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寒梅697
-
2 # Cynthia貝拉
人最該面對的不是非議,而是自己和死亡。
關於非議,不去在意別人的非議,世間個人有個人的隱晦和苦楚,我們之所以在意別人的看法,是因為自己高估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價值。其實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絕大多數的事情,對別人而已都是毫無意義。三人成虎,學會練就自己的一份不在意。而靜思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又是畢生該有的最大的教養。
面對自己和死亡,這是一個很深刻的話題。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喊過:生活怎麼這麼難啊!確實,生活不易,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不得不”,太多的身不由己。很多時候努力了得不到理想的結果,付出了得不到回報,多少個夜晚灰心喪氣,沮喪哭泣。但大多時候,這些坎坷都要自己去面對,這些困難都要自己去扛。還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意外和死亡,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許多曲折,成長中的坎坷與疼痛,無奈與心酸,其實也是在練就自己,磨練自己的心。所以,我們應該面對自己,正視自己,接納自己。不要灰心喪氣,但也不必事事逞強;不要杞人憂天,但也不要虛度光陰;不要凡事皆求完美,但也不可將就而過。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認清生活的真相,在生活中讀懂自己,練就自己堅忍的內心,正視真實的自己,充實自己的內心,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眾生皆苦,唯有自渡;生活不易,我不認輸。經歷之後,會讓獲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
3 # 周大眾
既然談的是面對,那麼世界對你的反應是必須要面對的。除非你成天坐在鏡子面前,那你就必須面對鏡子裡的自己,直到死亡。
很多人說,這個世界,最難戰勝的是自己。
也有人做了很多事,無法面對自己。
那麼,我們最難且最該面對的是什麼?
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非議只是需要面對的事情,且是日常面對的事情。
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有人非議你,不是有句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這是常有的事,三觀的些微差別,你說的話,做的事,就有人看不慣,接受不了,就會有人說。
如果連非議都接受不了,那你只能去做皇帝了,誰非議你,你只說一句話,就可以把非議之人抹去。然後,就沒人敢非議你了。
其實非議中有道理的成分很多,你需要傾聽,並加以甄別,用於提升自己,減少非議。
至於自己,我想,只要你不違背做人的道理,不違背做人的良心,隨時隨地,照鏡子,拿手機自拍,你對面的自己,都會是坦然的,愉悅的。
死亡是可怕的事情嗎?對於未經世事的人來說,確實可怕,我們也格外愛護花朵們。
死亡,對於飽經滄桑的人,對於參透人生的人,或許,是一種解脫,是一種拋卻皮囊,獲得新生的蛻變,是一種涅槃。
人其實,最難且最該面對的,是人生。
但是,只要把握自己,活出本色,活出真心,活出真感情,活出真性情,沒有什麼難以面對的事情。
反之,活在別人設定的模式裡,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活在別人的眼睛裡,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性,失去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肯定難以面對鏡子裡的自己。
活得稀裡糊塗的,肯定不願意面對死亡。
-
4 # 五子龍女
人在最難時候,不要在乎別人的非議,最該面對的是先戰勝自己。人生往往是輸給了自己,才會想到用死亡結束一切的。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你只要能戰勝自己,不服輸,不言敗,努力奮鬥不鬆勁,你就是這世界上的強者。強者是永遠不會輸給自己的,他們有頑強的意志,有堅強不屈的精神,他們永遠都是勝利者。
-
5 # GAOJIANBO
人最難最應該面對的是自己和死亡。人面對自己的最好方式是獨處,學會獨處,你才能原諒自己,愛自己,不糾結自己,不為難自己。面對死亡,如果連死亡都可以面對,那你還有什麼不可面對的呢?其實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聖人。
-
6 # 用詩歌溫暖世界
《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
每個人走的是自己的人生路,有權利也有責任自己去選擇。
有時太在意別人的非議,會使自己的初心改變。當然,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非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能囫圇吞棗,全盤皆收。
重要的依然是自己的問題的認知和生死的感悟。
人生路,自己走。
-
7 # 渭水潤木
#遇見是最美的風景#
哲人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那顆沙粒。
非議恰如此山,哪怕巍峨聳立,亦難敵時光之流逝,滄海桑田,從來沒有一塵不變的外境。惟有自己與死亡,是藏在鞋底的那顆沙子,相伴左右,如影隨形,最應相遇,亦難面對。
痛,是逃避的唯一理由。
大學四年裡,我回過兩趟家,兩次間隔竟長達三年。期間家人多次詢問,我只藉口學業上有諸多事情。
遠離家鄉,確切的說遠離家人,我有種解放的感覺,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那時的我只將此當作長大。
直到一次心理課,遇見“原生家庭”的概念,突然意識到,我對家人的遠離,似乎另有隱情。
那是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獨坐房間,鋪開紙筆,用文字梳理過往,試圖尋找內心隱藏的秘密。那一夜,我徹夜未眠,淚水幾次濺溼紙頁,在不斷的追問觀省中,終於抵達內心深處的那間房屋。
那是一座在夢中反覆出現的低矮小屋,內外漆黑,寂靜無聲,從來只是路過,不曾知曉裡面有什麼,尚未靠近,恐懼似已襲來。
這一次,為著尋找真相,我已無所顧忌,用盡全力,撞開大門,藉著月光,遇見了那個蜷縮牆角的男孩,他委屈的臉頰上掛滿晶瑩的淚水,雙手報肩輕輕地哽咽著。
是的,他已在此很久了,卻一直無人問起。
我知道,這個男孩正是年幼的自己。
為什麼姍姍來遲?始終不敢面對?是擔心、是焦慮、亦或是逃避,逃避內心,逃避自己,逃避那深埋心底的一份苦痛而已。
愛,開啟在直面的那一刻。
年幼時,因為自己一度口吃,說話結巴,常常淪為同學們的笑柄。每於此時,心中便很著急,越著急結巴越嚴重,每次滿臉通紅,感到無地自容。
那個傍晚,細雨濛濛。我興高采烈的跑進家門,看見屋簷下站著的你,滿心歡喜的想告訴你一件趣事。
只顧說話,一連四五句,竟出口成章,絲毫沒有口吃的痕跡。
咦,我不是結巴嗎?
