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精神
-
2 # 麗江說書人
記得有弟子是因此和孔子鬧翻的吧。原因如下。
辯論中辯論不過,就說人家詭辯,小人,心術不正等等,反正扣了一堆帽子,然後就把人家殺了,這和你平時教導我們的根本就是言行不一,等等
下面是個人看法,不像上一條是明記於史書的。孔子是因為擔心個人權力受阻,因為少代表的那一派正好是完全和孔子要搞得復周禮,尊君上儒家那套相反,所以正好用違禮的藉口殺人立威。這個看法偏權術,但根據孔子在魯國的為官經歷看,個人覺得也是個權術高手,所以可能性最大。
-
3 # 昨天即歷史
我來分享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孔子上任七天殺少正卯,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誅卯一事就主要以“聖人治禮"的面目供後人取證,不過,結合孔子誅少正卯一事所處時代背景來看,我認為這次誅殺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在裡面,“禮殺"似乎只是一個非常拿得上臺面的藉口。分析如下:
首先,簡單回顧誅殺事件所發生的時代背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周初施行的分封制弊端至春秋初期已是亂象百出,周天下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經揺搖欲墜,"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社會進入一個動亂的年代,群雄爭霸,此起彼伏。
春秋無義戰,在秦、晉、齊等大國爭霸與兼併戰爭拉鋸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是被壓榨和掠奪的物件。以魯國為例,春秋時期就朝拜周天子3次,而朝齊、晉、楚竟達33次!朝見要帶貢品,有時還要為大國服勞役和兵役,讓你出兵跟隨打仗,得聽話出兵。感覺很不公,限於國力又無法反抗。猛獸橫行的世界裡,誰都不得罪是食草動物最好的選擇。當時魯雖弱小,大王卻好賢德,所以,倡仁政的孔子做了魯國司寇,少正卯的法家學說很受魯人歡迎,卻為孔子不容,實質成為儒法學說鬥爭的犧牲品,對此,魯王似乎也無異議。當然,誅少正卯的名義理由是他有“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的"五惡"品性。
當然,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小國被兼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靠實力說話的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更適應當時各國的實際需要,於是就有了隨後的秦國商鞅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在群雄逐鹿、人心思變、社會大亂的特殊年代裡,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卻顯得是那樣的不合時宜。想得到推廣又不受時代歡迎,徒喚奈何!宛如與風車大戰的唐吉訶德一樣,看似可笑,又充滿悲壯。
總之,我認為孔子以禮殺少正卯似乎沒那麼簡單,還有試圖弘揚儒家學說以保全魯國於亂世的想法在裡面。
-
4 # 茅匯
尊禮,守禮,不代表就是一個老好人。
很多人,對孔子還是不理解。
大眾的看法,孔子的思想,跟老子,釋迦牟尼比起來,太low了,看看人家佛老,說的東西,玄乎其玄,看的人一臉懵逼,一看就相當高階。
再看,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用你說麼?老子自己不知道麼?
搞得很多人,看不上孔子,畢竟孔子的話,太難裝逼,還是說幾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來的逼格高。
孔子一直提倡,溫良恭儉讓,搞得人們認為,孔子,就應該是一個老好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唾面自乾的那種。
人們都認為,孔子,裝你就裝好了,千萬別漏氣,道貌岸然,就應該有個道貌岸然的樣子。
一旦孔子說幾句衝話,大家就受不了了,偽君子!
更何況,孔子還殺了人,什麼嘛!太虛偽了,你怎麼能殺人呢?你是君子啊!
