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君de雜貨鋪
-
2 # 王二講史
其實長安不再被統治者選為都城只是一個結果,事實上都城由長安向中原轉移是歷史的一個趨勢。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吃飯問題
個人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簡單分析一下長安周邊的地理情況吧,長安位於中國的第二階梯,南邊是秦嶺,自身又位於黃土高原的邊緣。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只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在在秦漢時期全華人口才幾千萬,人地矛盾還沒有顯現出來。
後來隋唐國家穩定統一,可以說是古代最繁榮的時期之一,人口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漲。在加上環境的破壞,這裡插上一句,黃土高原並非最開始就是今天的面貌,在古代其實也算樹榮峻茂,後來樹被砍的差不多了才出現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問題。
糧食不能自給,就只能從南方透過漕運來輸送糧食(這裡就牽涉到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說啦)。其實隋煬帝開造大運河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去江南玩女人,漕運也是重要因素,要不怎麼會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呢?
而且吃不飽飯的問題並不是唐之後才有的,魏晉時期就已經顯現了,具體可以瞭解北魏孝文帝遷都(雖然北魏最初都城不是長安,但遷都原因裡也有糧食不能自給這一條)。所以關中一發生饑荒,皇帝就會拖家帶口的跑到洛陽住幾天,不單單是旅遊,最重要的是能吃口熱乎飯。
到了唐以後,統治者不想這麼折騰了,因為河道是需要常年維護的,否則會堵住,而且漕運也很麻煩。與其折騰自己,為什麼不把都城定到離糧倉近的地方呢?
02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長安遠離中原,又不通高鐵,又沒有高速的,一旦下面不聽話,老大也沒招啊。所以統治者就需要考慮遷都,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嘛。因為縱觀中國古代,南方一心一意搞GDP,不瞎折騰,倒是北方多戰亂,所以唐以後都城基本就定在中原一帶了,這也是元明清都城在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提高自身安全係數
長安實際上不是那麼安全,唐代安史之亂,唐玄宗不就是被安祿山史思明趕出長安了嗎?所以出於防止後院起火,皇上能和媳婦能睡個安穩覺的角度考慮,都城也就不選長安了。
04 地緣政治
唐以前,關隴集團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勢力。雖然古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講究君權至上。事實上也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上只是董事長,而這些政治力量可以說是懂事了,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而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動亂後,這股勢力被大大的削弱了。皇帝也就不那麼受他們牽制了,這也是君權加強的一個表現哈。
綜合這些原因,唐以後長安也就不是都城競選城市裡的香餑餑了,漸漸被統治者冷落。
-
3 # 天天快樂668899
朝代太多資源耗盡,生態被嚴重破壞,難以再承載大量人口。強盛的朝代都是絲綢之路暢通的時代,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貿易發達,唐後絲綢之路斷了西安位置顯得太偏西。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可以走水路,糧食夠吃水陸交通方便。西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
4 # backorifice
唐朝開始,地球進入小冰河紀,全球氣溫驟降。關中平原原本氣候溫潤,是魚米之鄉,從此變得寒冷乾燥,再也無法供應長安這樣的都會。再加上關中平原交通不便,外部資源只能透過人扛驢拉進入,運能單薄,甚至皇家都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這才不得已遷都。而洛陽透過洛水,南方資源輕易以漕運載入,導致後世政治中心東移。
-
5 # 小酌淡品
長安無緣成為“都城”,很多人都會說是因為長安不足以控制全國,確實如此,不過歷朝歷代在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首先,唐朝之後為北宋,北宋首都汴京,之所以不以長安為都,主要原因是長安太靠近西夏和遼,大家都知道,當時北宋都和這兩個國家打了很久,首都夾在這兩個猛虎邊上,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被兩國同時針對,即使打退一國,另一國很可能乘機來犯,所以僅從安全形度考慮,長安就不合適。
再來看一下宋金時期,南宋是沒希望了,長安都不在手上。而在金國看來,當時的北京被遼國經營上百年,甚至被遼國稱作南京,而長安經常成為北宋與西夏的前沿陣地,發展較為落後,而且北京離金國的大本營東北較近,萬一出現什麼意外,方便跑路。
然後是元朝,元朝以北京為都而非長安,原因和金國相似,北京被經營幾百年,相對於長安更繁華,而且元朝在北邊還有非常廣闊的領土,北到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很明顯,北京離這些地方更近,更方便管控。
