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升智叟

    應培育和完善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

    當前,農村電商擴充套件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最佳化和重組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重構了農產品產業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農產品電商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農產品上行的主體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誰在“線上”賣農產品。雖然我們現在農產品透過電商銷售比例很低,僅為2%,但是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第一,精準扶貧方面。

    第二,精準轉型方面。

    第三,精準生產方面。

    第四,精準營銷方面。

    2020農產品電商未來5大趨勢。

    一是農產品電商加速向產業鏈延伸。

    構建“農戶+供應鏈組織者+消費者”的短供應鏈模式,

    二是構建高效快捷的物流體系。

    對於新興的農產品電商而言,亟須整合商貿物流快遞資源,加強在全國的規劃和佈局,在主銷地建設分倉或專營店、體驗店等。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農產品電商需要創新商業模式,鼓勵農產品電商平臺與實體店合作,充分利用線下社群實體店資源,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

    四是社交電商成為農產品電商的新通道。

    隨著移動電商和社交電商等新一代“視商”的興起,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搭建直接溝通的橋樑,打開了農產品上行的通道。

    五是農產品電商迎來高質量發展階段。

    農產品電商要積極利用物聯網、大資料和質量追溯體系的建設,讓生產資訊透明,全程可追溯,增加產品的可信度。

  • 2 # 鄉村果子

    無論菜農棄菜,還是果農毀果,歸根結底是銷售的問題,傳統的銷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發展,隨著5G時代的到來電商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傳統模式是生產-中間商-市場-終端客戶。

    大家先對比一下電商與傳統銷售的優劣勢,

    傳統銷售模式:

    1.成本,在傳統零售方式裡,以實體店為主體,由此而產生較多的附加費用,例如:房租水電費、服務人員費、加班費等,均造就傳統零售商品價格較高。  

    2.銷售渠道。一般傳統零售銷售方式以顧客上門光臨為主,店家“坐等”顧客“上門”。   

    3.時間限制。大多實體店營業時間為9:00-22:00,而對於上班族或者學生族來說,該段時間恰為忙碌時間。

    電商模式:

    1.低成本。

    只要你有智慧手機,就可以接收到產品資訊,並實現購買行為,社交電商獲取粉絲的成本更低,一般來說,傳統電商的獲客成本約佔10-15%,相對傳統電商,社交電商成本低、浪費少。

    2.高轉化率

    社交電商的消費者通常黏著度和質量更高,他們作為粉絲,因為喜歡你,所以願意接受你的推薦,因為信任你,所以願意跟你成交,且,往往復購率比較高。

  • 3 # 柚子愛畫畫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經典的“穀賤傷農”問題,也就是“豐產不豐收”。穀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農民糧食收割後到底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和糧價,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也就是說,需求量越大,價Grand SantaFe高;需求量越小,價Grand SantaFe低。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

  • 4 # 隆街良哥

    現在很多人說讓菜農跳過中間商,直接買給消費者。其實這讓菜農果農東西更難買出去,在好的產品你沒有平臺,也銷不出去,這個平臺就是中間商。

    讓菜農果農透過網路買農產品出去也不現實,主要是郵費貴,量小,不適合量大的果農。

  • 5 # 過眼煙雲175228182

    資訊不暢通,銷售渠道沒有打通!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有儲存環節做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菜農棄菜,果農扔果的原因之一。

    由於農民主要從事種植,對於市場需求的把控能力就很弱!往往是憑主觀想象去種植,這就像這幾年的大蒜,大蒜價格一高,蒜農就一哄而上,結果造成大蒜暴跌,蒜農又集體不種了!又造成大蒜價格奇高…最終培錢的還是我們的蒜農,這就是資訊不暢通造成的。

    而且由於蔬菜、水果的種植週期比較長,跟不上瞬息萬變的市場,生產出的東西如果賣不掉,儲存環節又跟不上,就只能爛掉了。

    當然這種現象也是能夠解決的,現在是市場經濟,大資料時代,再靠單打獨鬥的小農意識去經營,最後等待你的一定是失敗,一定要抱團經營,現在好多地方成立農村合作社,就是把農民集中起來,統一種植,根據市場行情區去種植,在小片區域形成自己的壟斷性優勢,比如我們這金鄉的大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周邊地區的蒜價,原因就是金鄉大蒜的規模很大!質量很好!在一個就是金鄉有自己的合作社,也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和物流渠道,不會在哪個環節讓別人卡自己的脖子!

