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風物語

    遙領是一個特殊的任官政治制度,就是把別的國家的地盤看成是自己,而且還堂而皇之地任命了行政官員。當然,這種看上去玩笑一般的統治完全是象徵性的。而遙領最流行的年代就是三國時期,尤以東吳最好行此事。東吳還喜歡把敵國的土地當成自己所封王侯的封地,是為“虛封”。

    東吳的遙領制度,也就是在地圖上自話自說,是有著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正是與其與蜀漢的戰和關係息息相關。吳蜀聯盟一波三折,東吳的遙領地盤也就隨之選了不同的州郡。而從遙領之地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孫權在不同形勢下的戰略意圖。

    讓後人對三國領土產生錯覺的遙領任官制度

    東漢時期,一開始和一般王朝沒什麼區別,州郡長官都是由皇帝任命。不過黃巾軍四起,天下大亂後,野心之輩輩出,於是任官制度就有些亂套了。

    洪亮吉在《(補三國疆域志)序》中就說研究三國有十難,其一就是遙領制度,因為很多象徵性的州郡官員任命摻雜在正式任官之中,使得後人常常產生錯覺,誤會遙領之地就是該國屬地。比如說交州,《三國志》說蜀將李恢任交州刺史,但實際上,交州是屬於東吳的。

    “三國土壤既分,輿圖復窄,州郡之號,類多遙領。近而易混,驟每不詳。” ——《(補三國疆域志)序》

    東漢末年 群雄並起

    不提那些聚攏幾千人就敢稱帝封王的,最早的東漢末年軍閥中開創遙領先河的是公孫瓚。

    “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裴松之注引《三國志》時解釋說,“瓚因破黃巾之威,意志張遠,遂置三州刺史,圖滅袁氏。”——《三國志》

    公孫瓚當時連個郡太守都不是,官職只是五品的奮武將軍。他一下子設了三州刺史,其實還不算是遙領制度的正式登場,公孫瓚只是先畫了個餅,告訴部下,搶到了地盤都是歸你們管,不過是想透過這種形式的封賞刺激部下與袁紹決戰。

    而變相顯示了其遠大抱負的,是曹操,在袁紹佔據河北之時,曹操把袁紹老巢冀州的一把手給了賈詡,“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當然,這種遙領虛封不當真的,滅了袁紹之後,曹操就成了冀州牧。

    吳蜀雖同盟 遙領任官卻暴露了雙方的矛盾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全國各地州郡長官任命實則都掌握在他手裡,他想給誰什麼帽子都可以。當然,他封的官能不能到屬地去任職就不好說了。

    為了表示自己是天下正統,所以曹操以及代漢而立的曹魏還是在很多軍閥割據之地任命了自家的官員。但這種官員的任命也與雙方關係有關。

    比如針對一直不肯服軟的劉備,曹操就任命楊阜為益州刺史,曹丕則是任命蜀漢降將黃權為益州刺史。

    遼東一直為公孫家族把持,聽話的時候那一片是公孫家的,而一旦不對曹魏心思了,馬上就任命田豫為平州刺史。

    至於江東孫權,時叛時降的,關係不好了,曹魏就任命曹休為揚州牧。前面提到的遠在大南邊的交州,曹魏都任命了孫壹為交州刺史。

    既然是三國鼎立,蜀漢和東吳自然也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而且有過之無不及。

    蜀漢除了諸葛亮當過遙領冀州刺史外,最愛設的遙領州刺史,就是涼州刺史,赫赫有名的就有馬超、魏延和姜維。當然這與蜀漢的戰略意圖有關,只有奪取了涼州,蜀漢才算盤活了奪天下的棋局。

    魏蜀吳都有交州刺史

    不過,還說交州,魏有交州刺史孫壹,蜀漢有交州刺史李恢,而東吳則有交州刺史步騭、呂岱。

    曹魏是因為與東吳成為敵國後才設的刺史遙領交州,可是蜀漢為何要在東吳的領土上設遙領刺史呢?這當然是與兩國的戰和關係有關。

    大敗劉備後 孫權把劉璋任命為益州牧

    不只是交州有三家刺史,益州,蜀漢的大本營,益州牧是劉備,曹操則在攻伐漢中時任命楊阜為益州刺史,而孫權則也任命了益州牧,這不僅暴露了蜀漢和東吳當時的緊張關係,也彰示了孫權奪取天下的戰略線路圖。

    三國時的荊州

    雖然孫權任命益州牧是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後。但是早在之前,江東上下就惦記益州了。

    “既生瑜何生亮”是後世的感嘆,但更是英雄所見略同。

    名聞天下的“隆中對”,諸葛亮就說先取荊州再奪益州,“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赤壁之戰後,周瑜也找到了孫權,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北方可圖也。”

    孫權同意了周瑜的想法,只可惜,未等大軍開拔,周瑜病死。而東吳再無機會奪益州,只能口頭上遙領一下了。

    孫權最先任命的益州牧比較扎心,是被劉備搶了益州的劉璋,當然透過這個任命,孫權想要得了荊州之後再奪益州的野心昭昭了,他是寄希望於在益州還有人會想念劉璋,當個帶路黨什麼的。

