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神剪俠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會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無味,實則讓你內心洶湧。

      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13歲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媽媽生了個兒子,但不敢告訴李玩,而是彌補性的給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影片透過她對這條狗態度的轉變來反映她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是周圍人一次次的“教導”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終成為一個傳統中國式的聽話的孩子,順利的長大,也不再開口說話。

      “這是為了你好”“你也該長大了”“你怎麼還不懂事啊”這些語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別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聽過類似的話吧,這一句句的“為了你好”曾多少次讓我們把委屈吞嚥下肚,這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病:他們從來不會真正瞭解我們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們推向他們希望我們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漸接受了“愛因斯坦”這個家人,卻在某個平淡的一天。愛因斯坦陪爺爺出去買菜走丟了,李玩發瘋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為一條狗鬧的家裡雞犬不寧,所以他採取了暴力這個最原始的方法來鎮壓李玩的“無理取鬧”,而家裡人也為了平息這場鬧劇送了另一條“愛因斯坦”來敷衍她。李玩選擇妥協,她開始接納這個世界對她的打磨。

      “總會有下一次的”,第一個愛因斯坦丟了,第二個愛因斯坦死了,最後一個愛因斯坦“長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後李玩面無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愛因斯坦沒有相認卻站在街角泣不成聲,她嚼碎自我,嚥下尊嚴,吞掉過往,這就是父母眼中的長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時候妥協的如此徹底,彷彿在那個深夜她聲嘶力竭的喊著“愛因斯坦”以及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尋狗啟事都只是一個夢,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是我們不明白但又必須學會的事情,這種被迫懂事和妥協讓人心疼。

  • 2 # 仙氣妖

    初讀“狗十三”這幾個字,就有種放浪不羈和憤世嫉俗的意味,感覺頗有些罵街的意思。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因為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譯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譯成“Dog and Thirteen”,那麼片名裡那股狠勁兒便顯示不出來了。於是乾脆譯成“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表面看起來是前後兩條先後來到李玩家的寵物狗,實則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樣任人冷落、玩弄、拋棄的命運。面對一個單親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獨痛苦的成長蛻變,在她沒有能力洞察社會那些明裡暗裡的道理、也不願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協的時刻,是愛因斯坦帶給她親人般的溫暖和陪伴,而她身邊所謂的親人只是以一種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將她打造成一個合適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形狀。不可否認,那是愛,只不過愛得太迫切,太急於求成,毫無顧忌的將少女珍貴的自尊和細密的心思踐踏和辜負。

    這部影片和中國從前的那些風花雪月愛情片相比來說完全不同。因為裡面無關愛情,只有社會現象。也讓我們漸漸的看到了一些屈打成招,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父母是怎樣真正實現了棍棒下出孝子的社會現象。

    這部電主要講解說的

    是十三歲的李玩(張雪迎 飾)很早就失去了母親,長大後,父親再婚,沒過多久,李玩就有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這一連串的變故導致正處於青春期的李玩變得古怪而沉默,為了安撫和疏導女兒內心裡的鬱悶,父親買了一隻可愛的小狗,希望它能夠代替自己陪伴女兒。李玩和小狗之間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這個名字emm……)。 不幸的是,一次意外中,愛因斯坦走丟了,巨大的打擊之下,李玩用自己的任性將整個家攪得雞犬不寧。之後,父親又送了李玩一隻小狗來代替愛因斯坦,但是李玩知道,一切都改變了,自己再也不能回到過去,妥協,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那句爸爸打你是愛你其實也徹底地改變了李玩,她開始長大,開始學會成長。最後也漸漸認定了,父親給她的那隻狗就是丟失的那條,可是,電影中的黑暗卻也刺痛了每一個華人,因為這樣的事情,這樣的經歷幾乎是會引起反響的。

    狗十三這部電影,其實曾經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十三變成數字13,合起來的話。是英文字母b,相信這樣說大家都明白曹保平導演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直播秧苗多大才能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