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陸阿Ke

    我一直在想,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是熊孩子,起初孩子都是純白的小天使降臨在父母身邊,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後天做“小天使”還是“小惡魔”。

    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最大,孩子模仿大人,父母的品行在孩子身上的到反饋,那麼家長如何保留孩子“天使”的一面呢?

    1. 言傳身教

    在報紙上看到一個父母做孩子榜樣的合集,深受感動,爸爸開車送孩子上學,高峰期堵車,孩子隨手將喝完的飲料瓶丟出車外,爸爸立馬開啟車門下車撿了起來拾回車裡。

    父母講再多的大道理都不如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怎樣是對的,言傳的作用往往很小,只有言行合一才會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而大多數的父母都忽略了身教。

    2. 保持自我的探索和成長

    很多媽媽們的一切生活重心都圍繞著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學習和探索,自我抗拒的成長會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教育孩子的根本在於不懈的栽培自己,試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你不懂,所需要的知識你不會,那麼你在孩子們面前會有權威可言嗎?打心眼兒裡敬重父母才能更好的尊重世界,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

    3. 一定要有原則

    在孩子尚未完全可以辨別是非時,建立孩子的底線基準,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去做的,比如偷竊,惡意的欺騙,打罵親人等,這些都是不允許的沒有迴旋的餘地,看過一些小孩在地攤上隨手順走一些東西,家長不制止反而誇孩子機靈,打罵親人,父母還是笑呵呵等等,原則性的東西不關乎年齡,生而為人就不能去做。

  • 2 # 邦興諮詢

    正面教育,您需要了解下

    不嚴懲不嬌縱的教育方法,保持和善且堅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無數的坎,我們父母一直期待的孩子很聽話,孩子會自己吃飯,孩子能自己學習。這些都是幻想。

    真實的情境是孩子都是熊孩子,孩子都會無端的哭鬧和無端的發脾氣,無端的摔東西,不停話跑呀跳呀,簡直就是魔鬼的化身,你一定懷疑自己上輩子找了什麼孽。

    所以,要真正教育出小天使,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時刻保持理性和對孩子衝滿愛。

    怎麼做到呢?其實在百度隨便一搜索都大概能瞭解正面教育是什麼。

    其實真正實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調節自己心態。尋求孩子哭鬧、不聽話的背後原因。

    針對原因給予正確的解決

    另外要注重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商討解決方案,並嚴格執行。

    育兒過程是一個艱辛伴隨快樂的

    也非一朝一夕,也非一句一言可以解決

  • 3 # 於爸的育兒經

    想教育出小天使,父母應該怎麼做?

    從瞭解孩子,瞭解自己開始。

    由於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同一套教養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作為父母在學習如何教養孩子之前,應該先停下腳步來了解孩子,這才能用合適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適情適性的發展,父母還應該從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並且幫助他往好的方向發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亞歷山大托馬斯和史代拉總結出從9個角度來描述孩子的“氣質”的概念。他們發現從嬰兒出生之後就可以觀察到這些性格氣質表現,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表現維持著相當的穩定性。

    當我們明白孩子許多的行為反應和別人不同是來自於她的氣質表現,而不是故意與自己作對時。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接納程度也會相對提高許多,也比較不會試圖強迫孩子進入我們所設定的模式。同時也才能夠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運用不同的教養策略做不同的教育安排。

    例如一個個性文靜喜愛藝術的媽媽,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經驗,於是常常帶著孩子去聽兒童音樂會,參觀美術館。可如果這個小朋友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美術館裡他會跑來跑去,在音樂會中他會中東張西望,於是在長期被斥責,不被肯定的挫折經驗之下,孩子很可能會發展出互相的自我概念,認為自己是個糟糕、不聽話調皮的孩子。

    同樣是這個孩子,如果正好有一個喜愛運動的爸爸,經常陪著他四處玩耍和運動,他可能會是同齡孩子中最早學會騎腳踏車最快學會游泳的那一個,他的自信和樂觀也會在許多正向的經驗中點滴的培養出來。

    所以孩子周遭重要的他人的氣質和價值觀,以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才是左右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關鍵,因此瞭解孩子的氣質越早越好,父母和老師的教養方式,如果能夠配合孩子特定氣質,每個孩子都能快樂長成他自己的樣子,還可以把孩子的氣質特點提供給那些經常和小孩互動的照看著參考,那他們也學會配合孩子的氣質來引領孩子。

    在我們瞭解孩子氣質的同時,也要覺察自己的氣質以及對孩子的期待適不適合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相沖突和牴觸,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可以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幫助他認識自己的特質,學習在不同情境中自我調整和控制,也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 4 # 星辰燦爛

    筆者認為,想教育出小天使,父母先從胎教開始用心準備。孩子出生後,父母要悉心呵護,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一、懷孕期間,準母親心態平和,心中充滿愛意。情緒穩定,沒有不良嗜好。勤奮好學,聽聽優美的樂曲對胎兒有好的影響。

