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介個介個介似嘛了嘛

    應該這麼問:國內,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和朴樹許巍相比,有哪些不足?……

    科班,科班是個什麼玩意兒科班?

  • 2 # 宇之田

    縱觀近二十年的樂壇,總體來說:在搖滾、流行、民謠這三大圈子裡,非科班出身的歌手遠比科班出身的歌手更多,也有生命力!

    這是什麼原因?

    第一、如許巍、朴樹等非科班出身的歌手,自身的音樂天賦本就非常出眾,再加上長期持之以恆的學習、創作,在音樂底蘊上可能還要超過科班出身的歌手!

    非科班出身的歌手還有另外的優勢:不受學院派那一套套框架束縛,創作天馬行空,反而開創出不一樣的音樂風格,創作出更加優秀的樂曲!

    劣勢在於:許多天賦不是很出眾的非科班歌手,基本功不太紮實,學習東西也慢,可能就走紅一兩首歌曲,然後再無優秀的新作品,泯然眾人。

    第二、各大音樂學院更重視古典音樂的學習,對流行、搖滾、民謠等並不是太重視,這也導致大多數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不會走這條路。

    當然也有走這條路的歌手,與許巍同時代的比如汪峰,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雖然說不是聲樂專業或創作專業,但接受的音樂教育是專業的,所以算是科班出身。

    新生代科班出身的歌手就多了,武音出身的華晨宇、姚貝娜,川音的一大群超女,如今紅透半邊天的周深(利沃夫音樂學院)等等,他們的出現,在逐漸的提高國內樂壇的“演唱”專業水平。

    我這裡說的是“唱”,而不是“創”。

    在創作上,目前依然還是非科班佔優勢。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3 # 隕石的理想

    沒有不足吧,只有更好。

    音樂是感性的,不是數理化的理性思維的。

    音樂是玩出來的,不是一板一眼生硬學出來的。

    音樂是自由的,不是條條框框規規矩矩拼的出來的。

    無所謂科班不科班,好的真心的健康的有持久生命力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不管你是哪來的。

  • 4 # 傳承致敬經典

    很多人不是科班,但是在業餘時間也很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這就是你看不到的!不要非就那麼幾個人就否定所有,多看看,多瞭解.搞明白音樂藝術它也分很多!層次不同認識不同看到的不同!有一些人成功了是沒有科班畢業,但是人家聰明絕頂有悟性!科班畢業的也不要否定人家就不行!只是從事的行業工作領域方向不同!不要因為眼前的一些事情否定很多!許巍和朴樹就搞個流行音樂,搞個民謠,搖滾.適合大眾消費需求!科班的很多的都是進專業的團隊和藝術團居多!試問有多少人聽古典音樂,聽歌劇音樂劇,聽交響音樂等等!再說了一首好歌,最重要的部分編曲有多少自己完成的,還不是別人完成!所以多看看了解一下,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和膚淺出賣自己!

  • 5 # 這段solo有點難

    沒有什麼不足,唯一的區別就是,出道前,非科班沒有上過大場面磨練,科班沒有下過底層鍛鍊。

    一種是光鮮亮麗,一種是出人頭地;

    一種是花團錦簇,一種是花草擁護;

    一種是星光道路,一種是我行我素;

    一種是古典名著都有出處,一種是英雄不問出處。

  • 6 # 炎夏流行樂坊

    個人看法:最大的問題出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流行音樂教育體系發展的相對滯後和不完善 比如沒有像古典音樂那樣從附小到博士的學歷教育 此外沒有成熟的教材編寫 師資力量 權威學術刊物等等 換句話說 科班出身應該理解為流行音樂專業出身 這個別說在許巍朴樹學生時代 即使在現在 也算是小眾 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在基礎專業素養上肯定好的多 但在那個時代有天賦有毅力有悟性自學能力強的音樂愛好者透過自己鑽研也能出來 但時代在發展 對個人的專業要求也越來越高 決定一個人專業高度的不僅僅是天賦 能力和悟性 更是基礎 環境和機遇 現在的環境也導致大部分流行音樂就像小吃攤賣的奶茶 口感調的不錯 好喝 但原料全是色素香精和新增劑 沒有營養(這還算調的好的)而要做一杯有口感好有營養夠顏值的奶茶可不可以?當然可以 需要花精力和時間揣摩技術 培養匠心和提高成本 做出來賣貴了還要考慮市場和接受度

  • 7 # 看看電影吧

    音樂來自生活,發現沒非科班的音樂人的作曲聽著很有地方特色,很有生活韻味!你再聽聽科班的音樂人,很難有入心的音樂,感覺不是在音律上做文章就是在音調上做文章!入心的音樂真的很少!