嘿嘿,這裡我想為君子說幾句話。
君子,可不是道貌岸然,可不是唯唯諾諾,可不是唾面自乾的老好人。
君子,就是一個有自己原則的人,該客氣的客氣,該殺的殺,只求問心無愧而已。
孔子就是這麼一個人,孔子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是隨機變化的,但又是一成不變的,不變只是他的原則,只做自己該做的事。
之所以孔子大多數時候和和氣氣,是因為他遇到的大多數事情,就應該和和氣氣,一旦遇到少正卯,他就爆發了。
和氣的是他,殺人的也是他,他就是他,他沒有變,他永遠忠於自己的內心。
所以,那些殺人什麼的,並不是他的瑕疵,他的失誤,研究孔子,要懂他的內心,他一直都是一個完人。
如果他不殺少正卯,也稱不得聖人,不配成為萬世師表,供萬人敬仰!
-
5 # 西域某乙
誅得好。
一般對無爭議的惡人,誅之是沒問題的。
但內惡外善的兩面人,只有高人才能把這種人識別出來,並誅之以利天下。
孔子列舉的少正卯的五個特點,是典型的兩面人。如果我們是這樣的人,希望也能被誅而改正之。
其實,這五種小人行徑在我們身上並不少見。以自己為例反思,言偽而辯,紋過飾非的情況經常有。所學的知識多是些是是非非,無關社會或個人的痛養。
附: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
一曰 :心達而險;
二曰 :行闢而堅 ;
三曰 :言偽而辯;
四曰 :記醜而博 ;
五曰 :順非而澤。
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
《詩》曰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荀子 ·宥坐》)
-
6 # 雲蓋棟
謝邀!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即使聖人也一樣。孔子雖是儒家的聖人,但不見得就不會有錯。所以,我們在學習儒家思想的同時,也要用唯物主義思想去看待它。就拿孔子上任七天殺少正卯來說,他說的五個必殺理由。表面上說的理由充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有點牽強。孔子殺少正卯的五個理由是: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
7 # 沒眼皮的蚊子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孔子和少正卯這兩個人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分析出孔子殺少正卯這件事,到底發生過沒有,如果發生過,孔子為什麼要殺他。
孔子是儒家的鼻祖,聖人,出生在戰國時期的魯國,他老爸是魯國的大將軍 ,在魯國可以算是家世顯赫的世家。
但是由於父母去世的早,他沒有沾上多少祖上的光,因此年輕的時候很落魄。
孔子收了大量的徒弟,到處講學受徒,以此餬口,同時他透過這個渠道,來宣揚儒家學說。
孔子當時是個有理想的青年,當時百家爭鳴,各種學派很多,他認為除了儒家學說,其他學說都會把人 教壞,會導致社會道德敗壞。
隨著歲數增加,孔子聲名遠播,連當時的魯國國王,都經常聽到他的名字。
孔子第一次見 魯國國王,並沒得到賞識,後來有人推薦他,也由於小人作梗,孔子沒能當官兒。
孔子誅殺少正卯,是在他當大司寇的時候, 大司寇是魯國司法界的最高長官,屬於現在的部級領導。
少正卯,也是當時一個名人,據說這個人能言善辯,還是個好老師,孔子的學生經常逃課,去聽他的課。只有顏回沒去過。
少正是官職,卯是氏,但是的人大多數都沒姓,大多數官員,都和國君一個姓,因此為了有所區別,就有了氏。
少正卯講的是法家學說,他的學說和儒家學說對著幹,儒家講仁義,講孝道,講君臣規則。法家就講依法治國,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宋朝以前,學術界一致認為,孔子確實殺了少正卯,暴屍三天,都認為孔子做的對。因為不殺少正卯,少正卯的邪說就會廣為流傳,就會搞亂社會秩序。
