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寶哥的頭頭
武三思繼位只會供人家爹媽,武家後代,有哪個皇上供自己姑媽的?你自己兒子繼位就會供你們倆口子,因為你是他媽 大家都明白的道路,武則天也知道,只是就是殺了太多李家人,怕翻她墳,但是最後還是政變解決的
-
3 # 寫作情緣
華夏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武則天,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濟世之才,一代天嬌。她曾不拘一格降人才,從民間親自招才納賢,四方臣服,更是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推崇到了極限。可繞是如此,也有一件棘手的事,讓她頭痛,那就是立太子之事。
是夜,武則天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一隻鸚鵡突然沖天而起,卻正好一枝李子樹枝,折斷了鸚鵡的翅膀……為此事,她找當時的心腹大臣狄仁傑來解夢。
當時的狄仁傑正中下懷,他正沒個機會進言,這不正好是個絕佳時機,就說了。什麼大聖皇帝明鑑,那鸚鵡,就代表萬歲您的孃家,武氏一門。這鸚鵡沖天斷一翅,是說難有大展鴻鵠志,難以鵬程萬里。聽的女皇武則天一愣,這不是正應了自己想把皇位傳給武家之事嗎?幸好還沒決定。這時,狄仁傑又說了,就拿民間事做個比喻吧,父母死了,只有子女行孝,埋於祖墳,豈有侄兒為姑姑守孝之說……聞言,武則天心領神會,大笑而去,當時並沒表態。
可沒過多久,武則天把侄兒加官進嚼,其實卻是明升暗降,消弱了兵權,而讓太平公主與武家共掌朝政,才下旨立李顯為太子。
此時的武則天,雖然說做事遲緩,年歲已老,但虎威猶存。其實,許多大臣對武則天還是信服的,那開疆拓土,開科取仕,知民間飢苦,是個難得的好皇帝。
但大臣在當時,都為自己的利益想,生怕武則天死後,皇權旁落,讓百官受累。便由宰相張jian之牽頭,百官發生兵變,擁立太子李顯登基,為唐中宗。
其實,這時的武則天以豁然開朗,因為自己的兒子登基,將來也算無牽無掛,也算自己對得起李家列祖列宗,自己死後也可得享太廟,何樂不為?
-
4 # 使用者名稱己被登出
古人三觀還是和現代人有較大出入。古代禮制很嚴格,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逾越。
只有兒子把母親牌位請進宗廟,沒有外甥把姑媽牌位請進宗廟。
復唐符合武則天身後利益,而且武則天能穩穩當當地當大周皇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大唐太子。
-
5 # 異度125816096
雖然都是姓武,但是都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好不啦,不可能叫你一聲姑姑就把江山白白送人吧。畢竟李顯才是自己的親骨肉啊
-
6 # 亦有所思
其實,除了樓上幾位的觀點以外,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武則天需要安享晚年,或者說她自己想要一個善終。而這個善終只能是兒子給予,不可能是侄兒給予。
因為孝道!
不論如武則天如何折騰兒子,兒子又如何忿怨母后。在孝道當先的倫理社會之下,武則天都會平安終老!
她已經嚐到了權力的快感,所以對於她而言,傳給侄子,還是傳給兒子實際上區別並不大,關鍵是會產生什麼後果!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武則天有兒子,朝廷中的砥柱力量也盼望著能還歸李唐。如果傳給侄子,這是挑戰社會規則的底線,除了上古時期以外,中國社會的家庭或王朝繼承從來都是傳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長立庶,無庶立賢。這是維繫家庭,社會,皇權的基礎,而且不允許任何人撼動。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武則天也是這個規則的受益者,規則的受益者卻要打破規則,其嚴重後果可想而知。輕者天下討伐,重者失去生命,再重者萬世唾罵!武則天承擔不起這個後果。
她害怕失去權力,但更害怕一手打造的江山在她死後分崩離析,她不僅有野心,更有大志和胸懷,她可以不在乎當時世人的看法,但她會在乎後世人對她的評價。
她之所以在侄子和兒子之間搖擺,除卻史書編撰者的別有用心之下,最大的可能是受益程度的多寡。
即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兒子對自己肯定不存在感情,侄子因為自己發跡,或許有些感情。可是皇權交替,與情感無關。且不說武家人能不能服眾,有沒有能力,單單立武家人,由於李世民開了一個好頭,也就意味著任何身上流淌李氏血脈的人都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或甘心被利用,舉旗造反,還政李唐!
