖。而行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求知的過程, 我們開始行動之前是不可能獲得一個完整有效的路徑圖的,所以行動的過程就是求知的過。程。

  • 2 # 蒼耳子78413762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與知行合一,其實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在社會活動中這三者都是同在的現象。比如有人讀了幾本書對道理誇誇奇談,其實什麼都做不到,許多公知具有此特點。另外我國的改革進行了三十年:,成就很大,問題也較多,至今卻在知這個理論上的進展不大,這是知難行易的表現。其實最好的應是理論結合實際也就是知行合一了。用馬克思的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應是最好的方法。我國改革成就的取得,最主要原因1是人口紅利。2是體制紅利,我國的工業化與基礎建設的成功與國有制體系關係巨大。

  • 3 #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我認為呀知易行難。就是把事情搞得太複雜化了。真正去做的話。就會變得很簡單。不去設身處地,怎麼會知道此事很難。關鍵是一個帕子。做任何事情,如果這也怕,那也怕。對自己所做的事還想成功嗎?知難行易也就是說。這件事情了,想想做起來都很困難。實際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逼出來的。只要你敢一起做,再困難的事都會實現。

  • 4 # 金川詩歌1

    對於那些注重內在修養,又敢於擔當,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值的人,肯定是知難行易。因為他對人與事物的探索與實踐,已經達到人類現有認知的極致,此時就顯得,知難!

    而對於有的人,看起來什麼也知道,甚至無所不知,但是,在行動上卻從來不願意踐行,對於這種人,肯定是行難!而且,現實之中這種人太多了!比如,都說人與人互相攀比,活著很累,可是就是忍不住要互相攀比,追時髦,比時尚,……其實,都知道有些東西是徒勞無益的,但是還是會忍不住去追求!這種人最麻煩,聽不進別人的好話,自己又在行動上無所事事,但是,又會對別人說三道四,還會成為害群之馬。

    還有人,就是知也難,行也難,每天稀裡糊塗地隨大流活著,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自己也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一句話他的知他的行是被別人被環境左右的!這種也不在少數!這種人可愛又可氣!

  • 5 # 馬路飛歌9

    心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但陸九淵主張"知先行後"。

    而王陽明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陽明認為"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反對“知而不行”,認為知和行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這裡要說一說王陽明提出的" 滅人慾,存天理",很多人認為王陽明提出的"滅人慾"就是要把人的一切慾望滅掉,吃穿住行,遊樂敦倫。所以把王陽明看成是一個反人類的怪物。所謂人慾,是指人在後天生存和學習過程中沾染上的不良習氣,它矇蔽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以假為真,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這裡的"本來面目"即天理。和陸象山先生說的"層層剝落,發明本心"的本心是一個意思。所謂"致良知"也是發明本心,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佛家"照"的境界。

  • 6 # 閒看秋風999

    謝邀。"知易行難"的討論大概來自於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中國古代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說法,歷來為人們所遵奉。孫中山從他的革命實踐中,對這種這種說法提出挑戰,認為它不但不能激勵人們的進取精神,反而助長一種畏難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則天下事無可為者矣”,並明確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後乃能知之”的論斷,這種行先知後、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孫中山不同於封建社會傳統的資本主義進步思想。孫中山又說“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進於行”,反映了“行”與“知”的辯證關係。孫中山也因此得名"中國革命先行者"。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 其實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先有理論還是實踐,或者先實踐然後建立理論? 是學習掌握某種理論容易,還是踐行這種理論更難?

    以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為例,事先根本沒有理論可遵循,唯有幾個"特區"在"摸著石頭過河",進而推廣到全國; 脫貧致富,高校擴招,醫療改革,股票市場等等,無一不是"先試驗,再推廣",最後上升到理論層面,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儘管改革步伐的加大,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但如果坐等理論成熟再來"知難行易",恐怕中國還是四十年前的老樣子。

  • 7 # 邁幫林海舟

    每個人的個體特徵不一,可能會在這兩者之間出現側重,有的人覺得學習和悟道會來的比較簡單,但是就連真正走出去行動起來都會有難度,更別說要做好,做到極致;但也有人卻擅長去行動,你讓他靜下來做些思考,或者做些知識或經驗的沉澱就會有難度。

    所以還是因人而異,當然最好的境界便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 8 # 微妙玄通冰激凌

    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識本身就包含“知”和“識”,即理論和實踐。有人說“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兩者是相輔相成、辨證統一的。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心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細節決定成敗,其必也!故“合抱之木,生於毫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這樣說,不知君是否還困惑於“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呢?

