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仔詩話
-
2 # 陰陽家6
宋初詞人,顯然沿襲馮延巳,溫庭筠等五代花間派的詞風,愛寫男女纏綿的情事,這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詞人是張先,歐陽修,柳永。詞本來就比較自由,善於抒寫複雜的情感,所以婉約派實際上佔主流地位,絕大部分宋代詞人都寫婉約風格的詞,連蘇軾都寫過‘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現象值得今人思考。至蘇軾,喜歡寫景抒懷,借古人澆胸中塊壘,抒發家國抱負,感慨深沉,識見超邁,如《念奴嬌》。於是豪放派應運而生,響應者如雨後春筍,陳亮,辛棄疾,張元幹,陸游,都為此中翹楚。大約到北宋後期至南宋年間,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善於自闖新路,重視詞的格律,有一些新的探索,有人稱為‘格律派’,但我以為內容上大致超不出婉約豪放二派的東西。宋詞的確創造了一代的輝煌,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學財富。無論如何,均值得欽敬!
-
3 # 靈魂的感觸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在文學藝術上,各個時代都有著獨自的特色!關於宋詞,想必大家都有過接觸,但對於宋詞的歷史發展和藝術特點你真的都熟悉嗎?沒關係,下面我便帶大家一探究竟。
宋詞的來歷
宋詞並非開始於宋朝,它最早的雛形開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形成於隋唐時期,那時叫做“曲子詞”,配合當時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曲(是一種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一起歌唱。這也是為什麼宋詞是可以配樂唱的,正是繼承了隋唐時期“曲子詞”的風格。當時在民間特別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又有了詩餘,樂府,琴趣,長短句等別稱。而在宋代,逐漸成為了當時主要的文學形式,所以後來稱為宋詞。
宋詞的分類形式
宋詞有四種分類形式,下面和大家簡單做個介紹:
1:按長短規模分,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可分為: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慢(引而愈長的)四種。
4:按詞牌劃分有三種情況:一是樂曲名稱,像《西江月》、《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與內容無關,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二是: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像《憶秦娥》。三是詞的題目,列如《浪淘沙》。
宋詞的發展過程
拋開前面隋唐時期的曲子詞不說,宋詞在兩宋時期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由唐入宋的過渡階段,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等。第二個階段是柳永、蘇軾等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宋詞的派別
這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宋詞的主要派別有兩個,一個是婉約派(包括花間派)、另一個是豪放派。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窄狹。主要代表像晏殊、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等等。而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主要代表有蘇軾、辛棄疾、陳亮、陸游等等。
-
4 # 無聊到巔峰
宋詞的演變要分成兩個方向來看:詞體的演變和風格的演變。
在談演變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詞的起源。或者說詞與音樂的關係。這方便,我在別的問題下已經零零總總回答了很多,這裡就泛言一下,如果想更深入瞭解的朋友們,可以翻翻我之前的回答。軟求關注 :)
詞與音樂的關係詞的別名很多。有如“曲子詞”“今曲子”或者直接就叫“曲子”。那麼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詞’這種文體和音樂是有很大的關聯。詞的興起,可以追溯到《樂府詩集》中的“近代曲辭”。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隋唐時期“詞”才興起,所謂的“華夏正聲”或是樂府古調,在這個時期已經幾近消亡。這時候的“今曲子”大多都是依託於隋唐時期的音樂體系‘燕樂雜聲’而存在。
宋詞的發展過程詞體的演變:令詞→慢詞。關鍵人物:柳永。
在北宋初期的,詞作大體上都是承接南唐、西蜀的遺風。北宋之歐陽修、晏殊等人的小詞,和南唐的馮延巳的詞風相似度極高。甚至於一首詞在這幾位的詞集中都有(《蝶戀花》入陽春集也入歐陽修詞集)。而且因為詞體的限制(當時都為小令,一首詞不過數十字)、以及作詞的風氣(基本上都是即席填詞而唱)等原因,使得詞地位不高,內容不深。
“詞自南唐以後,但有小令,其慢詞蓋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睹新聲。耆卿失意無俚,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使人傳習,一時動聽,散播四方。其後東坡、少遊、山谷輩,相繼有作,慢詞遂盛。”這個情況到什麼時候開始改善的呢?從柳永“變舊曲作新聲”開始。
什麼叫做“變舊曲作新聲”“”舉個列子:
《玉蝴蝶》 溫庭筠
秋風悽切傷離,行客未歸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玉蝴蝶》柳永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即把原來“四十一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的《玉蝴蝶》改成了“,九十九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的格式。從小令改作了慢曲。
這樣的改編,便有篇幅容納更多的內容,而不僅僅侷限在男歡女愛的相思主題上了。
內容的演變:“豪放”和“婉約”並流。關鍵人物:柳永、蘇軾
自柳永開拓詞體,使得詞所能容納的內容更加豐富。但是柳永本身所應制的慢詞,多用俚語迎合大眾。
李清照詞論裡講: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說白了,柳永這種俚俗的作法,不適合文人們用。直到蘇軾突然靈光一閃,才真正把詞的束縛解開。第一首“豪放詞”《江城子丨密州出獵》應運而生。
蘇軾:“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也正因為蘇軾,使得士大夫開始正視“詞”這一體裁,文人們發現詞不僅僅只是作為“側豔”所作,竟然還能感物言志,傷今懷古啊!於是紛紛開始認真填詞。
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胡寅《向子諲<酒邊詞>序》體系的建立:別是一家。關鍵人物:周邦彥
所謂的詞分‘豪放’、‘婉約’,是從蘇軾和柳永開始分行。但是這時候,什麼是最正統的詞作呢?並沒有一個定數。李清照詞論把前人噴了一個遍,蘇軾、歐陽修等人不葺音律;柳永通音律寫的太俗;秦觀則是多言情,而不重典實。同時提出詞“別是一家”的概念。
然而按她的觀念,詞之正統當有以下幾個特點:
1.協音律。2.不可“詞語塵下”。
那麼這說的是誰?周邦彥。只有周邦彥符合李清照的所有詩詞觀,所以在《詞論》裡李清照就沒有噴周詞了。
慢詞的正統地位,直到周邦彥才確認。為什麼這麼說?