少正卯有五條罪責:心達而險,心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除了這五條,他還亂政,因此必須殺。
自宋朝朱熹之後,關於這件事 就經常爭論不休,到現在還沒個定論。
因此來看,孔子如果真的殺了少正卯,還確實是以禮而殺的。孔子所說的禮,是儒家之禮,是周禮,是完全合乎當時道德規範的 。
周禮雖然不是法律,但是自從周公制定《周禮》之後,就成了周朝的最高準則,《周禮》的地位相當於憲法。
當時的法律也非常簡單,殺人有時候並不需要有法律依據,只要被殺者違背了周禮,殺了他就是合法的。
少正卯大講依法治國,講利益,講人慾。他和孔子的理念完全相對,他們之爭,其實就是儒家和法家之爭,這種鬥爭一直延續到現在。
孔子殺少正卯是為了理想,為了理想死都可以,殺個人算什麼。
-
8 # 使用者531309886228王煥
歷朝歷代掌權者為了發號施令,都會殺雞給猴看,使視者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是有權者貫用技兩。所以說孔子也不例外。
-
9 # 簡學話題
兩觀之誅是魯定公十一年,孔子52歲的事情,最早的記錄是《荀子.宥坐》。學術界否認此事,理由很牽強,一部分說沒有少正這個官職,因為《尚書.周官》和《禮記.王制》記錄的官職爵位中沒有少正。還有個認為荀子杜撰的,因為荀子是由儒入法的思想家,他有兩個得意學生韓非子和李斯,李斯就是焚書坑儒的主要推手,後世儒家學者不承認兩觀之誅,與此事有關。
去年研究孔子課題時,在《尚書.周書.酒誥》中找到了一段記錄:“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這是西周時期關於戒酒令的內容,其中少正是負責此事的官員。少正屬上卿的副職,所以周官和王制中沒有記錄。很多史料中的線索放到一起後,誅少正卯應確有其事。但不是以禮殺人,少正卯和孔子一樣公開授學,但他主張的是法家思想,這應該是唯一的原因。
-
10 # 榮恥鑑定師
“以禮殺人”就是“只要手中有禮(即,權力),就可以以其名義任意殺人”的意思。孔丘以禮殺少正卯屬於惡意殺人犯罪。
-
11 # zxh1
孔子是個神人,至今沒有發現他的著作,都是別人評論他的文章,說他編撰整理《六藝》以及存疑的所謂弟子編的《論語》,就這成為萬世師表,奉為儒學(儒教)的祖師爺,高!實在是高!孔子殺少正卯這事一直有爭論,為什麼呢?因為不美,有損孔夫子的形象,人家少正卯辦補習班吸引走了孔夫子的不少學生,可惡,等咱掌權了,給姓少的那個傢伙定個破壞周禮,影響維穩的罪,殺了!這不是仁啊?國家大義是最大的仁,知道不?不行,孔子殺少正卯肯定是謠言!
-
12 # 小手冰涼_74283125
謝謝邀請;子曰;巨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語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言偽裝而辯。四記醜而博。五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成群,言談足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是桀雄也,不可不誅。孔子說;人有五惡,都表現在一個人的身上,有惑眾造反的能力,一內心險惡,二說話虛偽有辯才。三行為邪僻,但是堅定不移。四志向愚陋,但知識廣博。五行為不正表面好施恩澤。凡事有一種惡的都該殺,而少正卯有五種罪行,所以先殺了他。後來被學著質疑。當時孔子為魯攝相謝謝!祝學習進步。
-
13 # 打油詩
少正卯是一位與孔夫子同時代的教育名家,學術見解與孔子不同,在魯國與孔子掀起了一場生源爭奪大戰,很多次孔子辛辛苦苦招來的學生,聽了少正卯的宣傳講座就轉投少正卯的門下,讓孔子非常苦惱。後來孔子做了魯國的首席大法官,馬上以“妖言惑眾罪”判處少正卯死刑,斬立決,在宮門斬首示眾,魯國從官員到百姓都議論紛紛。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向孔子進言道:“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是和您齊名的著名教育家,老師您殺了他,是不是不妥啊?”
