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檢人生
-
2 # 虞思桐說文史
52本書,難道是一個龐大數字嗎?
我去年讀了13本書。還是利用散步或做家務、乘車等邊角料時間完成的(我是戴耳機聽書)。我自認為自己讀書不多,但本書應該不是一個多大的數字。
很多名人名家每年都會讀很多本書。我覺得自己跟他們比,讀的書太少了。
我覺得,人一生至少可以讀數千本書。
-
3 # 使用者9205037225110
這簡直就不足以是個問題!難道就不能好好提個問題嗎?不行找我呀。我的好多問題,這幾年都是網上的各種熱議話題。
-
4 # 杏林帥哥
五十二本書?那要看什麼書了!
像《本草綱目》、《皇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這些專業書籍,窮一生之力未必能讀透,而且,五十二本尚顯不足,多多益善吧!
文藝作品的書籍,非專業人士讀來,主要功能還是消遣娛樂,這個多點少點無所謂,業餘時間讀一讀,會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當然,建議不要佔用工作學習的時間,枕邊放幾本,臨睡前看一會兒,促進睡眠,洗手間放一本簡裝武俠小說,蹲坑時看一會兒(這是我多年的一個壞習慣了),個人感覺還不錯!
黃色小說,建議一本也不要讀,那是純粹的“精神鴉片”,尤其是對青少年,那簡直是誤人子弟。所以再次提醒大家,黃色小說,不看為妙!
-
5 # 愛麗竇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徑,人一生可以讀的書很多,可以不計其數,只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讀書無時無刻都可以。
-
6 # 指數空間
題主確定是一生讀52本書,而不是一年讀52本書嗎?
如果是一生讀52本書的話,我覺得那是絕對可以的,而且可以完全吃透每一本書;
如果是一年讀52本書的話,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甚至還可以完成的更多。
不管是一生讀52本書,還是一年讀52本書,我們都應該明白讀書的目的,以及如何更好的讀書。
一、明確讀書的目的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我們都知道“股神”巴菲特的背後有一個極具智慧的老頭,他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一生酷愛讀書,在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智慧,無論走到哪裡 都會帶本書,他常對人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論在哪裡,只要有本書,就不算浪費時間”。
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重要的風投會議。主辦方是年輕一輩。本著對芒格的尊重,他們提前20分鐘到達了會議室,結果發現,芒格已經在會議室讀書了。
第二天,他們提前了半小時到達會議室,依然發現芒格在會議室讀書。
第三天,他們提前了一個小時到達會議室,這次終於比芒格早到了。但過了不到十分鐘,芒格就夾著本書走進來,靜靜地找了個位置讀起書來,直到會議開始。
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投資界大咖,始終堅持讀書,積極從書中汲取最有價值的資訊,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難怪他會被稱為“行走的圖書館”。
其次,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廣告界有一個非常牛的傳奇人物,他叫小馬宋。小馬宋最開始進入廣告界時,思路很受侷限,想不出有實用性的廣告創意,常常在客戶面前吃癟,在老闆面前挨訓。沒有辦法,他開始了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讀書。
他用半個月時間讀完了德國的一本世界級廣告創意雜誌近10年的作品,整理出了20000個廣告創意,把這些創意全部深深印刻在腦海裡,之後他發現,市面上所有的創意都是這些經典的變形。這些閱讀收穫為他之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人都想走捷徑,想一步登天,而讀書恰恰是最好的選擇,用書本當階梯,助你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再次,讀書是為了開拓視野。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不同的書,你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穫。不需要行遍萬里,就可以瞭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不需要歷經滄桑,就可以體驗世間的酸甜苦辣;不需要肝腸寸斷,就可以感受到世上所有的愛情。
這是讀書帶來的好處,它大大的縮短了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見識到不同的人生,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二、掌握讀書的好方法第一、主題閱讀我們都知道系統是最有效的運作體系,我們人體就有很多的系統組成,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系統,正式因為系統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機制才可以執行的這麼順暢。而讀書同樣需要系統,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吸收知識,主題閱讀就是建立知識體系最好的途徑。
選擇這個領域內權威性的書籍,建立主題書單,集中時間和精力,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快速的學會這個領域的核心知識。
第二、碎片化閱讀畢業工作後,我們很難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靜下來學習了,再加上現在自媒體的崛起,我們更多的進行碎片化閱讀。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購物等車排隊的時候都是可以碎片化閱讀的時候。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碎片時間,積少成多也是很大的一筆財富。
試想一下,每天僅利用好碎片的時間有十分鐘,一分鐘大概能讀500字,十分鐘就是5000字,一個月就可以讀完15萬字,而一本書兩三百頁的書也就不過10萬字左右,也就是說每天只利用十分鐘的碎片時間,一個月就可以累積讀完一本書,一年就是12本了,這相對於平均每年讀6本書的華人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合理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選擇性閱讀讀一本書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它的全部內容,要學會選擇性的去讀。經常讀書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些相關性的書很多觀點和結構是相似的,或者很多認知是相同的,對於這些內容就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去讀了,粗略瀏覽看作者有沒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就可以了。
我們更應該去選擇性地去讀書中作者不同於別人,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習作者的思維認知。
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書,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學會更好的讀書方法,一年讀完並吸收52本書都是完全可以的額,更不要說是一生讀52本書了。
