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天講歷史
-
2 # 海中巖haha
南韓不一定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燕國也很弱,可能還不如南韓。南韓可沒有獨自抵擋20年,南韓一直還在依靠周邊國家幫助,加上割地求和,送鄭國去給秦國修水利工程延壽。秦國對周邊幾個國家輪流打,慢慢蠶食,南韓雖弱,地形卻很好,長平等地都丟了以後剩下的河南的地方都是易守難攻,卡住秦國東進的道路,只要六國還有一個國家肯幫南韓就還能堅持下去。秦國輪流打趙、魏、楚,把他們都打怕了,打南韓時沒有別國來救,南韓就滅亡了,南韓滅國後秦軍東進的路很順,所以很快就能統一了。
-
3 # 使用者9827079837940
兩個原因1委屈求全,對秦國勒索儘量滿足,甘心做秦國小夥計。2地域偏僻,無戰略價值且國貧民窮(秦佔領後是個累贅)
-
4 # 唐不問
戰國七雄裡相對較弱的便是南韓,北臨魏國,西接強秦,南抵蠻楚,夾於列強之中,各國都對他虎視眈眈。然而南韓也有他的過人之處,那就是南韓的強弩,有資料記載稱“天下強弓,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可見南韓的武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
同時南韓任用了當時的發家代表申不害,申不害是術治派的開創者在《申子》中記載“申不害教昭候以馭臣之下術”在《史記·韓世家》中也有“ 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以內治,諸侯不來侵伐”,申不害確實對南韓有重大影響。
最後便是結盟,南韓畢竟是人少地微的國家,沒有盟友他是擋不住秦國的鐵騎的,南韓曾與魏國,齊國有過歃血之盟,這也為南韓多提供了一道屏障。
以上便是南韓能抵擋秦國的原因。
-
5 # 迷幻狸貓
戰國幾百年間,南韓不弱啊,一直跟著老大魏國老二趙國打天下啊,把秦國打殘了,把楚國打怕了,又給燕國當幫兇把齊國打的差點滅國,就是戰國後期幾十年,大哥二哥不行了的時候他才被秦國欺負的。
-
6 # 西府趙王爺
戰國時期的南韓可以說是七雄中最為弱小的國家了,雖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出產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可是,南韓可以說一直是七國中實際領土最小的一個。
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南韓位於中原腹地,秦、齊、楚、魏四國夾在中間,是秦東出,齊西進,趙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經地方,絕對的“四戰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時期稍微硬氣了一段時間以外,其餘時候都在捱打。
當時韓昭候啟用法家申不害變法。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沒辦法,周圍都是狠人,南韓惹不起,這是一種間於齊楚的尷尬。他不能像秦國那樣遠交近攻,沒那條件,所以南韓一直沒能強大起來。
那麼南韓是如何堅持了那麼久呢?
首先作為一個小國,找靠山是很必要的,誰要滅他,就去找他的對手幫忙。比如魏國欺負他,他就找齊國。齊魏馬陵一戰,便是圍魏救韓!
後來秦,楚兩國相爭,南韓又在他們面前打太極,誰強跟誰混。
而到了戰國末期,南韓又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再後來,秦國一家獨大,白起把六國都打慫了,南韓被欺負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幫手。於是打不過就認慫,韓王直接像秦王稱臣。所以,所以許多年來南韓雖然吃了不少敗仗,割讓了不少地盤,但好歹沒有被滅。
至於最後這二十年,沒有滅他,與其說是南韓堅持,還不如說是懶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處理呂不韋和他後爹這些內部家事兒,沒功夫滅他。而後又是一直和趙國死掐,也沒空來滅南韓。
不過後來因為趙國李牧的存在,秦國遲遲拿不下趙國,吃不了肉就先喝湯。畢竟南韓把持著秦軍東進之要道,放那始終是個隱患。
當然,三晉都是當時秦國想要收拾的,都屬於遠交近攻的近攻國家,南韓好欺負一點,就先被滅了。
說到底,南韓之滅亡,主要是因為他有著幾個好鄰居!