接下來是明朝,朱元璋不用說,建國時,長安還在元朝手上,後來一統全國,倒是想過遷都,但一直沒有實施,後來朱棣造反成功,北邊經常被北元騷擾,為了守好國門,需要重心北移,北京作為朱棣的老家,既為了安全,也為了感情上的滿足,北京自然比長安合適。然後是清朝,清朝也不可能以長安為都,當時的長安可是李自成的大本營,李自成是誰,是一群活不下去的人的頭頭,可見當時關隴一帶多麼蕭條,即便李自成被滅,長安逐漸恢復,也不適合成為首都,畢竟遷都勞師動眾,而且北京也是方便跑路(雖然跑路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是南明未滅,作為明朝首都,以北京作為清朝首都,能對遺明進行心理上的打擊,而且也是向天下人昭告,天命已改,改朝換代了。
-
6 # 觀史明德
唐代之後,長安逐漸沒落,我覺得主要原因一個還是因為五代十國中的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導致長安直接成為中原王朝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的宋王朝自然不會把長安定作首都,元清屬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自然是首選北京作為都城。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長安附近地區生態的急劇惡化,要知道黃土高坡在漢代的時候還是茂密的森林,但是因為過度的砍伐導致森林消失,到了唐朝末年長安地區的生產對長安居民的供應已經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唐代之後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派太子朱標去長安考察,想要遷都長安,但是長安因為戰亂以及生態的惡化已經十分破舊,根本不再適合作為都城。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長安做了十三個王朝的都城已經將“王氣”消耗殆盡,這也是後代帝王建都時考慮的一個要素。
-
7 # 書山浩渺
因為秦朝到唐代時候的長安所在關中地區還是沃土,資源豐富,富饒一方,但隨著人口的增多,糧食就必須從南方加運了。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現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几度,而且要溼潤得多,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氣候開始變冷,遊牧和農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致持續到清朝初期,北方衰落,西北凋敝。到了宋朝的時候那邊的地已經漸漸貧瘠,供養不了一個首都的人民,加上西夏的威脅,加之宋前的五代十國戰亂頻繁,運漕不利,糧食更難運到西安,於是趙匡胤將首都定在開封,此時南方人口遠多於西北,經濟文化繁榮。後面麼,各有各理由,但大體應該還是資源匱乏跟別地沒有特別明顯優勢。
而且隨後幾個朝代,沒人在這片地區發家的,誰沒事大老遠遷都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為了他以前是別的朝代的首都?
-
8 # 歷史百家爭鳴
西安,是中國的古都,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漢唐兩朝都曾在這裡定都過,它也被人們稱為“十三朝古都”,可在唐朝滅亡之後,就沒有一個朝代在西安定都過了,這是為何?
我們看一下中國都城的走向,大體是從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基本上是從西往東這樣的走勢,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之外,最主要的是對全國的控制,在西安固然有險要的地形,但是對於東部地區的控制力不夠,所以都城才王往東移。
戰亂對長安城破壞巨大。唐末的五代時期,長安城飽經戰火摧殘,已經變得是破敗不堪。據《新唐書·黃巢傳》記載:“自祿山陷長安,宮闕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廬舍;朱泚亂定百餘年,治繕神麗如開元時。至巢敗,方鎮兵互入擄掠,火大內,惟含元殿獨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內、南內及光啟宮而已。從這段史料中可見黃巢起義對長安城的破壞有多大。到了朱溫的時候,長安城是徹底被毀掉了,據《舊唐書·昭宗紀》記載:“(朱)全忠率師屯河中,遣牙將寇彥卿奉表請車駕遷都洛陽。全忠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連甍號哭,月餘不息。所以後世的統治者建立王朝以後,為了休養生息,大多不會進行大規模的土木建設,而是選一個城市破壞小的地方定都。
關中自然環境的惡化與經濟的南移。關中地區原本自然環境很不錯,可是唐朝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對周邊自然環境破壞巨大,生態環境惡化,加上連年不斷的戰亂,關中地區的環境已經是今時不如往日了。而且唐朝以後,經濟重心就一直南移,南方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統治者為了加強與南方的聯絡,也應當選擇與南方近的地方定都,並且長安的糧食供應大都是來自南方,關中地區已經難以供應長安,要是一直由南方供應,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
再者,唐朝以前的王朝面對的威脅多是來自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五代十國地區,北方的少數民族開始崛起,中原王朝面對的威脅主要是北方的少數民族,而西安偏西,不利於中原朝廷控制中原與抵抗北方的少數民族,所以西安不再適宜當作國都。