從音律上來看:
詞在柳永時期,只對“去聲字”有所講究。而到周詞處,“能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在明辨“去聲字”之外,還講究音節的拗怒,同時對於入聲字的安排也非常考究。
從用字度句來看:
周詞不但遣字用詞富麗精巧,同時章法謀篇皆有法度。在柳永時,寫詞只會鋪陳,要不是柳永的描摹事物異常細膩,簡直是不能看。而周邦彥寫詞,在各種意象的跳躍變化中,會有時間、空間、甚至通感的聯絡。
周邦彥的詞,成為了宋詞的集大成者。不論從音律、佈局、用字等,幾乎無可挑剔。後世詞壇,幾乎無人出其衣澤處。王國維稱之為“詞中老杜”一點都不過分。
以上,便是各角度下,宋詞的發展演變過程,以及其中的關鍵人物了。
回覆列表
詞的最初全稱叫“曲子詞”,劉熙載《藝概》有:“詞曲本不相離,惟詞以文言,曲以生言耳”。後來“曲子”和“詞”合併了,統稱為“詞”。
曲子詞以敦煌發現的為主,是民間無名作家創作,同時期有詩人所作的《花間集》。二者形式上多為小令,內容上也有差異。花間作品辭藻華麗,大旨談男女愛情,敦煌曲子詞語言樸素,大多描摹生活百態。據學者考證,應該是詩人接受了曲子詞的形式,然後加以改造,發展成更精緻華美的文學形式。民間無名作家所作大多體式不嚴格,風格更接近通俗生活。而文人加入之後,便從章句、聲韻上去發展,形式逐漸固定下來了。
既然詞和音樂是有聯絡的,那麼在詞的發展過程中,就有兩條發展道路:
一條是以音樂為主,主張歌詞和音樂緊密相連,創制新調,比如北宋的柳永、周邦彥,南宋的姜夔等。這類詞人通曉音律,能自度曲,或者將古樂翻。又有文學功底,能文字和音樂完美結合。所謂“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可見是相當流行的。相當於古代的流行音樂。而姜夔更有《白石道人歌曲》傳世,為碩果僅存的詞曲皆流傳的詞人。
另外一條就是文辭第一,音樂第二。如黃庭堅“寓以詩人之句法”,蘇軾“以詩為詞”,秦觀也“語工而入律”。這些詞人將詞從音律中釋放出來,另開一番新天地。獲得了巨大成功。所以那些符合音律的詞作在曲譜散失後,很多就未能傳世。而不重音律的詞作卻能發揚光大。此類詞作已不是音樂,而是純文學了。
這是相對於文辭與音樂的關係而論的。
詞的發展,還與所寫內容風格有關。唐五代到北宋中期,主要是小令發展鼎盛階段。尤其是西蜀少戰亂,人民安居樂業,樂於吟唱,所以才有《花間集》問世,多為男歡女愛之作。經李煜和馮延巳的發展,已經能抒發國破家亡等社會重大題材了。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馮延巳能“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北宋初期的作家,以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的小令為主,抒發閒愁別緒,閒雅豔麗。而柳永創作慢詞,融入市井生活,別來生面。至於蘇軾,則一改婉約,變為豪放。周邦彥又將小令、慢詞、音樂融為一爐,為“集大成者”。其他詞人,如黃庭堅、秦觀、張先、賀鑄等,皆一時名家,各有千秋。
靖康之變,詞的創作與國破家亡,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始終相隨。其實北宋也有范仲淹所作邊塞詞,但並不成氣候。詞至南宋,更增添愛國情懷,憂國憂民。如辛棄疾、岳飛、陸游。辛棄疾棄武從文,壯志難酬,只能感嘆“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嶽武穆沙場征戰,卻喊冤被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陸游更是“作中十九從軍樂,更古男兒一放翁”,也逃不過“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其餘如李清照、姜夔等人也頗有時局感慨。南宋偏安,一度恢復繁華,期間吳文英史達祖等語氣稍緩,可見已經習慣了歌舞昇平的景象。而到了南宋後期,風雲再度突變,周密、王沂孫、張炎等人深受壓迫,感喟時事,所作皆有亡國之悲。
至於南宋滅亡之後,詞人只能抒發故國之思,撫今追昔了。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