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千里易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最後一章“堯曰”。原話為,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那麼,為何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呢?這個命運,指得又是什麼呢?下面就來詳細說說。

    這個問題,結合字面及上下文來理解,應該指的是兩方面,一是個人的命運起伏規律,二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

    綜合來說,對於個人而言,即個人的身心狀況,及其周圍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有的是易於為人解讀的,有的非常難,甚至被認為是不可知的。

    在八字命理中,我們經常說的是:命運本質是一種人生體驗。而知命就是改命。

    透過對一個基本命局和大運、流年的詳細分析,有經驗的命理師會從中瞭解到一個人的性格合命運源動力,繼而推動出他的整個命運軌跡,從而使命主做出當下最正確的人生選擇。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有了正知。在自己本世的命運之河中,不管經歷多少風吹浪打,心中始終有根定海神針。沒有了那麼多“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惶恐不安,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規劃。

    知命就像度過生死命運之河的一個導航、明燈。或者一塊小木板,一根小柺棍,比赤手空拳沒著沒落要好得多。

    故,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2 # 沛然有雨

    孔子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這個命,我認為指的是兩個方面。

    第一,為天命,也就是客觀世界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妄行不胡亂作為。

    舉個簡單例子,就這次美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表現出來的胡亂作為、不作為,甚至是推諉、甩鍋就是典型的違背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典型。

    違背天命,違背社會執行客觀規律,不積極行動科學預防、精準施策。最終葬送的是無數美國普通民眾的生命,斷送的也是美國的聲譽和他自己的正治生命、前途。

    第二,指的是古代華人按照易經發明出來的生辰八字算命方法。

    生辰八字算命又稱為四柱預測學,是古代中國先賢獨創的璀璨的傳統文化之一。按照出生年月日時間,按照干支紀年法排定年月日時四個干支,合計8個字。用來測算預測人一生的富貴貧賤,窮通休咎。

  • 3 # 戴傑文易學

    關於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所講的這個“命”,我的理解,有幾層含義,除了我們常所說的命運,命數之外。更多指的是“時、運、勢”。這是因為:

    首先要懂得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只有這樣方能進退自如。

    其次這個命,也是使命的意思。每個人出生於社會,無論貧富貴賤,都有自己的使命以及責任。亦都理應為社會,為國家,為家人去做點什麼。

    那麼什麼叫使命?就是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一個實際可行的理想。並不是一定要做大事才是使命,當政治家是使命,當老師當醫生亦是使命,就算當一個平凡快遞員或者清潔員也是自己的使命。

    所謂君子就是知道自己的使命,並且很好地去履行自己的使命的人。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簡單的幾句話包含著大智慧呀!

    知命者內心富足且強大,能順天應地,耐得住貧困,忍得住寂寞,經得起風雨,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也不會因一時成就而得意忘形。

    所以孔子所講的這個命,不單單是命數啊。我們不能片面的去理解孔子所講的話。

  • 4 # 凡中9度

    《論語·堯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的天命觀包括不斷修身以達到至善和使天下回歸正道等,他在《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對天命持有十分理性的態度,“天”、“命”是自然、是規律、是人倫道德、是社會法則。在天與人的對應關係中,孔子更重人事之功,“天”、“命”是有機會憑藉人自身努力來溝通和改變的。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的觀點進一步強調了人道和天道的重要性和互補性,上天賦予人的本性就是人道,遵循著人道和人性的特點和規律去做人做就是天道,人道決定了人生中所遇到好的機遇,天道決定了人生中事業的成敗。

    《孟子·盡心上》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通常言“命”多與“天”相連,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因此,“天命”實質是指不以人的主觀好惡所左右的外在必然性,而“命”還有作為必然性作用下對人所產生的“機遇”即“命運”的含義。

    人在“天命”面前可以做的是以“存心”“養性”來“事天”,用“修身以俟之”的方法來立命。

    “命”有兩種含義:一是純外在必然性的“命”,人對此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另一種“命”則兼有“性”的含義,如《孟子•盡心下》:“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這些德行也稱為“命”,同時具有“天之與我者”的品格,兼含“有性焉”。

    王充《論衡·附錄·命義篇》的原文摘選:

    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言無命者,聞歷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故言“有命”,命則性也。至於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眾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正命,謂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隨命者,戳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隨命。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於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人有命,有祿,有遭遇,有幸偶。命者,貧富貴賤也;祿者,盛衰興廢也。以命當富貴,遭當盛之祿,常安不危;以命當貧賤,遇當衰之祿,則禍殃乃至,常苦不樂。

    近代王鳳儀善人“三命”的觀點與王充的“三命”論十分相似,異曲同工。

    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陰命。

    天命是性光的感通。歷代聖佛之廟貌莊嚴。聲香祖豆。萬古千秋。人人崇拜。非性光之感通而何。宿命是氣數的範圍。人生之富貴貧賤。窮通壽夭。皆由生成造定。故曰宿命。非修天命者。不能超出氣數之外也。陰命是罪孽的根株。貪嗔痴愛。妄念邪思。一切脾氣嗜好。殺盜淫妄酒。怒惱怨恨煩。皆罪孽根株也。

    性與天命合,心與宿命合,身與陰命合。

    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不知人不能“達彼岸”。知人的好處是知天命,知人的功勞是知宿命,知人的稟性是知陰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動稟性(耍脾氣)消天命,好生怨氣消宿命,好佔便宜長陰命。天命小,要會長;宿命小,要會增;陰命大,要會消。命小要會長,命大要會守,就是“天權在手”。

    孟子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可是人一得了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修德性是長天命;學習技藝、多積錢財是長宿命;善用宿命的常知足,能消陰命;不會用的長陰命。只有長天命,才可以消陰命的。現今的人,只知用陰命、重宿命,不知道長天命,又怎麼能明白天道呢?