這是天下人都希望看到的,他已經形成一種社會的主流。哪怕是在這種主流之下,依然是見不得人的骯髒,拿不出手的陰暗!但沒有關係,只要名義上,大義上,站住腳就可以!
武則天實際上的衝突,就是情感與理智的衝突,慾望與需求的衝突。
事實證明,她選對了!
儘管被奪下權利,但沒有人殺她,更沒有人主張或暗示殺掉武則天,任何人都不敢,因為殺太后的名聲,誰也擔不起,和平過渡是最理想的辦法!而且哪怕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許,依然不敢殺,因為皇帝會滅口,因為史書會以春秋筆法向所有讀者暗示真正的幕後兇手,而且不留情面!
哪怕是做出一副死於疾病,死於意外都不可以!
所以,武則天平安終老!而且得以合葬!這個合葬也是對武則天治國能力的肯定!她可能不是一個好女人,不是一個好母親,但是一個優秀的君王!
千古一帝,武則天擔得起!
-
7 # 在下古麒
在武則天登基為帝之後,建立了武周。而在聖曆元年(698年),他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就向自己的姑姑表達了自己想當太子的想法。他們說,“姑姑你都當上皇帝了,難道還想再讓李家人坐回天下嗎?自古以來,哪裡有讓異姓的人接自己位子的皇帝呢?”
其實當時武則天很犯難,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兩個侄兒的德行,溜鬚拍馬可以,可是治理國家就差得遠了。武周要是交到武承嗣或者武三思手上,她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其實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與武三思都使盡渾身解數,不僅殘酷迫害反對者,而且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朝廷上的許多文武大臣都對這兩個人不滿。
武則天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於是就找來自己很信賴的大臣狄仁傑諮詢。這個時候狄仁傑就說,“陛下啊,你覺得侄子和自己的兒子哪個更親近一點呢?如果陛下你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千秋萬代之後,你便會立於太廟被後人謳功頌德,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侄子將自己的姑姑的牌位放在太廟上的。”(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最後,在狄仁傑等一干大臣的勸說之下,武則天就打消了立侄為太子的想法,而且繼續將太子之位留給自己的兒子。而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
-
8 # 浩中一內
下面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政權後,在傳位一事上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糾結,曾也確實有過想要傳位給武家侄兒,徹底改李唐江山為武周江山,可最後還是傳位給了李家子孫,還政於李唐。至於期間的諸多考慮和苦衷,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武則天在其丈夫李治去世後,逐步獨立全面的掌控朝政,並改李唐為武周,臨朝稱帝,建立武周政權,對於立後傳位問題,她是有她的私心的,她本想將自己的武周政權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測底的改變李唐為武周,繼而有了傳位孃家侄兒武承嗣的想法,但是武家侄兒並無執政守住江山的能力,也沒有這個威望。同時在傳位問題上,朝中大臣及天下百姓,心裡忠於的還是李唐社稷,對於武則天本人最多是出於個人的崇拜和臣服,對武周政權還一直不太認可,所以朝中大臣及天下百姓這是不支援武則天傳位給孃家侄兒的。
第二、武則天生活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專政本來就在老百姓心裡不太認同,更何況武家後人踏上政治舞臺也只是武則天一手為鞏固政權,奪得更多支援選票的政治手段而已,被提拔出來的這些武姓子侄多半德行操守較差,得不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接納!
