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卓越出奇
-
2 # 春秋問鼎小牧童
不是,南韓是南高麗,south koera, 北韓是north koera,南韓是當時他們自己起的中文國名,其實上世紀中葉後分裂後就不能代表全部的北韓族,高麗國了
-
3 # 鄧海春
北韓半島很長時間內都是以屬國的身份出現在中國史書中。那麼,北韓、南韓、高麗,乃到於高句麗,這幾個名詞間有怎樣的聯絡呢?這還要從北韓的源起來談。北韓歷史文獻上有過記述,說他們的祖先檀君乃是天神之子與一以熊為圖騰神的女子誕下,並在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在平壤建立起“北韓”王國。先不說其中的年代是否可信,僅其中天神之子一詞,便已是荒誕不經。
根據中國的文獻,可以考證,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北韓侯一統北韓稱王,是為北韓之始。考古籍可知,北韓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最早出現在《管子》、《史記》等著作之中。據《史記》記載,“武王伐紂,封箕子於北韓”。商朝亡國後,箕子對武王的周朝自然心懷不滿,卻也不像魯迅筆下的叔齊、伯夷一樣餓死首陽山,而是退到了北韓,《漢書》曾記“殷道衰,箕子去之北韓。”武王對其風骨倒也敬佩,據《史記》記載,“武王伐紂,封箕子於北韓”。關於北韓一詞的含義,在《東國輿地勝覽》中解釋道:“國在東方,先朝朝日之光輝,幫名北韓。”這個解釋,為人們普遍接受。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高句麗疆域:西部達遼河流域,今遼陽-鐵嶺一線;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已跨過大同江,直抵漢江北岸。此時的高句麗史稱“高氏高麗”。
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為了與“高氏高麗”區分,這個高麗王朝稱為“王氏高麗”。王氏高麗降服了北韓半島上的百濟、新羅等國,統一了北韓半島。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高麗繼新羅之後成為北韓半島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高麗人”也成為全球北韓民族的別稱。
在韓語中,“韓”乃大的意思。公元前四世紀左右,便已經有了“馬韓”、“弁韓”及“辰韓”等部落,因其時北韓半島尚處於沒有文字的時代,於是對“韓”字又附加了酋長之義。1897年10月12日,北韓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北韓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北韓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北韓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南韓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南韓”(구한국)或“舊韓末”(구한말)。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北韓半島,設立北韓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1919年,北韓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併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
2003年,時任南韓總統的盧武鉉來訪上海時曾對上海市政府相關人員說:“這裡是我們南韓政府的根,是南韓政府法統的發源地,感謝中國政府保護得這麼好。”盧武鉉所說的“南韓政府的根”是指位於上海馬當路306弄4號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它被看做是“南韓民族獨立運動的聖殿”。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的歷任南韓總統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都曾前來朝聖。
綜上可知,其實高麗、南韓均是北韓半島上不同時期的政權名稱。“南韓是不是高麗”這樣的問題,有點類似於問“明朝是不是唐朝”,二者是一個地區的政權傳承關係,不能用是與不是來描述他們的關係。
-
4 # 薰衣草不是草
高麗(korea)是不是南韓?這個問題就像問臺灣或香港是不是中國一樣,無論北韓還是南韓,其英文國名中都有korea 即高麗一詞。至於疆域問題,高句麗政權的屬性問題,不同立場得出的結論不同,這點因學識所限本人沒有發言權。從扶餘國的屬性看應該是地方政權,而扶餘國王的小兒子再建國也應該是地方政權。但長城的地理位置給人以中國歷史上的疆域僅限於山海關以內的印象。從北韓民族的眼光看那麼山海關外則都是高麗民族歷史曾經生活的地方。山海關附近歷史上有叫驪城的地方。薛仁貴東征使高句麗政權退至今平壤,以至後世半島又有朝代叫高麗,應該是高麗民族對大陸政權的仇視或反抗的反映。高麗民族認為其的活動空間從歷史上小半個東北到今天半島。所以偽滿時高麗人作為日本人的幫兇對待華人比日本人還兇狠。但歷史就是歷史,今天的疆域是歷史形成的,既使歷史上的高句麗政權是獨立政權,其治下的領土今天也不可能再成為高麗民族的領土。
-
5 # pache1021
高麗和北韓南韓在時間地域上是從屬關係,這沒錯。但要分清高句麗和高麗,這兩者是完全沒關係的。高句麗是隋唐時期在東北的一個農耕民族政權,而同時期北韓半島存在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現代北韓民族就由這三國融合演變而來。高句麗則在隋唐歷次征伐中被滅亡或融合掉。也只有北韓和南韓別有用心的亂認祖宗,歷史記載和現代考古都沒證據證明兩者有關聯,不要說中國,國際考古上都不承認高句麗和高麗有關聯。
-
6 # 趣觀歷史
南韓不是高麗。
之所以大家會把它混淆,還是由於南韓政府的宣傳,想要以此提高本國的歷史悠久程度。
高句麗早中期的都城——國內城和丸都山城,都位於如今的吉林省集安市,除此之外,集安市還有14座高句麗王陵和26座貴族墓,其餘古墓加起來足有一萬多座。世界遺產委員會派人考察後得出結論,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其建築方式對後世有極大影響。
在世界遺產名錄的六項標準中,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符合其中五項。因此在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蘇州會議上,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在中國申遺成功後,南韓方面卻公開要求中國撤回申請,聲稱高句麗墓葬群所埋葬的乃是南韓先民。
這是因為,南韓方面有意混淆高句麗與高麗,希望以此提高本國的歷史悠久程度。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公元5世紀後,高句麗被普遍簡稱為“高麗” ,其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冊封為“高麗王”。至於北韓半島上的高麗政權,則是王建於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建立的政權。歷史學家為區分兩大政權,通常將高句麗稱為“高氏高麗”,高麗政權則為“王氏高麗”。然而在普通人看來,兩個政權看起來有著相關性,甚至還有著繼承關係,所以將它們混淆在一起。
南韓方面從2000年開始,就渴望將高句麗墓葬群申請為世界遺產,只不過一直沒有被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因此,南韓才會在中國申遺成功後跳出來抗議。至於世界遺產委員之所以批准中國申請,多次拒絕南韓人申遺。兩個政權統治疆域不同。高氏高麗原本屬於西漢玄菟郡管理,強大以後一直跟朝廷保持從屬關係。隋唐時期,高氏高麗不再聽從朝廷詔令,控制範圍越來越大,嚴重影響北韓半島等地通往中原地區的朝貢通道,結果遭到隋唐兩朝多次討伐。按照史書記載,高句麗面積最大時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南到北漢江以北,只有北部跟王氏高麗有一部分重疊。
二戰期間,北韓半島被日本人侵佔,因蘇聯和美國干涉被迫分成南韓和北韓兩個國家。南韓由於建國時間短暫,沒有足夠文化底蘊,覺得自己臉上無光,所以才想法設法從中國竊取文化遺產。眼看中國申遺成功心有不甘,才做出這種讓人鄙夷的行為。
回覆列表
南韓有個高麗王朝,但古代高麗一般指的是中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 高句麗。高句麗和南韓從民族到語言上全不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南韓不是高麗。但單指高麗王朝的話,是可以說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