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年平

    道敎和佛教的關係,正象蘋果和梨一樣,沒法斷定誰高誰低。

    它們是兩個獨立,兩個不同的道路。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引人向善的。不做惡,不損人。

    每個人的觀點,喜愛,興趣,都不一樣。所以你選擇道教也好,選擇佛教也罷,都無可非議。

  • 2 # haolanying1973

    佛教講了生脫死,跳出三界不在輪迴中。那麼輪迴講的是六道輪迴,即天道,阿修羅,人道,畜生,惡鬼和地獄六道。

    道教即是修道成仙,最終境界只是天道,是神仙,沒有跳出三界,還在輪迴中。三界即色界,欲界,無色界。道教的神仙只是欲界,還沒到無色界呢,比之佛教的阿羅漢還差很遠,更不肖說比菩薩和如來佛了。

    太上老君即有騎青牛過玄關西去拜釋迦文(即釋迦牟尼佛)為師的典故。呂洞賓飛檢斬黃龍的典故,也講的是呂洞賓飛劍斬佛教黃龍祖師,反被黃龍祖師收去飛劍禮而為師的故事。

    從修煉上看,神仙所修到的三清境界還在有為法中,而佛教的跳出三界就是跳出有為法進入無為境,有為無為是本質上差別,即是聖凡之別。具體詳盡的理趣得去深入瞭解學習佛學,佛教,佛法才知道。水平有限不能細述。

  • 3 # 坐看牽牛織女星w1

    在西遊記中,從實際地位上說,道教的地位高於佛教。

    第一,道教神仙大都居於天庭,而佛派主要居於地上,天庭是整個世界的統治者,自然是由道教主導了,所以天庭上的職務也大都由道教神仙擔任,佛教的神仙很少有擔任天庭職務的,所以道教神仙的地位肯定是要高的。

    第二,佛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依附於道教的,道教有長生藥蟠桃,這個由王母掌握,這是所有神仙都需要的東西。神仙有三災之利,非長生藥不可躲避,在長生藥中只有蟠桃能夠大量供應,保證神仙們的壽命。佛教也不例外,也同樣需要長生藥來維持壽命。此外還有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這可以製造武器和丹藥,這可以提高神仙的戰鬥力。

    而佛教最多隻能算是一個道教的挑戰者,佛教在地上發展起來,要知道神仙們的來源都是來自於地上,所以佛教對於吸收地上的人才有著天然的優勢。並且從西遊記中可以看出來,玉帝是受到道教神仙的掣肘的,隱隱有被架空的趨勢,所以玉帝是支援佛教的發展的,想要用佛教來平衡道教,如果佛教能夠找到蟠桃的替代品,能夠自己製造武器,佛教的未來也不一定比道教弱。但是在西遊記中,佛派的實力還是要弱於道教的。

  • 4 # 君憶

    剛開始接觸《西遊記》時,覺得這就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參一路護送唐僧取經、並一路升級打怪的故事,其各種情節讓人津津樂道;也是每年寒暑假必放的電視劇,無論看過幾遍都不會厭煩,而且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隨著接受的知識越來越多,對《西遊記》裡面的文化感嘆萬分,特別是裡面的宗教文化色彩,這些宗教文化讓我們瞭解作者吳承恩對佛教的態度,以及他對宗教的思想傾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經典名著中的佛教和道教有著怎樣的關係。

    何為佛教和道教

    要了解《西遊記》中佛教和道教的關係,首先得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佛教追求“涅槃”,脫離生死輪迴,常勸世人忍耐,人生本來就是苦的;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強調因果輪迴。

    道教:道教講究的是今世,通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追求今世的延年養生,肉體成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對人生持有積極、正面的態度。

    《西遊記》中的“佛”與“道”

    小說故事的起因是唐王李世民認為當時的大乘佛教高於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去天竺求取真經。從小說表面來看,裡面穿插了很多佛教情節,表現在:

    藉助唐僧、觀音菩薩等人物之口大量宣傳佛教思想

    唐僧師徒遇難時求助的都是佛教的神仙,且佛教的神仙往往更強大。

    成佛是佛教信徒的最高目標,小說四人最後一一成了佛,可以說小說的故事從始至終有著嚴格的佛教形式。

    同時小說中對“道”也有描述,只不過訴說的不像佛教一樣高大上,比如:

    諸多配角屬於道教經典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

    小說中很多修仙法術都來自道教文化

    作者對佛教和道教的態度

    先來看看作者對道教的態度吧,從整個小說來看,作者無疑是在極力批判道教文化,從文章佛教和道教情節對比就能看出;同時作者對小說中的道教人物也是醜化的,比如玉皇大帝作為道教統治者,卻生活奢靡、權力濫用等。

    然而,小說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佛教思想,小說的基調是對佛教的認可;從情節中佛教人物展現出來的實力,都體現出“佛法無邊”,碾壓道教人物。

    當然,我認為作者可能只是對佛教思想的推崇,不一定是弘揚;因為裡面對佛教文化也有批判,比如從唐僧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的迂腐、教義至上、不會變通等等;還有師徒一路上所遇到的妖魔鬼怪大多與佛教大佬有關,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他們的慾望體現,說明佛教文化也不是完美,作者都給了批判。

  • 5 # 月半小道

    西遊記是揚佛抑道的。

    玉皇大帝打不贏了就叫請如來佛祖。

    開玩笑,玉皇大帝何許人?

    三清之下第一強。

    而且就算叫,也有道家第一戰鬥力,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得道就是一路打上來的。打架哪有他怕的?

    太上老君,三清啊。別說你什麼妖精了,諸天神佛看夠他打不。

    而且,天蓬元帥,北辰的大神,捲簾大將,也是天宮大將,貶下去一個便成了豬,一個便成了妖精。隨後歷劫了,到了西天,也沒什麼高職位噹噹。

    故事梗概,就是佛門要普渡東勝神洲眾生,讓金蟬子走個流程。然後道門的神仙就是過來打下手的。

    我覺得吳承恩老爺子的宗教信仰是有點偏頗的。

    以上純屬就故事論故事。

    西遊記講的是人的修行,唐僧就是師徒四人,四個人是一個人。以後有機緣了再聊。

  • 6 # 大壯聊電影

    話說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麻煩不少,好多的困難不是孫悟空一個人能解決得了的。有的妖怪他打不動,有的妖怪他更惹不起。有人就說,這些了不起的妖怪上頭都有人,都不是說他自己興風作浪,所以一旦有解決不了的時候,孫悟空往往昇天入地找幫手。什麼人出現的頻率最多兩個人,一個是太上老君,一個是觀音菩薩。

    太上老君拿著金剛圈,對觀音說當年曾拿著它化胡為佛,觀音沒有敢出聲。儘管這事是作者所處時代的一種謠言,但在本書系統裡,佛教就被這樣定位了,被老君點化的胡人。

  • 7 # 晉唐風骨

    《西遊記》被普遍認為是揚佛抑道道作品,但其對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描寫卻隨處可見,且相對於書中佛教而言,無論是體系構造還是思想內涵都更加成熟和完備。然而《西遊記》中道家與佛教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誰主誰輔,誰比誰大的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關係。

    《西遊記》中有許多佛理和丹道並存的地方,其實這是唐宋之後許多內丹學家慣常使用的,“以禪道論丹道”的方式,書中一些看似論佛的理論用詞往往引用的是道家典籍,如第十四回“佛亦心兮心亦佛,心佛從來皆要物……便是南無釋迦葉。”第二十九回“妄想不復強滅,真如何必強求……滅盡恆沙罪垢。”第三十六回“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裡煉,志心功過即西天。”等,都是出自張伯端的《悟真篇》。有趣的是,張伯端在《西遊記》中也露了一回臉,就是送霞裳與朱紫國王后的紫陽真人,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道士,卻出現在了描寫唐代故事的小說裡,可見作者對其的推崇。

    《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經”沒有字,如來佛即點明:“白本者,乃無字真經”。真經乃“修行之總徑”、“真經無字”,可見道教呂洞賓的內丹詩《真經歌》:“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眾所周知印度的原始佛教並沒有現在的漢傳佛教這樣複雜,且在本土時就有教義之爭,這一點我們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差異上就可窺其一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佛教典籍、教義,是極大地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符合中國社會的外來宗教。