-
7 # 慵懶國王
這個理解是問題的。題主想要問的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30年這段時期南韓面對秦國的事。我們先來看看這20年前發生了什麼樣的大事。
一、這二十年裡發生了什麼公元前254年,韓王入朝面見秦王,毫無疑問的是求和來了。
公元前247年,秦國進攻魏國,報邯鄲之仇。魏國信陵君組織五國聯軍與秦國決戰,大敗秦軍,攻至函谷關下,使秦國不敢出關。而後秦國十年,秦國處於內政交替時期,無暇東顧,正在內戰中,一直到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取得朝政大權,才有空開始制定滅六國大計。
公元前241年,以楚國為首的五國聯軍進攻函谷關。楚國孤軍深入,被秦國殲滅。隨後,在函谷關外大破聯軍,此戰合縱五國徹底喪失了與秦國正面對抗的局面。而南韓正是參與了這兩次攻秦大戰。
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國的主力與心思一直在秦趙戰場上,可以說趙國替南韓先捱了幾年的刀。在秦國看來,南韓不足為慮,而趙國的戰鬥力與秦國半斤八兩,生怕趙國恢復元氣。於是,六年的戰爭中,秦趙傷亡都比較慘重,於是秦國暫停進軍趙國,把目光轉向了南韓。
公元前233年,韓王向秦國俯首稱臣,派韓非入秦。公元前231年,南韓向秦國獻南陽地。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十萬大軍,突襲南韓,不用吹灰之力滅掉南韓。從這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可見,後期的韓王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與秦國對抗,直接請為藩屬,然而秦國推行郡縣制,自然不會使藩屬存在,出兵滅南韓進軍東方更合適。
二、南韓面臨的國際形勢南韓雖小,五臟俱全;南韓雖弱,圓滑至極。南韓自立國以來,就一直處於四戰危機之中。它的地緣政治最差,周邊的鄰居都是有野心有實力的霸主,魏、齊、趙、秦都揍過它。然而,魏、齊、趙只是為了稱霸而征伐,相對來說是小打小鬧,整個戰國時代大多以聯盟關係為主。而秦國不一樣,因為南韓擋在了秦國進軍東方的要道,勢必要發動戰爭。
而南韓本身實力弱小,自然也在秦國欺負的名單內。尤其是範睢的遠交近攻大戰略,直接將南韓列入首要的黑名單。秦國進軍東方的首要對手便韓魏,六國中就屬韓魏割地最多,也是這兩國求和平的主要方式。日削月割下,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韓魏只剩下環都城的幾座城池,最後一戰打得甚是輕鬆。
三、南韓圓滑的外交南韓地處四戰之地,唯一的自救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外交,這也是它主要的手段。戰國初期,南韓完美地學習了鄭宋的牆頭草精神,屁顛屁顛地當霸主的小弟,從而避免連年戰事。蘇秦的到來,簡直就是南韓的救星,緩解了南韓面臨秦國的壓力,因為與六國正式建立合縱聯盟,大家的關係相對比較平等。合縱聯盟核心目標是對付秦國,實現攻守同盟,具體表現為五次五國攻秦,南韓都在積極參與。
秦國張儀在外交上出征,一手促成了連橫集團。首要拉攏韓魏,尤其是公元前312年,秦韓聯軍進攻楚國,一戰殲滅楚軍八萬,隨後藍田大戰,秦魏韓齊聯軍再次擊破楚軍,楚國徹底失去漢中。這段時期,可以說是秦韓蜜月期,南韓在這一階段站隊成功。隨後參與五國攻齊,在國際大勢上緊跟大隊伍。
四、南韓的內部自救南韓的自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戰爭,一個是內部改革。對外戰爭主要表現為公元前375年滅掉鄭國,遷都於鄭,地盤上有所擴大,對於失去的領土在前期有所止損。同時,在變法期間,增加對東周、楚國的進攻,獲得不少城邑。
內部改革主要是申不害變法,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為相,對南韓進行政治、軍事上改革,加強了韓王的權力。這十幾年裡,南韓國勢太平,兵強馬壯,變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時,南韓擁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兵員素質不行,只能憑藉武器勉強與六國相爭,這也是它保命的王牌。
-
8 # 盆景業餘愛好者的日常
南韓在戰國不是最弱的,首先三家分晉後,吞併鄭國,其實力肯定要比燕國宋國強。南韓所處時期,正是鐵在中國推廣的時代,境內有宜陽鐵山是當時的冶鐵中心,南韓軍力也很強盛,當時號稱小霸。
