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帶筆侍衛
-
2 # 金順土
《易經》裡的物象、卦象、爻象,易就是象,象就是易。易這個字有三種意思一簡易,變易和不易。做人做事要順應自然永珍,面對現實,實事求是,踏實進取!
《道德經》中的禮、儀、仁、智、信等,上善若水的深意。告訴大家做人要寬容善待,善時、善信,善於做事,善於做人,踏實而為。這正是如今人和、人脈源泉的財富,更是我們人生財物。
-
3 # 百般千尋
我從《易經》、《道德經》中悟到了:一、宇宙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二、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三、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是可以預測的;四、違背“道法自然”這一法則,是會受到懲罰的;五、人,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六、人,應該“善”而有“道”。一、宇宙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
《易經》從宏觀的角度去認識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人立在天地之間,人能感知世界、認識世界。我們閱讀《易經》,從中逐漸認識宇宙世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唯物主義的物質可知性,與《易經》不謀而合。
二、事物的產生、 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易經》是一本解釋宇宙萬物的書,史書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八卦反映了天道,地道和人道,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乃至滅亡的規律。陰陽互補是其變化的主要特徵,如季節的變化,日月的起落等等。
所謂“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執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易經》所揭示的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這與唯物辯證法相吻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絡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
三、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是可以預測的《易經》認為萬事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而且是有規律可循的。《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一些文人學士懂得運用《周易》預測婚姻、事業、出行、賽事、訟失等吉凶,並從中得知具體的結果。在這方面,元末明初的劉伯溫、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等等,都是預測史上的高手,他們主要都是運用八卦進行預測的。
《易經》中蘊藏“八大天機”:(1)、大欲易失命,慾望如果不能控制,任由它自己發展的話,會對我們的生命安全有影響。(2)、大思易失愛,想得太多會失去來之不易的感情。(3)、大喜易失言,人們往往在高興的時候會說出一些過激或者不應該說出來的話。(4)、大懼易失節,在恐懼害怕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喪失自己的原則。(5)、大醉易失德,當人喝的叮大醉的時候,人的德行就會失範。(6)、大哀易失顏,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哀傷之中,人的容顏會更加容易衰老。(7)、大驚易失態,在受到驚嚇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姿態。(8)、大怒易失禮,當人在生氣的時候,容易衝動做出一些不合禮儀的行為。
四、違背“道法自然”這一法則,是會受到懲罰的“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人當法地安靜柔和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無故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見,“法”此處並非法令制度,而作動詞“效法”之意。《道德經》第25節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據帛書記載,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為,道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顯然,《道德經》論述了天、地、人的關係,而這三者,又要遵循自然法則,也即是老子所說的“道”。大自然本來就是一個生態平衡的整體,如果人類利用工具過度貪婪,打破了這種平衡,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後代的利益,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五、人,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在地球存在的40多億年中,出現過無數強大的生物,但未曾有那一種生物主宰過地球。據說人類在地球上有過多個“文明史”,但也無法主宰地球。不難想象,一旦把地球給“惹火了”,人類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地球上消亡。老子告誡我們,“道法自然”,因而,我們認為,“道”,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道"就是自然規律。
六、人,應該“善”而有“道”。《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意思就是:“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
《管子》:“善人者,人亦善之。”意思是:凡是對別人友好的人,別人也會對他友好;與他人往來,要與人為善,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因而,人,應該“善”而有“道”;邪惡、無道之人,終將得到因果報應。
-
4 # 雲季先生
易經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同時富有很深的哲理,還有處世觀,都說易經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就看你怎麼運用。
如果只是停留在研究理論的層次,那麼不過得到一些古人的思維想法,但是指導不了實踐,因為理論知識太多,而不同實際運用。
但是!如果用來做預測,或者卜佔,那麼就會得到很多東西,清楚的知道人的禍兮旦福,人的運勢,懂得進退,這才是易經活的精髓,不然是沒有意義!
-
5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世界之大,一“規”爾。
規律。
規則。
人生就是要“遵規”也。
遵循規律。
遵守規則。
研究規律需智慧。
制定規則重執行。
你若想無往而不勝,
就是要聰明腦袋,“死”方法!
附:
《易經》講:
①講易與不易。
②“易”的是一種動態趨勢。
《易經》應用:
①循規。
④蹈矩。
《道德經》講:
①講道與德。
②“道”是自然的內在規律。
《道德經》應用。
①遵道。
②從德。
故《易經》、《道德經》講:
世間萬物按一定趨勢運轉,是存在內在規律的。只要掌握、遵循這種規律,遵守運用法則,必無往而不勝也!
回覆列表
第一,不傷人。《道德經》第六十章講,“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老子用“不傷人”三字高度概括了處事哲學的最好準則。傷人必被人所傷!日常工作生活中,哪些行為最易傷人呢?一是所為傷人。鋒芒外露,做事欠考慮,不能與別人和諧相處,讓別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巨大威脅。二是所言傷人。說話帶刺,讓人很不舒服,感到惡語一句三春寒。怎樣讓人覺得你不傷人呢,老子也傳授了方法,“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也是就是要消磨鋒銳,消除紛擾,調和光輝,和一切混同在一起,以達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目的。
第二,善下之。槍打出頭鳥,“下”字是老子最看重的東西,在《道德經》中多次論述了“下”的好處,第六十一章講,大邦者,下流也;第七十六章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要向上必須學會處下的智慧!處下不是認慫,而是一種自信;處下不是自卑,而是一種生存哲學,越有能量的人,越會善下之。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身價上億,而生活樸素,穿著簡單,接待央視主持人吃紅燒豬蹄,達到了老子所謂聖人被褐而懷玉的境界。首先我們要言下之。說話是最廉價的投資,但也是一門複雜的學問,簡單來說,說話就是要抬高別人,放低自己,做行動的巨人,說話的矮子,如果因自己說話太沖而把人得罪了,那就太不應該了。其次行下之。處世接物,別高高在上,待人一視同仁,客客氣氣,保持謙遜,別擺出一副覺得自己很牛逼哄哄的樣子,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第三,利萬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萬事萬物,皆為一個“利”字,正所謂無利不起早。老子講的利,不是蠅頭小利,而是造福天下蒼生的大利。比如水,它就是善利萬物。利萬物,是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事開太平的大格局,做事的出發點不在於自己能夠得到什麼,而是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往往是這種大格局,成就了大事業。相反,絕大多數人內心想的不是利萬物,而是利己,更有甚者抱著另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態,唯利是圖,就這種人能指望他做出正經事兒來嗎?完全是害萬物!比如現在的食品安全,就是沒有利萬物的格局。利萬物首先要學會與萬物相處,我們要像光一樣,走到哪裡都能照亮一切,要像火一樣,走到哪裡都能溫暖一切。
第四,身後之。身後之的本意是做事時要衝在前面,但事情成功後要做到功成名遂身退。在《道德經》中,老子通篇在講爭與不爭的辯證關係,爭與不爭的利弊要害,如在第八章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二十三章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什麼老子認為水幾乎等同於道呢?因為水滋養了萬物,萬物離不開他。水都處於萬物都離不開的地位了,但它卻處處讓著別人,不與別人爭,真是處低位才有地位!多個歷史典故告訴我們,多少人敗在一個“爭”字上。當然,老子也不是教導大家碌碌無為,不求上進,當好好先生,他所謂的不爭,是不要爭取不該自己得到的那一部分,不要爭名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