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郎中27
-
2 # 仙界修魔
中醫創新缺乏方向,作為最底層的中醫理論無法量化。基礎理論研究深度決定創新方向,這在科技界是公認事實。
任何問題不只一種解釋方向,中醫可以構建另一種醫學理論。電腦cpu有幾種構架,手機也有幾種,這些解決問題的構架相互獨立,再怎麼發展不會搞到對方陣營去。
中醫基礎理論構架bug很多,與解剖結構衝突,又不想修改理論。為了迎合氣一元陰陽五行論,犧牲了很多東西。中國沒有能做構架的人,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等等。幾千年來,中醫也沒有人能做。
中醫的創新只能在臨床,缺乏理論支援,沒有方向,做著做著,就滑到現代醫學陣營去了,新名詞,中西結合。
-
3 # 使用者109299967252
中醫沒有創新很難站住足,中醫必須有拿手的工具,新的裝置,新的療法。新的客觀的理論。才有新的出路。中醫,我們所要發輝的是華人的醫學技術。這是時代的要求,改變一些繁所的理論。時代進步,中醫的認識要隨知識的不斷髮展而形成自已的新理論。有何不可。不要怕別人說三道四。吃我們的飯走我們自已的路天經地儀。創新是中醫的更大成就,創新一定在原有的理論上給予新的解釋。
-
4 # 古中醫行者
這個話題直中中醫的命門,必須要講清楚。
儘管各行各業都在講創新,但是,中醫的出路卻只是在於繼承。沒有真正的繼承,所有的所謂創新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的中醫歷時幾千年,雖然號稱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也可以說門派林立,眾說紛紜,甚至莫衷一是。歷史上,中醫名家輩出,中醫典籍也浩如煙海,中醫理論更是百家爭鳴。這導致了中醫的命根子—治療效果參差不齊。
從根本上說,能真正代表中醫的只是漢唐以前的中醫理論及方藥,宋朝之後的後世中醫並不是嚴格按照中醫本來面目去發展的,出現了各種學派和理論創新。補土派,滋陰派,溫病派等,儘管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力,但終究是背離了中醫的核心理論,時間越長,走得越遠。
中醫的理論經典在於內經,臨床卻在張仲景的傷寒,也就是在於漢唐以前的古中醫經方。
傷寒的特點在於,有是證用是方。這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醫生的主觀想法,讓醫生診療行為變得更加簡單。醫生只需熟識和熟記傷寒的條文,尊重原文的理法方藥,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比如,麻黃湯,醫生不僅要知道組方和適應證,還要知道劑量,不可以隨意改動原方的劑量。但是很遺憾,當今的醫生往往隨意減掉麻黃的用量,還洋洋自得說麻黃有毒。這種閹割經方的例子多如牛毛。
因此,當今中醫之所以衰落,原因不是缺乏創新,而是沒有很好的繼承漢唐以前的古中醫。要讓中醫的生命重新煥發光芒,繼承古中醫是必由之路,否則,就只有滅亡這一條路。
創新,是好事,但沒有繼承,就不可能有什麼創新。
-
5 # 重陽85293
我不是中醫,說的是外行話,我認為觀在的中醫當務之急不是創新,而是如何傳承好前輩傳下來的技術,說句不好聽的話,現在這些由學校培養出來的中醫,到底傳承了多少真正中醫的技術,找這些醫生看病,走的是西醫路子,先開花驗檢查單。
中西醫看病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西醫靠的是機器,檢查不出來,他就不敢開藥。而中醫靠的是望聞問切。憑三根指頭加上口眼鼻,就能診斷出患的是什麼病,給出治療方案,往往幾帖就愈,而現在還有多少中醫能有此水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些人為滅絕中醫,借科學之名,對中醫釜底抽薪,不承認師帶徒出來的醫生身份,中醫要同西醫一樣,必須從學校讀書出來的才能當醫生,老中醫也必須考試,這個規定一出來,讓多少有真材實學的中醫從此告別醫生這個職業,讓多少絕技斷了傳承,導致無論人數還是水平都大減,可以說一蹶不振。建國時四億多人,有50多萬中醫,現在14億人,只有27萬中醫,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了振興中醫的一點力度,也讓一些老中醫開起了工作室,變相的搞師徒傳承,但這遠遠不夠,一是師太少,二是徒不是純粹的中醫,跟過去師帶徒傳統相比,這些學生,恕我不用徒弟這個名稱,至少不懂藥,不懂製藥,不明藥性,那就學不了一些真正的絕學。就像當年胡慶餘堂傳人,青春寶老總馮根生先生不肯收半路出家的研究生為徒就是這個道理。