  • 9 # 明貞

    知行是一元的,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都是錯誤的。大部分人即便大智慧者都在迷惑之中,在命運的操縱下流浪生死順逆。所以知行不能合一,才出現了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因為知行都不在正確的軌道上。

  • 10 # 魔器1

    “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要看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知,一個是未知。有些事物,人類早有定論,只是自己還不知道,透過學習,一般不難,前提是自己不笨不懶,肯學習,肯鑽研。有些事物,還是人類未知領域,想要知道,難度較大,這裡面又有兩種情況:一,相關邊緣知識豐富,有相當濃厚的興趣愛好,天資聰穎,物質條件雄厚,時間充裕,運氣又好,求知也不太難,即使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還是可以取到真經。二,就是與上面所說的情形相反,永遠會不得而知。

    行,理論上不存在問題,只是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只要有條件,有理想,有信心,加上天時地利人和,事情就可以辦成。

    綜合分析,對於物質條相對好的人來說,知難行易。所以,大企業注重人才培養,只要有好專案(知),沒什麼行不通的。對於知識(技術)條件相對好的人來說,知易行難。所以,大專案初期注重招商引資,計劃早已做好,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行)。

  • 1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知難行易

    一一“知"為"難開口""朋友好交口難開”;“行”為"不準不同意"“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其實知難行易,與行易知難,都是說知難行易,“豆腐兩碗,兩碗豆腐的意思”。"知"是懂得一條龍十二(龍的豬口),不準對此提不同意見,然後找準行動的目標方向(矢),以客觀目標放矢,讓提不同意見(“矢"反對“口")的意思。“行"是以強大的意志(彳)制約不同意見(亍)的意思。

    這知行二字何難何易,不言自明。以實踐為例:求知難,行走易: "櫻桃好吃樹難栽,朋友好交口難開”;"不準不同意易"“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要知道:這樣大難就要來臨"。

    (劉樹成 述陳龍語博文)

  • 12 # 高金波

    對個人而言,知易行難。對群體而言,知難行易。

    如,你和任何人(個體)講,民富是國強的基礎(咱老百姓有錢了,消費充足,企業容易賺錢,工作機會充足……),ta都很容易接受與理解。但任何個體都無法實施這一認知。WHY?涉及到實施,所有人都認為:那是OTHERS的事情,自己無能為力。這個基本認知讓個體很容易認識到的常識,到群體環節反而成了無法達成的共識。也就是說:個人因為認為他人反對而不去思考,從而導致群體形成共識無限艱難,而群體一旦形成共識,群體做事情本身反而變得十分容易,如,40年前,改革開放前的共識形成是無限艱難的,而共識一旦形成,社會進步的速度實際超越了所有人的認知,也就是說群體推動是毫無難度的。

    再比如,有人和你講普惠金融應該是一個APP內有28億枚比特幣等價物,14億人註冊領取後,每人帳號內有2枚比特幣等價物,就是一個機器記賬的普惠金融系統。你很容易發現確實如此(普惠是把權利指向人,將義務指向機器)……但你認為這個系統會容易實現嗎?大部分個體都會認為超級難以實現。這個認知會成為普惠金融難以實現的根本性阻力。所以,群體知難比行難,過了知的階段,行只是每人3分鐘(過了知,你才會發現2的30次方是10億,即以你為起點,每人分享2次,經過30次分享,累積影響的群體數量是21億)。

  • 13 # 正正經經的解說員

    這就是一個哲學問題了,怎麼回答都有bug。要說例子,那就太多了。

    知易行難:看著容易,做起來難。比如開車,不會開車的人看著旁邊駕駛位的司機一頓行雲流水的操作,覺得這也太簡單了吧。其實呢?每次駕考,都有30%左右的人被刷下來,拿到本了,還有為那12分兢兢業業。看著他操作行雲流水,其實司機的注意力要一直集中,不然一個距離判斷失誤,都有可能發生刮擦。一不小心就闖紅燈了,一不小心就壓實線了,一不小心就到路口了,發現還沒變道。一不小心,12分沒了,車子還撞了要修。嚴重的失誤還會導致人身收到傷害。這就是最常見的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的例子了。

    知難行易:看著難,做起來簡單。這個問題看似難舉例子,看起來就複雜的東西做起來難道會很簡單?還真有,比如塑膠瓶。沒從事過這個行業的人,應該大部分都不知道塑膠瓶和塑膠水壺怎麼做的吧,為什麼裡面是空心的,外形厚薄卻這麼均勻。其實塑膠瓶的製作真的很簡單,一副模具,然後吹塑機往模具裡擠塑膠,再一吹,就做好了。產量大,成本低。