雖說西安從唐朝以後不再作為國都,但它還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地方,是歷代的西北重鎮。
-
9 # 辰風起月落無聲
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北周至唐朝,無論朝代更迭,統治集團全出自於關隴貴族,這個貴族集團的根基就在陝西一帶,所以定都長安是無可厚非的。而唐朝之後,國家經歷了動盪的五代十國時期。關隴貴族集團已經失去了他的統治地位,所以並不在長安建都了。
二是地域問題,其實不管是隋朝和唐朝統治者都認識到,建都於陝西是不足矣控制住中原大地的,因為古代交通並不便利,長安位於西北地區。對於中原的影響與控制有限,和平時期還好,一旦中原發生動亂就比較危險了。所以隋唐兩朝都建有東都,如洛陽。洛陽位於河南,處於中原大地的中心,可以威懾東部地區,也能夠對江南形成有力的控制。
所以在唐朝之後,各個朝代建都都不在定都於長安了,而是結個自己政權的性質以及政治部署來建都。如明太祖將都城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對北方遊牧民族形成震懾。
-
10 # 建章未央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演進史。總體上,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經歷了一個由西向東 ,自北向南發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時間緯度上,歷史發展到了唐朝,空間維度上,座標定位到了長安,中國悠久的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天盛世”兩個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的盛世場景。開創了自古仍為華人津津樂道的大唐盛世。安史之亂之後,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唐逐漸走向衰落 ,隨著政治經濟的專心逐漸東移,輝煌的長安也走向了沒落,這是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之後的朝代以及它們的都城,都沒有達到長安的歷史高度。長安作為華人的心靈圖騰,永遠代表了最強盛,最開放,最自信,最文明的中國。
-
11 # 正能正量
不是過去流行這麼一句古語嗎?長安雖好不是久留之地。這句話就充分印證了長安這個地方有好也有壞。長安在唐以前經歷了十幾個朝代建都,自唐以後歷代帝王不在將長安定為都城的首選。而是選擇其它地方,諸如燕京南京開封杭州等地方。都是根據當時封建帝王實地須要而選擇建都。比如歷代開國帝王手下都有能臣謀士,他們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能看地脈風水。那個地方王氣十足就那兒建都。比如明朝起初建都在南京,後來由朱棣遷都北京,這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姚廣孝起了作用。姚廣孝的才能和劉伯溫不差上下。有些地方過上若干年之後王氣衰退了不適合建都,會容易引起國家不穩和動亂。歷史上建過都城的地方有這麼幾個地方,長安,北京,南京,重慶,太原,城都,洛陽,開封,杭州,等地。
-
12 # 那一刻的對望
自唐代以後進入了五代十國、宋朝的時期,長安基本被其他政權包圍或毗鄰,一旦發生戰爭無法形成縱深,所以無法被確立成都城。元明清時期其內部的政治勢力已經決定了長安都城位置的無緣。
自漢朝開始長安一直都被確立為都城的第一選擇,所以長安多次被戰火燃燒,漢長安至隋朝時已經徹底破敗,隋唐興建的都城也在後來破敗,如果定都需要再次興建修繕宮城。
自漢朝開始一直再向長安遷民充實城市,隋唐時期雖然沒有大規模的遷移,但是人口是處於上升期的,因此長安附近的人口是處於全國密度最大的。這極大地消耗了土地潛力,加上氣候條件的變化長安的耕地已經無法滿足人口的需要。
從魏晉開始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至宋時期基本完成任務。經濟重心的位置決定封建王朝都城的位置,所以長安在經濟上失去了都城的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火的摧殘使門閥世族漸漸地消亡,士族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長安隨著門閥世族的消亡再也沒有興起過強大的政治勢力。
-
13 # 星空史話
唐代以後經濟最繁榮地區已經已經慢慢向江浙一帶轉移了,而長安作為國度太久,資源已經消耗殆盡,古人又不注意對資源的再生利用,所以長安在唐代以後已經變得不那麼適宜了。
-
14 # 至樂無如讀書
唐以後長安不再建都,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國家重心東北上(政治中心)、東南下(經濟中心)。
有人說長安因為過度開發,吃糧成問題。那盛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怎麼解釋?!
有人說長安城被毀,但歷史上長安城多此被毀又重建,為什麼不能再重建?!
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北上。況且,唐宋以前的洛陽開封也都衰落了,原因顯而易見!
當然,重心轉移有個過程。
-
15 # Mrxufei142668778
1.經過周秦漢唐十三個王朝和五代十國站亂,關中地區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再無力承載一個王朝的更迭。2.鮮卑等的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南侵,使得長安不再具有戰略意義。3.長江以南地區自唐朝以來日具開發的比較成熟,不再是蠻荒之地。
-
16 # 一鳴3426
世界是變化的世界,這是一個基本的定律!