  • 8 # 體娛雜談2019

    非科班出身反倒不容易被條條框框束縛,更有想象力,朴樹的歌曲又有多少科班出身的能寫出來呢?接受教育是好事,但是接受太多的教育未必是好事。

  • 9 # 羅根老鐵

    非科班出身的音樂人不會有明顯的差距,不應該說他們是非科班在技術上就比其他人差了,許巍朴樹這那個年代的音樂人在自身的音樂探索過程中算是挺努力認真的。另外仔細算來其實他們那一代的音樂人除了汪峰沒有幾個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

    ▲朴樹在音樂上的態度一直被國內媒體肯定。

    同時代的竇唯是自學的,鄭鈞是學電子的,高曉松也是電子相關的...許巍的吉他在他還沒出名之前還挺出名的;朴樹算是京圈比較出名的音樂人,本身有天分,後來和小柯和高曉松一起做音樂,趕上退學潮一起退了學,對音樂的琢磨不見得就比其他人少。那個時代的音樂人挺多都算是老天爺賞飯吃,趕上了好的時代,讓自己的音樂理想能夠實現。

    不過話說回來,以前的音樂人的確是非科班的不一定就比科班的差,如今就不太一樣的。現在人們常說,很多的音樂人都是地下狀態,但是其實很多有些名氣的地下音樂人是挺賺錢的。又因為如今很多人有小眾思維,覺著聽獨立獨立音樂比聽流行音樂就高階,挺多非科班的音樂人就會疏於技術的成長,在樂器使用上可能不及老一輩音樂人。但是他們強在關於音樂的想法足夠好。幾個好的作品有了口碑就足夠養活他們的了。

    而如今的科班的音樂人往往技術都挺紮實的,但是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往往還沒有太多做音樂的。一方面頂級高校傾向於古典音樂研究,培養出的學生一般不會從事流行音樂行業。另一方面,對於音樂追求的未知性大多數人也不見得能接受的了。

    這也正好應了我前一陣子聽到的一個段子:專業的音樂人應該多和地下的業餘音樂人交流,一個有技術一個有想法,放到一起就無敵了。

  • 10 # 兔老師

    非科班和科班從來不是決定一個人的關鍵,努不努力學習才是重點。

    的確,許巍和朴樹出道時是以“民謠歌手”的身份走向大眾,對音樂素養的要求就是能做一些簡單舒服的詞曲,會彈吉他,讓老百姓聽著好聽,就算是能夠過關了。而科班的音樂學習和考試的要求會比外面更嚴,方向也更加細化。比如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很厲害的“鋼琴十級”,甚至不一定能有資格進入專業的鋼琴系。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錘鍊,這兩位老師和科班音樂人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比如,和同樣來自科班的汪峰對比,汪峰是專業拉小提琴的,那麼小提琴當然拉得比他們倆好;但回到創作上,若是沒有小提琴參與的曲目,許巍朴樹和汪峰也沒有什麼本質差距,因為汪峰老師學的東西,在作品裡也沒用上呀。

    科班確實能擁有一定的音樂功底,但非科班的人透過自身努力一樣可以學會。包括科班作曲經常學習的武滿徹老師,也是非科班出身。一個音樂人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自己,不在學校。

  • 11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普遍性於特殊性的對比。普遍性就是,普遍上科班出身的人水平比大部分人要好。特殊性就是非科班出身的人,也有比科班牛逼的。

    科班出身的人當初進去學院,就已經是要過五關斬六將了,水平比一般學著玩的人要強,知識也學得更加系統。到了學院學習意味著是要往更加系統完善這個方向進修。但是這個不能代表科班就一定比非科班強。因為上面說了,這個只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世界觀中,有普遍就會有特殊。而且科班混日子等死的,沒學好只能轉行的也是一大把。

    非科班出身,很多時候沒辦法系統學習,但也不是全部。科不科班只是有沒有進學院學習罷了。不代表就一定沒有系統地學習音樂。而很多非科班的人,會因為行業生活需要,更多去關注實用的知識點,更加了解乾貨有哪些,所以很多時候即便科班畢業的人也未必比得過非科班。

    總結一下就是,科班自然有科班穩定的全面系統的優勢,但是這樣的優勢不見得非科班沒有。能不能系統學習,純粹看個人。

  • 12 # 東江jin

    藝術更靠天賦,能學到的是技術,汪峰好像是學院派,學院派學的太多,反而在思想上不夠自由了,不過學院派永遠是多數。

  • 13 # 越己由心

    你要有個範圍,比如通俗流行音樂裡面這麼說是可以的,但是上升到交響樂樂章,現代音樂劇,甚至簡單的一些電影電視劇的配樂,你一個非科班出身的人給我弄個試試?街邊小攤,賣小吃的,誰都可以做,會掉樂理懂點編曲就可以,甚至不懂,直接哼出來讓別人幫你抄譜都可以,只要找個專業點的編曲,照樣完成。但是要做個大餐,不做個幾年切墩兒是不可能做出來的,還有記住,通俗音樂的作曲作詞,不能稱為作曲家,最多叫做曲作者。

  • 14 # 莊墊兒臺

    牛逼一點的音樂人都是非科班的!相反科班出身的卻沒有幾個牛逼的!

