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眾旅行

    許多年來持此觀點的人都認為,因為劉備認為劉禪沒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劉禪真是這樣的嗎?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第二,不戰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後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但這也並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劉禪像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後來在追諡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譭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 2 # 李老根2017

    我非常,非常贊同一篇奇趣小不點的文章和他在評述蜀後主劉禪是否是個昏君的全部觀點。的確,歷史以來,由於《三國演義》正統思想之下對挑園三兄弟忠,信,仁,勇,義的極力頌揚,和對智慧化身諸葛亮的拱拔,後主劉禪,也就是阿斗,一直被後世百代視為草包和昏庸之君,始終受人輕慢,飢諷和嘲笑。可事實上,正如奇趣小不點的文章所言,先主劉備死後,劉禪作為蜀國後主,在位長達四十多年,諸葛亮死後,他執政也是二十多年。很難想象,一個昏庸之君,守在一個群狼環伺的川西蜀地,能夠挺過兩代輔政大臣的十五次大舉北伐用兵,即諸葛亮生前的六出祁山,諸葛亮死後姜維的九伐中原。十五次對中原用兵,南進雲貴平孟獲。這需要多大的國力才能支撐?而我們都記得,諸葛亮死前,魏國司馬懿曾派細作深入蜀地刺探蜀國軍事和經濟情報,回去彙報的情況是蜀國朝有怨聲,民有菜色。就是說,由於年年用兵,蜀國朝庭上下已有怨氣,民間老百姓因吃不飽飯臉上已是一片菜色,沒有神氣。而問起大家對諸葛丞相的傳言,則說他事必躬親,從軍國大事到雞毛蒜皮,丞相都大權小權獨攬。於是司馬懿推斷,蜀國的財力被戰爭耗盡了,諸葛亮也將被活活累死。可見到諸葛亮死時,蜀國已經很不妙了。可是既然不妙,諸葛亮死,姜維接手軍政大權,怎麼又還能維持北伐中原的大計?難道姜維的九伐中原大戰不需要國力支撐嗎?唯一的解釋是,後主劉褝極不會一直呆在宮裡無所作為,而至於他是用何種作為方式支撐著國家一次又一次大舉北伐用兵,史料沒有交待,因此不得而知。唯一可以從《三國演義》裡感知的一些細節是,諸葛亮生前一次又一次的窮兵黷武,劉禪是勸過相父的。可諸葛亮一句話就頂回去:北伐中原乃先祖遺願。劉褝還能說什麼?可隆中對時,天下三分是你諸葛亮早先便制定好的國家割據局面,明知不可為,為何要傾盡蜀國之力去為呢?後來姜維接手軍政權力後,也說這是先主和武鄉侯的遺願,繼續窮兵黷武。劉禪也勸,可姜伯約也像他的老丞相一樣,國家很小很窮,卻一直好戰。所以,面對諸葛亮,姜維兩代朝中重臣,劉禪輕無可為,重不可壓,他只能掛一個虛名,做個玩偶。以他的能力,勝取天下有何喜,敗失江山又何悲?所以後來國破家亡自己被俘,不但不傷感,反倒樂哈哈的,終讓司馬氏兄弟認為這人確是個厚道之君,不但不弄死他,還給他一個小小的封號存活他的家口,算是善人終得個善終了。漢朝氣數早就盡了。以先主,相父們那樣的經天緯地之才,都難挽江河之倒流,何況他阿斗?所以劉禪一定是早就悟出了什麼,才肯那樣放手讓大臣們去折騰,既不操無用之心,也成全了功臣宿將們建樹不世功名的夢想。這才是真實的蜀國後主:劉禪,阿斗。

  • 3 # 子木文唐

    劉禪可能是治理國家不行,但他真的不是昏君。那時的蜀國已經是內憂外患,面對強大的魏國,沒有之力。武將缺乏,謀士沒有,不可能有勝算的。不僅是劉禪,即便換個其他人也是如此,已經是無力迴天了。但劉禪並不是昏君,他對待忠臣良將賞罰分明,不亂用職權。雖然有個成語叫樂不思蜀,可這又何嘗不是活命的聰明手段呢?僅個人觀點,謝謝指點。

