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詩經本來就應該經過編纂才能夠流傳下來,孔子的所作所為是合乎當時的行為標準的。

    首先,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經》版本,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廣大儒教徒根據記憶背誦下來的,大家背誦的內容版本不一,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古文經學派”,至於哪一個是背誦的原始版本,已經是無法考究的事情。

    第二,上古的儒家,並沒有掌握政權,他們是道家的學生,上古的儒教,是道家作為祭司階層建立的,道家就是政教合一體系事實上的“貴族領導之家”,包括諸侯國國君(儒教行政權威)以及孕育“太師”(儒教學術權威)出現的華人貴族階層,他們控制國家的“道統”,如果要修《詩經》,肯定是要透過他們允許的,就像乾隆皇帝安排紀曉嵐修《四庫全書》一樣,雖然是紀曉嵐實際在修,但是乾隆皇帝安排他去修,提供資源讓他去修,故此修《四庫全書》的主體實際上只能算成乾隆皇帝,而儒家前身是“黎民”(奴隸),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自由民)”,是“平民行政之家”,是“辦事人員”,他們只能成為國家提供資金來源進行修訂的“打工仔”,他們自己當時是不可能單獨完成修訂《詩經》工作的,這既不必須也不必要,正因為經過了《詩經》的編纂,所以孔子深刻體會了“禮崩樂壞”的嚴重性,所以要提倡“克己復禮”。

    第三,能夠有權力下令對《詩經》進行刪減的,應該是諸侯國國君或者“太師”級別的道家核心人物才能夠定奪,畢竟《詩經》是儒教的宗教歌詞,一直由道家祭司階層所掌握和控制,儒家的孔子只是他們領導下的優秀“辦事人員”而已。

    故此,《詩經》在“焚書坑儒”之前有過像其他書籍也透過國君號令進行刪減一樣,孔子斷不可能自行個人決定刪減,因為斷不可能由他這個“辦事人員”來決定宗教經書的內容去留。

  • 2 # 飛魚營

    找不回來了,孔子自己都知道這樣不對,但是為了他的理論學說,只有把那些不合他胃口的東西徹底滅絕,看不到不等於沒有,以前各國都有文獻,所以他是不會趕盡殺絕的,既然當時是百家爭鳴 ,其他學派的理論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都是從未刪的詩經和春秋上化出來的,比如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等這些都是孔老二認為不符合周禮的東西,而就是這些他認為不好的東西,恰恰在當時都比他混的好,所以當他自己給自己用易經推演的時候,得到個賁卦,就知道他活著不行,死了以後後世反而能發揚光大,無奈的說出,盡人事,知天命

  • 3 # 流芒流

    有詩三百,一語以蔽之,思無邪。也就把當時他們認為有邪的都刪掉了。刪掉了,相當於禁書禁讀,也當然消毀了。當然絕大部分學者思想是統一,贊同的。

  • 4 # 好多大姐姐好好

    沒能流傳下來這也能賴到孔子頭上?其他人都幹嘛吃的?孔子還努力的儲存了三百首呢。要不是他整理詩經估計三十首都剩不下。

  • 5 # 荊山一狼2

    詩經被刪本身就是誤讀誤傳。在《詩經》傳世前,何來《詩經》?傳世《詩經》據傳是孔子所編輯,也有人認為是周朝廷樂官編輯。不管是誰編輯,都談不上“刪”,只是按照盡善盡美的標準,挑選優秀篇章編輯成冊,以便於誦習而已。有人藉此發難,說是孔子把優秀的都刪了,把禁錮自由的都選出來了。估計這些人連詩經都沒見過,信口雌黃。《詩經》儲存詩歌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分別為民歌,文人創作和祭祀禱詞。其中風,儲存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包括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控訴聲討,比如《伐檀》。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比如《關雎》,《氓》。這部分是《詩經》的主要部分,達半數,160篇。有人認為孔子將三千詩歌刪除為三百,不可信。因為流傳下來的《詩經》實際上是311篇,有六篇有題無詩。說明編輯《詩》的時候,很可能是編者認為這六篇質量也很高,但內容已經散失,無法記錄,僅僅只儲存了目錄,留給後人查詢。假設有現成的三千詩,何必要留下不全的遺憾。

  • 6 # 非雲非鶴801

    無論孔子是編纂《詩經》,還是整理《詩經》還是刪節《詩經》,但是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孔子過了手的《詩經》。從常識上講,當時天下的詩,也絕對不可能只有305首,或者說只有這305首才是優秀的。那麼沒能進入《詩經》的應該有很多很多,或許遠遠超過了305這個數字。

    為什麼《詩經》只有這305首?孔子自己一語道破天機,請看《論語》的《為政篇》第二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說,孔子過手了的《詩經》這305首,是符合他的“三觀”的,代表了他認可的正能量,其他的呢?那就是不符合政治要求,不符合道德標準,不符合信仰提倡,總之就是不合胃口,於是“咔嚓”一聲,讓它們消失了。

    古時候的文章一律靠手寫手抄,秦之前是沒有出版業的,後來才有刻板,活字印刷後出版才發達起來。漢以前都是竹簡,一旦丟棄,就屍首難保了,所以在“詩三百”以外的作品,現在是不可能找回和知道的了,想對它們“解禁”都不可能了啊!

    附言:

  • 7 # 千穎麗姿

    冊,本身就有收集整理的意思,在春秋時期,在交通和文化交流都不發達的大背景下,收集整理本就有一定時空的侷限性,正是因為這樣,冊與刪就沒有太大區別。

  • 8 # 程勉超1

    孔子只選編了305首而已,又沒有禁止別人傳播其它的,這個刪字是你別有用心吧!編寫完整的詩經是負責禮樂的官員的事情,沒能流傳下來還怪孔子了?