  • 14 # 塵谷行知

    無所謂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因為知與行是一體的,不分先後。在“知行合一”中,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是同時進行的。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知,知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就是大道。行就是“推廣”,知行合一就是把人人本有的良知推廣到事事物物中,遵循大道的執行規律進行生命活動。

  • 15 # 自由小小影

    1、先來說說“知難行易”,西方人的學問是知難行易,他們把自己的學問搞得非常複雜,但是隻要學會了,就很簡單。比如我們學習電視機維修,怎麼把電視機修理好這門技術很複雜,但是你學會了就非常簡單,三兩下就搞定了。

    2、中國人的道理基本上是“知易行難”,我們老祖宗講的很多道理很簡答,叫做大道至簡,大家也聽得懂,就是做不到。比如做人要守規矩,請問哪一個人不知道;做人要有信用,請問哪一個人不知道,我們樣樣都知道,但是知道就是沒有用,因為做不到啊!

    3、我們今天的人喜歡將道理分成兩半,有的東西是知易行難,有的東西是知難行易。一般智慧方面的東西都是知易行難,因為講來講去都是那幾句,老子寫《道德經》不過5000言,幾乎把所有的事都給講完了,如果你再讓他多寫一章他也寫不出來了,所以他就趕緊溜了,可是這幾千年來,我們都還搞不大清楚,老子到底在講什麼。西方人不是,他們是分析又分析,搞了半天讓你很煩,但是你一旦懂得就非常容易。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思維學的基本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所以都是知難行易。

    4、天底下的事情一定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是《易經》裡講的那句話。兩個東西要同時存在,也就是“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要同時存在,今天做學問的人喜歡將其分開來看是不正確的,就像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不要偏離這個,否則最後倒黴的肯定是我們自己。

  • 16 # 亮月半

    行的前提在於知,知的前提是對事物認識掌握瞭解多少,深淺難易知道懂得多少。人的行與人知道的範圍寬窄深淺有關。行到哪是知到哪,都有一個深入淺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認識事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事物本身又是相互關連的過程。行由知決定,知易行易,知難行難。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在於對事物的認知,在於對難易的喜好,及挑戰知易行難的精神,還是對知難行易的逃避,看什麼心態。

  • 17 # 酒醉逍遙客

    知難行易是孫中山先生的理論,意思是探索真理的道路艱難,一旦總結出通俗易懂的道理,普通人參照執行起來就容易了。

    知易行難,出處 《尚書》:“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指的是知道道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做好更是難上加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和理解知識並能夠在實踐中推廣應用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如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知識惠及眾人才是關鍵。

  • 18 # 某科學的皮卡丘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一部分與人的意志有關,人的心理不僅能夠透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並且能制訂行動計劃,積極而有目的的控制自己的行動。

    意志行動是人特有的自覺確定目的的行動,所謂目的,就是對自己行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在執行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因而,能否勇敢地同困難作鬥爭,能否有效的排除內部和外部的困難,就成為執行決定的關鍵。

    事實求是的計劃還是必要的,執行計劃的堅定性,並不意味著機械刻板的行動,在執行計劃過程中要實事求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計劃。一方面堅持預定的目標和計劃好的行為程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於達到目標的行為。在這個階段,個體常常要反覆修改行動的方案,包括審定自己的目標,檢查行動和手段,堅持正確的,拋棄錯誤的。這些與人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有密切聯絡。

    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內心體驗和反應。

  • 19 # 解德麟

    沒有錢會知易行難;有錢的不存在知易行難,也不存在知難行易,都可以出錢請師付解決問題,或出錢請人幫忙。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能通神,但世界上和宇宙中還有許多未知數,還要出錢請科學家解決許多疑難問題。

  • 20 # 鳳清揚1979

    在古人的觀點裡有句話叫:知行合一。可見知道又能付諸行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知簡單的來講,就是明白的道理,方法,智慧。那麼能做到知的人就很不容易,有的人固守自己的見解觀點,不肯接受新鮮事物,或者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完全憑主觀去判斷,根本沒有調查研究就隨便下定論。可見知是不容易的,能做到知,必然是一個謙虛謹慎、不隨波逐流的人。

    行是相當知來說的,如果沒有知,就談不上行。對於所瞭解的知識智慧見解觀點,能夠付諸行動,使智慧行於生命中,是更難的事情。所以,知和行是密不可分的,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必然有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子被惡犬咬傷50多處,住院20天治療費近15萬元,狗主人拒絕賠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