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秘人

    三國之間的關係挺複雜的,孫權前期和蜀國聯合對抗曹魏,後期則是對曹魏稱臣納貢,還送人質給曹魏,妥妥是兩面三刀的人,孫權如此反覆恰恰證明他是個務實的現實主義者!

    三國實力中,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國最弱,身為老二的東吳是最難當的,曹魏也是最忌憚東吳,畢竟你是老二啊,有資格挑戰老大,而曹魏對蜀國反而沒有那麼大的擔憂!孫權很明白,曹魏最強大能選擇了空間很大,我可以和東吳合作打蜀國,也可以聯合蜀國打東吳!而孫權最怕的就是曹魏聯合蜀國打東吳了,別看諸葛亮天天把火力對準魏國,總是北伐,但魏國放下身段說要聯合蜀國打吳國,諸葛亮會馬上停止攻打魏國,一起幹掉吳國!蜀國會非常願意那樣做啊,因為魏蜀聯合就是強上加強,東吳就危險了,蜀國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啊,做夢都想拿回荊州。真的聯合了,東吳就真的完蛋了,所以孫權不能讓魏蜀聯合,那就必須對魏國釋放善意啊,對魏國稱臣納貢,送人質都可以,就是消除魏國對東吳的覬覦,看在錢和友好的份上,魏國也不會採取攻勢,東吳就安全了!就像現在中國對美國的態度一樣,在沒有完全崛起之前,用貿易牽制美國,讓美國不要把火力對準中國,美國賺了錢,我們就有時間了,這就是孫權的策略,為儲存東吳爭取時間,不要讓魏國把注意力對準自己啊,所以兩面三刀很正常,如果不那樣做反而不正常了!

    孫權的策略是起作用的,魏國把精力應付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只是實力的差距,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沒有起到消耗魏國實力的效果,蜀國越來越弱,孫權明白再去聯合蜀國好像已經沒有意義了,自己真的去聯合蜀國的話,魏國會馬上把槍頭對準東吳,孫權已經盡力了,保住東吳幾十年的和平,做兩面三刀的小人無所謂啦,反正權力不會少,他依然是東吳的皇帝,何必計較尊嚴呢,策略是對的,只是孫權沒有好好把握時間發展自己的國力,到了晚年更是昏庸,內部權力內訌,東吳已經步步衰落了,最後吳蜀都被司馬炎滅亡了,真是造化弄人啊,策略對了,還要個人去努力啊,不然什麼完了!

  • 2 # 米粒閒聊

    三國時孫權幾次與劉備結盟和背盟,“背後捅刀”(背後捅刀往往比正面刺殺傷害更大),並因此也曾向曹操、曹丕稱臣。而孫權為何能這樣做呢?有兩點。

    首先在政治方面。“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句話是周瑜說的。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岀孫權是既可以拜曹操為曹丞相(代表著東漢王朝的中央政府),又可指他為漢賊(東漢王朝的奸臣)。這就給了孫權在如何對待曹操的問題上,有了靈活性,哪個合適,就用哪個。他既可以在赤壁之戰中戰勝曹操,並在淮河流域與曹操爭戰多年,又可以在襲奪荊州時,拜曹操為漢相,甚至是勸曹操稱帝。後來,孫權在曹丕篡漢後向其稱臣,並欣然接受了曹丕賜封的吳王封號。再到後來,孫吳與蜀漢再次結盟後,就與曹魏政權斷絕了君臣關係。

    第二點是在軍事方面。當曹操軍事壓力大時,孫權就保持孫、劉兩家的結盟關係。曹操軍事壓力小些時,他就有可能對劉備捅刀子。第一次就是在公元215年,那一年曹操率軍進攻漢中,在淮河地區的曹軍因此採取守勢,孫權便命呂蒙發動了第一次的荊州爭奪戰。劉備因得到曹操近攻漢中的訊息,被迫與孫權講和,孫權因此佔了便宜,併為四年後再次襲佔荊州埋下了伏筆。

