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教各位這幅燙畫有沒有收藏價值,大概值多少錢
16
回覆列表
  • 1 # 刺破朗讀

    當然有的。

    烙畫 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作品內容在力求繼承傳統花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多為古典小說、神話故事、吉祥圖案、以及山水風景等,圖案清新,美觀大方,永不褪色。

    無論是烙畫藝術還是中國畫,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是繪畫。

    關於繪畫的定義,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包括對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的能力。 〈二〉工具、材料的選擇運用情況。

      〈一〉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它的界定基本上是從湖南長沙戰國時代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為最早。

    隨後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逐漸地發展、成熟。從人物畫發展到風景畫、花鳥畫、鞍馬畫等,而每種體裁的繪畫都各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過程和特點。 烙畫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傳承基本上是透過烙畫師傅口授的方式傳給徒弟,是一種家族作坊式的藝術,所以關於烙畫藝術的起源、體裁、風格傳承變化特點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但是,從當代烙畫藝術的體裁風格特點上看,可以說它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烙畫藝術,它都需要藝術家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的能力,當然,這裡所說的“美”是從繪畫層面來說的。

    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寫到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傳誦。

    我們再看當代的烙畫作品,也不乏含有強烈感受美的藝術作品,只是烙畫作品大部分不留藝術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貴吉祥》、《國色天香》、《竹報平安》等,一些作品是臨摹品或者根據文學故事創作的,如《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山河萬里圖》等。

    烙畫的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從事繪畫的人都要對美的規律進行研究學習,對錶達美的技巧進行嚴格持續的訓練。烙畫藝人趙星三原本就擅長繪畫,而他收的四個徒弟也都能寫會畫,並且各有專攻。

    大徒弟李番之的筷子烙花《百子圖》、《七劍十三俠》、《上、中、下八仙》、《關爺挑袍》、《西廂人物》等都極盡生動形象。 所以,烙畫藝術與中國畫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二〉從施藝的工具、材料看,烙畫藝術是中國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毛筆、墨、宣紙或絲絹,以及國畫顏料。國畫家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筆蘸墨在宣紙或絲絹上勾、劃、點、染、皴、擦等用筆,同時控制墨的濃淡、輕重、緩急的變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

    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有的還用到國畫顏料。烙畫藝術家也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溫技巧,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劃烘燙而成。

    將二者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 因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金陵十二釵》是南陽烙畫的經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儘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卻有不同的韻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釵”少了一些嫵媚,多了幾分豪爽;絲絹上的“十二釵”,減少了豪氣,卻增添了許多貴族風韻;宣紙上烙制難度最大,卻能兼具前二者之間。

    所以,烙畫藝術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畫。

      其次,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於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烙繪者是能書會畫有知識的農民,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

    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東方人吃飯必備的工具。 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藥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後,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於養生。

    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於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

    從烙畫起源的傳說得知,它曾是宮廷的御用品。時至今日,烙畫已成為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和國際友人的饋贈禮品,備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 2 # 風水先生求和

    當然有的。 烙畫 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它的收藏價值取決於 年代、作者、題材以及是否為真跡。 您這幅畫具體估價 還需要進行專業評估。如果是現代仿品或者工藝品則價值不大。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當前大環境不好,投資收藏品還需謹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邰南

    燙畫又稱火筆畫、烙花,是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木製傢俱以及紙絹等上面烙製成的傳統工藝畫。燙畫相傳創始於漢代。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河南南陽烙花,解放前,採用鐵絲仿烙筆,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僅能生產筷子等小件日用品。解放後進行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躺烙"、"座烙",將單一的手工烙筆改為大、中、小型號的電烙筆,並可隨意調溫,從而發展了烙版、等工藝。烙繪時可進行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色澤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別具一格。這是我們所說的民間燙畫。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化,人追求和喜好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如今市面上廣泛流行一種體現個性的工藝--燙畫。說起燙畫,很多人還不是很瞭解,只是知道有這麼一種工藝可以在服裝、玩具、包等等物品上燙印自己喜歡的圖案。

    清末民初,湧現出來很多優秀的燙畫藝人,並且在河南、廣東、江蘇和浙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比較知名的,南陽有趙星三、李番之、邱義亭、楊殿奎、張彥夫、張西凡、牛金星;江蘇有張友琴、錢懷瑾、劉錦堂、潘三四等;廣東有陳晚、趙仲衡、趙兆銘、趙晃等,都名噪一時。

    建國後民間藝術得到極大的發展,代表人物如黑龍江的民間藝人丁寶軍等,可在紙上燙畫,代表作品有全幅《清明上河圖》,《百美圖》等,山水人物活靈活現。空間感強,是民間藝術的瑰寶。

    燙畫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一項作畫技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收藏,值得學習,值得保留,值得弘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魯能球員金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