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珍
-
2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看破放下說說很容易.真正做到卻不簡單!
首先講看破!這個看破也叫做勘破!這個門坎卻不低.萬人中有一人就不容易了.因為要看破.你必須先明心見性.道家叫開悟大道之性質!然後才能看破世上一切.不是我們平常所談的這個問題我研究透了.就是看破了!不是那回事!
我們平常講的看破.離真正勘破還遠著呢.
再次即使你看破了.與行動上真正放得下與放不下那是兩回事!因為無始劫以來養成的脾氣秉性會不自覺的顯露!要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那需要真功夫!
所有有句話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要想覺早.那還是必須明心見性!
看破放下為什麼這樣做才能與道合一.修行佛法才能算入門呢?
從道德經裡的話講走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簡單吧.一個絕對的是無對立的!如果有對立那是二!
一比二簡單.二比三簡單.三比萬人物簡單!
人的思想複雜吧.複雜就是處於萬物境界中.什麼時侯放下了.不復雜了.那就是一了.接近於道了!
一很簡單!生道的一更簡單!簡單到文字語言都多餘!那是一切都放下的至簡之境!
道是先天的無為自然.而一二三及萬物是後天的.是屬有為!
大道至簡!所以須放下!勘不破則放不下!
-
3 # 如來藏4
由於世人只知道活在當下,日圖三餐,夜圖一宿,安於現狀;有的甚至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去造種種的業。而對於自己的真心本性以及來龍去脈卻不屑一顧。由此呢就隨著酬業的種子,去忍受六道輪迴的苦報。
那麼怎麼去看破放下呢?只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誰明白了《法華經》的真義,誰就是一尊「法華之塔」,就是「靈山之塔」,你因此而得解脫。 除《法華經》之外一切的經典皆是「菩提漏」。藏教菩薩漏掉了「法我空」,漏掉了一切的「惡」;通教的菩薩漏掉了一切的「有」,漏掉了「惡」,也漏掉了「善」;別教菩薩漏掉了圓融、圓滿、圓通。他雖然也講「三個如來藏」,他是次第而有。唯有《法華經》《楞嚴經》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於當下一念。今天的分享中,佛仍然是諄諄而告,對藥王菩薩說,《法華經》是“如來全身”(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具足)。以下第二段經文中還講到,不能得聞《法華經》的菩薩,是「未善行菩薩道」。所以,學佛法的同修,要好好想一想,你真的見道了沒有?法門是無有高下,但必須是在見一心三藏的前提之下,才能談萬法平等,否則,你行的是有漏之善,一切行持不可為「真」;即使叫「真」,前面要加一個字,叫「偏真」,證的佛果叫偏真涅槃。而得見如來藏一心三藏道理的人,在《楞嚴經》稱為“真真”或“真真如”,見道以後是全性起修,無功用道,中間無諸委屈之相,念念直入菩提薩婆若海。下面請看經文及講義: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法師品 這是講對《法華經》的供養,「起塔供養」。那麼這種供養對於其它佛土,倒也不妨。但佛的真義是——《法華經》在哪裡,哪裡亮;在哪裡,哪裡就是寶塔。《法華經》就是舍利。明白了《法華經》道理的人,你這個肉身就是塔,你心裡的那個智慧就是《法華經》,就是舍利。誰明白了《法華經》的真義,誰就是一尊「法華之塔」,就是「靈山之塔」,你因此而得解脫。 “極令高廣”足以說明這個問題,誰能蓋得起這個塔啊?可是從性上來講,誰都能。《法華經》是總持,萬法都在你心中,是不是「極令高廣」啊?你這個心就是無邊無際的,這段經文要歸入第一義。特別講“不須復安舍利”,你明白瞭如來藏,就是法身舍利。“此中已有如來全身”:通教、別教、藏教的法身特指空如來藏,而圓教的法身當下就是報身和化身。「如來全身」是不是就是法身,就是舍利?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就是「得見此塔」,這個「得見」一定是指明心見性。而且,「得見此塔」就是禮拜、就是供養。如果你只看到個「多寶如來」——「哎呀!塔飛起來了!上面還有多寶如來。真好玩!」你還是個凡夫,雖見寶塔,而沒有真見寶塔。 “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肯定,說明你已經跟圓滿佛靠得很近,也就是說你已經是佛土公民,你已經是「分真即佛」。就像變成了初三初四的月亮,慢慢地過幾天是不是半月了?再過幾天是不是大半圓吶?再過幾天是不是全圓吶?這叫「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者講你已經是「三菩提」,再過幾天就是「三藐三菩提」,再過幾天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步一步地往上靠。或者比方說,初三初四的月亮就是「三菩提」,初七初八十二的月亮就是「三藐三菩提」,十五十六的月亮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來觀照。