    並且,孫權與劉備雖然有名義上的聯合抗曹的盟友關係,但孫權、周瑜,呂蒙等人對劉備,第一是有戒心的、並不希望劉備一方做大,第二有機會還會“咬一囗”、背後“捅一刀”的。而且,這些被曹操手下的司馬懿、蔣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樊時,兩人向曹操建議,孫、劉表面結盟,但各懷異心,關羽得志,孫權必定不願意,可派人勸孫權偷襲關羽的後方,答應孫權事後,把江南封給他,這樣可解襄樊之圍。結果正如他倆所料,孫權偷襲了關羽的後方。孫權,這兩次背盟、兩次“背後捅刀”,雖然得利,但都是從同樣為弱者的劉備那獲利,並未改變曹操是強勢一方,而孫、劉均是弱勢一方的局面。從這兩次偷襲來看,孫權至少不是個君子,當然也會有其它的解釋。

  • 3 # 狼群講歷史

    相比較於劉備、曹操,孫權的存在感是要低很多。在三足鼎立的亂世之中,不管孫權倒向哪一方,都會對另一方造成嚴重打擊。

    也正是如此,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手,打敗了曹操。但隨著劉備的威脅越來越大,孫權便選擇背叛孫劉聯盟,在關羽背後捅刀子。

    當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後孫權又趕緊求和,希望恢復孫劉聯盟。在得到劉備的明確拒絕後他就選擇向曹操的兒子曹丕俯首稱臣。

    等夷陵之戰過後,孫劉兩家和好。但是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孫權不禁又蠢蠢欲動起來,還得劉禪再派人前往東吳,向孫權再次談判,這才鞏固了孫劉聯盟。

    可以說,孫權是反覆無常,既沒有好好維護孫劉聯盟,又沒有真正成為曹魏的臣子,真的可以說是兩面三刀,很難令人信任。

    但要是仔細分析,就不難得出孫權的所作所為,也實在是無奈之舉。

    一,曹魏當前,孫權必須要跟劉備聯合

    赤壁之戰之時,曹操手上軍隊近二十萬,即便孫權有周瑜、魯肅,也得無奈於兵力不夠。為了能夠沉重打擊曹操,甚至是擊殺曹操,孫權他當時也必須跟劉備合作,不難很難取得巨大戰果。

    而夷陵之戰過後,蜀漢元氣大傷,東吳也損失不小。這個時候如果他繼續跟蜀漢死磕,那即便東吳取得了最終勝利,也會被曹魏用最小的代價滅亡。

    因此為了利益最大化,讓東吳存在的時間能更久一些,那不如放下仇恨再次跟蜀漢結盟,這樣他就不至於同時遭受曹魏和蜀漢的打擊。

    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的國力更是進一步衰退,東吳同樣的也是無法跟曹魏相比。這個時候如果東吳向蜀漢發動戰爭,也勢必會被曹魏黃雀在後,奪走最後的勝利果實。

    可以說,之所以和蜀漢結盟,那是為了取得更好更久的發展。

    二,撕毀孫劉聯盟,是為了更多的利益

    關羽水淹七軍後,劉備的實力已經達到能和曹操正面硬剛的地步。這個時候的劉備兵強馬壯,如果揮師北上倒還好,那如果集中兵力優先對付東吳呢?

    還真的不好說孫權能不能扛下來。

    更何況劉備一向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如果劉備真的打敗曹操,那下一個對付的就肯定會是孫權。既然劉備都有這種吧打算了,那孫權倒不如撕毀聯盟,沉重打擊劉備一次,省的讓劉備老是惦記自己。

    三,向曹魏稱臣,實在是無奈之舉

    劉備傾國之力發動的夷陵之戰,別說是東吳,就算是曹魏也得打起百分之百的注意力。

    不然的話,孫權的東吳老大當得好好的,怎麼可能自降身份,自己給自己再找個老大?他也是為了東吳的利益,或者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不論是跟蜀漢結盟,還是跟蜀漢撕破臉皮,又或者是向曹魏俯首稱臣,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正所謂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孫權的所作所為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因此,既可以說孫權是兩面三刀的小人,但也可以說孫權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拘小節,不為世俗的流言蜚語所困惑。畢竟在上位者看來,成王敗寇,只要有利可圖,那所謂的面子,又有什麼用呢?

