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類似的經歷,非常理解題主的感受。很多朋友建議題主透過“遠離、不聯絡”這樣的方式來擺脫父母對自己的影響。這的確是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但這隻能治標不治本。況且,雖然遠離了父母,但是我們逃離不了自己的內心不是嗎?
長大後我明白媽媽非常非常愛我,但儘管如此,也不能彌補她的語言暴力對我產生的影響。
當我受到傷安慰的時候,她永遠都是先數落、挖苦一害需要被頓。“活該!誰讓你不聽話?!……”後面還會有一串讓我聽了後悔莫及的話,我開始否定自己: 嗯嗯,媽媽說得對……我怎麼那麼笨,我為什麼這麼不聽話。於是,這樣的事情多了,我就開始慢慢自卑起來,覺得自己確實沒用。
記得有一次我被一夥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子圍堵,把我嚇壞了。幸虧有個大人路過,我才趁機逃跑。看到我驚慌失措的樣子,媽媽沒有拉我入懷給我最最需要的安慰和懷抱,而是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奚落和責備。那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心灰意冷”。從那之後,我的性格大變。
她總是用她的消費觀來束縛我。每次買東西都會被責備“亂花錢,不懂事”。
記得有一次我花2.5元買了一個笛子,本以為學習的東西一定不會被責備,結果還是劈頭蓋臉一頓數落。最後,一句“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深深壓在我的心裡長達十幾年。從此,每次買東西我都感覺自己在犯錯。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不過媽媽不懂,她總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揭我得短,然後一家人哈哈大笑,那時候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這樣的經歷讓我非常害怕公共場合,更願意宅在家裡不出門。
童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非常寶貴的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形成的人格、性格會伴隨一生。同樣,在這一階段收到的心靈傷害幾乎是不可逆的。
所以,題主才會來求助,想透過一些方法來慰藉自己的心靈。
1.《原生家庭》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 巴克
這本書能夠理解和安慰你。在很多案例中很容易發現自己童年的影子:被父母取笑、挖苦、奚落、責備、無端指責,甚至是毆打。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也幾乎和你我一摸一樣:自卑、焦慮、怯懦、溝通障礙等等。
不管是黑暗的童年還是痛苦的成年,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的錯。也不要過多指責父母,因為可能他們也是受害者。
這本書是對我非常有幫助的一本書,它讓我學會理解、學會釋懷。
2.《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是張德芬老師的代表作,一經發表引起臺灣轟動。雖然 ,這是幾年前的書,但是一直出新版。很多人能從書中獲取能量,從之前對外界的過多關注轉移到對自己內心的探索。
我也關注了張德芬老師的微博,每當內心煩躁不安的時候看看張老師的微博內心回平靜下來。真是比吃藥還管用。
張老師說的一句話(原文我不記不清了,大意是):害怕的時候不能躲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對。讓我有勇氣開始改變、
我嘗試著去做,發現莫名的害怕不在可怕,面對讓自己變得勇敢、有力量。這非常有利於重新塑造自信心。
3.《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
尹建莉老師我向每個媽媽都很熟悉,如果你不知道這本書,那你也一定知道她的成名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書中的每一條育兒建議,都那麼自然那麼舒服,像是媽媽在輕輕吹著孩子受傷的小手。
買這本書時我剛剛有孩子,本來想學習怎麼養育孩子。沒想到先把自己給治癒了一番。其實很多育兒書籍都有這樣的功效。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說了。
這些書都是讀來讓人感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書。建議從自己最有好感的一本開始。
透過書籍的慰藉和撫慰,我已經變得好的很多 。不再糾結過去的痛苦,而且更能理解媽媽了。她確實也是受害者,她說話的方式跟我的姥姥一模一樣,另外,我姨我舅也都是這樣的人。或許我的姥姥也跟她的媽媽一樣。這就是家庭對一個人深入骨髓的影響。
理解了這些,我反而開始為自己慶幸。多虧自己生在這樣一個年代 ,有學上有書讀。這樣我有機會透過學習來認真看待問題,並可以從很多書籍中學會理解和包容,變得更好。而父母一輩卻沒有我這樣的幸運來改變自己的痛苦。
而且 ,透過我們的主動學習,是有機會撬動家庭體系併為下一代的教育帶來改變的。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要感謝這樣的經歷,也感謝主動治癒內心敢於向家庭系統說NO 的自己。
加油!每一位曾經受傷的小孩!