    《西遊記》中,傳授孫悟空武藝的師傅是菩提祖師,近年坊間流傳一個解讀本,認為其為《封神榜》中的準提道人,為道教中人。實際上,準提道人在出場詩中就已明示“準提菩薩產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而按照《西遊記》作者“以佛論道”主旨,菩提祖師的原型應為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原因之一是吳承恩這樣描繪過:“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另外“悟空”這一充滿禪意的法號,並不是道家常用的,而須菩提恰以“恆樂安定、善解空義、志在空寂”著稱,號稱“解空第一”。以佛家人物為原型,卻傳授七十二變、騰雲駕霧等道家仙術,又是“以佛論道”的一大例證。

    關於《西遊記》的評述,大多繞不開佛道的話題,然而無論是現在的“抑佛揚道”說,還是明清時期的“以佛證道”說,都是帶有偏見的。吳承恩生活在嘉靖年間,這正是明代最為黑暗的時期,奸臣的當道,吏治腐敗,皇上篤通道士,於是作者創作了這本以道教世界為主體的西遊故事,體現了他關於驅逐方士,歸向正道,滌盪朝政腐穢黑暗之氣,恢復朗朗乾坤,救萬民於水火的迫切願望。

    吳承恩曾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所以《西遊記》並不是宗教典籍,不存在教義之爭,只是影射現實罷了。尤其文中對佛道儒都多有諷刺,卻又將三家之言融會貫通,比如車遲國鬥法對三仙滅佛殺僧,最後敗於三藏之手,而三藏一行取勝的手段卻是玄門正法;比如靈山腳下的道觀;再比如書中隨處可見的關於忠孝禮義的宣揚,由此觀之,《西遊記》實是一部三教合一的典籍。

  • 8 # 一線毫光

    (1)道教是中國本土孕育的。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後傳播到世界上許多地區,特別是中國、日本、緬甸、越南等國家尤為興盛。兩者為不同的信仰體系,不能放在一起區分高下。從《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的劇情來看,作者本人是更尊重佛教的,畢竟玉帝最後還是請佛祖出面,才壓住了孫悟空。

    (2)道教和佛教雖為不同體系,但兩者對宇宙本源有共同的認識:形而下的器世界,萬物皆有生有滅;形而上的本體(能幻生出宇宙和生命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在世俗眼裡,道教更多的是注重修身,實現長生不老;佛教是要破除對自我的執著、超越生死。

  • 9 # 金峰計劃

    道敎和佛教正如羅卜和青菜一樣,各有所愛不分高低。

    兩者雖然獨立但道路不同。

    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教人向善。教人要有良好的德行,不做惡事。修身修心修德!

    二者選擇誰都無可非議!

  • 10 # 文青剛木

    在西遊世界裡,主要勢力基本可以分為道教和佛教,道教的機構是天庭,而佛教是靈山。

    先來說下兩教的關係。兩教表面上是比較和睦的,因為道教也支援取經計劃,而取經計劃就是為了弘揚佛法,換一種直白的說法就是廣收信徒,那就等於是跟道教競爭,那為何道教還會同意和支援取經呢?這也許要涉及到封神的時候,那時候鴻鈞老祖曾經說過西方教當興,這是屬於天意,天意不可違。

    而且那時候天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都欠了西方二聖的人情,所以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不過,太上老君也是有脾氣的人,觀音菩薩因為要湊足九九八十一難,把主意打到了他座下的金角銀角童子身上,太上老君比較惱火,在救回兩個童子的時候還拆穿了取經的騙局,跟孫悟空說這路上的妖怪很多都是菩薩弄來的,所以後來孫悟空就消極怠工。

    而論兩教的地位,自然是道教更高。在西遊世界裡,有三清、四御、五老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排名,而玉帝更是在四御之上,應該是跟三清同級的,三清自然是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

    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

    所以,論地位和實力,自然是道教更高一點,而且後來安天大會都有哪些人出場,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等等,天庭實力可以說是相當雄厚,而且地仙之祖鎮元子也是隸屬道教的,佛教距離道教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 11 # 愛追劇的兔子

    我個人覺得是佛教的地位高,原因有三:

    第一:《西遊記》本身就是一部佛教韻味比較重的著作,佛教理念貫穿始終。

    第二:唐僧四人所到諸國大都信仰佛教,禮遇僧侶。

    第三:唐僧所遇到的道觀中人都對他們敬仰萬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戰爭史上,有哪些將軍是因為打仗靈活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