  • 4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其實這很好理解,孫權是吳國的國君,他的行動代表當時的一個國家的政策傾向。國於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和蜀漢結盟,後來向曹魏稱臣,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決定的,是孫權的政治策略,不能說孫權是兩面三刀的小人。

    曹操統一了北方,一路南下,打得劉備狼狽逃跑,曹操率馬軍,步軍,水軍八十三萬人馬沿江而來,要攻取江東,平定天下。

    孫權聽說曹操大軍來犯,聚集文武商議對策,當時江東以張昭為首的文臣,認為曹操勢利太大,根本不能抵抗,投降是上策,孫權面對這樣的局面,很難下決斷,要打,曹操的實力在那擺著,能打得贏嗎?敗了就是玉石俱焚,生靈塗炭;投降,父親孫堅,哥哥孫策兩代人創下的基業,就毀在自己手裡了,這怎麼能甘心呢。

    正在艱難抉擇的時候,魯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魯肅說:“荊州和我們是鄰居,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百姓富足,現在劉表剛死,政權不穩定,大臣們有的支援劉琦繼位,有的支援劉琮繼位,劉備是個英雄,劉表在世時嫉妒他的才能,並不重用他,如果現在劉備能和劉表的部下同心協力,我們就和荊州結成同盟,共同抗擊曹操,如果他們勾心鬥角,那我們在另做打算,我請求以弔喪為名去荊州,勸說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同心協力,和我們聯合,對抗曹操,這樣我們就能打敗曹操了。”魯肅之言正和孫權的心意,他馬上命魯肅趕往荊州。孫權決定聯合荊州,是因為自己實力弱小,只有和劉備聯合起來,才能抗擊曹操,是富有遠見政治決策。

    魯肅趕到荊州,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劉琮在舅舅蔡冒等人擁護下繼位,不久就投降了曹操,劉備只得繼續往南逃跑,魯肅於是趕往當陽長板和劉備相會,勸劉備和東吳聯合,劉備也是有政治遠見的人,馬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派諸葛亮和魯肅去東吳,商量聯合作戰的事……。

    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劉備趁機佔領了荊州,為此兩家不睦,雖然表面上聯合抗曹,但實際上已經離心離德了。劉備佔據西蜀後,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被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數次羞辱,兩家開始劍拔弩張,孫權趁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派呂蒙白衣渡江,佔領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孫劉聯盟徹底破裂,走向全面對抗。

    劉備和關羽親如兄弟,為給關羽報仇,劉備發兵討伐東吳,孫權見劉備來勢洶洶,派人向劉備求和,被劉備嚴詞拒絕了。東吳又一次面臨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危機,孫權派使臣到曹魏稱臣,言辭卑微,對魏文帝曹丕極力恭維,魏國大臣都向曹丕祝賀,只有謀士劉曄看出了孫權的陰謀,他對曹丕說:孫權是因為國內有緊急的事情才來稱臣的,並不是出於真心。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大舉進攻東吳,東吳人心惶惶,他害怕我們也趁機攻打他,所以才來稱臣,這樣可以阻止我們魏國發兵攻打東吳,也可以藉助我們魏國的名義,增加東吳將士計程車氣。

    劉曄的一番話道出了孫權稱臣是一種策略,首先孫權不是真向曹魏稱臣,他的目的是我和劉備開戰,曹魏別同時向東吳進攻,兩面夾擊東吳就完了,我都向你稱臣了,你就不好意思對東吳發動進攻了,在一個就是可以用來鼓舞東吳將士計程車氣,東吳不是孤軍作戰,有曹魏做後盾。

