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壹球

    斯蒂芬.庫裡

    首先我認為庫裡有三個特質被低估了,而這三點直接影響到對他的評價,即使很多人認為他在過去的五年裡是聯盟第二第三好的球星,我還是認為他被低估了

    1.特質一:他總能帶領球隊贏球。

    NBA有林林總總資料來衡量一個球員,各種基礎高階資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出的,當然任何一項資料都有侷限性,在我看來最直觀有用的資料就是能給球隊帶來的勝利次數。

    從2014-2015賽季到20182019賽季結束,金州勇士五個賽季全部進入NBA總決賽,三次奪得冠軍,常規賽戰績分別是67勝,73勝,67勝、58勝、57勝。歷史上單賽季勝場數在67場以上的球隊有11支,勇士佔據了其中三個名額。斯蒂芬在王朝勇士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同樣用資料,用衡量嬴球輸球的資料-正負值說明,NBA傳統意義上的正負值,指的就是球員在場上時,球隊的淨勝分淨負分,我把過去五年裡聯盟最出色的四個人正負值做了個簡單統計,庫裡在這一項大幅度領先其他精英球員

    2.特質二:他為球隊的犧牲

    庫裡有著歷史上最強大的無球能力,在庫裡之前的科爾,戴爾庫裡等定位接球投射手可以帶走固定的跟防對手,漢密爾頓、克萊等跑位接球投射手給對手造成的防守壓力比前者要大,而庫裡的無球跑動威懾力遠大於前兩者,對對面防守陣型有著極大的破壞力。

    一方面相比於傳統射手,庫裡有著更出色的視野和更好的分享球能力,另外一方面是庫裡在無球牽扯的同時也能給隊友提供優秀的掩護能力,除了不知疲倦的無球跑動,庫裡也犧牲了核心後衛最重要的球權。

    3.特質三:改變了當代籃球

    庫裡是奧尼爾後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改變現代籃球的球員。這裡說的不是改變像巴克利爵士這樣人說的“投籃隊無法奪冠”這樣低幼的話觀點,而是大家掛在嘴邊但卻始終沒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承認的--庫裡和他的勇士隊帶來了三分時代。

  • 2 # 糖糖籃球地帶

    NBA作為最頂級的籃球聯盟,匯聚了各種風格迥異、天賦異稟的籃球運動員,是他們托起了聯盟的發展和未來。眾所周知NBA是超級球星的舞臺,聯盟樂此不疲的製造球星,以便提升聯盟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但是聯盟也從來不缺乏被忽視的超級球員,他們只是因為小球市、不善言辭、球隊戰績差等原因而被聯盟忽視,降低了曝光率導致了被低估。

    而近十年最被低估的球星無疑是吉米巴特勒,2011年被公牛30順位選中。身手全面的球員,運動能力出色,投籃自信,防守強硬,關鍵時刻擁還有一顆“大心臟”。生涯至今榮獲MIP,五次全明星,兩次最佳三陣,四次最佳防守二陣。作為全明星卻一直被聯盟所忽視,事實上他已是巨星的實力,一位可以改變整個球隊,被稱為窮人版的詹姆斯的男人。

    在公牛從替補坐起,兩年後坐穩首發,球隊的鐵血防守是所有球隊的噩夢。從羅斯受傷開始,巴特勒逐漸成為了公牛的老大,但是即使坐上老大,球迷也沒有人認為巴特勒是巨星,最多隻是全明星,球隊也決心重建。

    2017年來到森林狼,他給球隊帶來犀利的進攻,頑強的防守,不屈的鬥志。無奈唐斯與維金斯被視為球隊的未來,但是太缺乏經驗和鬥志,不思進取,導致雙方矛盾重重,最終無法共存,巴特勒再一次離開。

    2018年交易到76人隊,巴特勒直接給球隊注入了強硬的精神。76人隊風格大變,以東部第二殺入季後賽,可惜東部半決賽搶七被萊昂納德壓哨絕殺。雙帝組合和巴特勒的老大之爭也日趨嚴重,無奈又一次被交易。

    2019年交易來到熱火隊,巴特勒如願以償的成為了球隊的老大,由於萊利和斯波教練的支援和信任,熱火全隊全民皆兵,一改魚腩本色,以東部第五進入季後賽,目前更是半決賽第一場戰勝奪冠熱門東部第一的熱火,巴特勒更是砍下40分,直接打蒙了MVP字母哥,讓無數專家顏面掃地,更是極有可能系列賽擊敗雄鹿進入東部決賽。

    巴特勒從來沒有誇張的資料,也沒有華麗的技術,沒有強壯的身體,天賦平平。但他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30歲拿到頂薪,成為球隊老大。並且非常穩定全面,關鍵時刻更加強硬,這不就是最被低估的巨星嗎!

  • 3 # 籃球薈

    然而看了猛龍季後賽的表現,洛瑞毫無疑問是這支球隊的精神支柱和絕對核心。首輪橫掃籃網,在與凱爾特人的系列賽來打之前沒有太多的球迷和媒體看好這支缺少“星光”的球隊,系列賽開打後的0-2似乎也印證了人們的觀點,但在此之後猛龍隊連勝兩場扳平了大比分,當天王山一站凱爾特人再次統治比賽3-2拿下賽點,人們又一次唱衰猛龍。可G3洛瑞逆天邊線發球助攻阿奴諾比0.5秒三分絕殺,G6出戰53分鐘,全場20中12(三分球10中6),砍下全場最高的33分外加8籃板6助攻2搶斷1蓋帽,加時賽最後11.7秒單打沃克命中跳投率隊取得4分領先,奠定勝局,將系列賽強勢拖入搶七。