剛從清除對手的快意中走出來的孔子奮然回答:“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比較起來還稍微輕一點兒:第一種是聰明有學問而陰險,第二種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不改,第三種是能言善辯而能蠱惑人心,第四種是博聞強記而以歪理邪說動人,第五種是誘惑別人犯錯誤而損人利己。一般人只要是有這五種罪惡之一,君子就要除之而後快。而少正卯同時具備五種惡行,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馮夢龍說:沒有才能的小人,做壞事兒還不足以亂國。假使小人有才能又肯接受君子的指揮,對國家未嘗沒有好處,而君子也不應一概摒棄他們。可是少正卯煽動迷惑孔子的弟子,幾乎要壓過孔子,還能和他同朝共事嗎?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為了阻止少正卯散佈歪理邪說,擾亂政局,也為後世以學術的原因殺人開了先例。
新春秋曰:後世的人以為孔夫子講禮樂,推仁義,一味老好人,其實不然。孔子為了維護其事業,能以理動之的當然會以理動之,對少正卯這種說不動、或許也辨不過的,乾脆殺之以絕後患。今天的職場三六九等,什麼人都有,能團結的當然要團結,對不能團結,又不能遠離的小人,必須要時刻提防,想辦法除之後而快。佛說“殺惡人即是行善”,給小人一點教訓,或許能讓他認識到錯誤,儘早收手,於其未嘗不是一種幫助,於我們也是行善。
-
14 # 投條說
孔子上任七天殺少正卯,以禮殺人理由是否過於牽強?
歷史記載,孔子上任魯國大司寇七天之後,便以謀逆欲反,妖言惑眾,小人梟雄,異世同心等五種罪名將少正卯誅殺。理由全是因捍衛皇權,正名君子,順乎禮數而顯得理所應當,維護法紀。
老話說,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其實,孔子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用今天的思維來分析的話,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少正卯是魯國的大夫,和孔子一樣,同是混跡官場的宦官。其職稱和級別還可以世襲。這對未來想長期混官場的孔子來說,是一種潛在的競爭或者是威脅。
二 少正卯很有才幹,其才華不遜色於孔子。一山不養二虎;這也對孔子未來的“克己復禮”的方針有所障礙。
三 少正卯還是個“改革派”。他思想敏銳,能言善辯,觀念解放。對春秋時期魯國的大政方針有改革的主張。這對孔子遵循周禮的儒家思想有所對抗。
四 孔子沒被提拔成高幹之前是個教書先生。而少正卯也在家裡辦起私塾(私人學堂),並且招收的學生規模,比孔子的學生還多——這不是跟老夫唱對臺戲嗎?
五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來乍到,需要有政績才能坐穩屁股下的大司寇這把交椅。怎樣維穩呢?先殺個有影響的人物,是個不錯的選擇。一來捍衛朝廷,二來可以除掉潛在的對手,三可以就此揚名列國……於是,少正卯就必須得死。
怎麼能這樣埋汰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呢?非也……
-
15 # 馮桂清8247480773239
孔子以“禮”殺人正常。因為“一山不容二虎",“一個槽頭不能拴兩叫驢"。話糟理不糟。只要有人敢反對他,那就是必誅之。“禮”是他的說教,也是孔子的“真理”。“文革時期批林批孔,可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也有過期的時候。人們把孔子的思想奉為真理,在某一社會過渡時期(或一階段)被批判的東西都是真理。真理不絕對,只是因為社會的需要進步思想有的放光有的被淘汰。實用主義和崇高思想也有競爭,不許氾濫也可制止。總之謬論是統制者的工具。許多提出的改革者,王安石,民國的康有維,都是先行者,可他們的“改革並不被採納,而是被貶。社會的進步改革需要“任人為賢”也需要吐固納新。孔子思想可以說是儒家思想但並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意志。抱歉!本人自我見解,不一定對供參考。
-
16 # 夢話春秋
我們把問題解開看,孔子殺少正卯以禮殺人是否牽強。
誰是少正卯
少正卯,魯國聞人,相當於現在的網路大V們,後面有很多粉絲,很多是死粉。他鼓吹的是法家,屬於革新派,後世的韓非子,商黃鞅,李斯屬於一家。用法制的手段解決一切政治問題軍事問題民生問題。並且從嚴制法,連帶,酷刑等手段實施。秦國之所以強大,因推行法家,把普通民眾變成戰爭機器,類似軍國主義。
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
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原文,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故居處足以聚傳成群,言談是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 宥坐篇》
