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三棟
-
2 # 棲身你的岸
第10名華歆此君早先與管寧為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後面再曹丕篡位行動中,更是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弒殺伏後以及兩位皇子,提劍逼獻帝寫傳位詔書,氣焰十分囂張,甚至連曹丕都看不下去了;後華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雖然顯赫榮耀,然其行徑可讓人髮指。
第9名張松此君原為劉璋別駕從事,博聞強記,還是有點小本事的;被派遣至曹操處而不為其所錄用,因而懷怨恨;後面張魯進攻益州,此人勸劉璋迎劉備敵張魯,卻暗暗將益州險要關卡地圖交給劉備;後面被其兄長張肅發現而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可憐張松,做了賣主求榮的小人行當,卻落得身首異處,名利兩空;快哉 快哉!
第8名法正與張松同流合汙,狼狽為奸。此君,也是心胸狹隘之徒。和張永年一起賣主成功後,深的劉玄德重用,官運亨通,立即露出睚眥必報的惡毒本質,兇殘打壓原先同僚。幸而蒼天有眼,令其早死,可謂天理迴圈報不爽哈。。
第7名楊松又是一個貪小利而賣主的人,為私人利益不顧國家大義,馬超直接投降劉備的直接推手。沒有節操啊,讓這種人掌握要勸,禍國殃民是必須的。終於明白什麼叫做奸臣當道,壯志難酬了。
第6名楊阜在馬超面前唯唯諾諾,取得馬超的信任。等馬超出戰,此人卻將馬超妻子一刀一個從城上剁將下來。最討厭背後捅刀子的人了,有本事和馬超單挑啊,殺人弱妻幼子算什麼男人。。。還以為自己很忠義,其實很不要臉。。。每當看到這段都恨的牙癢有沒有。。
第5名孫權大帝上榜了。。和孫策的死直接掛鉤。。孫策自己有子嗣死後為什麼傳位給孫權?理由很簡單,孫策看出自己遭暗算致死是孫權的陰謀。一來自己死後剩下孫紹孤兒寡母恐不是孫權對手,難免遇害;二來叔侄內鬥,恐為外人所乘機,所以為保家族事業忍恨傳位孫權,並囑咐他善待其子。後來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多少有點威脅的意思。。後來孫權為賺劉備,讓年幼的妹妹嫁給念過半百的劉備,後又翻臉背後捅刀子,騙回妹妹,殺了關羽。。為了利益,不惜謀害兄妹和妹夫,孫權算是十足的小人了 ,專門算計自家人。。。。
曹操大大排這裡確實有點委屈了,演義中奸詐的化身,號稱三國奸絕。。不用鄙人過多累述 吧。。。“汝妻子吾養子,汝無慮也”" 吾夢中好殺人”“寧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天命在我,吾為文王”。。。操大大的經典太多了。。雖然曹操奸的光明磊落,但劣跡太多,再高的成就亦不能洗白啊。。
第3名曹丕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所有奸的基因,甚至超過曹操。此賊為了上位,早有謀父害弟之心,要不是曹操鎮著,幾個弟弟早就被害死了。。。弒君篡位的事情做起來更是眼都不眨一下,比子乃父真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太陰險了。。。。
第2名:譙周。不停的勸主子投降,當之無愧的小人。但是令人感動的是,他從來沒有棄哪個主子而去過,大概他自認為是為天言命的人吧。其實我挺喜歡這個說聰明不聰明說傻不傻的小老頭的。
第1名:呂布。說呂布是小人沒人有意見吧,出了名的三姓家奴。但是呂布的重情,當然也可以說是色心還是很讓人感動的。其實呂布想做一個名主,比如下坯時也曾猛醒曰:“酒色誤我!”還下了戒酒令。可以看出他想彌補,可惜,他沒有曹操和劉備那樣的智商,終究死於城樓之上,呂布。。還是很冤屈的吧。。
-
3 # 說書唱戲勸人芳
讓我看真小人應該是許攸莫屬了,許攸作為袁紹的謀臣,一直和田豐對著幹,雖然許攸的意見,大多數對的。但是使用在袁紹和曹操打仗的時候直接叛變了。這直接導致了戰局的變化!最後還被曹操手下殺了
-
4 # 南渡別離
本人認為在三國中真正的小人非魏延莫屬。
