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樹雲

    是的。父母所經歷的和我們所經歷環境都不一樣,但是現實意義的生存環境非常殘酷,年青人理解不了的,所以我們給孩子說多了,只能讓他們迷茫。不要把我們的意識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去經歷,去創造屬於他們的生活。n

  • 2 # Joy的小空間

    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個人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覺得迷茫是你自己的思想與父母的教育思想產生矛盾而帶來的。

    人生的路總歸是自己走,不要把人生的迷茫簡單的歸結父母的家庭教育,擁有獨立思想的你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 3 # 與君未央

    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幾乎沒有怎麼教育孩子,基本處在放養的狀態。如果調皮搗蛋被人告上門了,輕者被罵幾句,重則被打一頓。雖然如此,父母的相處方式也是一種教育,叫言傳身教。有的溫情,有的樸實,有的粗糙,有的戾氣沖天。不管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都會對一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小時候我的父親因為在“文革”中犯了一點“錯誤”,從城市“流放”到一個偏遠的山區。母親吃不了這種苦頭,對父親那是怨恨到了極點。父母吵架成了家常便飯。當然在這場“戰爭”中,母親是強勢的一方,父親總是敗下陣來。照現在的年輕人看來,離婚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那是不瞭解當時的時代特點。那時離婚如同天要塌了一般,不到性命攸關是不會輕易離婚的。幸運的是,恢復高考後我去了一所學校,終於擺脫了原生家庭。但在我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不僅僅是對婚姻感到迷茫,也不知道正常的家庭是個什麼樣子。直到遇上我現在的愛人,以及感受到他的家庭氣氛後,才知道生活原來也可以是另一種模式。房子很小,物質匱乏,但一家人和睦相處,方寸之地不乏隱忍和包容。如果說我結婚後就開始了幸福的生活,也不盡然。茫然和抑鬱,一直在干擾我和丈夫的相處方式……

  • 4 # 我是蟲子哥

    是也不是,普通人的家庭被父母左右的程度會相對低一點,獨立人格比較強,而富裕家庭聽從父母的會多一點,畢竟依賴性強!

  • 5 # 雕刻漫時光燕子

    【雕刻漫時光】觀點: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影響頗深,尤其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有些人被父母的家庭教育搞的對人生迷惘,確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往往會有父母的影子

    積極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開朗自信。相反,悲觀懦弱的父母,很容易讓孩子自卑膽怯。

    昨天跟一個剛離職的同事聊天,短短几天時間,她由憂鬱變成自信豁達了,主要功勞還在她的父母,兩人的一番說教讓她豁然開朗,重拾對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滿血復活。

    而我就不一樣了,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老實厚道,工作上不順心跟他們抱怨,只會說大家都不容易,要學會體諒和寬容。每次被欺壓的想離職,他們總是勸我要隱忍,我聽了他們的話,忍了七年,已經輕度抑鬱。

    工作上的不如意,讓我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經常在想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而立之年對未來還是感覺很迷茫。

    幸好在感情上遇到了對的人,老公是一個很樂觀豁達的人,想法設法開解我,鼓勵我,才讓我從文字中找到一點自信。

    我曾經抑鬱過,對生活失去過信心,現在我想透過文字傳播正能量,希望看到我文字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人生的積極意義。

  • 6 # 成人線上教育

    很多人是被父母的家庭教育搞得對人生迷惘

    人生迷惘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我想絕大多數人,在特定的年齡層都會有一段時間特別迷惘,那這個迷惘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沒有關係呢?

    有關係,家庭教育是在一個人成長中佔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人們都喜歡用白紙來比喻剛出的孩子,人們也喜歡說,父母是在白紙上刻畫的第一個人,那作為父母,我們在這張白紙上,是要畫一幅什麼樣的作品,父母有沒有想過?