經濟文化的南移,世界格局的變化。
人無百年好,花無百日紅!國家都在變化,難道都城不能變?
回覆列表
宋朝為什麼不建都長安?
我們先看看宋朝的版圖
吐蕃 公元 618年 建立。
回鶻 公元 857年 建立。
遼國 公元 907年 建立。
大理 公元 937年 建立。
宋朝 公元 960年 建立。
西夏 公元1038年 建立。
當趙匡胤好不容易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的時候,他身邊已經有了數個強大的鄰居。在華北平原無險可守的情況下(燕雲十六州已經被遼國佔領了),你是趙匡胤你會怎麼辦?
當時剛剛黃袍加身,趙匡胤如果向西在長安建都,隨時面對的就是回鶻、吐蕃、以及党項人的入侵。向西南有大理國虎視眈眈,成都也不是好選擇。而向北更是找死,遼國當時是東亞地區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北京就別想了。
無論如何,也必須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立馬建都開封。一方面可以威懾遼國,一方面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戰略縱深,萬一打不過還可以跑南方。結果後來還真跑到南方去了。北宋變成了南宋。
實際上趙匡胤在建國之後曾經考慮過將都城遷往長安,按照趙匡胤的雄才大略,如果這一步實施了的話,也許還真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堪比漢唐的朝代。
可惜的是,當時趙匡義已經尾大不掉,趙匡義是準備弒兄稱帝的主。一旦遷都長安,說不定自己的陰謀就破產了。
所以在趙匡義的一番花言巧語之下,趙匡胤最終沒有下定這個決心。以至於沒能遷都長安。而沒在長安建都的原因,是政治原因,而不是什麼糧食供應不濟或者經濟南移的問題。
元朝為什麼不建都長安?透過元帝國的擴張,我們可以看出,元帝國當時幅員遼闊,在當時元帝國統治者的眼中,中國只是帝國中的一部分。
如果看元帝國的都城的變遷看,更容易一目瞭然。
蒙元政權先後建有四個都城,即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西北角)、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元中都(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元大都(今北京)。
按照蒙古人的想法,能遷都到北京已經是極限了。畢竟大汗一死就得去爭位子。如果把都城建到長安,估計走半道上大汗的位子都換好幾茬了。所以鐵定不會建都在長安的。
但長安的戰略位置一直為元朝所重視,所以當時在設定行政機構的時候,陝西路就直接把巴蜀地區就囊括在內,其戰略重要度不言而喻。
明朝為什麼不建都長安?明朝在農民兄弟朱元璋的手裡終於擊敗了強大的元朝而建立,老朱雖然是泥腿子出生,但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君王,當時元朝雖然被老朱擊敗,但並沒有徹底滅絕。所以如何長治久安,如何震懾蒙古人一直是朱元璋的頭等大事。
他派自己的兒子燕王、遼王去了北方,就是為了以北京為基地,震懾住蒙古人,免得夢迴元大都的幻想。
但西北方向如何處理,在老朱在世的那幾年,老朱就想著遷都於長安,透過建都來鞏固自己的北方領土,順便震懾住這邊的蒙古人和西域諸國。
老朱派太子朱標專門去長安考察過,而且對於太子朱標的報告也很滿意。本來遷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卻因為朱標染病而亡成為了不可能。
雖然老朱最後將位子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但老朱在世的時候,沒有完成遷都的大任。以至於朱棣來了個反殺,將朱允炆趕下了臺。(如果當時遷都到長安,朱棣能不能篡位還真不好說,那樣中國的歷史可能都得改寫了。)
朱棣沒有遵從父親的政治遺願,反倒將都城定在北京。主要是因為第一朱棣喜歡北京,畢竟在那裡長期生活。第二也是從戰略上考慮,這樣可以震懾住蒙古人,免得蒙古人來個復辟。
從此,長安建都的可能性就不復存在了。
為什麼不說清朝?因為清朝的大本營在東北,即使滿族人當上了皇帝,還想著萬一待不住就撤回去。還把東北長白山一帶當做龍脈,不允許開發。
所以滿清皇帝是不可能建都長安的,就不再囉嗦了!
由以上幾個朝代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其中兩個朝代的君王都想建都長安,而沒有建都成功的原因並不是糧食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都是政治原因。
作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朝代,糧食的問題、經濟的問題,對於中央統一調配和管理而言,問題存在,但並不足以大到無法解決的地步。
長安沒有建都,只能說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