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B的沙雕
-
2 # 多肉哥園藝
首先感謝樓主的提問,我本人在雲南大理已經從事黃楊生樁訓化十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現就生樁種植講講自己的一點心得。
盆土是移栽和種植生樁的基本條件,所以必須重視,生樁生長環境一般很貧瘠,生在大山上,長在石頭縫裡的居多,土壤也都是長年累月積累在石頭縫裡的樹葉和風化沙,所以我們在移栽過程後使用的土壤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盆土一定要即透氣瀝水的同時還要保水,盆裡一定要做好排水,澆下去能儘快排完多餘水份,我們嘗試過出根最快的種植土就是全山基土和全河沙,山脊土也就腐殖土,不過全用腐殖土也有非常多缺點,不保水,容易生蟲,腐爛了盆土過快下沉樁子容易翻倒斷根等等毛病,全河沙養分跟不上,盆面幹後澆水不容易往下滲。最後經過改良使用的是混合土,也就是用火燒土(也可以是火山石,就是價格比較高),腐殖土,沙,紅土(園土也很好),各25%的比例配的,這種配的土集合了幾種土的優點,一般直接用於生樁後三年內不用換土,樁子也會長得很好。生樁種好後放置的地方一定記得不能積水,排水孔不能堵死,排水孔也是透氣孔,只有順利排水了空氣才能進入土壤,根才能長得好,根好了葉才能好。
龍型生樁
黃楊精品樁現在都是種活了的
說說管理,樁子在剛下山的時候是很脆弱的,大家在選擇下山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下山的時間,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朋友都說下山樁難養死了,其實這些朋友是沒有注意到這個下山時間的問題,說實話在下山後的兩三天裡是最容易成活的,當然下山過程中和運輸過程中保溼手段到位的話七八天也是沒有問題的。我曾經丟過一棵半死的黃楊,當時丟在我家與鄰居家的兩牆之間十多天,基本斷定是要死了的,湊巧被我一個朋友看到就說給他拿去試試,我說我不要了,您喜歡就拿去吧,結果我那個朋友把它種活了,現在都還活的好好的,所以說黃楊這個東西其實還是很有生命力的。言歸正傳,生樁種植前要做的,就是殺菌消毒,用多菌靈稀釋液整棵噴灑一遍,然後放著涼幹,再用生根劑稀釋液浸泡一兩個小時,記住不要長時間浸泡,泡多了也不好,浸泡一兩個小時後就可以上盆了,上盆後遮陽,待長出新葉後再循序漸進的曬太陽。上盆後的管理就是多噴葉面水,有勞動力的話最好就是頭一個月每天三四次,一個月後每天一次就可以了,盆土則是第一次透透的澆透後正常管理就可以了。我們雲南這邊種植生樁的話我們還會用青苔裹住樹幹,這樣有利於樹幹的保溼和水分吸收,大家沒有條件的可以用保鮮膜,保鮮膜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關於黃楊下山時間,其實黃楊下山時間還是很有講究的,有的下山到買家手裡四五天,有的到買家手裡其實已經十多天了,大多數網上賣的樁子都是樁販在賣這已經不是秘密,所以就會存在倒手幾道的問題,所以有的樁子下山後第一時間就會被拍照拿到網上賣,再立馬包裝發快遞到您手上也就是三四天的樣子,但是有的樁子是下山後先到樁市,再到賣家手上,再經過網上掛一兩天,再發快遞,遇到快遞慢的再耽擱一個禮拜,到您手上都十天左右了,雖然到手後水分還很足,可是和四五天的比起來已經是乾柴和新鮮枝條的區別了。
回覆列表
為了保證下山樁能夠成活、提高其成活率並形成樹樁的骨架,從素材選擇、採掘、過渡栽培3方面研究了新掘樹樁的過渡栽培技術。
上山採挖一定種類與形態的樹樁素材,經修剪處理後,以一定的方式栽培並在適當的場所下進行養護,使之成活並進入正常生長的過程,我們稱之為下山樁的過渡栽培,俗稱養胚,如何提高下山樁的成活率並使之健旺的生長,為將來的造型與製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盆景花卉工作者面臨的技術難題。
1 素材選擇的基木原則
野外採集樹樁的優點是成型迅速與變廢為寶;缺點是破壞了山地植被,毀壞種質資源,影響了水土保持.為此,野外採集樹樁要有計劃、有節制地進行,做到看準一棵挖一棵,挖一棵活一棵,嚴防亂挖濫掘。
下山樁素材選擇的基木原則
1.1樹種的選擇原則
1.1.1枝細葉小
粗枝大葉,如毛泡桐、懸鈴木、梓樹等枝葉與小盆景容器不成比例,不適合用它們製作盆景,盆景樹木的葉長一般在1c0m以下比較便於製作並比較秀麗。
1.1.2生長慢與節間短樹樁盆景是有生命的藝術,生長緩慢的樹種,有利於成型後的日常養護管理.節間短的樹體結構緊湊,這是盆景製作的基本要求。
1.1.3耐剪宜紮在養胚與製作過程中,樹樁必須能忍耐每年對新生枝條連續反覆的重修剪和蟠扎,對不耐修剪的樹木則不宜用於盆景,實在要選至少在盆景製作中要注意少剪或不剪lzl1.1.4杭逆性強由於盆土定容、營養受限和水分受限,盆景樹木應該具有一定的抗早、耐寒、耐痔薄與病蟲少等特點,否則會給養護管理工作帶來很多困難。
1.1.5花豔果實一般而言,盆景樹木最好有花與果才能提高其觀賞效果.據作者調查,湖南省樹樁盆景素材有30多科100多個種(含品種),廣泛分佈主方法材野生樹種有白租木、紅花杜鵑、紫花杜鵑、白花杜鵑、紫薇、南天竹、赤楠、火棘、六月雪、水楊梅、黃荊、拘骨、黃楊、胡頹子等。
1.2樹形(態)選擇
下山樁素材選擇的基木原則
樁景樹種確定後,再根據素材的自然形態來決定是否採掘某一棵樹,其採挖素材的一般標準是:
(1)樹體矮小,主幹低矮,主幹、主枝與側枝彎曲多變;
(2)根幹蒼老,具有腐爛面或有樹疤、樹洞、樹疙瘩等;
(3)根幹古拙,或具某種形象;;(4)花果豔麗,枝葉秀美,樹齡高而體形瘦小.簡單地說,野外採掘野生樹樁時的形態標準是“一曲二節三頭四礎”.“一曲”是植株出土要有曲折,包括有彎曲或有已癒合的老傷口或因蟲蛀虛腹,這是選樁最主要的一條,最好有二或三曲,反之,就難於培養或改造;二節”是指樹幹較基部小,乾的上部比下部小,且上下節距離不太長;“三頭”是指頭徑要大,又與樹幹配合協調;“四礎”是說基部之下根系即縱橫伸展.具有第1,2條的植株挖取有培養前途,如具備所有條件即為良材。
如果採掘前不求一定的藝術皺形,只選挖粗大高直的樹樁在造型時必然會出現較大的鋸截面,使以後的整形和修樹疤帶來不便,新萌發的細枝與粗幹很不協調,毫無自然感,將會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