    勸世化人,移風易俗,仗義疏財,隱惡揚善,濟困扶危,建功立業,尊貴道德。崇正除邪,合群愛眾,尊君親上,修德養性,誠意正心,改過遷善。除妄去貪;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智、節烈、貞靜、幽閒皆為天命。

    祖上有陰功,父母有德行,立身有根基,在校求學有明師,出外做事遇良友,所到之處皆和緣,所處之境皆如心,身體健全,容貌端莊,口齒清利,行止大方,父母順遂,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子孝孫賢;他如得失、榮辱、富貴、貧賤、窮通、壽夭、皆為宿命。

    鬧脾氣、使稟性、有嗜好、多災病、慣謗道、喜詼諧、趨時髦、好貪爭、習奢華、善逢迎、齧(咬同)字眼,嘲笑人,侮神聖,不盡倫常,不修性命,貽父母憂,有忝所生,言語不合度,舉動不安詳,宅心不忠厚,行事不大方,譏人拙,笑人狂,欺本心,昧天良;他如看人是非,論人長短,皆為陰命。

    世界為天命。人生須放大心量,求世界和平,謀人類幸福,故以世界為天命也。國為宿命。世界各國最重國籍。無國籍則無保障,被人輕視矣。社會為陰命。改良社會。移轉風俗。了世界之陰命也。

    以上列舉古往今來論命的諸家名言,證明了命的真實存在,那麼命是能否改造呢?

    袁了凡是明朝著名的農學家、水利學家及曆法學家。他曾經被高人算準命數又每每應驗,而後數度扭轉、改造命運的神奇經驗和感悟,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世人不要被註定的“命”數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主動改造命運,而且完全可以改變命運。後從高僧雲谷禪師學到的人生真諦並精勤實踐,一舉改變了原先衰敗的命運,中年得子、及第、晚年延壽,成功改造並完成了福、祿、壽的世俗願望。

    由此可見,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天命,而你要做的就是尋找到你的天命,挖掘出藏在你靈魂裡的潛能和特質。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呢?大可不必向外尋求,只需要在自己內心找尋,尋找內心深處最讓你感動最真實那個良知,只要你認取它、相信它、順從它,就能開顯你本有的智慧與能量。

    至此,你剎那間覺得人生變得如此美妙,無論做什麼職業,幹什麼事情,都會覺得內心快樂充實。這時已經找到了天命,自己不經意間也變成了溫潤如玉的君子。

  • 5 # 謝詠老師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不懂得命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認識他。”

    為什麼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呢?命運是客觀存在的,人生有順有逆,有的人不知道這是"命",順境時得意洋洋,無限看高自己,自以為無所不能;逆境時灰心喪氣,怨天尤人,一味看低自己,自認為一無是處。這就失去了君子風度。

    如果"知命",上山時能想到下山的結局,漲潮時能想到落潮的必然,在事業順利時,就不會有虛驕之氣。不利時能想到有利的變化,困境中能想到順境的到來,在事業受挫時,就不會有頹廢之氣。這不是君子的風度嗎?

    為什麼說"不知禮,無以立"呢?禮儀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在孔子時代,"禮"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包括禮儀、禮貌、禮法等一切行為規範。"禮"是用來調理人際關係,如果"不知禮",放縱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不便,會引起別人的厭惡和痛恨,一個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行不通,必然到處受挫,又如何立得住身呢?一旦觸犯刑律,還有身陷囹圄、命喪黃泉的危險。

    孔子本人是一個特別懂"禮"也特別講"禮"的人,"禮"已經滲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變成了他終生不變的習慣,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無論遇到什麼人、什麼事,他都能很自然地做得恰到好處。

    他是如何講"禮"的呢?比如,他乘車出門,遇到二人以下,他會站在車上行禮;遇到三人以上,他就會下車行禮。"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上車時,一定會端正身子,抓著帶子,穩穩地上去。坐在車裡面,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說話,不指指點點。"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遇到穿喪服的人,一定會扶著車槓行禮;遇到負重的人,一定會扶著車槓行禮。

    關於孔子"講禮"的內容還有很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將做人、辦事、享樂、養生等一切行為都融於"禮"中,不愧是一個真正的紳士。

    為什麼說"不知言,無以知人"呢?連別人說的話都聽不明白,怎麼去了解這個人呢。有的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幾個熟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不知言"。

    "知言"與"知人"的因果關係也可以倒過來說:不知人,無以知言。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跟什麼人說什麼話。你必須瞭解對方的性格、喜好,才能說話到位。一個人不會說話,往往是對了解別人不感興趣,只關心自己的感受。所以,要想說話到位,應該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當你知道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並懂得有所迎合,有所趨避時,很容易就能激發對方交往的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否能容忍自己最好的朋友不止有你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