早在魏延跟隨劉備之前,他就兩次殺己方將領放敵軍入城。一日換三主這是魏延在三國中的記錄,無人可破。所謂小人不就是隻為一己私利,不為國家大計之人嘛?魏延所獻的出子午谷進軍長安之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子午谷地勢險要,若從此出軍,就是拿士兵的性命打拼。士兵的人數在一個戰爭年代就是一個國家的壽命,士兵都沒有了國家自然也就快垮了。魏延卻為了自己的功績不顧及國家之命脈,可謂小人無疑。
-
5 # 線上米糕
我說是姜維,諸葛亮唯一一次性命堪憂就是說姜維的計策。後來有了收姜維。得到諸葛信任願一生所學教姜維。諸葛六出岐山姜維辦左右得到,諸葛目的和身體他應該最清楚,姜維排斥五虎將魏延,計臣馬謖。諸葛死後他把阿斗身邊的內憂解決,用全國之力打魏,還好沒成功要不就是姜維之心路人皆知。諸葛操勞他不分,每次打仗看笑話。諸葛知道魏是打不敗的,主要是讓天下知道蜀是漢是正統,少兵多打天下不會忘記漢沒滅。還有就是蜀臣多內不穩定,只有打仗才能把兵權拿到手中,蜀本地臣不敢暴亂。諸葛死後姜維排除了很多重要的臣將,一心要做曹操第二,枉費諸葛的傳授和寄託!
-
6 # 獨愛劇時光
品讀歷史,既可以明智,也可以讀懂人性。處於亂世的三國,社會動盪,局勢不定,人心浮動。人們為了“苟全性命於亂世”,在人世間有一席之地,紛紛拋棄偽君子的假面,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爭取生存的籌碼。一個人到底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便可在這一時期見分曉。“君子”與“小人”,是一對矛盾,對立又統一。那麼,三國中的“小人”又有那些呢?
“一號小人”曹操。“小人”這個稱呼好像永遠屬於曹操。周瑜當著孫權曾這樣說曹操:“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諸葛亮在《隆中對》也曾經介紹曹操:“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周瑜與諸葛亮兩人對曹操的評價是一致的:曹操就是一個小人。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以後,“小人”這個專有名詞一直牢牢加在曹操身上。三國以來,曹操在歷史上的名聲是不好的。有人說他奸雄,有人說他奸賊。曹操歷來都是遭受人們謾罵與白眼的。近代以來,有人開始替曹操翻案。魯迅算一個,易中天算一個,新版《三國演義》也算一個。自三國歸晉以來,曹操的形象就被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不斷魔鬼化、醜化。小說《三國演義》就是人們長期不斷將曹操的形象魔鬼化、醜化的階段性歷史產物。從長遠角度來看,替曹操翻案是必然的、完全正確的。
大家說曹操是“小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曹操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曹操為什麼迎奉漢獻帝,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奉天子以令不臣”;第二種說法:“挾天子而令諸侯”。前者是毛玠向曹操的建議,後者是諸葛亮的看法。“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出處。我們要問一點:曹操迎奉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曹操的真實目的是:挾奉天子,引招士人,鞏固基本,準備武力(即“挾引鞏備”)。
挾奉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中,“奉”有奉使、尊奉之意,就是軟手段,表面對待漢獻帝好。“挾天子而令諸侯”中,“挾”有挾持之意,就是硬手段。漢獻帝是手中的籌碼。“挾持”只是對外宣稱,表面“侍奉”好,實際事非願為,不得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奉”與“挾”只是用字不同,實質並無區別。曹操必須兩頭都抓,堅持中庸思想,挾持與尊奉相統一。