  • 4 # 手機使用者65402043110

    劉禪不是昏君,但也不是雄主。其原因:一是劉禪不是昏君。從劉禪在位四十一年的時間,既沒像他父輩那樣,開疆擴土,建立不世功業,也沒有施暴政,應當說是宅心仁厚當了守誠君主;二是劉禪沒有“興復漢室”雄心壯志,按理說,劉禪應當是從創業艱辛的父輩手中接過江山的,國家四分五裂,一統的宏圖大業還沒完成,本該繼續奮鬥,但劉禪沒有此志向;三是劉禪自身能力不夠,加之蜀國連年征戰,以弱攻強,空耗國力,人才也凋蔽。

  • 5 # 九州歷史

    諸葛亮曾經評價劉禪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備本人的遺詔,提到劉禪時也說:“吾復何憂!”李密是蜀華人,西晉名臣,他甚至將劉禪與齊桓公相比。

    那麼,劉禪獨立做了哪些事呢?

    首先,迅速穩定局勢,蜀國又存在三十年。諸葛亮去世,他立即停止北伐,廢黜丞相職位。以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相互制衡。蔣琬、費禕去世後,姜維權力坐大,他以閻宇為右將軍,又給張翼等人升官,避免出現權臣。

    第二,諸葛亮去世,楊儀與魏延相互表奏對方謀反,結果魏延被殺。劉禪當即說:“魏延是勇將,自然能打不過楊儀,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否定魏延,“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劉禪主政的三十年裡,用人非常恰當,蜀漢的政局是穩定的。

    第三,夏侯霸遠來投奔,他拉著手安慰,並說你的父親(夏侯淵)死於戰場,並不是我的先人所殺,又讓兒子過來喊叔叔。劉禪的妻子是張飛女兒,張飛妻子是夏侯淵的女兒,與夏侯霸是兄妹,因此劉禪的兒子是夏侯霸的外甥。劉禪對夏侯霸極其看重,封他為車騎將軍,是把他當做親信培養的,後來讓夏侯霸跟隨姜維,也有監視姜維的意思。

    在諸葛亮去世前,劉禪因為一直當傀儡皇帝,掌權後凡事委曲求全,大臣們只要別內亂,他能忍就忍了。最過分的是,姜維帶大軍以沓中屯田為名,長期違反命令去北伐,他也忍了。他從未對臣子採取雷霆霹靂手段,是個很不錯的君主。後世一般因他信任宦官黃皓,認為其昏庸,實際上,整個東漢一直有重用宦官、外戚的傳統,而劉禪沒有強有力的外戚,他哪有貼心人呢?

  • 6 # 南朝居士

    說他是昏君,無非是“此間樂,不思蜀”,但你覺得他說想念蜀中,真的能回去?還是當時就被鴆殺?

    劉禪223年~263年在位,而諸葛亮234年就去世了,就是說,諸葛亮去世後,他還統治了蜀國30年,

    這三十年裡,蜀國沒有發生權臣篡位、沒有皇室內訌、沒有皇帝太子矛盾,這在整個漢末兩晉南北朝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另類,

    我們只要看看孫權大帝就知道了,前太子孫登不明不白的死了,後又發生魯王和太子爭權,賜死魯王,廢太子,然後立八歲的小兒子為太子,然後皇室內訌,權臣架空皇帝,廢皇帝輪番上演。

    其他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沒有一個能逃出魔咒的,除了蜀國,這是昏君?

  • 7 # 史無止境

    非也。劉禪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並且牢牢掌控著絕對的統治權力。結束了依賴相父諸葛亮的局面,開始了自治時期。除此之外,劉禪還是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拉賢才的人。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在劉禪的一句“你父親(指夏侯淵)的死,是先父曾經的部下黃忠所為而與我無關”的‘推脫’之後,又繼續和其攀親帶戚,說自己的兒子(劉禪的妻子是張飛的女兒,張飛的妻子是夏侯霸的從妹)還和夏侯霸是親戚外甥關係。這一套機智嫻熟的拉攏手段,非常人所能比也。從上述看來,劉禪的治國才華一目瞭然。劉禪不僅僅只是一位精明細算的統治者,而且還是一位憂民於心、愛民如子的懷有仁慈之心帝王司馬氏篡魏後開始伐蜀,大將鄧艾孤軍深入蜀地,而成都尚有數萬兵甲且城堅糧多之時,劉禪放棄了抵抗,選擇開城投降,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舉動背後,恰恰隱藏了一位愛惜民眾的君王形象。蜀國國力終究敵不過魏國,天下一統是必然的趨勢。與其拼死抵抗以苟延殘喘,浪費士兵和百姓的生命,還不如直接不戰而降。這個為了平民百姓的安定,而不惜輕易犧牲了自己的統治利益的選擇,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劉禪的這一舉動,無論是在當時看還是在後世看,無疑都是正確的決定。而後來的樂不思蜀和安樂而死,不過是劉禪機智地用自己的演技以換得平靜的晚年罷了。千年以來,人們對於劉禪的誤讀由來已久,很難改變了。不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歷史終究不能被淹沒劉禪的帝王風采。 歡迎你的關注,期待你的點評。

