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梨子是佩兒

    不會。人越來越老,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想花時間金錢還有精力在自己認為不值得的人事物上面。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在老家待了一年,你們包括我自己,永遠都想象不到家裡那些人是怎樣因為你大方而覺得你是一隻傻羊而拼命薅,公公婆婆一邊幫忙薅一邊喊加油。不說了,現在提都不想提,更不要說回老家過年了。

  • 2 # 豪放的兔子

    應該不會了,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父母不在了,除非有走的非常近的親屬,不然應該是不會回老家了,就是有走的近的親屬也不會在新年的時候回去的,交通,時間都是問題,人都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生活,老家沒有父母就算不是陌生的環境,也是不會專門回去了,父母就是根,是家,是歸宿,是港灣。

  • 3 # 傳奇槓精666

    父母在的時候,每年過年,不管多擁擠不管多忙不管火車票多難買,都要回家看看父母,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每次坐火車到了家鄉的縣城,就會提前打個電話回家,說下火車了,父母就會做好一大桌子飯菜,回家就吃,再洗個熱水澡,晚上聊天到凌晨3-4點鐘,再睡覺,父親不在,母親也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家裡關門上鎖,一個人都沒有,過年再回家,也不會提前打電話,回到家,冷鍋冷灶,房子前面一層厚厚的落葉,家裡也很厚的灰塵,那種淒涼場面,心裡說不出的痛。

  • 4 # 工人楊誠俊

    現在爸爸媽媽都不在了,只有老房子還有田與森林,其他的沒啥留戀的。

    在農村你過的好別人嫉妒你,你過的苦別人嘲笑你。不知道你們那裡會不會這樣子,個人觀點,緊供參考!

  • 5 # 懶得留名

    如果哪一天父母不在了,回去過除夕可能不會,但會在正月初幾回去,不一定是每年都回去。回去時,帶上被子,生活用品。如果嫌搞衛生麻煩,可以去兄弟或姐妹家住。

    春節最熱鬧的,讓人難以割捨的也是拜年活動;親戚家走走,與兄弟姐妹、曾經的同學、隔壁鄰居、村莊裡的朋友聚聚,一起吃吃喝喝,只有春節才有這種機會。

    有父母在,那是叫“家”的地方,父母不在了,那裡叫“故土”“故鄉”或“老家”;老家,曾經生我,養我,陪我長大的地方,人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不管你處在哪裡,那裡的一草一木,鄉土人情永遠難以割捨。或許只有等你走不動的時候,你才會斷了回家的路……

  • 6 # 瀟瀟暮雨子規啼

    父母在自己就是個孩子,每當放假第一時間就是一家三口往農村老家趕,因為那是自己的家,那裡有太多牽掛!父母盼兒孫歸,兒女盼父母平安,也許一年的辛勞就是為了回家過年。

    老家過年很有講究,年30鞭炮是晚飯的號角,晚飯後收拾完畢,桌子上換上糖果瓜子,一家人圍著桌子準備看春晚,父母總是忙忙碌碌,女兒總是給爺爺奶奶提要求。這是農村春節的一個小高潮,壓歲錢發放開始,父母先把孫兒輩發了,這時的我可不是兒子的身份,壓歲錢肯定沒我的份。我只能暗示妻子該你出場了,妻子馬上把準備好的紅包拿出來先把父母的發了,在發女兒侄兒侄女的。有一年我爸問我女兒發了多少?爺孫倆一對比女兒不幹了,問我為什麼爺爺奶奶發的多?這種小問題怎能難住我,一句話輕鬆把女兒說服了,我告訴女兒爺爺奶奶要發你們的壓歲錢,你們不發。錢不多,但那份溫馨一生難忘!

    後來父親不在了,只好把母親接到城裡和我們一起生活,我們家也就成了大家過年的家,但已經沒有老家的氛圍。母親去世後家裡的春節更加冷清,在也找不到過去的感覺,老家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經不能住了,留下的只有回不去的鄉愁。

  • 7 # 記錄老公車禍以後點滴

    想回去過年,畢竟那是自己長大的地方,除了父母,還是有其他牽掛著我,還有我牽掛的人在那裡,叔叔嬸嬸堂弟堂妹,那都是自己的親人

  • 8 # 美美小黃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估計我是不會了,當然如果爺爺奶奶在的話是必須回的,拋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那麼最親的就是兄弟姐妹了,我和姐姐感情很好,不過姐姐也沒在老家農村,當然如果她在我還是會回,每家情況不一樣,也不能一概而論,親情是我回老家的牽掛!

  • 9 # 農村狐嘞嘞

    我的做法是過年不回村。這只是我個人的做法。我的情況是這樣的,你覺得我過年會回村嗎?

    我父母以前在農村。每逢十一,春節我必回村。因為生我養我的父母在村裡。不論別人怎麼看我。在外面混的好壞我都要回家過年。順便看望一下村裡的親戚。這也要看平日裡父母和親戚之間的關係決定去哪家親戚。這也是華人的禮尚往來吧!

    前些年父親去世了。母親就改嫁到鎮裡了。由於村裡只剩下為數不多親戚了。就很少回村了。剛開始過春節的時候回去看看大伯和舅舅他們長輩。大約春節回去過兩三年吧!但是親屬家孩子過春節從來不會看望老媽。這樣我也沒有必要再回村裡了。我覺得再親的親戚也在於之間的走動吧!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

    今年清明回去給父親上墳。本打算買些祭祀用品後去親戚家借把鐵鍬給父親添些土。我們這邊清明上墳都會添土證明有後人在。當我買完祭品時看見生活在村裡的表哥。我倆寒暄過後,知道我給父親上墳。我說借鍬的事情他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村裡熟悉的人都很遠村子又大。最後我在附近一家不太熟悉的村民壓了十元錢借了把鐵鍬。

    所以我過春節肯定不會回村。因為我和他們之間缺少必要的來往。不像我父母在農村時和親戚之間有來往。至少老人生活在農村幾十年了!

    父一代子一代靠的是交往。人與人之間也是靠著一份真誠相待來連線。如果村裡有你相處很好的親戚和朋友我建議回去看看。畢竟那裡是生你養你的地方,有著很多童年的回憶!你們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 10 # 愛吃炒蒜薹的小巨人

    對土地有感情,對人,徹底失望!

    農村閒言碎語太多,人都不是掙錢心思,竟是門戶族親互鬥,選個村官人人自危,蓋個房子雞犬不寧,老早也看不上這些老一輩,老一輩舊思想都死去,新生代估計會好些,看見十幾歲的娃都流行染白頭髮了,老祖宗知道不得棺材板爬出來揍他,

    但是出去上學加上在外打工已經快20年,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早改了,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老爸入土為安,老媽接城裡,老婆是鄰村的,過節過年都回鄰村,老家好幾年不去了。那個地方不是家,真的成故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詞從哪首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