南韓和秦國死磕百年,加上四周都是大國國土無從拓展,持續的消耗下,國力慢慢走了下坡路。同時其所奉行的術治政策,也被後人詬病,但我認為這也是南韓在各大國包圍下的無奈選擇。
-
9 # 滄海拾遺錄
這個問題的題幹有值得商榷之處。樓主想說的應該是戰國末期的南韓,南韓可不是獨自抵擋秦國進攻,經常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時而連橫時而合縱,面對秦國進攻,經常是能打幾下,打不過就向同為晉國出身的魏趙兩國求救,再不行就服軟求和,大不了割地,甚至還以所謂的“疲敵”之計自鳴得意。
南韓是公認的“戰國七雄”中最最弱小的國家,能與之相比的可能只有地處偏僻的燕國,不過人家燕國好歹也是風光一時,燕將樂毅伐齊,一度打得強大的齊國幾乎亡國。南韓在戰國中後期幾乎就是列國的笑柄。
南韓雖然弱小,也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但比大家想象中的時間要遲。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南韓軍隊戰鬥力不怎樣,但硬體裝備還是一流的。南韓地域不大,但好在有宜陽鐵礦,有了優質的原材料,再加上工匠技藝高超,裝備質量不錯。正所謂“天下強兵勁弩皆出韓”,人員素質無法與變法後的秦軍相比,但武器裝備還是多少抵扣一下劣勢。
二是南韓地處中原腹地,屬於四戰之地,與趙魏齊楚四國接壤,是秦東進魏趙南下齊西進楚北上的戰略要道,誰控制了南韓就有極大的優勢。這就決定了秦國要攻取南韓,其它周邊國家都不會坐視不管,因為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這就決定了秦國攻取南韓是一個蠶食的較長過程。
三是申不害在南韓變法有所成效,使得南韓得以多喘息幾年。申不害屬於法家的“術派”,被認為可有立竿見影之效,卻難以固本培元,雖然申不害變法時間不太長,但多少使得南韓國君增強了中央集權,為舉國抵禦秦國多提供了一份保障。
但是,形勢比人強,隨著各國實力不斷衰弱,秦國力量不斷壯大,弱小的南韓最終第一個被秦國滅亡。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春秋末年,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擴充軍備,為了爭奪地盤大打出手。周天子的權威進一步削弱,而當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天子成為了事實上的擺設,天下也就進入了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魏國憑藉著晉國的底子,在魏文侯魏武侯的領導下首先強大起來。此後各國都開始了轉型,戰爭規模動不動就是數十萬人,這就是戰國的名稱來源。在戰國七雄中,無論是從地盤還是人口,南韓都是最為弱小的一個。在戰國後期,南韓面臨著秦國的軍事壓力,是怎麼能撐這麼久的呢?
其一,七國之間的連橫與合縱七雄之間相互制衡,比如戰國前期,魏國強盛,想要吞併韓趙,齊國、楚國、秦國不會坐視不管,肯定會幫南韓和趙國,因為如果魏國吞併了南韓、趙國就會更加強大,對其他國家威脅更大。說白了,五國不會看著秦國吞併南韓,否則秦國東進,它們誰也跑不了。
其二,南韓自身實力不弱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強大的屬於自己的力量,盟友也不會幫你。實際上南韓雖弱,到它能躋身戰國七雄中就一定有他過人之處。自南韓建國以來,南韓歷代國君都知道自己國小民弱,所以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當時南韓有許多富鐵礦,所以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正是憑藉著武器優勢,南韓軍隊才能以少敵多,保衛國家。
-
11 # 夏目歷史君
在戰國大幕緩緩拉開之後,一出出好戲正在上演——昔日春秋最早霸主晉國四分五裂,準確來說應該是被三家分晉了、南方的兩大春秋霸主吳與越基本可以說同歸於盡了、齊國國君宗室被外來者經過系列操作成功篡位了,果真是一派生機盎然的亂世氣派。
這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然還是第一條大戲了,三家分晉聽上去就非常帶感,畢竟那可是在春秋時代一口氣稱霸近百年的國家,毫無疑問他的分裂,給予了周邊許多國家機會,尤其是西邊的秦國。晉國分裂成三家諸侯國,分別是實力最強的趙國、實力稍弱的魏國、實力最弱的南韓,這三個國家由於擋在秦國東出的道路,此後都相繼與秦國交過手。