孔子攝行魯國宰相職務不到七天便把魯國革新理論法家少正卯殺了。這與孔子提出的以禮治國不符呀。孔子宣傳的周禮,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都不可越禮的絜矩之道。而少正卯大V反對腐朽的禮治,而提出適應時代的要求法家治國的人。
當時的社會背景,各諸侯國見禮治無法維持,紛紛走向法治創制法律。確定貴族與奴隸之間,稍稍在法律之前獲得較公平的待遇。便將之所規定的條文銘在鼎上。孔子聽說後,憤恨道,貴族與奴隸混在一起,怎麼顯示出貴族的尊嚴與偉大。並且貴賤的區別都沒有了,還成什麼國家。
原文,今棄是度也,而為型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有?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左傳》
得出結論,孔子殺少正卯非禮也。
少正卯宣揚的政治觀點與孔子宣傳的周禮治國相背。不殺少正卯自己的學說思想無法推廣。少正卯的私學與孔子私學存在商業競爭。兩個人都是魯國私立學校創始人。少正卯推行革新學說受歡迎,人氣爆棚,甚至於孔子的學生都去聽課,只剩下一個老實的顏回。孔子的私立學校無法立足。商業競爭都是血淋淋你死我活的,在過去是在今天更是。所以孔子有權勢後第一件事打擊少正卯的私學,把少正卯殺了,一了百了。本文參考書目《荀子 》《中國古代思想史》楊榮國著 -
17 # 許躍
據史料記載,少正卯,春秋時代魯國的大夫,官位為少正,相當於副部級,此人能言善辯,是魯國的著名人物。“少正”是官職,“卯”則是名字。
公元前496 年,孔子剛剛當上魯國大司冠,代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孔子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思想,他所考慮的是國家的安危!上任後7 天,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曝屍3 日。孔子認為: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五惡”。一曰“心達而險”,通達世事而用心險惡。用今天的話來說,可能是顛覆政權的陰謀家!二曰“行闢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用今天的話來說,以他的能力能夠建立起“邪教組織”。三曰“言偽而辯”,強詞奪理而善於狡辯。現在來看,這個人很有煽動性,對政權的穩定存在危險性。四曰“記醜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這種人屬於“煽陰風,點鬼火”的謠言製造者,危害國家正常秩序!五曰“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氾濫般散播四方。這種人將會將大眾引向歧途!透過上述對“五惡”的分析,身兼“五惡”的人,一定會是一個能夠顛覆政權的危害人員,孔子,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代宰相,從國家政權穩定的角度考慮,將少正卯以“君子之誅”處死,屬於“在其位,謀其政”!孔子殺少正卯不僅僅是以一個“禮”為理由,而是從國家政權安全形度出發,行使職權,不存在“牽強”一說!
-
18 # 永恆的星星
孔子一生殺一人,此人正是少正卯,經過這一次後,已經讓孔子徹底的改變,才會有後來的孔聖人之稱。
儒家講的是仁義禮智信等聖德。殺人並非他本意,是環境,世態,社會造成的。我相信,孔子此後應該是有所悔悟。但是事已至此,只能再次修正自己的思想,讓其更加的完善,最後成就聖人之稱謂。
-
19 # 北方儒士
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不在其中:
一是心達而險,知識通達而心懷險惡;二是行僻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偽而辯,言語不合正道而善於狡辯煽動;四是記醜而博,博聞強識,宣揚邪惡的思想;五是順非而澤,讚賞錯誤的觀點,加以文飾。
這五宗罪,任何一條都該殺,而少正卯同時具有這五宗罪。他的居所足以聚集門徒成群,他的言論足以掩飾邪惡,蠱惑人心,他的剛強足以與正確的見解分庭抗禮,小人中的雄傑,不可以不殺。這是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的關鍵,糾正制止教育的歪理邪說,這關係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和發展。
-
20 # 等待燦爛春天
孔子上任七天殺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犯了“心達而險,行闢而堅持,言偽而辯 ,強記而博,順非而澤”這五宗罪。按孔子的說法,一個人只要犯五宗罪裡的一宗罪就可以處死了,何況少正卯是犯了五宗罪,那可是罪該萬死啊!