    總之!像蔬菜、水果、這類農產品,一定要抱團經營,還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還要緊跟市場需求去種植!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 6 # 老馮視角

    說到防至農產品滯銷,我想還是很難的,為什麼呢?拿蘋果來說吧,第一,種植面積太大,非優質生產區不斷擴大,給優質的生產區帶來衝擊,倒置好果賣不出去,差果銷化不了,最終使優質生產區被迫放棄。第二,產銷結構不合理,種植者不能按心種植,銷費者不能實惠吃果,都說去中心化能降底價格,其實是錯誤的,中心是取不了的,只不過是轉移了。收購價己然底,銷售價已然很高。也不是說不能防至農產品滯銷,又拿蘋果來說,取代非優質蘋區的生產,搞些適合的農特產。建立產銷專業機構,讓產有所專,產有所值,銷有所惠,銷有所實,銷有所利。我想這樣可以防至農產品滯銷吧!

  • 7 # 生態種植技術

    一句話,就是農產品種植的太多了,消費不了了。

    整體來講,中國的農業生產還是處在一個無序狀態,都是盲目的在種植,這樣勢必造成農產品忽然短缺或忽然過量,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我一直說,農業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夠賣出好價錢,很多時候是不賺錢的。

    很多勞動是無效勞動,在農業上最容易出現這個情況,特別是一些不耐儲存的瓜果蔬菜。

  • 8 # 黃龍龍馨

    在我看來不管是從菜農棄菜,還是果農棄棄果都與兩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第一.大多數鄉下人文化素質低下,不知道分析市場發展的規律,只知道盲目跟從,看人家發展什麼賺錢了就跟著發展什麼,根本不考慮發展以後會不會賺錢。往往導致自己發展起來了,市場卻飽和了,自己所發展起來的農產品價格跳到了低谷,最後結果是幾年的血汗錢付之東流。

    第二大多數人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是一把抓的產品,沒有突出的特點,對消費者來說沒有吸引他們的亮點,想一想天下同樣多的東西多了我為啥要買你的呢?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乏銷售渠道,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有再優質的產品,不去推廣宣傳,誰又知道你家裡有好東西值得他們去買呢,所以說當我們有好產品的時候要學會藉助現在的各大電商平臺來推廣自己的產品,你宣傳的多了,知道的人就多,知道的人多了自己的產品就有人買了,所以我們要藉著國家支援電商平臺的東風,多多學習一些電商知識,讓我們也藉著電商平臺的東風為我們的農產品開啟一條通天大道。

  • 9 # 潘世衛

    只要農民別去做跟風之事,一切都不會發生。

    在農村往往都是這樣,只要有一兩人種植什麼,或是養什麼,只要成功了!銷路好價格也好了,那麼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都跟著去做,產量一多你想想這銷路還會好嗎,能不滯銷嗎?

    在就是,農民的思路跟不上,農民的心也不報團,如果產品滯銷的時候,那麼農民為什麼不幾家合作,去租一輛車,把自己的產品拉出去賣呢?非要待在家裡等死嗎?

  • 10 # 訥敏914

    上世紀為什麼要打擊投機倒把現在明白了吧?種菜種果子的沒有所謂的中間商賺的多,這不是笑話嗎?人家辛苦了一年都白忙活了。

  • 11 # 大左說

    今年一季度,中國多地農產品出現滯銷,從菜農棄菜,到果農毀果,我們不僅發問:難道就沒有防止農產品滯銷的辦法麼?