    反觀可以這麼理解,如果父母知道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知道怎麼去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比喻在白紙上作畫,哪裡下筆重點,哪裡顏色亮點,哪裡需要調改,哪裡需要修改,心知肚明,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好孩子,那就做好自己,把自己當做孩子的鏡子,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爸爸是什麼樣的,媽媽是什麼樣的,爸爸媽媽之間相處是什麼樣的,是開心快樂,還是戰火連天,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家庭教育對孩子是種培養過程,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習慣問題,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孩子自覺自律,要培養孩子有價值觀,有目的性,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德之人。

    孩子在非獨立期的時候,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父母的教育過程,父母的行為過程,直接影響著孩子,當孩子遇到人生迷惘的時候,他會不會想起,這個問題,父母當時是如何解決的,父母當時是如何教育我的,例如: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孩子在高考的時候失利了,沒有發揮好?孩子迷惘了,該怎麼辦?

    如果父母在孩子非獨立期的時候,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給予孩子是鼓勵,是信心,孩子又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方向,那這次高考失利,父母依然會給孩子鼓勵加油,給孩子信心,孩子依然知道,我該朝哪個方向繼續努力,也許補習一年,孩子就可以順利考入理想的大學。

    如果父母在孩子非獨立期的時候,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劈頭蓋臉一頓罵,甚至棍棒伺候,男女混合雙打一頓,在加上孩子沒有目標,這次失利過後,孩子會真的處於迷惘狀態,因為孩子已經沒有自信,加上父母的責怪,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如何,以後該怎麼辦?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在孩子迷惘不迷惘的問題上,家庭教育是有決定因素的。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學校的老師,有時候孩子在家庭裡,沒有得到好的家庭教育,而一個優秀的教師,能給到孩子希望,能給孩子指明道路,幫助孩子走出迷惘,這種老師難能可貴,也許這就是恩師如父母的最好解釋!!

  • 7 # 青松家庭育兒

    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母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父親經常處於缺失的狀態。而把孩子搞的迷茫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在這裡我只說兩個典型的例子:

    患得患失的焦慮型母親習慣性反駁型父親患得患失的焦慮性母親

    現在的社會對母親這個角色不太友好,不僅要出門工作,回家還有收拾衛生照顧孩子,老人生病了請假去看護的也一定是孩子母親。

    這種社會現狀下,母親承擔了大部分家庭工作,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卻還要與丈夫和公婆對抗,這些情況都催生了母親的焦慮。

    舉個例子,王芳是一家大型國企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工作忙的時候經常要把工作帶回家來做,這時如果孩子過來打擾她,她就會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衝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覺得對孩子很愧疚,孩子說買什麼都無原則的買買買。

    時間長了,孩子出門玩不去趟超市絕不回家,每次總要點什麼才算完,這點王芳也決定很頭疼,她多次教育過孩子掙錢不容易,但都於事無補。

    焦慮型母親是典型的“打孩子一巴掌再給她個甜棗。”等孩子摸到了這個規律,知道凡是自己受傷害父母都會滿足自己的慾望,以此為把柄要挾父母的時候,家長後悔就晚了。

    習慣性反駁型父親

    有一種對話方式叫做“習慣性反駁”,在父母及孩子之間極容易發生,意思就是:當孩子表達某一個觀點時,家長首先不會考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可實施性大小,第一反應是查詢孩子觀點中的不足和錯誤進行反駁,並伴隨一系列皺眉、搖頭、癟嘴等帶有否定色彩的動作。

    孩子剛表現出來的積極慾望瞬間就被“槓精”父母的較真消磨殆盡,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極其不自信,容易否定自己,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有些孩子,乾脆就不在表達,用一句:“我不懂”“我不會”來保護自己不會受傷。

    雖讓這種方式的初衷我們暫且考慮是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利用自身的經驗找出孩子的不足,但是沒有鼓勵全盤否定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失敗的。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中國的孩子在家庭的培養下,完全沒有建立獨立人格的機會,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中國的孩子拿著畫給自己的父母看,第一句問的一定是我畫的像不像,而不是我畫的好不好。一個“像”字一個“好”字,就看出區別了。

    結束語

    3-12歲,是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父母往往還放不開收,完全扼殺了孩子與自己獨立相處的機會,而孩子的迷茫也逐漸開始了,一直被被動管理的孩子,等到應該自己做決定獨立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能力的短版就出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邁速度過了高速匝道上的一個坑,輪胎會鼓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