對某一句經文你能按照師父這麼解釋法,往往會有出奇不意的效果:啊?還有這樣來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啊?你如果說——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如」者「阿」也,「是」者「彌陀」也……你可能因為這一句話就能把修行人引導到正法道場:啊!還有這樣解「如是我聞」的?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你行菩薩道,但是不讀誦、受持和供養《法華經》的菩薩不是好菩薩。怎麼叫「未善行」呢?他行的都是有漏法。除《法華經》之外一切的經典皆是「菩提漏」。藏教菩薩漏掉了「法我空」,漏掉了一切的「惡」;通教的菩薩漏掉了一切的「有」,漏掉了「惡」,也漏掉了「善」;別教菩薩漏掉了圓融、圓滿、圓通。他雖然也講「三個如來藏」,他是次第而有。唯有《法華經》《楞嚴經》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於當下一念。「未善行菩薩道」,行的是有漏之善,不可為「真」;即使叫「真」,前面要加一個字,叫「偏真」。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這是圓滿、圓融、圓通之大教。概括而言叫「圓頓」。「圓」是包容一切法,「頓」是一念授記。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
4 # 觀山悟
不要把事情整的太複雜了,看破就是明白了事物的本質,放下就是不再存有執念,難道我們看破人生終歸要死,就不如提前死了免得受罪了嗎?放下就把我們的所得都拋掉嗎?不是這樣的!看破人生是要理解人生的真諦,更加珍惜人生,而那種動不動就出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他沒有放下心中不左即右的執念。人生就是一條修行之路,人與人的交流是修行,人與物的交流也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增加智慧,活的更好,而不是迴避。
-
5 # 使用者55127447378
世間有一句俗,人生無求品自高,但求又是生存的必然,這無求的無字包含不執不過餘。所謂放下並非什麼都不做不要而是一個度。放下是禪也是佛家的中心思想,而真要作到還真難。從古至今人們不一生活在物質世界與思維世界,也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要完全徹底放棄不復現實。那麼放下啥咋放下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所謂放下就是順其自然不過度追求一切外界的物質誘惑,過平靜自然的生活。至於如和放下,就以一杯茶為喻,人生誰都青春年華,轟轟烈烈的奮鬥事業理想與追求,最後又怎樣?名謄權勢,事業財富又怎樣?人生就與一杯茶無異於二。這也正是趙洲禪師的一句吃茶去的禪意所在。
僅窺管見微言而語。
-
6 # lol1235
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有體會。時間是最好的聖藥,再難再累,在時間的長河中都會被抹平。今天的苦,難,恨,榮,利,在時間的長河中,都會慢慢消失,與其終極是平和,接受,放下了,就是自我。能看破及時放下,何嘗不是極樂。
-
7 # 使用者57633881188
個人覺得明心見性就能做到,首先要明理,然後在生活中去做。這個理就是明白宇宙世界萬物眾生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本性隨緣所現物,而且皆是一體的,是沒有彼此分別的,那當下就是極樂,當下就能放下,自然知道如何修六度。佈施,財佈施,法佈施,方便講是佈施別人,究竟講是佈施自己,明白了,當下就放下了,當下就快樂。忍辱,和別人有矛盾,別人是誰?那不就是自己嗎,明白了,還會有矛盾嗎?持戒,殺生,邪淫,偷盜,妄語等。殺誰?邪淫誰?偷盜誰?妄語誰?明白了,自然吃素,都是自己。精進,明白了道理,每天都在精進,知道怎麼做,修行好的,時時都在精進。禪定,在動中把握這個理應該是動中禪,如同上面所說。在靜中把握這個理應該是容易入靜,從而達到入定,靜坐時把握這個道理,真心本性是不動的,也就是無念,有唸的是雜念。般若,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用智慧處理生活中的事,因是自性流入,這就是看破極樂生。
-
8 # 向陽花71388797
我們生活在世俗,每天有很多煩臨,真的活得很累很累!佛法教我們放下,是放下你的執著因為執著產生慾望,想方設法去追逐,煩惱會一個接一個,無休止的煩惱油然生起,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放下那個執著,煩惱會少些,如果我們看破這是最好的出離,人生來就苦,苦惱多於快樂,誰也逃脫不掉八苦人…!看破放下是最好的選擇!人生難得,難得在好好修行,不要忘掉我們有幸遇到佛法,深入經藏得大智慧,不要無無明至無老死盡,一定努力學習佛法開智慧,有了般若智慧,我們的目標永不再六道輪迴,我們一定選擇到彼岸,往生極樂世界!讓我們努力吧!