    綜上所述:孫權跟蜀漢結盟,後又向曹魏稱臣,是國家根據形勢制定的國策,不是個人行為,所以不能說孫權是兩面三刀的小人。

  • 5 # 海鏡清

    東吳和蜀漢之間是盟友,但這個關係上卻扎著一根刺,就是荊州問題。

    當孫策佔領長江以南的揚州地區(所謂江東六郡)後,東吳勢力實際上就進入了瓶頸期,孫策試圖奪佔徐州,但屢次敗於廣陵太守陳登之手,說明北上徐州是行不通的。

    北邊打不過,東邊和南邊是大海(交州這時候還是蠻荒之地,孫策沒看上眼),怎麼辦?只能打西邊了。

    魯肅為東吳確定了荊州攻略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孫策死前就曾經打過荊州,孫權繼位以後就更是頻繁西進。劉表則以黃祖守江夏(武昌),劉磐守長沙,在長江南北抵擋東吳。雖然史料記載,荊州對抗東吳的戰事上屢戰屢敗,但領土從未落入過孫家之手,而僅有軍民被虜走的記載,此外還有射殺凌操、徐琨的小勝。自199年、203年、204年、206年、207年,與孫氏軍隊有過交戰5次的紀錄。

    即使208年,東吳第六次西征終於殺掉江夏太守黃祖,但也是強弩之末,劉表又派自己兒子劉琦來鎮守江夏,東吳依然寸土未得。

    而就在這一年,劉表病故,曹操南下,劉琮投降,除了江夏郡在劉琦、劉備手裡,其他六郡都歸曹操了,於是孫劉第一次在共同強敵壓力下結盟。

    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樊城,依然握有南陽郡;經過周瑜一年多與曹仁的爭奪戰,最終將南郡劃歸東吳所有,此時孫權佔據了南郡、江夏郡、武陵郡大部,分別任命周瑜、程普、黃蓋為太守;劉備則佔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並在與江陵隔江相望的武陵郡地盤築公安城駐軍。隨後以公安地盤太小容不下駐軍為由,向孫權借得整個南郡。

    孫權為啥要借地利位置重要的南郡給劉備,他傻嗎?當然不是,借出南郡,就等於把曹操集團的軍事壓力全都甩給了劉備。

    將軍(指孫權)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南郡與)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孫權本來打算甩鍋後繼續西進,吞併益州,卻遭到劉備強烈反對,未能成功。但是孫權此後試圖向淮南擴張,卻在208和214年兩敗於合肥,這時劉備取得益州,孫權索要荊州不成,派呂蒙攻下長沙、零陵、桂陽,而曹操又奪取漢中,為避免兩線作戰,劉備與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瓜分荊州,也就是說孫權已經有了荊州的大部分,而劉備只剩下南郡、武陵和零陵的一部分。

    孫權欲用周瑜攻伐益州,卻被劉備所阻,無疑令孫權極為不快

    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原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劉備內心覺得自己已經夠意思了,孫權卻覺得還不夠。雙方這個同盟此時已經名存實亡,之前雖然孫夫人已經回到東吳,但劉備至少在名義上還承認孫夫人是他正室。這次劉備直接以吳氏為正室,對孫權來說就是把他妹妹給掃地出門了,自然又是一種羞辱。

    正因為劉備覺得自己不欠孫權了,雙方又撕破臉了,所以坐鎮荊州的關羽對東吳相當不客氣。先有拒婚,後有奪湘關之米,再加上關羽的成功和呂蒙的攛掇,孫權才終於做出徹底撕毀孫劉同盟,從背後捅刀子的決定。劉備覺得孫權兩面三刀,孫權還覺得劉備老騙他呢,大哥莫說二哥,哥倆差不多!

    呂蒙這段話成了孫權決心背盟的最後一根稻草

    令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蒙則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況關羽君臣,詐術萬端,不可以腹心待之。今羽所以未發難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政治本來就是如此,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直到劉備東征失敗後,蜀漢自知已經沒有奪回荊州的希望,孫權又因為曹丕三路南征撕破臉了,雙方又有了共同的敵人,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才終於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盟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眨眼已至臘月,做個年底總結,你一年來遇到最開心的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