引招士人。曹操唯才是舉,廣招天下賢士。許多人士前來投靠。有一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前來投奔計程車人是為漢獻帝,還是因為自己呢?曹操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對於前來投靠計程車人,一視同仁。中國古代,皇帝(即“天子”)是最高統治的象徵。當時的中國都普遍認同這個觀點,以效忠皇帝為己任。迎回漢獻帝后,曹操集團的力量立刻開始壯大。
鞏固基本。有了漢獻帝這張政治牌後,曹操就有了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就引來了人才,也就有了可能性與實施性。
準備武力。迎回漢獻帝,曹操就有了優勢。政治上,挾奉天子,大政治牌;人手上,引招士人,人才倍增;實力上,“富國強兵”,能力提升。以上四點,為曹操集團征討四方做好了準備。
夢想人人都有,心懷天下的曹操更是如此。迎奉漢獻帝,確實有奪權之嫌。曹操此舉順應歷史潮流,結束漢獻帝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東漢王朝統治。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居上。毋庸置疑,腐朽的東漢王朝屬於前浪,早應“死在沙灘上”,退出歷史舞臺。曹操迎漢獻帝,讓東漢王朝掩口殘喘下來。說曹操是小人,確實有點冤枉他,人有夢想,是不會錯的。
“偽君子”劉備。人們大都痛恨曹操,同情劉備;說曹操是奸雄,贊劉備是英雄。劉備有堅韌不屈的意志,有心懷天下的胸懷,有以人為本的信念。曹操得到的是憎惡,劉備贏得是憐憫。劉備品質高尚,潔身自好。正因為如此,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這樣描寫: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備是英雄,但卻是個“偽君子”。劉備是“偽君子”,這一點很好的體現在曹操誤放劉備的前前後後。劉備投靠曹操。曹操請劉備吃飯。席間,曹操說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聽罷,內心大驚,將筷子掉在地上。劉備誤以為自己難以苟活下去,便參加密謀殺死曹操的組織。暗殺計劃尚未成功,劉備“先走為上”,便以“外出抗擊袁術”為名,向曹操借兵。曹操二話不說,將軍隊借於劉備。
劉備半路出逃,背叛組織。這在當時來說,這件事只能體現劉備道德品質低下。這從側面正好體現劉備是一個英雄。作為一個英雄,劉備更喜歡“單打獨鬥“,與人合作也要“明白人”。劉備是一個英雄,洞察人心。對於不能成就大事的董承等人,劉備早已看透。曹操隨口對劉備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看透劉備,並不代表看重劉備。後來,曹操便毫無顧忌的把軍隊借給了劉備。劉備出逃成功。面對曹操順口說出的一句“今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劉備以為無法苟活下去,曹操不會放過自己。劉備率先出手,以借兵為名,逃難為實,逃至徐州,殺死車胄,“佔山為王”,“嘯聚山林”。劉備成功逃出京城,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劉備失信猴急;另一個,曹操未看重而誤放。
三國處於亂世,人心浮動,方見其真偽。曹操是“一號小人”,劉備是“偽君子”。君子與小人只是相比較而言,為了實現個人理想,三國中的諸侯們必須善於“潛伏”,才可以積蓄能量,為自己割據一方、爭奪天下,做好充足準備。在這其中,既包括“務實的奸雄”曹操,也包括“英雄卻虛偽”的志士劉備。(易袁王/文)
-
7 # 漁樵笑談
曹操壞的坦蕩蕩,劉備好的假惺惺。曹孟德敢於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反觀劉備,一直以仁義自居,收攏民心,做得一些事情卻讓人很不齒,可謂是十足十的真小人。
劉備自幼經歷坎坷,喜怒不形於色,城府似海深。總是張口仁義閉口仁義,在亂世中收攬民心,善哭,表演天賦極佳,擱現在就是奧斯卡影帝那個水平。從他是如何得到西川這個事件中就能看出他的小人本性。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中說到,張松向劉備獻計奪取西川,劉備卻說:
“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動搖乎?”張松又勸,劉備才無奈答道:
“深感君之厚意。奈劉季玉與備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罵。”然而劉備在攻打西川吃說的卻是:
“吾與汝禦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從中可以看出劉備不攻打西川的理由是與劉璋同宗,且劉璋在西川恩澤久布,攻打西川不是仁義之舉,害怕天下人唾罵。但是西川即將城破時,劉備卻忘乎所以地道出了實情,那就是我給你打工,你卻不給我發工資,那麼我就要造你的反,自己當老闆。
從這件事,充分反映出了劉備是真小人的本性,無論幹什麼實情,都也打著仁義的旗號,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虛偽的仁義道德之中生活一輩子,也不知道他累不累。
-
8 # 清風知水
三國最混蛋的應該屬兩姓賈的,一個是賈詡,董卓死後,天下差點太平,結果這貨跑過來忽悠董卓手下造反,大漢從此再無機會。第二個更惡,賈充,禍害了兩個王朝的畜生,魏帝起兵誅殺反賊時,賈充忽悠成濟弒君。其女賈南風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惡魔的女人之一,專權亂世,毒殺皇子,挑起八王之亂,間接滅了西晉。
-
9 # 志文旅行記
曹操.司馬懿都是。心狠手辣,曹操屠城無數,司馬懿光屠殺異己一次性就三萬人,二人都是篡權上位。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司馬懿名為魏傅,實為魏賊。
回覆列表
第七名:周舫。打入敵人內部,削受諸父母之發為祖國立下大功,誠然讓人感動不已。但是。。。利用朋友對自己的信任和為人之道義。。。實在為我輩不齒。
第六名:楊阜。與頂頂大名的馬超對戰,兄弟死絕,身被N槍猶兀自死戰,這份精神是讓我欽佩不已的。但是犯了和周舫一個毛病,馬超以國士待之,其卻以背叛投彼,這種人,利用則可,交往還是算了吧。
第五名:呂布。說呂布是小人沒人有意見吧,出了名的三姓家奴。但是呂布的重情,當然也可以說是色心還是很讓人感動的。其實呂布想做一個名主,比如下坯時也曾猛醒曰:“酒色誤我!”還下了戒酒令。可以看出他想彌補,可惜,他沒有曹操和劉備那樣的智商,終究死於城樓之上,呂布。。還是很冤屈的吧。。
第四名:袁術。天下方亂之時,袁術也是一方著名的諸侯,不然青梅煮酒之時劉備也不會提他。說他小人,大抵上是說他目光短淺,缺智少謀,比如汜水關前斷孫堅之糧,消除敵人沒錯,但不是時候。袁術也算是個悲情人物,哥哥不管他,帳下孫策心不在之,交呂布而呂布擒其將,最後被廚子一句:“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氣死了。誠然的說,小傢伙挺可憐的。
第三名:劉焉。三國裡對這個人描述比較少。劉焉是東漢後期相當有才華的一個傢伙,但是這個人野心太大,對國家一點心力都不盡,未免愧對祖宗。如果他活的長一點,天下未必沒他的份,可惜他的兒子劉璋實在是一點氣都不爭,漢中八百里沃土,拱手讓人了。
第二名:魏延。魏延是千真萬確的小人,這不假。好大喜功,驕橫無比,也是個叛過多人的傢伙。陳式一事,諸葛亮有意偏袒他,這時候他出來認個錯,諸葛亮說不得就會把他和陳式都饒了。誰想這個傢伙站在旁邊支支吾吾,眼看著陳式把命送了。但說到底,小魏是個有才幹的人物,不然諸葛亮生前不會捨不得殺他。而且最後小魏的直接死因其實和楊儀(另一個小人)有著莫大的關係,死後還被楊儀踩在腳下,真是悲哀的很了。
第一名:劉備。我覺得他排第一是眾望所歸的。前面的諸多小人,無論感動也好,小人也好,總是分開的,要麼先感動,後小人,要麼先小人,後感動,小人總要露出面目,感動也總要有點好處。然而劉備的一生卻是始終貫徹了做一個讓人感動的小人這條路線。無論做哪件事都要掛出為百姓,為天下的仁義招牌,無一件事不讓人戳脊梁骨,也無一件事不透著虛偽。人之有做到這個份上才算做出點政治家的樣子來,像曹操那樣的莽小人,不過匹夫爾。劉備,不愧天下第一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