    就比如巴黎聖母院,假如有人做了部分複製品,現在一把火燒光了,那難道還怪做複製品的人沒有做全嗎?

  • 9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孔子以前沒有任何人做過這種事,包括所有諸侯。

    上古時期的詩歌本來就是人口相傳,很容易遺失,加上那時候的紙貴比黃金、竹簡極其麻煩,所以儲存特別不易。

    在中國百家諸子裡面,真正第一次有系統的整理典籍就是儒家。

    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

    在孔子看來,《詩》是民間風俗與歷史,《書》是古代史,《禮》是當代法律法規文編和典章制度,《樂》是古代教育,《易》是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春秋》是當代史,這些都是孔子花費大量精力編纂的。

    可以說,沒有孔子,中國上古時期的很多文化思想典籍將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在古代百家諸子中,只有儒家的教育是最系統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孔子系統的收集、編纂古代文化書籍。

    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有一些古代典籍孔子接觸不到;

    由於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一些古代典籍孔子選擇性編入六經中;

    由於孔子顛沛流離的經歷、後世統治者的喜好和歷朝歷代的戰亂,他編纂好的東西很多遺失了、被篡改了。最典型的就是《樂》的遺失。

    孔子選入六經的文化內容都是中國當時最優秀的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淵藪,是華夏精神的濫觴,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典籍有很多不合時宜,但是裡面也有很多內容繼續哺育這一代代華夏兒女,儒家迄今依然是中國最優秀的文化之一。

    畢竟孔子不是神,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儲存中國的文化,這就夠了。

  • 10 # 楊朱學派

    孔子作《春秋》,為《周易》做傳,選編整理《尚書》和《詩經》。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刪選詩書。是在數千篇詩書中,取其精華120篇整理成《尚書》,300餘篇整理成《詩經》。何謂刪選?所謂刪,就是不取;所謂選,就是取。

    這就如同吳楚材,吳調侯選編《古文觀止》一樣。《古文觀止》中的很多文章,出自《左轉》、《戰國策》和《史記》。二吳斷不會從這四本書中,先選取精品文章,編入《古文觀止》。然後,再把這幾本書全部銷燬。

    孔子選編《尚書》和《詩經》,作為儒家的教科書。此後的詩書,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被孔子刪選過的精選本;另一個是全集本。全集《詩經》有數千篇,孔子選編的《詩經》僅有305篇。那些未被選入儒家教科書的詩被稱為逸詩。下面簡述先秦典籍中記載的逸詩。

    一、孔子出生前。

    1、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國發生政變,太子禦寇被殺,公子完(即陳敬仲)奔齊。齊桓公欲封其為卿,但公子完認為職務過高,擔心無法勝任,而委婉謝絕。並賦詩曰:“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齊桓公便任公子完為工正。

    陳國公子完所賦之詩,不見今本《詩經》。說明陳國收藏有全集《詩經》。不但公子完,所有陳國貴族都可以讀到。

    2、魯僖公二十四年,重耳流亡至秦國時,秦穆公宴請他。在宴會上,重耳賦《河水》,穆公賦《六月》。重耳所賦之詩,是逸詩。而穆公所賦之詩,雖見與孔子修訂的《詩經》。但並非《秦風》,而是《小雅》。這說明不但華夏諸侯皆收藏全集詩書,就連經濟文化最為落後的秦國也收藏。

    二、孔子去世後。

    1、《墨子》。

    墨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墨子》則是墨子弟子根據先師言行和遺教整理創作而成。

    《墨子·非攻》中,亦有引用逸詩之句:“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

    《墨子·所然》有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

    2、《荀子》。

    荀子生於戰國中期,卒於戰國後期。壽命接近百歲。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長壽的。其晚年作《荀子》一書,書中有大量逸詩。

    《荀子·王霸》有曰:詩云:“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則亡。”

    《荀子·臣道》有曰:詩云:“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荀子·法行》有曰:詩云:“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大息。”

    《荀子·解蔽》中兩次引用逸詩,詩云:“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墨以為明,狐狸而蒼。”

    在《荀子·正名》篇中,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衍兮,何恤人之言兮。”

    3、《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創作而成,集百家思想於一身。

    在《呂氏春秋·音初》中記載了《詩經》中百詩之祖:塗山氏之女作歌“候人兮猗。”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呂氏春秋·愛士》中,亦有逸詩:“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

    《呂氏春秋·權勳》有曰:詩云:“唯則定國。”

    《呂氏春秋·行論》有曰:詩云:“將欲毀之,必重累之。”

    此外,《儀禮》、《莊子》等先秦典籍中,也引用有逸詩。不再一一贅述。

    孔子刪選的逸詩。在孔子去世後數百年內,人人都可以讀到。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全集《詩經》被銷燬。世人再也讀不到了。

    附錄:焚書坑儒中,詩書皆被焚燬。由於《詩經》便於記憶。漢人依靠記憶,背誦出《詩經》305篇。《尚書》的命運更加悲慘,不但全集《尚書》被毀。就連孔子修訂的120餘篇精選本也被焚燬。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僅僅背誦出28篇《尚書》。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法家是法治的死敵。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 11 # 月藍飛舞9X0x

    找不回來了,歷史上兩次文化大浩劫,第一次秦始皇焚書坑儒,第二次近代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大浩劫!痛心疾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知道在拒絕了一個對你有好感的人之後,還能做朋友嗎?或者怎樣做才對兩人都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