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庭映月
-
2 # 陳杰詩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南宋詩歌高於北宋,成名詩人也多於北宋這是事實,我認為原因如下: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把黃袍掛身,成了開國皇帝,杯酒釋兵權又解除了很多打江山武官,說明了他政治手腕很硬,中央集權管控很嚴,此時文人墨客很難站出來大發感慨,否者可能是殺身之禍。詩歌較高成就一般在兩個時期,一是鼎盛時期,一個是衰敗時期。整個北宋是在平庸之中度過的,雖然也出現了象清明上河圖一段小勝期,但只是曇花一現。
南宋就不同了,外患一直是南宋心病,趙構一直忙於戰爭,對於內憂,來不及治理,所以遷客騷人,開始文風四起,造就了詩人輩出。文人憂國,這是事實。他們雖然不能拿起槍上戰場,但是他們可以用筆作槍,以喚起全體民眾,出現了象辛棄疾、岳飛、蘇軾等一些成就較高詩人。
其實一些名人橫空出世,這也是天意,比如蘇東坡,可以說上千年才能出現這樣一位文豪,他的詩詞、書法、繪畫均有成就,特別是豪詞,至今無人超越。
-
3 # o十一二o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蒼桑句便工!
這兩句詩出自清代文學家趙翼,也是著名的史學家。他的這句詩,我以為能很好的回答題主的問題。
文學,向來與家國相關,當文人歷經蒼桑、憂國憂民的時候,最能激發文人心中的豪情壯志、憂國情懷。文人常能胸懷天下,常以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常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可身處亂世,內外堪憂,常常不能在實際上展抱負,便轉而將這一腔激情熱血付於文學,畢竟文章千古事,功名一時榮。
另一個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寬鬆,直接導致了文學的蓬勃發展。 整個南宋無一日不有戰爭,朝廷精力大都在外敵,對內的政治氣氛就比較寬鬆,而且有著比較一致的目標,再加上南宋經濟繁榮,政治腐敗,有志者志向難申,便轉而著書立說,直接導致南宋文學蓬勃發展。
綜上所述,還是趙翼那首《題遺山詩》的末兩句最能說明問題: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
4 # 王西坡
說南宋詩歌成就大於北宋,我不知道為何題主有這般感覺。筆者猜想或許是題主讀南宋讀得比較多的緣故。
文學、詩歌方面,由於大宋王朝重文輕武,所以在宋代湧現出許多文學造詣很深的才子。而北宋當然有諸多的詩人、詞人十分出色,比如:樓主所說的蘇軾、文章太守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轍等可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有東坡先生的弟子“蘇門四學士”中的“山抹微雲君”秦少游、黃庭堅、晁樸之、張耒等;還有李清照的前半生也是生活在北宋時期哦!
我們知道的這些人有的文章寫得好。但是,他們的詞作也很出色,你知道嗎?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范仲淹《岳陽樓記》寫得洋洋灑灑,他的詞作《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不也是千古名篇麼?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得瀟灑自如,他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不也很悽美動人嗎?
所以,筆者認為北宋、南宋的詩歌成就沒有孰高孰低的說法,只不過是每個人閱讀的側重點有所差異,從而導致的感覺差異而已。
-
5 # 沂蒙山人191
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北宋開國後相對而言是國泰民安誨晏河清,文人可以施展自已的政治包負。而南宋是戰亂紛爭,南宋政權極急萬危,文人志士才華難以施展,於是乎,便將不得志的心情傾注筆端,憂國憂民奮筆疾呼,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
6 # 融融118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北宋文學的成就不在詩,在散文與詞。
北宋散文成就突出,唐宋八大家之六家: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歐陽修為當時北宋的文壇領袖。
北宋詞成就突出,有婉約派與豪放派,前者以柳永、李清照為代表,後者以蘇軾為代表。
靖康之亂,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定都臨安。南宋的文學成就以詩與詞為主,也產生了許多愛國詞人詩人。
其中陸游可作為詩人代表,他心繫天下,想抗金復國,收復失地,可一生都不大得志。他認為詞難登大雅之堂,於是主要寫詩,留存有9000多首詩,目前是中國古代存詩最多的詩人。南宋詩人還有范成大,楊萬里。
其中辛棄疾可作為詞人代表,他本在北方抗金,後迴歸南宋,不得重用,壯志未酬,徒留憾恨。他詞承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後還有張孝祥,姜夔,蔣捷等詞人。
從北宋到南宋,詞的創作一直非常繁盛。個人認為,北宋詞的繁榮略勝南宋,南宋詩的成就略勝北宋。
-
7 # 聞道者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點唐突,怎麼就北宋詩人少了呢?我們先梳理一下北宋和南宋的有名詩(詞)人吧。
北宋:晏殊、晏幾道、張先、宋祁、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晁補之、周邦彥、米芾、李之儀、賀鑄、蘇轍、蘇洵 。
南宋: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姜夔、汪元量、辛棄疾、葉紹翁、嚴蕊、李清照、韓元吉、黃公度、唐琬、周密。