在大秦東出之路上,首當其衝的便是最弱的南韓,可以說正好撞在了秦國槍口之上,但是由於南韓這個國家在戰國前期政治清明且君主很是睿智,加之南韓本身極為擅長製作“強弓硬弩”,在當時有一種說法,來形容出自南韓的弩箭之威——萬箭射出之後遮天蔽日,甚至連太陽的光芒都擋住了,距離遠的敵人往往直接貫胸而出、直接洞穿他們的頭顱,若是近距離射殺,敵人的心臟在離開胸腔之前還在跳動。
對於出自南韓勁弩的這種描繪極為兇殘,事實上,早期的南韓確實威風過一段時間,對於周天子所在的地區絲毫沒有任何顧忌,將周天子附近的鄭國給徹底亡國了,並將自己的都城遷到被滅亡的鄭國“新鄭”。
但是南韓度過了愉快的戰國前期之後就很悲催的發現自己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它由於分到的都是晉國在西邊的許多領土,往西便是蠻夷加虎狼的秦國、往東往北是難兄難弟魏國(魏武卒這種重灌步兵也不是能輕易惹得起的)、往南看那是楚國的地盤。
換句話來說,南韓根本沒有什麼戰略空間,無奈地被各國完整包圍,而且沒有一個是自己能輕易解決的——列國都不是弱手。之後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南韓不但地理位置不行,地方也不夠肥沃和大,這就使得它可以供養的人口基數遠遠低於他國,在古代,這種環境是致命的。
戰國前期稍晚一點,出乎意料的是,南韓首先面對的是來自魏國的挑釁,南韓於是與秦國握手言和,狠狠地收拾了一把魏國,之後秦國又開始對南韓流露出了大量的興趣,南韓反手就聯絡到了魏趙兩國,又對著秦國一頓輸出,此後南韓反覆借力打力,面對秦國的咄咄逼人,南韓熟練使用外交方針一次次借力打力,使得南韓保住了國祚。
但畢竟南韓離天堂太遠,離秦國太近,在魏國被秦打廢掉了後,韓軍被秦打得滿地找牙,南韓在這個階段之所以沒有被秦國消滅,主要是因為由於南韓這個地位位置屬於被各國包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極為適合四面出擊,是一個打仗的好地方。
就這就完了,舉個例子,秦國隨意隨便來拉起南韓就對另一個列強進行攻擊,南韓能怎麼辦?只能鼓掌歡迎啊。因此南韓的君王經常阿諛奉承,練就了一項特別的本領——左右逢迎巴結,照著以前的成功經驗,反覆抱大腿,看見秦軍強大就和秦軍合作攻打楚軍,看見秦軍陷入危機馬上就找楚國合作,戰華人特地為其發明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當然了,這種無奈的技能非常容易得罪人,畢竟沒人喜歡這麼一個都不得罪其實都得罪的老好人。秦自然對南韓越發厭惡——來自南韓的上黨郡自動投降了趙國,意圖很明顯,需要秦軍自己去拿回來,繼而讓秦趙先拼個你死我活,在南韓上下看來,再次借力打力使得秦趙兩敗俱傷,那南韓豈不是又可以續上一大波命嘛。
可是在秦軍白起這種殺神的連續攻打下,由南韓上黨郡引起的長平之戰,打得實力最強大的趙國哭爹喊娘,趙國也硬生生的被打廢了。
之後南韓更加慌了神,南韓君王特別害怕秦國突然來滅了自己,想方設法的跪舔秦國,甚至想到了派水利專家去秦國修築大型工程來消耗秦國國力以達到讓自己繼續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的“好主意”,真是令人窒息的操作,不久,秦國對新修的工程很滿意,順手將南韓滅了,設為秦國一郡。
看完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說,如果硬要說南韓以一國之力硬扛秦國二十餘年是不準確的,南韓實在公元前250年被秦滅掉的,二十年前很明顯是公元前250年,那一年是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簡答來說,秦昭襄王時期大將是白起,南韓並沒有受到秦軍主力進攻,倒黴的明顯是趙國並且還有倒黴的楚國,說來諷刺,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南韓被魏趙楚包圍,而秦可以在不滅南韓的情況下越過南韓自由進攻這些國家,南韓真的抵抗了秦國二十年嗎?在秦收拾了一圈後,徹底失去了借力打力來源的南韓,緊隨其後就被輕易滅亡了,僅僅設為了一郡之地。
-
12 # 世界人文通史
南韓確實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但卻不是戰國時期最弱的國家。說南韓弱,只是相當於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位而言。
不過,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南韓,也抵擋了秦國20多年的進攻。除了秦、齊、楚、趙、魏、燕、韓這戰國七雄以外,戰國時期還有越、宋、中山、魯、衛、巴等其他諸侯國。那麼,南韓為什麼能夠阻擋秦國東進呢?
