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易申
-
2 # 小圓滿2020
愛一個人,自然不想離開他。
恨一個人,自然也不想靠近他。
愛之深,恨之切,當愛而不得成為了恨,那自然既愛又恨,想別離又分不開。
-
3 # Q小姐的自愈室
我們經常會在報紙網站等媒體上看到因愛生恨毀了他人毀了自己的新聞,不得不感慨愛情會讓人瘋狂。愛恨只在一念之間,由愛生恨的人究竟是痴情還是薄情?
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常常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原本一個人很愛一個人,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變得很恨那個人。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因為我們總覺曾經那麼深愛的人,怎麼可能因為一些事情就產生那麼大的恨意呢?但事實上這個是有其心理因素影響的,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具有多度性和兩極性的特點,一般我們會對某種情感有不同等級的劃分,還會找出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如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
愛可謂人類情緒體驗中最強烈的一種。從心理學上講,愛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心理能量的最大調動,當被調動起來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釋放的物件,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空虛、絕望、痛苦、憤怒、悲傷,而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常會做出失控行為。
愛恨同源,我們對同一個人會同時懷有愛恨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因為他身上同時具備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如果關係比較疏遠,愛和恨會顯得比較微弱,接近中性;如果關係非常密切,愛和恨就會變得很強烈。有人問,為什麼有的情侶或夫妻一直相愛看不出恨的痕跡?精神分析學認為,他們的恨被抑制住了。不管多相愛的兩個人,相處中都會有摩擦和矛盾,所謂的“打情罵俏”,弗洛伊德稱為“詼諧”,但詼諧的本質是攻擊,不過換了件輕鬆的外衣,是變相的攻擊,是攻擊的昇華。
因愛生恨其實反映心理擺規律是一種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感到興奮無比,那相反的心理狀態極有可能在另一時刻不可避免地出現,古人常常說的“樂極生悲”也是這個意思。
愛一個人得不到回饋,在受到傷害後便會轉用恨的方式來掩蓋,恨是一種攻擊,透過攻擊讓自己認為不再愛了。因此愛得不到時,人們通常會經歷這樣的心理過程:憤怒和抗議愛人的離開,試圖贏回愛人的認同,未果後重復憤怒和痛苦情緒,痛過後徹底放棄,將自己重新準備好,進行下一次戀愛。
愛情是觸及到靈魂的大事,所以婚戀對於人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成功,自然皆大歡喜。如果失敗,它就會引起許多負面情緒,比如失落、自卑、憤怒等等。有些人的心理比較健康,他們的心胸足夠寬廣,能夠裝得下“不如意”,他們有很多方法,可以消化負面情緒,找朋友聊聊天,聽聽音樂,慢慢就會過去。這種人不容易因愛生恨。有些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婚愛失敗,他們可能會怨自己,甚至變得抑鬱低落,但他們一般不會責怪別人,這種人也不容易因愛生恨。還有一種人,一不開心就習慣賴別人,他們透過指責他人來回避心痛的感覺,遇到婚戀失敗,他們越是難受就越喜歡攻擊對方,把對方踩低拍扁,他們的心才會舒服起來,這種人是很容易因愛生恨的,這種人到最後不得不成為仇敵,就連陌生人都做不成。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好的心態會吸引好的事情,反之亦然。很多人給吸引力法則做了不同程度的詮釋,在我看來,完全沒有那麼神秘。你很開心去談一次生意,你的開心會感染你的合作伙伴,生意成功機率自然大。你心情煩躁去找一個人辦事,我想十有八九會告吹。你心中有愛,一切美好的願望都可以實現,你心中有恨,倒黴事會一直困擾你。