聽一些中醫學校出來的醫生講,現在的學校對中醫本應下大力學的根本如黃帝內經,難經,本草.金匱要略,傷寒論等安排的課時很少,把更多的付間傾向於學一些西醫的東西,本來學的時間就這麼幾年,又不是能專心學習的年齡,又沒有應有的傳承,又放棄根本,這能算真正的中醫嗎?為了中醫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呼籲國家儘快恢復中醫師帶徒的傳統,一下放開拍有不妥,可讓醫院中有真水平的老中醫和一些現無行醫資格,原民間的老中醫開始,逐漸放開讓有真水平的中醫都帶徒。為讓這些有實際水平的學徒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國家下點力氣,可分批組織集中到中醫藥大學學一定時間的理論,針對這群學徒設計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考試方法,合格後取得醫生執業資格,再加大力度扶持民間中醫,經一定時間後,無論人數、水平都到一定 的高度後,那時候淡創新才有資本,才會成功。
中藥的種類,幾千年時間才有安全的湯、丸、散、膏,丹、酒,後有粉、露.、顆粒。前些年也開發了一些針劑,其中相當品種有安全隱患,被禁用,中藥創新倒可行,必競煎湯藥太麻煩,但要保證絕對安全才行。也呼籲國家加強時中為的管理,杜絕硫磺藥,假藥。
本人外行且水平有限,說的可能不對,但作為一個華人,真不希望中醫只出現在博物館、歷史書中。
-
6 # 現代國醫包醫生
新冠肺炎的治療很好的給中醫藥長了一回臉,大家都知道中醫藥非常有價值了,如何將這種價值認同固化下來並不斷髮揚呢?就是要在創新中與時代同步。
這場抗疫戰爭,不好說中醫贏了西醫,但起碼知道醫學不能缺少了中醫。中醫在這場抗疫戰爭中,創新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清肺排毒湯的應用就是組方上的創新,且這種創新應用了資料支援。
談創新就離不開科研,離不開可對比的資料,這是一種可以與世界交流的現代化語言。一個藥方與一個西藥療效的對比就是一種科研,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這是中醫藥的突破點,也是很容易做的路徑。只是這種科研如果不是抗疫需要,我們很難立項,中西醫管理的分割也讓本來很簡單的科研變得實施起來不少困難。
中醫藥走向世界,就要對接世界的語言,在講究科學的年代,就是科學的語言。也許很多人會說,中醫是哲學的境界,比科學要高深很多。那其實不影響,我們只需要用淺顯的科學層面與別人比拼即可,適當走下神壇總可以吧?我們只要與西藥來一場療效的PK研究即可✊✊✊
-
7 # 好運不打烊84
把傳統中醫藥和創新聯絡起來,我感覺到不是很合適,中醫藥,是我們先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只能說是繼承和發揚廣大,中醫藥是一門精湛的學問。當前,有很多民間藥方、治療方法都已經失傳了,所以說當務之急是怎麼把中醫藥繼承下來,只有繼承下來了才能發揚光大,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
8 # 使用者望賢
我個人認為,把中藥,草藥能做成顆粒藥的。做成顆粒藥,這樣醫生配藥也方便,患者用藥也方便。人們更容易去接受。
-
9 # 寒冰箭
按中醫要求設計出儀器裝置診斷、治療,人工智慧、計算機、大資料等運用到中醫中藥上,中醫中藥就好傳承了,也容易推廣
回覆列表
中醫藥是咱們國家五千年來祖先總結的真理,不能創新。耍談創新的人你們怎麼不把人吃糧食,創新成吃土,豈不更省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