心中剛一作想,嘴巴立刻被施了魔法,剛才還順溜的口齒,頓時戴上了千斤石鎖,啃啃哧哧,憋紅了臉龐,也蹦不出幾個字。
“看把你沒憋死!”
你撂下一句話,等不及我把話講完,轉身進了屋子。
話語如針,刺入心裡,風雨中,心中溢滿冰涼。在外被人嘲笑,孰料家中最信任的人亦如此相待,我感覺自己很無用、很委屈,眼淚瞬間滴落,化成一片苦海。
……
當往事融入文字,當記憶重新開啟,當直面而非逃避時,淚水流過,大雨磅礴,沖走的是大地的汙垢,留下的是溫情的風景。
當你體弱生病,是誰揹著你整夜輾轉醫院、守護到天明;當你遭逢挫折,是誰在一旁耐心鼓勵,幫你重拾信心、不言放棄;當你步入社會,是誰一遍遍諄諄提醒,讓你謹慎自律、避開一座座礁石……
再後來當自己也為人父母,才愈加體會父母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壓力、父母曾經所經歷的煎熬和苦楚。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確有父母對孩子最真摯的愛與感情。幼年時所謂的“委屈”“痛苦”,此時早已蕩然無存。
我漸漸明瞭:惟有真誠面對,才能放下過往、釋懷愁雲,在原諒中救贖受困的心靈,在感恩中遇見最美的自己。
死,照亮生命的美麗星辰。
死亡猶如黑洞,可以吞噬掉人世間的所有歡愉與快樂,死亡之所以難面對,既是人趨樂避苦的本性反映,更是人智慧缺乏的必然結果。據說佛陀是在見到死亡的現象後方才步入修行、以至覺悟,對普通人來說,死亡帶來的只剩無邊的驚恐與綿延的不安,這也許便是多數人忌諱死亡、甚至連“死”字就不願提及的根源。
然而,不願面對卻不意味著物件的消失。
有生必有死,恰同銀幣的兩面,你永遠無法僅取一邊,擁有生之歡悅,亦獲死之沉寂。情感雖不願,事實如鐵山。
2001年,我因肺部查出結核菌而住院治療。在呼吸科的一個多月裡,親眼目睹了臨床那位早已忘記姓名的病友,從一開始滔滔不絕的健談,到短短十數日後,便奄奄一息、骨瘦如柴,最終離開人世的整個過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竟是如此接近。恐懼、擔憂、害怕、焦慮……一切脆弱的情緒,彼時一湧而出、無法自已。然而,病友還是走了,死亡如期而至,醫生沒能挽救,我更無能為力。突然明白,有些事終究難以逃避,這本是生命的規律。
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的歸宿,雖有早晚,卻無例外,與其憂懼逃避,不若勇敢面對。
現在回想起來,那次住院,不光是一次身體上的治療,更像是一次心智上的重塑。之後的日子裡,很多人都說我改變了許多,面對名利得失逐漸可以放得下、看得開,不再事事計較、睚眥必報;面對閒暇時光開始努力讀書、積極健身,不再沉浸在無休止的打遊戲、看肥皂劇的生活裡;面對家人朋友開始學著感恩和關懷、出現爭執時更樂於從自身找原因,不再像以往,常把他人的關心當作理所應當,總在用指責挑剔解決相互間的分歧……
惟有自己知曉,我依如往昔,唯一的不同,只是心態和觀念的改變,不再視死亡為大敵,而是形影不離的朋友。他正直真誠,能時刻提醒人應爭朝夕、不負韶華;他智慧滿滿,能讓人看穿虛妄、放下浮華,迴歸真實的自己;他有霹靂手多,卻常懷菩薩心腸,讓人懂得珍惜和感恩每一個曾經相遇的生命。
當然,面對絕非選擇,有的人感情受挫、心理畸形,以尋短見的方式結束生命,他們尚無活下去的勇氣,選擇死亡只是為了逃避,而非真正的面對。
佛陀睹明星而開悟。正視死亡這顆明星,生命同樣會被點亮。
回覆列表
看到了遠方
看看了自己
在孤獨中現實
在現實中抗爭
這——
就是人之生活
在希望中追求
在絕望中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