第三、朝中諸如狄仁傑等大臣的勸導,“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在侄兒與兒子之間,還是李家的兒子更親,從感情角度選擇傳位給親兒子也是更為明智的。更能維護武則天執政的正統性。
第四、為了維護身後自己所創立的江山社稷能夠平穩傳承,而不是身後遭遇李家宗室與武家為爭政權而相互殺伐的慘烈局面。
-
9 # 四川達州人
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武則天有兒子,傳位給侄兒,將來侄兒會祭祀姑母,還是祭祀自己的父親?
其次,我們假定,李唐天下是一個大店鋪,李治是老闆,武則天是老闆娘,宰相是管家,大臣是夥計,武將是家丁。
在老闆李治死亡後,老闆娘武則天當然可以暫時接管家業,在管理過程哪怕給自己孃家人一些好處甚至將店鋪名號自李唐改為武周,都不是什麼問題。
可以想見,在老闆娘管家改字號這15年時間裡,忠於李唐的管傢伙計家丁還是絕對多數的。
而在老闆娘死前,當然應將店鋪傳給李治兒子才是正理。怎麼能傳給老闆娘侄兒呢?
一旦武則天傳給侄兒,結果必定是,武家被管家張柬之帶領夥計家丁殺光,再請李家子孫回來。
-
10 # 梅園布衣
是狄仁傑一番話提醒了她,她也醒悟了:她是李家人。因此,她死後與李治合葬,非但沒有留下惡名,還享受了治國有方的讚譽。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1.忠於高宗李治.
武則天后期確有男妾成群的惡行,如馮小寶、沈南繆、張氏兄弟等.但,做太宗才人的十二年裡,除太宗病重時與高宗偷情,並沒有出格的行為;這期間她其實是把性當作進取政壇的武器.成為高宗李治的皇后後,至二聖臨朝期間,她對高宗是堅守貞操的,沒有任何越軌行為,也說明對高宗是真情實意的;傳位給他的兒子出入真摯的愛。
2.受著名的、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的影響.
一個明媚清晨,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昨夜夢見一隻很大的鸚鵡,雙臂突然折斷了,請解夢.狄仁傑說,鸚鵡的鵡與你您同音,這兩隻翅膀代表你的兩位皇子(李顯與李旦),夢境的昭示您,只要啟用皇子,雙翼就不會折斷,鸚鵡就安全了.二人都經歷過波譎雲詭的時代,都有別具一格的治國方略,都有對宮庭悲劇耳濡目染的過往,早超越了普通的君臣的距離,武后是聰明絕頂的人,心有靈犀.
3.由武則天上溯至盤古開天闢地,從來沒有以異姓為皇嗣的例子.
儘管武三思與武承嗣都有二入宰相的事實,也確實有能力,但以利益為目、憑關係上位的人根本成不了大器,目光獨到的武則天早明白這一點.而且,自已百年之後,要享用祭品,聞到人間煙火,只有自己的兒子接班才能做到。對《帝範》頗有研究的她,透過歷史瀰漫的塵埃,早胸有成竹,只是“不足與外人道也”.
畢竟是千古一女帝,不要用常人的標準來衡量她!