-
7 # 彤嘭嘭
如果不限題材和內容,我覺得人的一生不僅能看52本書,520本甚至5200本都有可能。
像四大名著、《史記》這種經典著作看的可能會比較慢,但是人不可能每天都在看經典名著,還會看一些其他書籍。如果看四大名著的文言文版,可能看起來比較比較慢,因為還有好多不認識的字和意思要翻閱字典呀,或者是藉助其他工具書慢慢來看;但如果是看白話文版很快的,如果不是做紅學研究啊,或者是相關的研究,即便再喜歡,經典名著的白話文版一年看兩三遍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四大名著的輔助書籍也算閱讀量。
但是有人如果說,我覺得看書是把《史記》經典名著倒背如流,這樣才算讀書,那麼一生52本還是有點困難的。
養成固定的習慣,讀書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在工作後就很少看書了,對看書比較害怕,感覺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能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讀書的習慣。經常會出現今天來了讀書的興致,一下看了30頁,明天感覺沒有興致了就看一頁不下去了。
在《微習慣》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觀點,很適合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每天至少讀兩頁這本書,直到讀完為止。可以多讀一些,但每天決不能少於兩頁。讀兩頁書花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所以你沒借口可用”。從任何一本你感興趣的書開始,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慢慢時間長了就在讀自己不敢興趣的書了,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作用就來了。
實踐出真知對不讀書的人來說,讀書可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就像不運動的人,不理解每天在健身房運動2-3小時一樣。人總是對自己陌生環境的困難無限放大,但是一頓自己體驗過了,可能就不一樣了,誰能相信2014註冊豆瓣的我,已經在豆瓣上標記讀過297本書了呢,到現在以6年為準,年均讀書49.5本。
如果不看,我自己也不相信有這麼多,當然標記的也有未註冊豆瓣之前讀過的書,但是年均30本的閱讀量還是有的,一個拖延症患者都能如此,可見只有開始做才不會對閱讀量有所質疑。
-
8 # 孤舟獨釣大龍蝦
一生讀52本書是小兒科,一年都不止只讀52本。
閱讀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問題從哪裡開始閱讀?或者說是閱讀的步驟是什麼?
1.純娛樂小說,這是閱讀的起點
這個起點繼嬰幼時代的童書而持續的,功效在於培養孩子的文字敏感性。
但由於中國孩子在中學時為了拼高考,閱讀功能基本上廢掉了,到了大學才補這一課,但已經錯過最佳時期,多數學生有可能連這關都闖不過。
2.傳統經典小說
當孩子把流行的娛樂小說讀過,文字的敏感性就培養了出來,就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人物結構,要閱讀些智力含量較高的作品。
諸如《基度山伯爵》、《九三年》、《飄》、《傲慢與偏見》、《簡愛》、《1984》等書就會被翻出來。而這些書在各大高校沒有上閱讀榜,這就證明國內的孩子閱讀量嚴重不足,閱讀時間嚴重不夠。
3.進入史哲領域
只有對經典廣泛涉獵,才有可能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這是因為經典小說中,大量涉及有史哲領域的概念,諸如古希臘神話,西方歷史典故。上述這些典故在書中頻繁出現,最終形成孩子的閱讀敏感點。
能夠讀懂《希波戰爭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理想國》、《利維坦》、《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夢的解析》等等。
這時候孩子們的大腦開始體系化,然後是下一步:
4.進入思想領域
有了史哲的基礎,這時候就會閱讀大量的思想典籍,諸如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伊·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方法論》、蒯因的《從邏輯的觀點看》等等。
閱讀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個讀書人,閱讀量才能夠勉強和西方學府的大學生比劃一下。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讀有所成:
5.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依據自我體系構建新的閱讀書目
理論上來說,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讀這麼多的怪書,才能夠構建自我思想體系,但這種生而知之的異類數量較為罕見,幾百年也出不來一個兩個。
考慮到我們之中許多人連現成的書都讀不明白,最好還是視自己為一個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讀懂書,建體系,再傳承,以待來者。
即使要做到這一步,也需要先行對思維認知有個思考,這個思考又稱為元認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獲得知識,這些知識在大腦中如何有序組列的過程。
完成這五步,你的人生就遊刃有餘了——這時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夠的廣度,簡單說就是看問題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會有什麼痛苦或是壓力,即使有也沒那麼誇張。
但老實說,閱讀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這麼遠。
如果你肯硬起頭皮,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
9 # 根285927616
讀52本書很難嗎?可以的每一個月讀幾本,不出1到2年就可以讀完,一生讀52本太少了吧,人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堅持下去,就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
10 # 螞蟻般的網路作者
一天5本,一年1500本,十年15000本。
你浪費了多少讀書的時間? 用52÷15000試試
-
11 # 海平的生活日記
我弟媳婦一年讀60本書,她每年年初都會給自己定目標這一年要看幾本書?然後細化到每個月才五本,靜下心來是沒有問題的。
-
12 # 嶽麓書蟲
讀52本書…問題是精讀還是泛讀,一般情況下如果小說淺一些的書,我基本一天能讀一本,如果比如說需要精讀的書就需要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了,這讀書還和個人知識的儲備量有關係,看到書多,理解能力強,自然就讀書快了,總知讀52本書大多數人完全可以做到。
回覆列表
近幾年我每年多則讀二百多本書,少則幾十本。讀書也有決竅,有二八定律,一本書能有20%精華則為好書。如何讀?先看目錄,找自己需要先讀,如有興趣可讀完,如無興趣則作罷。第二讀書方法要按番茄學習(工作),讀書時找一安靜時,設時25分鐘,專心看書。每天多找這樣時間。時間象乳汁一樣,多擠擠就有了。再則要學快速閱讀法,保證一目十行,讀書就不是難事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和平年代,但生活在和平國家,中國之大,哪裡都能擺下一張書桌。酒桌牌桌之餘,多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