就我這樣的統計北宋也比南宋的有名詩人多一些。是不是題主看南宋詩人的作品多了些,才會有這樣的感覺。
當然,北宋和南宋的詩人還是有很多的不同點。“澶淵之盟”,影響深遠,宋、遼兩國對峙結束,百餘年內,基本沒有大的衝突,社會生活繁榮富庶。重文輕武的文化政策,使士大夫自身的存在感空前加強。人只有內心世界有了強大穩定的依託,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變得從容而有餘裕。於是“閒愁”、“閒情”出來了,“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兵荒馬亂中的緊張心理,是不可能產生這種情緒的。北宋文人真是有“閒”,他們的詞裡有很多“閒”字,“針線閒拈”、“閒坐”、“閒眠”、“閒尋”、“閒信步”,連淚水都可以是“閒”的——“一春離恨懶調絃,猶有兩行閒淚、寶箏前(晏幾道《虞美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舒緩的,因而也是舒展的,用張先的一句詞來形容,正是“日長風靜,花影閒相照”。閒而能定,所以他們的感情質地,有一種靜定的底子,包括傷感。北宋的詞,情調上是溫的,軟的,彷彿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宋清而易冷,北宋清而能曠。北宋文人的情感世界,整體來說,是一篇“閒情賦”。他們的煩惱,往往是“閒”出來的。
到了南宋,江山只剩了半壁,文人的內心世界有緊促感,都城名為臨安,縱有鮮花著錦之盛,也只是暫且姑且之意。心絃繃緊,詞的情調就顯出幾分清冷色彩來,風格上有一點玻璃質,脆,亮,但是格外精美。辛棄疾是一個典型的例外,但他的英雄主義的高昂激切中,其實是有著深深的無奈的。到了晚期,吳文英、王沂孫他們在玻璃上雕花,有一種清晰繁複的朦朧。南宋文人的心靈世界,整體來說,是一篇“秋聲賦”,有很強的身世之感。南宋詞,南宋的繪畫,南宋的藝術氣質,彷彿瀰漫著更多的水意,水的氣息。這水,當然是秋水。秋水漫漫,不僅是時勢使然,應該也與南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有關。關於地理、氣候與文化特質的關係,錢穆和黃仁宇都曾論及過。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在北宋和南宋,詞變成了主流,詩不再是主流,詩在唐代是主流。所以文學有它的時代性,也就是在某個時代裡面它特別擅長以某種形式來表達,我想這可能是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我們今天之所以把李清照和周邦彥特別提出來,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重要,是他們對於整個北宋詞的整理,然後把北宋的詞提煉成一種形式,這裡希望大家注意,就是文學剛剛萌芽的時候,形式是不穩定的,還沒有固定。在五代到北宋初年的時候,詞是在它的摸索階段,可是常常這個時候它的創造力是最大的,我的意思是它常常有感而發,但是由於還沒有找到一個適當的形式,作者試圖要把他的情感放進這個形式的時候,就會產生矛盾和尷尬,而這個矛盾和尷尬也就是李清照同周邦彥講的“不協音律”。
對於大眾來講,我看一張畫,讀一首詩,我是不希望知道那麼多理論的,我要知道了理論才會覺得這首詞好,或這張畫很好,畢竟有一點累。蘇軾的文學是從來不需要理論解釋的,不需要讀完一篇論文你才知道《念奴嬌》這麼好,你一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會被他的文字感動了,所以形式主義者永遠比不上內容主義者。內容主義者不是自己刻意而求的-可以去求亡國,刻意去求坐牢,沒有這種事情,那是生命在發生這個事件的時刻,知道自己此時應該以文學或者藝術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狀態。
北宋詞轉南宋詞之後,它一定要發展成形式主義這種狀態,而且從詞的歷史來看,一旦開創性的年代過了以後,就要去錘鍊它內在的形式美,而一個文學在錘鍊形式美的時候,其實就是它沒落的年代。
<<<<<<<<<<>>>>>>>>>>
-
8 # 北方的狼A
首先,國家不幸詩家興,南宋時中原淪喪,愛國文人將士無一日不思復國,在此背景下產生大量詩人。
其次主要歸功於話字印刷術的發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是在北宋的慶曆年間,但全面普及則是在北宋中後期。由於印刷技術發展,各種書籍得到大量傳播,極大地方便了讀書人對書籍的需求,也當然地產生大量的文人。
-
9 # 華姐wy
我認為各有千秋,北宋的詞,南宋的詩,北宋散文成就突出。只是南宋時期國破家亡,國土淪陷,社會動盪,悲壯慷慨之士奮力疾書,湧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深得民心,廣為流傳,讓人感覺比北宋時期成就大的緣故。
回顧一下歷史,宋朝開國時叫北宋,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後期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所擄,趙構從金由北南逃,後重新建立宋氏江山,史稱南宋。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透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到了南宋就憂國憂民,跟時代背景有關。宋徽宗、宋欽宗後期統治的北宋王朝是最腐朽黑暗的階段,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到趙構建立的南宋時期達官貴人腐敗作樂更甚。
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遊客皆達官貴人,寫了作者對南宋統治者只顧吃喝玩樂,卻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恥辱和憤恨。