  • 8 # 亭殿閣

    現在很多人為蜀漢後主劉禪翻案,說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依然能夠蜀漢政權三十年,證明劉禪並非昏君,那麼歷史上的劉禪,真的不是昏君麼?筆者認為,後主劉禪雖然在諸葛亮死後依然使得蜀漢政權延續三十年,但他依然是昏君,主要有以下四點理由:

    其一: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依然能夠當三十年皇帝靠的是諸葛亮留下的人才

    諸葛亮雖然病逝,卻為後主留下了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王平等人,蔣琬、費禕、董允和諸葛亮並稱“蜀漢四相”,他們擅長治國理政,將蜀漢治理的民殷國富。姜維透過北伐以攻代守,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王平興勢之戰以三萬兵馬擊敗曹爽十餘萬大軍,使得魏國直到滅蜀之戰的這段時間,再也沒有主動進攻蜀漢。直到姜維被排擠被迫屯田避禍,魏國才第二次進攻蜀漢。蜀道艱難本來就易守難攻,再加上那麼多忠心的臣子為延續蜀漢政權而努力奮鬥,才使得蜀漢沒有諸葛亮依然延續,這可不是後主的功勞。

    其二:劉禪寵幸黃皓將姜維的上表壓下去導致鄧艾偷渡陰平

    《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國志

    其實姜維已經預料到了魏國表面上在大造舟船準備進攻東吳,實際上真正的目標是蜀漢,他甚至預料到了魏軍兩大主要進攻方向: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然而後主寵幸黃皓,黃皓又對後主說魏軍不會來進攻,就把姜維的上表壓下去了,導致群臣不知道這件事,陰平橋頭和陽安關口也沒有派遣廖化、張翼去駐守,這直接導致了陽安關失守,鍾會長驅直入進入漢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綿竹城下。假如後主聽從姜維建議,偷渡陰平的鄧艾會全軍覆滅,鍾會也無法攻破陽安關。大家還認為劉禪不是昏君麼?

    其三:劉禪統一後期已經到了“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的悲慘境界

    東吳使者出使蜀漢,回來的時候是這樣評價蜀漢的: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三國志

    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聽不到直言勸誡的聲音了,蜀漢民間,百姓面有飢色得不到溫飽,所謂“燕雀在朝廷,不知道蜀漢這個大廈快要化為灰燼了”,如果魏國使者這樣評價,可以說是抹黑蜀漢,東吳使者都這樣評價了,大家還覺得後主不是昏君麼?

    其四:三國志明確記載了劉禪是昏君

    在《三國志·後主傳》中,陳壽評價後主說: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三國志

    也就是說,《三國志》已經明確說明了後期寵愛黃皓的劉禪是“昏暗之後”了,前期也只是“循理之君”,還是靠蜀漢四相的輔佐,現在很多人為劉禪翻案,是要推翻《三國志》的記載麼?有人說陳壽評價不是客觀史實,每個人都有權根據史實發表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們怎麼就信了陳壽對諸葛亮的那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名之幹,優於將略”呢?一下子信陳壽一下子不信,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麼?何況陳壽作為當時歷史的見證者,他的評價總比千百年後某些人的評價要準確吧!

    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諸葛亮就已經進入武廟十哲,被譽為集軍事家、政治家於一身的奇才,而自古以來劉禪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評價都是昏君,現在某些人何必譁眾取寵呢?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良好的交際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種說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