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路壩七杯茶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琵琶的起源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透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

  • 2 # 歷史收納館

    不是,源自波斯的是曲項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透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 3 # 錯過的榕樹

    琵琶,彈撥樂器首座, 撥絃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北韓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 4 # 半個南山人

    琵琶不是唐朝從波斯伊朗引進的,而是在南北朝時,從西域地區傳入的一種曲項琵琶,形狀為曲頸,梨形的普箱,有四柱四弦。

    而琵琶這種彈撥樂器在秦朝時,中國民間就已經有了,只不過當時的形狀是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彈奏這種樂器主要有兩種方法,問前彈叫批,向後挑起叫把,當時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改稱為琵琶。當時的琵琶形狀為直頸,圓形音箱,音位和絃數不固定。直南北朝時從西域引進這種曲項琵琶,人們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製成了一種新式曲徑琵琶。只是到了唐代,琵琶從製作到演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琵琶的構造也從原來的4個音位增至16個,同時把琵琶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變窄。在演秦方法上改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改拔抜子演奏為手指演奏。此後,琵琶的製作演奏技法不斷改進,最後形成現在的四相十三品和六項二十四品兩種琵琶。

  • 5 # 木山文

    琵琶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東漢末傳入中國,甘肅嘉峪關市魏晉墓所出彩畫磚上繪有彈琵琶的樂師。是考古材料中看到的最早的琵琶影象。中國早期琵琶瘦小 ,頸長而直,與西亞的原創略有不同。到了南北朝時,由於胡歌胡舞的廣泛流行,琵琶的地位日益重要。就南北朝到隋唐的器樂合奏的情況而論,琵琶佔主要地位。

  • 6 # 肖愛敏感恩有你

    應該是,當時大唐盛世,貞觀之治!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商人及遊人非常仰慕唐朝的繁華,所以琵琶作為樂器有可能在那時傳過來了!

  • 7 # 薩沙

    達文西:問得好,關燈!

    琵琶的起源問題至今沒有固定的說法。

    大體有這幾種:

    第一,波斯起源。

    一種觀點認為,琵琶和烏德琴很接近,而後者源於波斯的巴爾巴特琴。

    劉熙認為琵琶就是巴爾巴特琴,後者先傳到中亞烏孫國,然後傳到中國。

    第二,中國起源說。

    很多人認為琵琶就是中國本土的樂器。

    這主要是在漢朝時期,琵琶就是中國常見樂器。

    根據歷史考證,早在秦代就出現過琵琶。

    而中國和西域的聯絡,是從漢代才逐步開始的。

    就算漢代和西域剛剛接觸,琵琶就到了中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非常流行了。

    而且,中國傳統的琵琶為直頸,同波斯的巴爾巴特琴有明顯的區別,所以不是一回事。

    第三,融合說。

    現在比較支援的是這種說法。

    琵琶確實起源中國,漢朝時期已經成為流行樂器。

    而大概在唐代,從西域傳來了波斯的巴爾巴特琴或者衍生物。

    中國琵琶和巴爾巴特琴融合,隨後又經過幾次變化,在明朝定型。

    其實個人覺得哪裡是源頭不重要,今天全世界不都在彈鋼琴,誰還管鋼琴是誰發明的!

  • 8 # 文化點心

    琵琶(pí pá)不能直接說是由波斯傳入中國的樂器,確切地說,它是源自中國、又經與西域傳來的同類樂器進行最佳化組合後的結果,是絲綢之路和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在血統上,它仍然屬於中國傳統的撥絃類民族樂器,還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

    它用木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面裝有四根弦。演奏時豎著抱,用左手按弦,用右手五指彈撥。它可以獨奏,也可以為其他樂器伴奏、合奏。

    琵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中國就有了琵琶這種樂器,當時的名稱叫做“秦琵琶”或“秦漢子”。不過,那時的琵琶不是僅指現在的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的統稱,比如,還包括類似的彈撥樂器“阮”和“月琴”等。

    之所以稱之為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彈撥技法而得來的,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因此,這類樂器最初的時候人們把它們叫做“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期,西域的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傳到中國,因為與我們的琵琶有相似相通之處,便產生了交流與融合,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吸收各自的長處優點,改制成新式琵琶。

    到了唐代,琵琶樂器和相關樂理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而且在樂隊中都處於領奏的地位。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有這樣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非常形象地對琵琶的演奏及其音響效果作出了描述。

    琵琶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倍受人們的喜愛,其發展中也逐漸產生了許多門類和曲調,傳統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文武曲。武曲一般格調雄壯慷慨、氣魄宏大,文曲一般格調細膩、輕巧、幽雅抒情。十大琵琶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就是武曲,形象地刻畫了楚漢相爭時,項羽兵敗垓下的激烈戰鬥場面。

  • 9 # 田龍專欄

    有關琵琶的記載最早出現在2000年前。東漢年(公元前25 --220年)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寫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卻曰杷, 像其鼓時, 因此為名"。但當時的琵琶形狀與現在的不同, 其形狀為直頸,園形音箱,音位和絃數不固定。 弦數為四 五 六條不等. 這種琵琶當時被稱作 "秦琵琶" 或 "秦漢子"。實際上它就是今天中國民樂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來源於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彈這種琵琶而著稱。後人就把這種樂器稱作“阮咸”,簡稱為阮。而琵琶之名讓給了後來的曲項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 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琵琶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 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 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兩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絃,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

    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絃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湧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覆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夏和大理國向蒙古投降後,為什麼兩國末代君王的結局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