整個南宋時期,沒有一天消停,武官對外抗敵,文官及社會有志人士對政治腐敗不滿,著書立說抒發情懷,文學繁榮不比北宋弱,針對黑暗現實,傾吐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產生了許多愛國詩人和詞人,如:辛棄疾、陸游、岳飛、楊萬里、文天祥、林升、蔣捷、朱熹、李清照等。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她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改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真可謂國家不幸詩家興。
-
10 # 你說曾經1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政權,成為了我國封建歷史上最為開放的朝代。在文學方面表現尤為明顯,湧現了一批偉大的文豪如蘇軾,歐陽修等!但北宋的文風多體現在詞曲上,在詩的成就上遠不如南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北宋在政治上較南宋相對穩定,經濟繁榮,一些文人多寫謳歌男女之情的靡靡之音。詞相比詩更好提現想表達的思想,而南宋政局動盪,自泥馬渡江後,統治者偏安一隅,很多詩人以筆為劍,渴望收復山河。在此時詩的語感比詞強烈,代表詩人取陸游、楊萬里等。
其次,文學,向來與家國相關,當文人歷經滄桑、憂國憂民的時候,最能激發文人心中的豪情壯志、憂國情懷。文人常能胸懷天下,常以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常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可身處亂世,內外堪憂,常常不能在實際上展抱負,便轉而將這一腔激情熱血付於文學,畢竟文章千古事,功名一時榮。
另一個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寬鬆,直接導致了文學的蓬勃發展。 整個南宋無一日不有戰爭,朝廷精力大都在外敵,對內的政治氣氛就比較寬鬆,而且有著比較一致的目標,再加上南宋經濟繁榮,政治腐敗,有志者志向難申,便轉而著書立說,直接導致南宋文學蓬勃發展。
一家之言,不可盡信,聊以一笑而矣!
-
11 # 人文之眼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詩歌?簡單地說,詩歌就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並且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在中國的古典詩歌當中,詩歌一般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即格律詩)、詞、曲。
當我們明白了詩歌包括哪些內容後,就可以來簡要地看一看兩宋的詩歌文學成就。
一、在“詩”方面的成就對比
北宋著名的詩人有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范仲淹、梅堯臣、晏殊、陳師道和陳與義等人。宋代的文學在經過了宋初的幾十年後,終於被以上這些人推至高峰,創造出了能夠和“唐詩”齊驅並駕的“宋詩”。近人陳衍在評論中國古典詩歌時曾經這樣說“餘謂詩莫盛於三元,上元開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其中的“元祐”就是指宋朝元祐時期以王安石、蘇軾等人為代表的詩壇文化創作時期。
而南宋時期,在詩歌上比較有建樹的是“中興四大詩人”,分別是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和尤袤四位詩人,這幾位詩人基本上都出生在兩宋之交時期,他們的創作富有獨創精神,用全新藝術風貌取代了江西詩派在詩壇上的地位。總體而言,南宋在“詩”方面的成就是不及北宋的。
二、在“詞”方面的成就對比
詞這種新的詩體其實在唐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宋代才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一大批文人也大力作詞,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
在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非常多,如周邦彥、蘇軾、柳永、秦觀、歐陽修、晏殊、晏幾道等詞人。詞作名篇數不勝數,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到了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有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張孝祥等人,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總體還是比不上北宋。
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在他的著作《人間詞話》裡論述的也非常推崇北宋文人的詞,而略有批評南宋詞人的詞,因為他認為南宋的詞比不上北宋的詞。比如在《人間詞話》的第三十九則這樣寫道:“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他又在《人間詞話刪稿》的第十九則中這樣說道:“詞之有北宋,猶詩之有盛唐。至南宋則稍衰矣。”
-
12 # 教育戰線
風雨飄搖的南宋,讓落魄江湖載酒行的詩人更加落魄,看到的半壁江山,更加激起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以詩言志,南宋的詩人情懷就像國家一樣殘缺不全,這是殘缺的美麗,殘缺的詩篇,顯得更加精彩紛呈。
回覆列表
所謂亂也出英雄,文化界也如此。北宋社會相對穩定,而南宋處於戰亂之秋。很多的文人墨客,懷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安,奮筆疾書,號召人民保衛國家,保衛民族。用自己的筆而戰鬥。(掘見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