    想教育出小天使從胎教開始。二、孩子出生後,要科學育兒。

    遵從孩子生長的自然規律,千萬別拔苗助長。

    三、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終身受益。

    夫妻和諧的家庭,孩子多Sunny。相反,夫妻不和諧的家庭,孩子或者性格內向自卑,或者有暴力傾向等。總之問題孩子多。

    四、父母以身作則。

    “要想散播Sunny到別人心裡,首先自己心裡得有”。

    五、孩子從小要學禮儀,培養孩子愛心。讓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小動物。有時,父母做了很多,都不容易教育出小天使。但是父母努力了,你的小天使在不遠處向你招手。祝你好運。

  • 5 # 柔美時光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為怎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選用的方法使侮辱、攻擊、恐嚇、威脅的方式,那麼孩子將肯定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家人及其他人。

    如果父母使用的是仁慈、關愛的方式,那麼交給孩子的東西,將比那些普通的優點重要的多,因為我們展示給孩子的如何做一個正直、高尚、堅強而有尊嚴生活的人。

    當孩子碰翻了一碗湯,弄灑了一杯水,打落了一瓶牛奶,我們斥責孩子:“不知道小心點嗎?!說了多少次了,把桌子/地板都弄髒了,還要打掃!”

    還是遞給孩子一塊抹布、一把掃帚,教會孩子清潔乾淨,更教會孩子處理問題,更為深遠的意義是,父母的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成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人。

    孩子只會從自身出發看世界,講道理是不太能行的通的,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給孩子強加的法則;擺事實,帶著孩子去體會,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父母教育孩子終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而體會則充滿於日常生活的小事裡,看見了,體會了,理解了,就轉化成自己的道理。

    孩子天性貪玩,總是那麼調皮,總是那麼不聽話,還經常發脾氣,說到學習就想偷懶省事,玩起來就不願寫作業;他們堅強而弱小,簡單而深刻,善良且有愛;他們來自我們的身體,卻豐富我們的生命,照亮我們的生活,孩子和我們一樣是平等的存在。

    作為父母應該具有耐心、冷靜、理智,更需要一些智慧,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接納孩子的情緒,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承認他們的感覺,秉承同理心、體諒之心傳遞我們的愛。

    每一次說話的方式、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不要認為只要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就可以使用不當的言辭、粗暴方式來教育他們,努力使用有幫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身傳言教”榜樣的力量遠比講道理有效得多。孩子看到,感受到的一切,決定著他們的成長。

    拋棄日常生活中我們慣用的:

    為什麼你就不能......

    你怎麼這麼笨......

    你永遠都學不會......

    你看你都幹/學......

    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

    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要做的是:

    想要孩子讀書做功課,自己先要拿起本書享受閱讀;

    想要孩子專心學習,自己先要放下手機;

    想要孩子禮貌待人,自己先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話;

    塑造孩子,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禮貌、整潔、有魅力、善於自我約束的人,同時也是仁愛而堅強的人。

    面對困難,不會相互指責、相互推諉;

    面對困難,專注於解決方案;

    面對困難,互相伸出援手;

    教育孩子是一項艱辛的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 6 # 勝育人心

    以我的教育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孩子教育,家長的教育理念最重要。正如一張白紙,要畫一棟未來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同的人會畫出不同的樣子。除了繪畫技巧,最關鍵的是繪畫人的設計理念。因此,要教育出小天使,父母應有科學而有針對性的教育理念。理念就是中心思想,指導日常的教育行為。我在孩子教育中,堅持“一二三四五”的教育理念。即明確一個終極目標:造福社會,幸福自己。培養二種能力:會交往,會思考。喚醒三粒種子:自信,快樂,內驅力。把握四種教育方法:快樂教育,賞識教育,啟發教育,風箏教育。抓住五個重點:有效陪伴,習慣培養,人格塑造,廣泛閱讀,氣質提升。

  • 7 # 翔翊超爸

    其實,小天使一直都在。

    孩子們剛剛出生的時候,有誰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小天使,為什麼隨著孩子的長大,卻認為孩子成了小魔鬼,要回過頭來費力培養“一個小天使”呢?

    原因有三:

    1.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發展規律,對於生命的培育幾乎是“文盲”。原來這麼可愛的小傢伙,咋越來越煩人了呢?其實那是生命本來的樣子。

    2.兒時的經驗和記憶,造成父母固有的思維模式,在模式與期待中不斷徘徊,搞的自己叫苦連天:當父母真不容易啊!

    3.習慣了找孩子的問題,認為要想孩子成為小天使,就要解決他們的問題,於是各種“開發類”培訓機構隨之崛起,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現實往往會無情打臉,父母單方面的努力“教育”,往往會阻礙與孩子的連結,真正的問題此時才會發生。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掌握生命的發展規律,學會接納的力量,是每個父母不得不補的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父母總是很嚴厲,很不顧孩子的感受,總是灌輸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