回覆列表
武則天稱帝,建立了武周王朝後,當時太子的熱門人選有兩位。
第一位候選人:武承嗣。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以天后身份臨朝稱制,為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重用其武氏親屬。而武則天最為器重的賀蘭敏之卻是扶不起的“阿斗”, 罪惡多端的賀蘭敏之死後,武承嗣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御,不久提拔為秘書監,承襲祖父武士彠周國公爵位。
嗣聖元年(公元685年),武承嗣憑藉裙帶關係爬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不久又封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一躍成為宰相集團一分子。便在力推武則天稱帝上做了大量工作。
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則天稱帝后,封武承嗣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修國史。
此時天下是武周王朝,身為武則天的侄子且又權勢在握的武承嗣更是野心勃勃,把目標瞄準太子的寶座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位候選人:李旦。
李旦在武則天正式稱帝前的頭銜叫唐睿宗,是天下名義上的主子。武則天取而代之稱帝后,李旦頭上的CROWN被摘除掉了,被戴上了另一頂嶄新而奇特的烏紗帽——皇嗣,姓也由李變成了武。皇嗣兩字和皇太子有本質上的區別,僅僅是證明了“我是誰”(李旦是李旦),證明了“我來自哪裡”(李旦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而沒有證明“我將去何方”(武周王朝的接班人)。
武承嗣和李旦之間的PK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場。下面,首先來看第一場:外圍爭奪戰。
外圍爭奪戰是由武承嗣發起的。武承嗣一方面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援和贊同。另一方面借鑑了武則天稱帝時的成功經驗,率先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
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其實心裡是很矛盾的,頭腦是頗為疼痛的。立李家子孫為接班子,一生心血付之東流,她心有慼慼然。而選武家子弟,就只能選武承嗣、武三思等侄子輩了。可侄子畢竟隔著輩分了,畢竟不如兒子親。
一邊是至親一邊是至愛。侄兒和兒子,一邊是手掌一邊是手心,如何選擇,確實難於上青天。
武則天很快召見了上書請願的帶頭大哥王慶之,並且吐露了自己的心聲:“皇嗣是我的親生兒子,怎麼能夠說廢就廢了呢?”
王慶之顯然是有備而來,馬上回了這樣一句話:“人以內聚,物以群分。現在天下是天家的天下,怎麼能讓李家人來當繼承者呢?”
對此,武則天先是安住了王慶之。隨後,武則天馬上召見了丞相集團的重要級人物尚書右僕岑長倩。
岑長倩可是個忠於李氏江山的忠臣賢士,當初讓李旦改跟母后姓武,就是他出的主意,這個在外人看來齷齪的舉動,表義上迎合了武則天,實地裡暗中保護了李旦,使得他不再受到迫害和傷害。此時,他必然在立太子一事上靠邊站隊,他斬釘截鐵地說了三個字:我反對。
武則天一聽,有道理啊,但臉上還是不動聲色,於是,她又徵求地官尚書、同平章事格輔元的意見,格元輔也同樣認為不可以。這樣一來,武則天沒轍了,她雖然沒有直接對王慶之問罪,但卻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立儲之事繼續高高掛起,將懸念繼續保留到底。
好事被岑長倩搗黃後,武承嗣怒不可遏,極力指使酪吏誣陷岑長倩、格輔元,和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十人謀反。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欲害之人,何患無證。很快這個謀反案就鐵證如山,很快岑長倩、格輔元及歐陽通等數十人就被處死。
槍打出頭鳥,至此,武承嗣巧施妙計,拔刺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沒有岑長倩、格輔元這些“頑固派”的保護,皇嗣彷彿如同完全裸露的嬰兒,不值一曬,武承嗣決定一鼓作氣,將厚黑學進行到,繼續向太后的寶座衝刺。於是乎,該是王慶之繼續大展伸手的時候了。
王慶之於是乎將厚臉皮進行到底,隔三差五帶人向武則天請願。請願詞只有一句:“自古未聞天子以異姓為嗣者。”一句頂萬句,這一句直擊要害,直抵痛處,武則天原本強大的心靈也被擢出個大窟窿來。
結果可憐的王慶之沒有等到革命勝利這一天的到來,便一命嗚呼,到閻王那裡報到去了。
王慶之死了,李昭德醒了,他知道他闖禍了,索性豁出去了,對武則天打了個小報告,表達兩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層意思:勸諫。在立太子一事上,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自古沒有侄子為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陛下應將皇位傳於子孫,以為萬代之計。況且陛下的天下來自於天皇,若立武承嗣為太子,恐怕以後天皇不能享受血食。”意思是於法於規、於情於理,繼承皇位人都應該是皇子,而不是皇侄子。
第二層意思:還是勸諫。關於武承嗣其人,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武承嗣已然封王,不宜再任宰相,這會使百姓生出疑惑。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權力,何況姑侄?”
為此,武則天做出以下兩點回復。
第一,太子一事從長再議。
第二,將武承嗣罷為太子少保。
最終,武則天在先兒子還是侄子為太子時,還是選擇了立兒子李旦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