如果你在婚戀中失敗了,希望你能放下恨,放下恨,不代表寬容、縱容、懦弱,不是便宜了對方,是便宜了你自己,解脫的是自己,釋放的是你自己,與對方無關。當你不打算讓對方好過的時候,真正不好過的是自己。人生太短了,人心也太脆弱,經不起天長日久的傷害和折磨,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快樂和高質量的人生,忘掉不愉快的過去,是為了活好現在和未來。
-
4 # 夏柒月
生命中其實常常會有這樣的悖論,
最愛的往往也是最恨的,最親密的同時也是最想逃離的。
之前戀愛的時候,
我會和男友約定好很多事情,
比如將來我們要買一個loft公寓,裡面的每個小物件我們兩個都要精挑細選,我們可以慢慢用時間去裝飾;
我們要一起去看看稻城亞丁,去看白色的雪山,看一場秋天的童話,然後深情默默的對視來上一句:只要最後是你就好;
我們要一起學習做烹飪,做我愛吃的甜點,做你愛喝的咖啡;
甚至我們都想到生兩個寶寶……
我一直很愛他,就覺得是刻在心裡的愛。
我們去逛街,我一個眼神他就能知道我喜歡什麼;
我們去吃飯,他不會問我今天想吃什麼,但是總會給我帶來驚喜和意外;
我們無話不談,我們默契十足。
他太懂我了,
所以,感動我毫不費力,
要傷我就更加容易。
就連我們最後的分手,不用說我也都心知肚明。
一個擁抱,一句“照顧好自己,好嘛?”就送走了他。
慢慢的,我開始恨他。
恨他給我構建了那麼美好的未來,卻在半路丟下我;
恨他滿足了我對異性的一切幻想,卻又從我身邊離開;
恨他給了我開始卻不陪我到最後
………
也許真的是那句因為愛之深,所以恨之切。
因為太過喜歡,所以會有深深恨意。
就好像一個人把我帶到很高的地方,
然後把我推下去。
我們去的地方越高,我摔的就越痛,
我也就越恨。
恨反而讓我越發的想念他,越發的喜歡他。
但是,我決定專心的過好我的每一天,帶著對他的所有幻想,運動,看書,旅遊,我想自己努力去完成我們曾經一起定下的目標。
在過年的時候,我突然收到一條簡訊:照顧好自己,好嗎?好的。
我的眼前就像放電影一樣,感覺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歷歷在目。
可是我笑了。
原來我們有過如此美好的回憶,原來回憶起他來,我可以如此淡定。
也許愛和恨本來就是雙生的,
沒有愛怎麼會有恨,只是平時某一個更凸顯而已。
其實這份愛也好,恨也罷只是我們暗示給自己的一種心理。
放下對愛與恨的執念,走出來,
你會發現其實有些事情,
有些人對自己來說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我會變得更好,因為你,
但不是為了你。
-
5 # 愛喝冰可樂的小子
正所謂 :愛之深恨之切 。估計他(她)傷過你。 如果還想在一起,需要兩個人多溝通,彼此瞭解對方,化開心結。
-
6 # 冷香人的人間煙火
因為愛過,所以在失去後或求不得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有恨意。失去的這股恨意來自於對方愛的時候和不愛後對自己的強烈反差,人都是厭惡失去的,失去會產生自己的感情被背叛的憤怒,還有伴隨的不甘,繼而就有了恨意。求不得的恨是自己的情感投入與對方的反饋嚴重不對等,心有不甘而產生的恨意。
愛與恨同時對一個人產生,從本質上來說是自己意難平。
因為愛過,所以捨不得遠離,遠離意味著徹底失去,徹底的失去又會讓人心有怨尤,所以就不想靠近。同時對一個人產生了愛意和恨意,就有了不想靠近又不想遠離的矛盾情感。
佛家說放下得自在。把自己的心禁錮在無法有結果的人身上,折磨的是自己。放過那個人,也是放過自己,給自己的心一條生路,終有一天會遇見對的人。
-
7 # 常心維恙勿跌順暢
或亦很多的事情沒有什麼為什麼,情感若無刻意的再三痕傷也無沿起之逆由端倪,個人旅途的行程不同自心聲起沿延的抉擇皆會不一樣,愛而不得終亦會是傷,痛而不言終究心會慌,若亦維心所暢不刻擾向與牽強順其而往彼此亦能留心所相維延初心所樣,無論至終姻緣怎般端漾至少能給予自心一份溫馨記憶樂享。
-
8 # 鄒中香家
世俗的所謂愛和恨,都只是定義而已!