    羅大佑學醫的,李宗盛送煤氣的,

    許巍中學畢業當了兵,朴樹學外語輟學的。

  • 15 # 喂慢走

    科班的基礎是技巧的掌握,非科班的還能成名,那一定是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的感悟,引起更多的共鳴。感悟和表達,這就是藝術。科班出身的往往把表達的技巧練好了再去找感悟,他們的感悟是為技巧服務,而非科班則是先有了感悟,為了表達出來再去學習一些技巧,他們的技巧是服務於感悟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師大多是非科班的。

  • 16 # 小腳大魚

    沒什麼不足 甚至更超越 你看貝多芬 巴赫 這些偉大的音樂家 哪個也不是音樂學院畢業的 藝術這東西 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標準 而且音樂學院教出來的 無非就是跟學木匠活一樣 告訴你哪個是鋸子 哪個是刨子 都是幹什麼用的 至於能做出什麼活 就看個人修為了

  • 17 # 咩師兄音樂

    技術訓練不足。

    中國沒有像美國伯克利那樣的流行音樂高等學府,內地的幾十年也沒有完善的流行音樂市場(現在好多了)。

    因為沒有牛逼的學校,所以家裡有錢的都去國外學,比如王力宏。

    因為沒市場,所以家裡沒錢的沒幾個願意讓孩子搞這個,比如周杰倫。

    有錢的是少數,願意孩子搞這個的也是少數,70、80、90年代,搞流行音樂的,大都是“不務正業”的情懷少年。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受過嚴格的正規訓練,視唱練耳、演奏技術、作曲理論、聲樂基礎、西方音樂史統統沒有系統課程,全靠自己摸索,有條件的可以去音樂學院旁聽公共課,但效果可想而知。於是在前幾十年的中國,有古典音樂背景的流行音樂人,在“硬功夫”方面,就有了明顯優勢,比如崔健(交響樂團小號手)、汪峰(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那個年代,有些以樂器演奏見長,走技術流的而且有追求的音樂人,在內地搞出些名堂,賺了幾個銀子,具備一些經濟條件後,還是選擇了去國外繼續學習,比如張嶺(貝斯),劉義君(吉他)。

    舉個小例子,有一套很有名的視唱練耳教才,俗稱《雷卡視唱》,是法華人編的,非常經典,全套幾十本,上千首曲子,都是三行譜,雙手伴奏自彈自彈唱,沒有歌詞只唱音符,作為訓練用。雖然這沒有歌詞,只是訓練用的,但是論旋律的“好聽”,和聲的編配,隨便拿一首出來配上歌詞,都可以是精彩的歌曲。這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學生基本功(小學生啊)。

    而大部分中國流行音樂人的旋律寫作與和聲編配水平,還遠遠趕不上這套基本功訓練教材。

    其實,非科班音樂人火起來的機率,遠遠小於科班出身的,雖然大多數我們所知道的流行歌手,都是非科班出身,但是我們不知道的那些更多,非科班搞音樂的人基數太龐大了,火起來的那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其實很多牛人的科班背景不見得廣為人知,比如王菲是北京銀河少兒合唱團的走出來的。

    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的完善,新出道的音樂人的科班化、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清華輟學殺入樂壇的傳奇故事以後不大可能再有了。

  • 18 # 給穿山甲先生添點堵

    音樂藝術的神奇除了表現手法手段的基本功之外,更核心的就是對藝術世界的洞察能力了,這也被叫做才華和情懷什麼的。這在足球領域也能一窺,有的球員基本功很好,比如原國足裡的申思,但一到賽場上也就是個中規中矩的地位,出彩成梅西、奇達內的就沒有得啦,這裡面除了努力之外就是各種商值等魂之類、唯心主義和創新思維等的成份。基本功需要在適宜的時機與時間去積累與打磨,開竅的才情則可能從胎教到此後一生去修煉。開了點竅再去惡補基本功,相對還多少可以操作;開不了竅,或者開過一點又被浮華廢了清修之悟,那就只好工匠螺絲丁的乾點實際活兒,大師的椅子就沒有啦。許巍和朴樹李健,真的是很難得的能多少入定清修逐道之人啊。崔健則難敵世事變遷大潮,老了富了也憤怒不起來、也不和諧了。汪峰嘛,漸漸的就只會整些道里的華麗泛音,要麼吃個老本行當個導師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k5預算選5700還是2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