    6場比賽洛瑞出場250分鐘,可謂鐵人,猛龍向凱爾特人展示了他們為什麼是衛冕冠軍!喜歡洛瑞和這支猛龍的表現。

  • 4 # 胖kobe曼巴

    最近十年,我覺得被低估的有這幾個。第一個:前幾年的心機卡

    從開始的選秀順位就能看出來,這幾年啥第一人啊,第一小前鋒啊,我覺得有點名過其實了。

    現在我覺得他是被高估了。

    第二個:約老師—五花肉精華

    曾經中國媒體宣傳的他還不如我們的周蘭特,可是結果呢?別人一步一步的打出來了。全明星,最佳陣容,西部決賽。還是現在聯盟最會傳球的大個子。

    未來不可限量,可是你能想到他是個二輪秀嗎?

    第三個:武切維奇

    曾經的交易添頭,如今的全明星級別內線。雖然季後賽表現稍微差了點。

    2013年1月1日,在魔術與熱火的比賽中,武切維奇得到20分29籃板,其中29個籃板也打破了沙克·奧尼爾保持的魔術隊史紀錄。還是魔術歷史上首個拿到三雙的中鋒。要知道魔術歷史上可是有鯊魚和魔獸的。

    第四個:以賽亞托馬斯第二輪最後一位,也就是經理們認為前面的59個都比他強。可是後來的他有全明星,周最佳,最佳陣容,還有一些隊史記錄,就是沒有那份想要的頂薪。

    2016-17賽季,以賽亞·托馬斯代表凱爾特人出戰76場,場均33.8分鐘,得到28.9分、2.7籃板和5.9助攻,位列凱爾特人隊史單賽季場均得分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拉里·伯德(1987-88賽季,29.9分)。

    第五位:吉米巴特勒第一輪30位,現在也是一步一步的成為了全明星,最佳陣容,還率領球隊打進了總決賽。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這十年(10—20)最被低估的。

  • 5 # 小七說籃球

    有些球員,善於打常規賽,甚至可以成為全明星賽的常客,可是,一旦到了季後賽,根本無法率領球隊取得一場比賽的勝利,為球隊失利背鍋不說,更會成為球迷茶餘飯後的笑料。因此,季後賽被稱為真偽球星的檢驗器。

    有一些球星,因為短板明顯,時常會在季後賽系列賽中,被對手無限放大,而慘遭完虐。下面,小七要為大家介紹幾位容易被球迷無解的球星。

    史蒂芬·庫裡——是防守漏洞

    15-16賽季,詹姆斯+歐文領銜的騎士在1-3落後的情況下,完成了史詩級的逆轉奪得冠軍。依靠的一個重要“戰術”,就是單打庫裡。

    生涯至今,庫裡的平均防守效率為107。防守效率最好的一個賽季是14-15賽季,達到101,甚至高過吉米·巴特勒,詹姆斯等悍將。

    生涯搶斷率為2.5%,14~16賽季達到了3%。值得一提的是同為09年秀的朱·霍樂迪,平均防守效率108,卻贏得了一次年度最佳防守一陣,一次年度最佳防守二陣。

    克萊·湯普森——無持球能力

    湯普森在面對防守見長步行者的比賽中,29分鐘內飈下了60分,超越“黑曼巴”科比,“郵差”馬龍,“冰人”格文成為史上最快“60分先生”。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得到60分的湯普森,只運了11次球,觸球 46次,持球僅90秒。

    事實上,湯普森還有一個史詩級的紀錄,單節37分。在面對國王的比賽中,湯普森裡突外飈13投全中獨砍37分,一舉奠定勝局,由此可見,他不僅是頂級的無球進攻者,也是出了名的持球進攻者。

    卡梅隆·安東尼——只是進攻萬花筒

    10屆全明星小前鋒,被譽為“甜瓜”的安東尼,在最近的兩個賽季竟然淪為了“流浪漢”(雷霆,老鷹,火箭)!

    安東尼在雷霆,火箭,都沒有得到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雷霆隊防守至上,火箭則是三分優先,而安東尼擅長的則是中遠距離的跳投。

    事實上,12年職業生涯防守效率108,不算遭!因為安東尼需要將精力完全放在進攻端,詹姆斯生涯至今防守效率為105。

    萊恩·安德森——只會飆射

    安德森無論在魔術,鵜鶘,還是火箭,單賽季場均命中三分球的個數均在2記三分以上,平均命中率也算是穩定,在38%左右!

    據統計,12-14賽季的安德森有著不錯的背身單打資料,分擔“濃眉哥”戴維斯在禁區的壓力。

    11-12賽季,安德森(魔術)場均可搶3.4個進攻籃板,位列全聯盟第八位;13-14賽季,安德森(鵜鶘)場均搶3個進攻籃板,位列第十四位。

    德馬庫斯·考辛斯——頭部以下是超巨

    考辛斯是場上的“定時炸彈”毋庸置疑,無論是面對對手的挑釁,還是遭遇狀態的起伏,或是判罰的不公,都會讓他失去理智,從而失去鬥志!

    17-18賽季的考辛斯,場均砍25.2分12.9板5.4助攻外加1.6搶斷和1.6蓋帽的資料,近三十年來唯一的一位。

    在所有球隊都不願為考辛斯報銷買單時,考辛斯選擇了奪冠大熱的勇士隊,19-20賽季,考辛斯再次因為傷病原因無緣比賽,又一次爆出願意免費為湖人出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有歐冠和歐聯杯,亞洲為什麼不舉辦類似歐聯杯的“亞聯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