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自利人陳全孝
-
2 # 失落的星辰
缺愛的原生家庭給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沒有安全感,還有就是自我認同感下降。我就認識一個朋友,她從小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父母感情不好,整天吵架,她的角色就是個出氣筒。每天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出什麼差錯。但是她是個堅強的人,知道這種狀況透過自己的能力無法改變什麼,她只有讓自己不斷強大,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學校,將來能夠逃離這個家。長大以後,她獨立,自立。能自己辦的事情絕對不求別人,生生成了個女漢子。其實這樣的她,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慶幸的是她沒有沉溺於那樣的家庭環境,變得膽小,懦弱。她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自我強大,來尋求安全感和成就感。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家庭都有。有句話不是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嗎?每個人從小的經歷都不同,很難找到一種方法去解決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看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壓力轉移能力。積極的生活,面對Sunny,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縷Sunny是屬於你的
-
3 # 越靜致遠
我的原生家庭不是很幸福,缺少關愛的我必須聽從長輩的意見,努力的去迎合別人來達到他們關注我的目的,我努力按他們要求來做,想討好他們。但是沒有愛的日子,心裡空蕩蕩的,膽怯,不自信,對別人不信任,同樣對自己不信任,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曾經在別人的言語中,我認為我就是廢物,活著是浪費糧食,甚至覺得這樣生命可以消失,自己也解脫,別人也解脫。
後來結婚了,有一個還算愛我的老公和一對乖巧的兒女。我的想法變了,既然我連死都不怕,那我還怕什麼呢?我要更努力的讓自己的日子過的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從小瞧不起我的人,看到現在的我改變感到驚訝和讚歎,我要努力的讓自己更加優秀。
-
4 # 為父筆記
雖然華生和佛洛依德都認為,兒童時期發生的事件對其以後的整個人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但是越來越多的實驗研究也表明,兒童時期遭受的“創傷”,並不是不能改變的。
心理學家韋恩·丹尼斯對一所叫做Creche的孤兒院進行了跟蹤研究:
他發現這所孤兒院撫育條件很差,兒童只得到了最低限度照顧。孩子們的成長指數嚴重滯後。經過了若干年,丹尼斯在這批孩子們十幾歲的時候,又成功追蹤到了他們並重新做了評估。這期間,有一批孩子在6歲的時候被社會家庭領養。結果顯示,那些被領養的孩子成長指數,已經明顯高於仍舊呆在條件落後的孤兒院的孩子們。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研究之後,得出了一個比較樂觀的人生髮展藍圖:
我們不是自己過去經歷的不可避免的犧牲品;發生在小時候的經歷固然重要,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同樣重要。——良好的教育經歷,可以抵消一部分家庭生活經歷的負面影響。
因此,缺愛的原生家庭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並不一定會成為其人生的桎梏。
不斷學習、擁抱現在,破局改命、走出困境,並不是不可為!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
5 # 語心芳菲
缺愛的原生家庭孩子也沒有愛人的能力,這是最直接的影響。要走出困境,就要療愈創傷,培養自己愛他人和愛自己的能力!這是個複雜的過程,多讀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有助於心理心靈成長!祝福你!
-
6 # 才智寶貝學堂
缺愛的孩子思想成熟得早一點,但是容易走極端,比較叛逆,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
想要破局,首先可以回憶過去,原諒過去的點點滴滴。瞭解過去後,理性地認識過去,把過去給看透、看開了。
然後擁抱現在,好好愛自己,多交性格友開朗的朋友。人是群體動物,受環境影響大。透過廣交有益的朋友,學會去相信,學會感受愛,學會正確地愛自己和愛他人。
缺愛,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人年少失聰,有人青年失聲……什麼都不缺的人固然很幸福,可是人生本就充滿遺憾。“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錯過星星”。生長在缺愛的家庭很可悲,但不要因此錯失你的青年、老年;父母沒有給你足夠的愛很遺憾,你一定不要因此錯失愛別人的心和接受別人的愛的勇氣。
你從小缺愛,但因此擁有一顆敏銳的❤,善於體察別人的愛,容易滿足,內心充滿感激之情。相信你是個值得被愛、被珍惜的好孩子吧,所有的苦難都可能成為祝福!
-
7 # 恪恪格格
一是會有很強的掌控欲,二是因為沒得到過所以怕受傷,就會逃避選擇麻木自己。年輕的時候不可否認確實會重複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但是三十歲以後你就不能埋怨,覺察自己瞭解自己,多讀書,從內涵提升來減少缺失的部分,愛一定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能也有遺傳基因在裡吧,比如不愛說話,不愛交流,都會影響到下一代。
這是人性的性格所決定的,我們既然談論起這事就得多加註意,培養一些愛好。
比如探索宇宙,人情事理。對孩子有很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