我們用現在的話來看看孔子給少正卯定的什麼罪:第一宗罪是明白事理但是用心險惡;第二宗罪是行為怪異反對傳統;第三宗罪是言論荒謬,善於詭辯;第四宗罪是宣傳異端邪說;第五宗罪是妖言惑眾,如洪水猛獸。
孔子為什麼剛上任就急著要除掉少正卯呢?以禮殺人的理由是否牽強呢?
少正卯本來就是孔子的“眼中釘肉中刺”。
孔子開辦私學的時候,打出“有教無類”的招生廣告,不論是種地的,做手工的,做買賣的,當官人家的子弟還是平民百姓的子弟,只要能交得起十條臘肉就可以到他的學校讀書。
所以當時孔子的私學可以說是異常的火爆,擠滿了學生,孔子的名聲也變得很大。
正當孔子事業發達的時候來了個“砸場子”的,這個人就是少正卯。他來搶生意了。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天,孔子在杏林講學,來聽課的人擠得黑壓壓一片,孔子興致勃勃的在演講,正講得高興的時候,忽然間大家突然離場了,只剩下幾個心腹門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場上。孔子很納悶,這是咋回事呢?子路告訴他,大家都去聽少正卯講課了。這種情況以後還發生了很多次。
為什麼少正卯能搶走孔子的“生意”呢?因為孔子講的是“周禮、仁義、修身養性”之學,講的都是理論上的大道理,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麼用處;而少正卯講的是當時流行的縱橫學說,功利之學,只要成功,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大家都是為了“利益”兩字,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當官發財”,大家夥兒覺得很實用,就跟著少正卯學。
這樣看來少正卯雖然與孔子同朝為官,其實對孔子來說他就是一個最大的政敵,名副其實的“異己”分子,孔子如果不除掉他就難以施政,難以實現他的遠大抱負。
那麼,怎樣才能除掉少正卯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有權不用過時作廢。於是孔子給少正卯羅列了五宗死罪,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殺於市井,暴屍三天,以立威於天下。
回覆列表
公元前496年,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司寇。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剛剛入職後七天,就做出了個驚人的決定——誅殺少正卯。孔子以“惑眾”的罪名將少正卯逮捕下獄,並很快將其斬首,並暴屍三天。
對於孔子的決定,即使是他的弟子也感到十分不理解。孔子不是講究“仁義”嗎?不是一向反對濫用殺伐之刑嗎?為何要殺死少正卯?要知道,少正卯也是一個“聞人”。很多人甚至認為,孔子是嫉妒少正卯,恨他搶光了自己學生。正所謂同行是冤家,孔子之所以誅殺他就是公報私仇!
因此,子貢就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孔子,希望老師給一個解釋。
對此,孔子回答道:“少正卯有“心達(或作“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
在孔子看來,少正卯是典型的“路線錯誤”,因此“知識越多越反動”。那麼少正卯宣揚的是什麼思想呢?根據考證,少正卯或許宣揚的是法家思想,宣揚“霸道思想”,宣傳戰爭、苛法和權術。在戰亂頻仍的春秋時代,這種思想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給天下帶來更多的戰爭和死亡,只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的負擔和痛苦。因此,孔子才會行此“君子之誅”,拔掉首害,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從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例來看,他所創立的儒學就是一種註定獨霸天下的學說,不能與任何一種學說相容。如果國家以儒學為根本,就必須排除其他學說。因此,漢儒董仲舒才會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個帝國,只能有一種思想。只有擯棄其他思想,人們的思維才不會混亂,而大一統的帝國才能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