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帥
-
2 # 竹間亮
我還沒放假,要大年三十才放假。這些天是有很多規劃,準備去旅遊,但這幾天的新聞,又有點擔心,因為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不過大家還是高高興興的過團圓年吧!相信有我們強大的祖國,有我們 兢兢業業的醫務工作者的努力。都會沒問題的!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
-
3 # qqnj
我還沒有放假,今天是年前的最後一天,值好最後一天的班,過年放假期間本來是打算帶小盆友去上海玩3天的,可是現在不敢帶小盆友出去遊玩了,前幾天把酒店退了,幸好當時訂的是可以免費取消的酒店,現在就打算在家陪小盆友玩耍,看書了。希望疫情趕快結束,全華人民都身體健康
-
4 # 小飛馬0426
一開始放假的時候~腦子裡只有四個字~放鬆自由~報復式休假的感覺~希望徹底放鬆~確切的說是放縱~並享受其中~隨後疫情的爆發~讓在家休息變成了常態~度過了愉悅享受的初級階段~隨之而來~無聊充斥了生活的角角落落~過著黑白顛倒的日子~再後來心底就有一個聲音出來~不能再如此墮落下去~開始了自我修正的階段~開始正能量爆棚~按時作息~積極在有限的空間內活動看書提高廚藝等等~儘量活得像一個積極的有志青年~每天看新聞動態~非必要不外出~在家為國家做貢獻~希望疫情過後~可以無縫銜接的正常的工作生活當中
因為現在生活節奏太快了啊,都忙著掙錢,忙著工作,房貸壓力這麼大,就業壓力也很大,結婚壓力更大了,玩遊戲一方面可以減壓,另一方面就是方便,省時間。以前玩電腦的也玩手機了。你沒發現嗎,玩電腦的大部分是18到25歲直接的年輕人,大部分處於無業狀態的。他們時間充裕才會玩電腦,每天朝九晚五的人,一回家就想躺床上,那還有精神玩電腦,最多開啟手機看看 也都不走們串戶了 。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意義
原先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季的開始,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古代統治者都極端重視這個節氣。“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呂氏春秋·孟春紀》)立春這一天,天子要率領百官到東郊迎接春天的到來。回到朝廷,接著要進行頒獎活動。這應該是春節的第一個意義。
現在的春節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過去稱“元旦”。一年之計在於春,過去春季三個月是正月、二月、三月。正月是一年中的首月,又稱端月。這一月的第一天,其重要性,古代頗多論述。兩千多年前的大哲學家董仲舒說:“《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春秋繁露·王道》)為什麼重視元,因為元就是開始。強調開始,就是要端正根本。
《呂氏春秋·孟春紀》記載:“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元日就是元旦。這一日,天子向上帝祈禱,希望有個豐收年。現在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祈谷的場所。後代祈谷的日子不是元旦(正月初一),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一個月有三個“辛”日,分上中下。第一個辛日就是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間。秦代成書的《呂氏春秋》說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以後,在正月裡選擇一個好日子,天子親自帶著農具,率領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沒有耕籍田的記載,漢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記載。《漢書·文帝紀》: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禮儀就是制度。就是說皇帝耕籍田,皇后親自經營蠶絲,作為祭祀的供品,要成立制度。後來,天子耕籍田的日子定在立春那一天。後代皇帝雖然不再自己種糧食供祭祀用,但是,耕籍田的形式還保留著,那就是在立春那一天,皇帝拿著玩具樣的小金犁,在社稷壇的五色土上走幾圈,做做樣子,就算耕籍田了。耕籍田,是表示皇帝對農業的重視,帶頭農耕,為天下人作示範。一種形式表明一種態度,態度不變,形式也還要保留。天壇雖然還保留著,只是成了歷史文化遺蹟。隆重祭天的形式沒有了,也就是態度變了。豐收是人民勞動的結果,不是祈禱上天的回報。
天子迎春於東郊,是在立春日。天子祈谷在正月的上辛日。這兩個日子對於皇帝來說,是向“皇天上帝”祈禱,是天人溝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虔誠、隆重。為了這兩次隆重的典禮,負責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訴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準備。準備什麼呢?其他所有禮器,輔助人員,儀式,都是太史組織別人安排。皇帝需要準備的是潔身。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獨居,四是不處理政務。這些準備是別人代替不了的。但是,這兩個神聖的活動,似乎與百姓關係不大。而正月初一這一天,是一年的開始,似乎與這一年的命運緊密相聯,百姓都非常重視。這一天成為我們所說的春節。
時間有自然與人文的兩種。自然的時間,就是不斷逝去的過程。而人文的時間卻是非常豐富的、精彩的。除夕到初一,是歲末年初,舉行各種儀式,送舊迎新。歲末是驅疫送舊,年初是迎福納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從除夕到初一,自然時間沒有什麼特殊性,而在人文方面說,則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徵一年週期的結束,又象徵新一年週期的開始,從這天開始,每個人都長了一歲。在這樣的喜慶日子裡,穿最新最好的衣服,吃美味佳餚,說吉慶的語言,講吉利的故事,一切都從最美好的開始,也是對人生幸福的祈盼和追求。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達方式。這是全民族的情感所繫,所有政府以民為本,尊重民意,都非常重視聯絡群眾情感的傳統節日,千方百計協助安排節日群眾所需要的商品,特別是放假,讓群眾能夠更好地過節。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