我也有類似的經歷,非常理解題主的感受。很多朋友建議題主透過“遠離、不聯絡”這樣的方式來擺脫父母對自己的影響。這的確是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但這隻能治標不治本。況且,雖然遠離了父母,但是我們逃離不了自己的內心不是嗎?
長大後我明白媽媽非常非常愛我,但儘管如此,也不能彌補她的語言暴力對我產生的影響。
當我受到傷安慰的時候,她永遠都是先數落、挖苦一害需要被頓。“活該!誰讓你不聽話?!……”後面還會有一串讓我聽了後悔莫及的話,我開始否定自己: 嗯嗯,媽媽說得對……我怎麼那麼笨,我為什麼這麼不聽話。於是,這樣的事情多了,我就開始慢慢自卑起來,覺得自己確實沒用。
記得有一次我被一夥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子圍堵,把我嚇壞了。幸虧有個大人路過,我才趁機逃跑。看到我驚慌失措的樣子,媽媽沒有拉我入懷給我最最需要的安慰和懷抱,而是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奚落和責備。那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心灰意冷”。從那之後,我的性格大變。
她總是用她的消費觀來束縛我。每次買東西都會被責備“亂花錢,不懂事”。
記得有一次我花2.5元買了一個笛子,本以為學習的東西一定不會被責備,結果還是劈頭蓋臉一頓數落。最後,一句“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深深壓在我的心裡長達十幾年。從此,每次買東西我都感覺自己在犯錯。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不過媽媽不懂,她總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揭我得短,然後一家人哈哈大笑,那時候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這樣的經歷讓我非常害怕公共場合,更願意宅在家裡不出門。
童年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段非常寶貴的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形成的人格、性格會伴隨一生。同樣,在這一階段收到的心靈傷害幾乎是不可逆的。
所以,題主才會來求助,想透過一些方法來慰藉自己的心靈。
1.《原生家庭》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 巴克
作者說: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套逐漸積累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有多少對父母,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就是我們去理解、認知這個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響、塑造了我們的感情和行為。這本書能夠理解和安慰你。在很多案例中很容易發現自己童年的影子:被父母取笑、挖苦、奚落、責備、無端指責,甚至是毆打。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也幾乎和你我一摸一樣:自卑、焦慮、怯懦、溝通障礙等等。
不管是黑暗的童年還是痛苦的成年,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的錯。也不要過多指責父母,因為可能他們也是受害者。
這本書是對我非常有幫助的一本書,它讓我學會理解、學會釋懷。
2.《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是張德芬老師的代表作,一經發表引起臺灣轟動。雖然 ,這是幾年前的書,但是一直出新版。很多人能從書中獲取能量,從之前對外界的過多關注轉移到對自己內心的探索。
我也關注了張德芬老師的微博,每當內心煩躁不安的時候看看張老師的微博內心回平靜下來。真是比吃藥還管用。
張老師說的一句話(原文我不記不清了,大意是):害怕的時候不能躲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對。讓我有勇氣開始改變、
我嘗試著去做,發現莫名的害怕不在可怕,面對讓自己變得勇敢、有力量。這非常有利於重新塑造自信心。
3.《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
尹建莉老師我向每個媽媽都很熟悉,如果你不知道這本書,那你也一定知道她的成名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書中的每一條育兒建議,都那麼自然那麼舒服,像是媽媽在輕輕吹著孩子受傷的小手。
買這本書時我剛剛有孩子,本來想學習怎麼養育孩子。沒想到先把自己給治癒了一番。其實很多育兒書籍都有這樣的功效。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說了。
這些書都是讀來讓人感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書。建議從自己最有好感的一本開始。
透過書籍的慰藉和撫慰,我已經變得好的很多 。不再糾結過去的痛苦,而且更能理解媽媽了。她確實也是受害者,她說話的方式跟我的姥姥一模一樣,另外,我姨我舅也都是這樣的人。或許我的姥姥也跟她的媽媽一樣。這就是家庭對一個人深入骨髓的影響。
理解了這些,我反而開始為自己慶幸。多虧自己生在這樣一個年代 ,有學上有書讀。這樣我有機會透過學習來認真看待問題,並可以從很多書籍中學會理解和包容,變得更好。而父母一輩卻沒有我這樣的幸運來改變自己的痛苦。
而且 ,透過我們的主動學習,是有機會撬動家庭體系併為下一代的教育帶來改變的。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要感謝這樣的經歷,也感謝主動治癒內心敢於向家庭系統說NO 的自己。
加油!每一位曾經受傷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