    同樣的,曹丕也在夷陵之戰後設益州刺史,是蜀漢降將黃權,目的自然是樹立一個榜樣,好招降納叛。

    不過有諸葛亮在,蜀中又是易守難攻,所以兩家都只能算是噁心一下蜀漢。

    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點是,曹魏和蜀漢的遙領任官,都是命為刺史,獨獨東吳是州牧。

    漢朝時,各州都是刺史。只是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為了平亂,才設州牧,掌管一州軍政大權,就如後世的節度使一般。

    曹魏佔據中原,有地域之正,蜀漢是劉姓,有繼承之正,兩家都願意用大漢正統官職,只有東吳,兩邊不靠。畢竟孫權當時還沒稱帝,所以選用了事實上等於軍閥割據的州牧這一官職,以示軍政在於一手的自己的割據也是有理有據的。

    為向蜀漢表誠意 孫權撤了好幾個遙領州牧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家很快就又達成了戰略合作,看上去關係有所親密,但實際上,透過遙領州任官,仍能看出兩家貌合神離。比如蜀漢的交州刺史、東吳的益州牧(劉璋死後他兒子繼承職位)仍在存在。直到孫權稱帝后,雙方才算是真正攜手同心了,只不過都是日薄西山罷了。

    兩家罷兵之後,實力大增的孫權再一次不承認臣服於魏國,一邊派軍北伐,一邊大肆封官,曹魏的幾個州都有了東吳的州牧。東吳成為地圖上最大的三國勢力。直到229年,孫權稱帝,為了和蜀漢平分天下,才不得不撤銷了幾位州牧,弄得跟真事一樣。

    三國時期的各個州

    關於這次從三國鼎立到平分天下,《三國志》記載:

    “權乃參分天下,豫、 青、 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兩國對這件事似乎是十分重視,蜀漢專門派陳震來研究怎麼分。東吳為了顯示誠意,還解除了幾位州牧的職務。

    《吳書·步騭傳 》: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頃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職。

    《吳書·朱然傳 》:黃龍元年,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頃之,以兗州在蜀分,解牧職。

    蜀漢也投桃報李,《蜀書·李恢傳 》:使持節領交州刺史……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而且“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與蜀漢平分天下 只為讓吳國擁有正統性

    現在看,這種遙領、虛封,完全是虛張聲勢、畫餅充飢,甚至可以說是夜郎自大的表現。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遙領虛封除了激勵士氣,獎勵重臣,鼓勵大傢伙立功之外,更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這一點可以從東吳與蜀漢平分天下的誓約中得窺其意。

    “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今日滅(曹)睿,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 討惡剪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共討魏賊。”——《三國志》

    也就說,篡奪了大漢的曹魏竊據山河,只能靠蜀漢和東吳來收拾了。而為了讓天下人知道自己是屬於哪方勢力的,就必須要先在大義上分土地。

    因為簡單這麼在地圖上一劃就據有了大義,又得到了原本就算正統的蜀漢的承認,所以也坐實了自家稱帝建的吳國也是正統。

    夷陵之戰後的三國版圖

    正統性在古代的意義自不必多說,蜀漢的造反派雍闓就說,“蓋聞天無二日,士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滿足了自家正統性的證明,放棄了西方領土的所有主張,稱帝后的孫權,戰略目標只是滅曹魏了。

    等到曹魏滅了蜀漢,孫權的繼任者這才再一次對益州提出了領土要求,再一次任命陸抗為益州牧。只不過,沒多久,東吳也追隨蜀漢為司馬晉覆滅。

    結論

    作為三國時代比較特殊的遙領任官制度,自是有其符號意義,在敵國的地盤上任命象徵性的官員,除了對於得位正統性的追求之外,也彰顯了國主的野心。

    東吳是三國中最熱衷任命遙領州官員的,根據其任官的地域變化,實則也能看出孫權的戰略意圖。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雖然獲勝,但是並沒有任命遙領州州牧,可見其時還是韜光晦暗階段,一直默默圖謀荊州。直到奪取荊州,並且大敗劉備之後,孫權勢力大增,這才表露出了野心,此時,他的目標並不是對抗曹操,而是想要西進圖謀益州。這才有了益州牧的任命。

    而後諸葛亮迅速穩定了益州,又與孫權恢復了關係,但吳蜀再一次同盟也只是表面,雖然沒有再相互征伐,但是孫權仍然任命益州牧,可見其當時仍念念不忘先一統江南。

    直到三國末期,北方曹魏勢力已然凌駕三國之上,孫權這時才一心一意地連蜀漢抗曹魏。甚至還勾連遠在遼東的公孫淵,封他為燕王,這算是唯一的實封了。

    可見,孫權絕非是想要偏安江東,也是有著一統天下的雄心,可惜,先失周瑜,錯失了進軍益州的機會,眼見著劉備坐大,雖然遷都到了武昌,但僅憑江東一地,是不可能兩面樹敵,最終只能退回建業,半分江南,而後稱帝不過一場雲煙。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漢晉春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宗三汁燜鍋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