    方法一:農村金融創新

    對於農民朋友來說,生產和消費是繫結在一起的,只有今年收回本錢,明年才有能力去繼續生產,而一旦今年遭遇滯銷,就意味著難以收回本錢,也就會對明年即將開始的生產決策帶來影響。所以,有一種全新的嘗試叫做農村內建金融,允許農民向合作社存入滯銷農產品,實現保值變現。

    內建金融合作社的優勢在於匯聚資金優勢,可以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暫時不去銷售,並以實物抵押的方式套取資金,等待日後行情轉好再出手銷售,這樣就有效規避了小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案例:鱸魚

    由於價格波動大,鱸魚經常遭遇滯銷,養殖戶賺錢很難,一旦魚價下跌就會出現恐慌性拋售。於是合作社和養殖戶簽訂“魚價對賭協議”:賭兩個月後魚價上升2元達到7.5元每斤。合作社需付給每口魚塘先付收購定金3—5萬元。兩個月後合作社上門收購,如果魚價低於7.5元/斤,則按7.5元/斤收購,如果魚價高於7.5元/斤,高出的部分,養殖戶和合作社對半分。對賭協議簽署後,養殖戶立即停止銷售。

    農產品交易市場就和股票證券市場一樣,一旦價格從高峰開始下跌,速度就好像過山車一般,往往就會帶來恐慌性地拋售,於是越拋越跌,最後受損最大的就是小規模農戶。

    發生滯銷的本質是由於小農戶無力掌控市場,常被價格“牽著鼻子走”,而一旦農戶的種養殖積極性受到打擊,引發棄種、棄養,對整個市場的衝擊也非常大。因此要想讓市場平穩發展,解決之道就是要穩定住價格,保證農戶長久的收入。

    方法二:網際網路+

    資訊的不通暢,加上中國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還不完備,使得農產品很難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大多都在本地消化,所以如果區域性地區出現供過於求,就會發生區域性滯銷。

    所以說,農產品滯銷表面上看是價格的大起大落,但本質上又是由於小農戶難以對接大市場所導致的。要想解決,就要提升農民朋友的組織化程度和麵對市場的能力,同時做好硬體上的物流建設,這就註定是一個慢功夫。

    但是,有一個方法,能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快,只要您的產品好,有了這個平臺就會如虎添翼,答案就是:網際網路+。

    案例:私人農場

    2014年3月開始,在安徽績溪縣,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聚划算平臺等推出首個“網際網路定製私人農場”專案,將民間的散錢聚合起來投資農業。同時,透過網上預約,對農戶手中“散地”的土地租用權進行認購。投資者可以獲得農場一年四季的無公害蔬菜供應等待遇。農民手中的“散地”透過電商平臺集聚起來,直接對接市場需求,產生規模效應。

    在績溪縣,土地短租形式加快了土地有效流轉,也提升了農戶的流轉積極性,績溪累計流轉土地430餘畝,農民每畝可以拿到高於種糧收入的租金約800元。同時,這種訂單農業形式促進了特色農產品流通、銷售。

    這種把經營權拿去租賃的方式,其實深刻地影響到了農民朋友的生產方式。

    之所以發生滯銷,是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相距太遠,農民只知道低頭種地,卻並不瞭解市場和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而消費者遠在城市,也並不瞭解自己每天吃的蔬果是怎樣被種植出來的,對食品安全就會有擔心。但是隨著全國各地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進一步推進,加之網際網路+的出現可以有效對接城鄉,城裡人可以認購農戶手中的零散土地,並且親自向農戶下訂單,提出自己對於種植環節的要求,農戶以此為依據開展種植行為,也就意味著這塊土地上種植的蔬果,是為一戶或者幾戶城裡人“私人定製”的。

    這樣的話,會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交易方式,在種植行為開始以前,消費者就要先支付土地租金,並且預付一部分農產品的定金,農民還是在耕種自己的土地,但收益由一份變成兩份,農戶變成了農工,還怎麼可能發生滯銷呢?

    過去的“產—供—銷”就變成了“銷—供—產”,徹底顛覆了整條生產鏈,從市場需求出發,充分實現以銷定產,這就是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根本策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於現在對出門不帶口罩的人,你會有什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