你所謂的愛,只是那個人為你付出了你想要的,服務了你的良好感覺。
所謂的恨,就是那個人讓你願望落空,你失望了,感覺不良好了。
-
9 # 長風雁雲
我同學給我講過一個她的愛恨交加的故事。
每個人都年輕過,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麗過的夢,不喜勿噴。
她喜歡過一個人,像影子一樣的網路平臺上的人,那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的交流都是默契的,就連沉默也是相互理解。但是,他們從沒有見過。就是精神上的柏拉圖。他們一起看日出,一起入眠,一起學習一起讀書,但是他們一直都堅持不見面。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見面無疑就是老房子著火,他們犧牲不起。
大概有五六年的時間吧。這期間他們從沒有說過愛這個字,儘管做到的都是愛的行動。
被煎了幾個月後,她終於撥打了那個牢記在心卻從沒有一次使用過的他的手機號碼。
不是空號。
最後一個鈴聲的時候接通了。她沒有發聲,接電話的是個小姑娘:這是我爸爸的手機號,他正在做飯,您稍後再撥吧。當然沒有稍後,她掛了電話。
然後就是好多年的不再聯絡。然後他的QQ頭像變成了灰色。
她那天向我述說的時候,失聲痛哭。
生命的單程旅行中,她是孤單的。她說,最後行走的那個人是最可憐無依的。現在的牽掛都變成了恨。
我明白,一場精神上的柏拉圖,不亞於現實中的奔跑,身心俱焚。看她瘦削的雙肩不停的抖動,我能做到的只是遞給她一杯熱水。
也許那個人真的不存在過,也許她只是做了一個夢。
但願人間從此無孤鴻。但願一切結局都是美好,只有愛沒有恨
-
10 # 子暢MrsChange
能感受到同時對一個人產生愛意和恨意,很有可能是你的感受力夠強,善於體會,且有一定的內省力造成的。從某個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至少說明你的覺察力不錯。
首先,從心理角度來看,我們大概瞭解一個人的內在成熟度,會去了解TA是否是一個整合了“愛”與“恨”的人。說起來有點玄乎,讓人覺得不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往往人們以為愛的反面是恨,恨的反面是愛,似乎這是二元對立,黑白分明的。
但事實上,就像陰陽兩極互相依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般,所有的二元對立都有可能是同一樣事物的兩面。
比如愛與恨,好與壞,對與錯,往往很難只選擇一個面向,而去掉另一面。
現實中,也是如此,一個硬幣必有兩面,白天過後就是黑夜,有春天就有秋天,有呼就有吸。
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其實也是如此簡單而複雜的:包含著愛與恨。
比如:一位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如果孩子和家庭捆綁住了她所有的精力、體力,甚至讓她必須犧牲自己,最後卻沒有給她任何情感和現實的回報,那麼愛就有可能生出恨來,最終愛恨交織;
再比如:一個孩子很愛自己的父母,這是動物的本能,因為需要仰賴父母而活。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有非常嚴重的控制、打壓、責罵、貶損,那麼孩子依然會遵循本能愛著父母,但同時又會升起恨意。
愛恨交織之後,就要看這個孩子的性格模式,看他內在是如何合理化這股愛恨的。
有人將這種愛恨“投射”給父母和其他權威人士,於是可能引發叛逆、不孝的行為;
有人則把這種愛與恨的情緒攻擊向自己,讓自己過得不開心,甚至抑鬱;
有人則明白,這是童年往事,父母無法給自己想要的,是因為他們也從來沒有從祖父母那裡得到過。於是選擇原諒,選擇接受內在對父母既有愛又有恨。
其實,我們對自己也是如此,一方面覺得自己挺不錯,有自戀傾向;一方面又容易自卑,常常看到自己的缺點。當然,有的人承認的確如此,有的人拒絕承認。
在親密關係裡,常常也會這樣。很不成熟的狀態就是“你愛我,我就愛你;你不愛我,我就恨你。”“愛你時你是仙女,不愛你時你就是渣”。
其實,如果能整合對自己對他人的愛與恨,看到很有可能我們既愛一個人,又恨一個人,然後做出基於現實考量的理性選擇。往往是內在成長很重要的一步。
其次,承認之後,接納這個事實之後,才有可能“選擇”下一步怎麼做。你目前既不想靠近也不想遠離,恰恰是個最佳時機,審視你與他的關係。比如理性審視:他的性情、人品、價值觀是否與你匹配?
你們的生活習慣是否適應?
你是否常吸引相似型別的人或引發相似的故事劇情?
你嚮往的生活是怎樣的,他能和你一同邁向那樣的生活嗎?
如果他不是攜手走下去的伴侶,那麼下一步你可以怎麼做?
……你會發現,此刻看上去矛盾的現狀,是你的禮物,讓你有機會看清楚他、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你們的關係。
珍惜這個時刻,給自己一段停下來冷靜思考,耐心感受內在的時間。然後再做下一步的選擇。
回覆列表
你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愛一個人就是愛一個人,恨一個人就是恨一個人,而愛恨同時在一個人身上,那是小說電影電視裡面才有的情節,比如他殺了你的親人,當你愛上他是你才知道這一點,這在現實裡可能嗎?就算可能,那最後也不會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