在整個戰國時期,秦、楚、齊、趙、魏這五國都有各自稱雄的時候,即便是燕國也領導過一次“五國伐齊”,只有南韓的表現實在是馬馬虎虎。
在南韓最強盛的韓哀侯至韓昭侯這段時期,最著名的事就是“南韓滅鄭”和“申不害變法”兩件,此後南韓一直是中原舞臺上的邊緣國家,先後淪為齊魏爭霸(桂陵之戰)、秦趙爭霸(長平之戰)的籌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太起眼的國家,也抵抗了秦國多年的進攻。南韓之所以能夠抵抗秦國的進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南韓有著先進的製造業,在當時能夠盛產精銳的武器。與偏居西北、雜居戎狄的秦國相比,南韓一直掌握著先進的中原文明。
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等等溢美之詞不難看出南韓武器的優越性。此外,南韓製造的刀劍、戈矛也相當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南韓最大的問題是地處中原腹地,缺乏戰略縱深,所以一直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在中間, 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
相比之下,秦國能吞巴滅蜀、趙國攻滅強國中山、楚國滅強國越國、齊國滅“五千乘之勁宋”,而南韓除了滅掉了一個體量和自己相當的鄭國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可觀的戰績。即便是能抵抗秦國一時,終究也擋不住一世。
-
13 # 魏青衣
戰國有七雄,但戰國卻不僅僅有著七雄,在南方的吳越兩國滅亡以後,戰國時期的重點很自然的便放到了北方。
題中提到,南韓抵擋了強秦進攻二十年,是怎麼辦到的,要說是怎麼辦到的,需要從兩方面談起。
南韓有強弓勁弩,天下之強攻勁弩皆從韓出。南韓很弱小,戰國七雄中,南韓永遠是最弱的一個國家。但即使是南韓這樣的弱國,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南韓的弩箭很強,堅不可摧,力大無窮,對敵人的打擊是致命的,南韓之所以能夠自保,強弓勁弩佔了一半功勞,在於強秦對決的過程中,強弓勁弩發揮的作用是無窮的。
南韓處事圓滑,在七國之中最擅合作。南韓對抗秦國那幾年,前幾年南韓知道了秦國要攻打自己,南韓國君連忙就敢去求饒,因為當時秦國剛剛經歷了邯鄲之戰,國力強盛不再,而且他們戰鬥的重心一直放在趙國身上,南韓得以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最有能力跟秦國掰腕子的就是趙國了,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大敗,但也讓秦國元氣大傷,再加上邯鄲保衛戰,戰國更是將秦國的國力大大削弱,於是秦國即使想要進軍,實力也是略顯不足的。
南韓參加過兩次對秦的聯合作戰,一次是邯鄲保衛戰,另一次將秦軍打到了函谷關下,因為聯軍內部矛盾突出,導致了聯軍大敗。但這也足以令強秦存進不得。
在內外的共同努力下,南韓得以延續下來。
秦國內部在那幾年裡,不僅元氣大傷,還經歷了權利的更秩,這才是讓南韓得以苟延殘喘的根本原因。
始皇登基,不僅僅意味著秦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更意味著,南韓的末日到了。
強秦有猛將王翦,指揮能力超群,率眾直接擊潰了趙國,沒有了趙國的牽制,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南韓又靠什麼跟秦國對抗呢?只能去向秦國求和,南韓派出韓非子,妄想秦國饒他一命,談判結果很順利,南韓付出了一半的土地,換來了暫時的苟延殘喘。
秦國怎麼可能容忍南韓擋在自己向東方進軍的道路上呢?於是,在看似抵抗了二十年後,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南韓也慘遭滅國。
南韓是晉國中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本身地理位置就差,還跟強秦緊鄰,這一切早已註定了南韓的結果,南韓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題主所指的應該是南韓,不過說起來南韓並不算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只能算是最弱的一個梯隊,在戰國末期南韓、燕國、魏國、齊國普遍實力都不算是特別強盛,只不過南韓所處的位置格外的不好,而且還是最先被滅掉的一個,所以會讓人覺得南韓是最弱小的一個。
而且在南韓滅亡之前的二十多年,也不是南韓獨自抵擋的秦國,應該是除齊國之外的五國聯軍合力的結果,而在這幾大國之中,又以趙國犧牲最大。
在南韓被滅之前的二十多年,可以從長平之戰開始說起。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但是秦國同樣也好不到哪去,也是犧牲很大,而且秦軍的濫殺和趙國的危急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恐慌,於是在信陵君、春申君的帶領下開始聯合攻打秦軍,秦軍自感吃力,於是退兵,但是在這之後,東方六大諸侯國已經不再是秦軍的對手。
在這之後,秦軍先後攻打趙、韓、魏,奪去了大片土地,而後眾國恐慌,除齊國之外的五國再次聯合攻打秦國,五國聯軍在函谷關被秦軍擊退。
在這之後,秦王政六年,粉碎了最後一次諸侯國的聯合進攻,在這之後,其他六國基本上再也沒有反攻秦國的機會和實力了。
從秦王政九年開始,嬴政平定了嫪毐之亂,開始了橫掃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30年,南韓被滅,成為了秦滅六國第一個滅亡的諸侯國。
所以縱觀最後的二十到三十年,並非南韓獨自抵擋了秦國的進攻,南韓也沒有這個能力,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才延緩了六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