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動靜文史

    怎麼欣賞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的這首《送靈澈上人》寫的是作者在夕陽西下之時,送摯友靈澈上人之後,返回竹林寺的情景及所見和所感。全詩構思奇巧精緻,語言秀美凝練,是一首流傳至今,依舊為人樂道的佳作。

    送靈澈上人

    唐代: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是盛唐邁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名著名的詩人,他樂工五言,頗具獨到之風,大氣雋永,清秀綺麗,極具欣賞價值。這首詞中所言的靈澈上人是唐代的著名僧人,曾從嚴維學詩,個性耿直,遭到貶斥。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作者以蒼蒼兩字,將竹林寺所處的山景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蒼蒼在這裡指深青色,詩人給出的畫面是一片深青色的山林,蒼翠而茂密,詩人行走其間,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陣陣報時的鐘聲,竹林寺就藏於這鬱郁蒼蒼的山林之中。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荷,在這裡是背的意思。詩人遠遠的望著靈澈身背斗笠,披著斜陽的餘暉,漸行漸遠,獨自向著竹林寺所在的青山走去。詩人佇立相送摯友,遠遠的凝望,兩人深厚的情誼不言而明,讀此兩句,令人甚是感動,唯有情深之人,才有詩人感覺到的“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這首詩角度新穎獨特,只寫遠去的別離之人,未提依依惜別的傷感,但卻從詩人佇立無言,默默凝望中,感受到他內心的波瀾,悵然若失,孤單寂寥的神態,似乎就在讀者的近前,真實生動而又自然。詩人信手寫就的景緻也是極其精美,青山的蒼翠,斜陽的餘暉,陣陣暮鐘的敲擊聲,令人回味不盡。

  • 2 # 閒來話文史

    《送靈澈上人》是劉長卿最經典的一首山水詩,也是唐朝山水詩的名篇。這首詩是詩人在傍晚時分,送靈澈回寺途中的內心感受。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這兩句重在寫景,其中的“蒼蒼”“杳杳”兩組疊字,是幽遠與深邃的意境,詩人遙望著在靜謐與茫茫的山林中的竹林寺,和隱隱傳來的厚重和平穩的鐘聲,此時,黃昏已至,暮色漸濃,似乎在催促靈澈趕緊上路。詩人以極富想象力的視角,勾勒出一幅清遠而幽靜的影像。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戴著斗笠的靈澈披著落日的餘暉,獨自走向青山,漸漸消失在暮靄沉沉之中。這兩句是一副令人深深觸動的畫面,詩人目送著靈澈在斜陽中漸行漸遠,而詩人自己也獨自在落日中目送好友離去,詩中的一個“獨”字所用之妙令人折服,或許兩人內心都有孤單和落寞之感,但卻又都表現出淡泊寬廣的胸懷。

    劉長卿寫這首送別詩時,正是仕途不暢遭貶之時,靈澈此時雲遊江南,也有懷才不遇之感,兩個失意的人相聚又分離,顯現的是朋友間默契的情感,豁達的胸襟,意境淡泊,卻曠達深遠,韻味綿長。

  • 3 # 讀書燈下

    《送靈澈上人》是中唐詩人劉長卿所作的一首五言送別詩,送別物件為靈澈上人。自古離別多銷魂,而這首詩卻不一樣,有淡泊之境。詩歌語言簡約,意境清遠,富有禪意,有劉長卿五言詩一貫之風。

    劉長卿擅長寫五言詩,自稱為“五言長城”。其五言詩不作艱深之語,往往言簡而意遠,需要仔細品讀方解其中意味,“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如此,這首詩也是如此。

    《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前兩句寫詩人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映入眼中的是掩映在蒼翠茂密山林之中的竹林寺,耳邊傳來的是杳杳的鐘聲。

    天色漸晚,鐘聲催促離別,竹林寺,鐘聲遠,從視覺到聽覺,構建出一個開闊、詩意的場景。

    後兩句重點寫送別之人,卻沒有作離別之苦語、也無臨別之贈言,只將鏡頭聚焦在帶著斜陽而去的靈澈上人身上,他淡然地朝著青山獨自走去,漸行漸遠,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劉長卿寫這首詩時正處於待官的狀態,心中當有失意,而送別之人靈澈上人此時名聲未著,四處雲遊,兩者有著同樣的心境。用這樣一首淡泊之境的詩歌,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兩者同樣淡泊的胸襟。

  • 4 # 文字的二三事

    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從詩的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靈澈是一位僧人的法號,“上人”是對僧人的一種尊稱。全詩以寫景為主,但是景中有情,抒發的是政治上雖失意,卻依舊淡泊閒適的情懷。

    《送靈澈上人》的全詩如下: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詩的大意是:

    深青色的竹林寺裡,遠遠傳來傍晚時分的鐘聲。靈澈上人身背斗笠,在夕陽的餘暉下,獨自歸向遠處的青山中。

    詩意賞析: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蒼蒼”:青翠的樣子;“竹林寺”:寺名。“杳杳”:深遠;“晚”:傍晚。傍晚時分,青翠的竹林寺裡傳來悠遠的鐘聲。這兩句詩寫景,有從視覺所看到的景,也有從聽覺所聽到的景。“竹林寺”是靈澈上人將要歸去的地方。寺中的鐘聲響起,似乎在呼喚著靈澈返歸。由“蒼蒼”和“杳杳”可見其意境的優美清幽,也似可看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悠閒,閒適。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荷”:作動詞,背。這兩句詩中的“荷”,“帶”和“歸”的動作發出者是詩人的友人靈澈。靈澈上人身背斗笠,在夕陽餘暉的映襯下,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深處,漸行漸遠。詩人一言不發,佇立在原地默默地目送友人遠去。詩中靈澈上人的形象是除了揹著的斗笠外,身上別無他物,看起來很輕鬆的樣子,從中可窺視出靈澈上人所具有的淡泊情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朋友的身上也可大約得知一個人的性格。全詩雖然只有景和對友人的描寫,但是也能從側面看出詩人的淡泊傾向,是言此及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曼聯近年投資很大卻總是不能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