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0821
-
2 # 三智論道
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帛書版並不叫《道德經》 而是叫 《老子五千言》
《道德經》 是幾經後世整理過的版本,從內容到文字表述方式來看,道德經更貼近於近現代人的思想以及表達習慣。而《老子五千言》更貼近於老子本人的思想。
原文內容有區別,舉例如下:《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道德經》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五千言》中,並未分“道經”和“德經”,從內容排序來看,“德經”排在“道經”前面。
-
3 # 非員工老闆也
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是寫於2000多年之前,由手寫傳抄得以流傳,難免有被改動,或者錯寫,漏寫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今天流傳於世的道德經有很多版本,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三個版本:王弼通行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及郭店出土的楚簡本。
那麼在主流的三個版本之中,首先說一下郭店楚簡,雖然說距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但是很顯然並不完整,應該是摘抄節選的,類似於學習筆記,可以參考,但是絕不能把這個當成老子原著。
而馬王堆帛書,有很多地方和現存的通行本不一樣,比如說,通行本的經典名句“致虛極,守靜篤”,在帛書版中是這樣的:致虛,極也,守靜,表也,二者的區別是很大的,顯然帛書版的修為境界更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守靜”,只是表層功夫,致虛,則心無所住,心無掛礙,自由通透,以達無極。
再比如,王弼本《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而帛書版是大方無隅,大器免成。一個晚成,一個免成,二者意思截然不同,顯然,今人對於晚成的註解是大錯特錯的。
王弼本,迄今為止流傳最廣,被普遍認可接受,其特點就是淺顯易懂,行文流暢,不乏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比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等,但是,如上所述,存在明顯的錯誤和疏漏,而且如此重大的錯誤卻沒有被足夠重視。
所以說通行本雖然通俗易懂,行文流暢,但是錯誤和疏漏還是顯而易見的,而帛書版有很多地方也同樣是有故意改動的痕跡,且文字莫名其妙,生硬偏僻,同樣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麼對於初學者而言,可以從易於掌握的王弼通行本入手,有了一定心得體會和根基之後,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去研究參考帛書版和楚簡,然後靠自己來進一步去甄別,去偽存真。
-
4 # 領略社
《道德經》現在通行版是三國時期的王弼所重新整理的,通行版的《道德經》許多地方被增刪、意改,而在其傳抄、刊印過程中又發生了一些錯誤。
現在的《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原文嗎? 197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版《道德經》甲乙兩本,據考證,甲本抄寫時間在漢朝建立之前,而乙本的抄寫時間在西漢初期。這個時間是如何推算的呢?首先,帛書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恆”都保持原貌,說明甲本並沒有避漢高祖劉邦和漢文帝劉恆的諱。而乙本中則把“邦”改成了“國”,這是避劉邦的諱,但沒有避劉恆的諱,如現如今通行版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在帛書中乙本中的原文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很明顯,通行版的《道德經》是避漢文帝劉恆的諱才改“恆”為“常”。
帛書版的《道德經》的篇章和通行版的排版有很大不同,通行版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而帛書版則相反,因此帛書的《道德經》嚴格來說應該叫做《德道經》。其他的一些篇章也遭到的調動。
在內容上,帛書《德道經》和通行版《道德經》有個別的差異,雖然數量少,但是卻對章節的意思的理解完全不同,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通行版中的“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中的“則取大國”在帛書版中為“則取於大國”,少一個“於”字,意思完全不同。
相比於帛書版,通行版還出現了衍生詞句、調整順序,導致意思紊亂的現象。如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和“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是相接的,但是根據帛書內容來看,後半句應該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無以為”,明顯通行版的“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是為了對仗工整而加上去的。
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一號楚墓M1發現了竹簡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中有很多古籍,其中有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名,分別是《太一生水》、戰國時代的《道德經》甲乙丙三個版本、《說之道》。
根據釋讀發現,楚簡的《道德經》依然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全文中有60句和通行版《道德經》不同。如,通行版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一句在楚簡中為“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很明顯,楚簡中的風格比較古樸,觀點還不至於過激,而通行版的觀點則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等加以反對。
現如今,帛書版和郭店楚墓竹簡的出土給人們閱讀《道德經》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也給道家思想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然,這並不能說明通行版的《道德經》就是偽書,大體上說,三個版本的《道德經》相差還不是很大,其思想大體上比較一致,只是略有改動。
前面很多內容是引用了網上文字。今年老子誕辰的時候,我寫了這麼一首詩:
七律·太上老君誕
混沌初開不計年,何知太上老君誕?
道無能道道長尊,玄豈可玄玄任侃。
兩手空空道德深,一塵紫紫函關滿。
五千大字美難言,空有天書然並卵。
有點兒亦莊亦諧,請忽略有點兒大不敬的“然並卵”。這些年我在研讀《道德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國內外的影響。我的一位MBA領導力教授,對“道可道”和“名可名”這一句話非常著迷,為此還發表論文懷疑目前所有基於語言的文化差異調查,認為由於語言差異造成調查結果極度不可信。
《道德經》本身也是如此,過去有人解讀甚至對其字數都迷信,認為暗藏天機……過於極端的解讀也許本身是對經典的褻瀆吧?真知灼見來自於辯證理解。
-
5 # 齊心合道普賢路
東方乃是人文先祖,老子傳道《道德經》,印度古佛普度經,西方教堂清真傳聖經。歷朝年間廟宇各法門,師父收門徒傳道講真經,歷經漫長年輪弘揚法,傳遍民間各地度化眾生,講經傳道普度升精華,弘揚度化眾生行善道,普化民間眾生興國安邦,天下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各廟宇歷經年輪風雨滄桑,某些經文被後人添枝加葉,部分真經不再升華無能量,世間修行誤假當真傳。
回覆列表
我感覺《道德經》,以什麼樣的方式包裝外表,對我們閱讀者來說,影響是有限的。
無論哪種方式的印刷裝訂模式,關鍵在於內容,在於是否是對讀者有益的內容。客觀來說,我們目前的絕大多數人,是基本沒有能力,直接從5千字的《道德經》原文中,獲得清晰的認知的。大家閱讀與接受《道德經》的內涵,主要通過後人的註解、解讀,才能體會其內涵、感悟其精髓的。因此,註解水平的高低、解讀水平的到位,決定了大家對《道德經》的接受程度。
所以,建議購買《道德經》的讀者朋友們,需要注重其解讀的內容,而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外表的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