-
9 # 和_子
所謂的看破,是看破什么?看破,不是看空,什麼也沒有,更不是逃離現實,脫離人群,看破是對生命深入的體悟,如金鋼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破了人生的無常,如六祖壇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看破是對自身的更深一層了悟,如深密經雲:「一切諸法,本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深深的看破,自會放下,抓住不放執著的心,放下,是放下自我的心,迷妄的心,生滅的心,起心動念的心,
為什麼做不到呢?一切都是自心的關係,自我對於外界生滅的現象,起心動念了,心經中的五蘊空不了,如何來度一切苦厄,執著,我執的,生滅的心,輪轉不已,離極樂越來越遠,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唯摩經雲,:「法無有我,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總結下來,做不到,還是,看不破,自然就放不下,離家自會越遠,看破需(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10 # 善良的人24832401
極樂,就是快樂的極點,在世就是修行快樂,怎麼才能快樂,那就放下貪嗔痴慢疑,看破我們自身的缺點,放下自己的缺點,那就快樂了,心就無再掛礙什麼了,無掛礙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了,那你說心不快了嗎?問題是你又能做到嗎?你又能理解嗎,
-
11 # 悟十二因緣
看破:就是心經的第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
極樂生就是第二句: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認識到宇宙中的一切(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無常所以苦的,苦所以無我的, 此三法印
如何才能照到呢: 需先領會12因緣, 然後於四念處下功夫, 觀色無常苦無我, 觀受無常苦無我,觀心無常苦無我, 觀法(五蘊集滅)無常苦無我, 此順序是先觀五蘊,再觀五蘊生滅,最後觀五蘊集滅.
認識一切法無常苦無我, 自然不會貪愛\執取, 只會厭離(佛說如吐, 就是別人嘔吐的東西你不會厭離嗎?), 厭離就會放下(貪愛怎會放得下,都是愚痴)
隨著認識無常苦無我的增加,智慧就增加, 貪愛就減少,定力就會增加,各種心所就會減少(為道日損),進入初禪就只有尋伺喜樂舍幾個心所了,到四禪就只有舍了..其中喜悅\大樂, 定力增加也會促使智慧的增長(觀的能力增加), 最終解脫, 自知解脫, 涅槃
-
12 # 上尚若水83265132
看破即了妄即真,瞭解了真,誰又會要假,自然放下,其實也沒什麼可放,只不過自心緣自心,非幻成幻法,一切唯心造,眾生只喜往外追,若觀照自我起心動念,瞭解感知是虛偽的證人,你還會執著嗎?
-
13 # 手機使用者52099700724
真正做到很簡單,先看破這些。然後才是放下。
有一句話,地獄門前僧道多。如果這些出家人不遵戒律,不好好修行還害人,別說想生極樂,去極樂?死後只能下地獄,呵呵。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有三個概念,看破,放下和極樂,三者是遞進因果關係。極樂是果,是追求的目標,是一種境界,是最後的結局。放下是因,只有擁有了因,做到了放下,才有可能得到極樂的果,生出極樂來。就是達到那種極樂的境界。而看破又是放下的前提,是放下的因,是達到放下這個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極樂要先放下,為能放下需先看破。一說到極樂,人們馬上會想到西方,唐僧取經去的地方,經歷十萬八千里而到達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那只是一種借喻,用佛在的地方喻示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開悟了之後那種心靈空明的極樂感受。要達到這種極樂,必須得心靈空明,空明則是心中不存任何東西,腦子裡一片空白。當然心中和腦子裡也裝不了什麼東西,裝的只是意識,思慮和慾望,就是這些東西佔滿了心靈,影響了心靈的空明,使心靈經常處於忙亂的工作狀態,得不到歇息和休整。而那種空明的極樂狀態,則是心靈的休息狀態,又是心靈與天相合,吸取天間能量的狀態,還是心體靈能特異做工的狀態。想要達到這種狀態,就必須放下心中的那些東西。可那些東西都是人們從小到大辛辛苦苦得來的,是人學習,實踐,開悟,思考了許久才儲存下來的,那是一種積累,是人藉以進步和提高的基礎,存在於心中是一種必然現相,怎麼會說放下就放下。所以就須要看破。看破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和理解,從理論上打破那種必然,給放下那些東西提供一個依據。幾千年來,人們都在尋找這個看破的角度,以求放下那些東西,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些東西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放下,皆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人們的知識和智慧越來越多,慾望也就越來越多,越多越難以放下。偶爾,也有一兩個開悟了的慧者,找出了看破的理由和方法,無奈眾生大都不願相信,以至於不能看破,繼而難以放下,從而無法生出極樂來。佛教的六道輪迴理論就是一種勸人放下的說法,能勸住一小部分人的部分思想,但不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因為那看不到的來世和前生大多人持懷疑態度。更多人是隻顧眼前顧不上那麼遠。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從現實中找突破口。可這是個大工程,既不是一句話幾句話能說清,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辦到。在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幾千年都沒能辦成此事,哪那麼容易一下就解決?不過,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方法倒是有必要一試的。這就是佛教的修(修心使其慈善,積攢福德,將心態置於平靜安穩的境地,為心的空明掃清一些障礙)。道家的煉(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把心直接置於需要的地方,基礎方法的順序是松靜定慧,就是氣功修煉的方法)。儒家的社會實踐(具體的次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具體的那就看緣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