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慈育兒說
-
2 # 南充教育視界
的確,在生活中有很多小孩怕生、在學校中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在班級裡不合群、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針對小孩這些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
一、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的方法很簡單,比如給他一些他一定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自己擺碗、盛飯、自己穿衣服鍛鍊獨立性。並在孩子取得完成時,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二、讓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
一切都需要慢慢來,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責罵孩子,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達到效果。
-
3 # 雅琳老師
孩子幾歲?孩子不愛講話的原因是因為內向?
還是因為孩子想表達,但表達不清楚?
如果是後者主要是因為在孩子語言敏感期的時候,照看孩子的大人感覺自己太聰明,孩子想要什麼,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動作,大人就幫忙去滿足了,孩子不用講話,不用表達。
接下來要盡力補救:
一、孩子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想吃什麼……只要孩子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都引導孩子讓孩子表達清楚再幫他去做。大人要裝作什麼都不懂,要在孩子的引導下,完成孩子想讓家長幫忙做的事。(剛開始,家長在孩子表達過程中要幫助孩子,並向孩子確定這是不是孩子想要表達的)
二、平時多表揚、多鼓勵。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指責孩子太老實、沒出息,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說孩子不大方、見不得人等。這種貼標籤式的責備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使他們更加退縮不前,應想方設法增強其自信心。
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疼愛,總怕孩子和別人在一起吃虧受委屈。這種情緒感染到孩子,使他們總是懷疑別人,感到他人世界的風險,因此不敢和別人交往。這類家長應當調整自己平時的言行,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四、出去串門時,儘可能把孩子帶上。家長出去串門時帶著孩子,可以使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有機會學習一些社交禮儀和規矩,體會到交往的樂趣。
五、儘量能為孩子創造一些交往的機會。例如,可以把別人的孩子請到家裡來一起玩,發展到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剛開始時,最好先把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請到家裡來。因為內向的孩子在和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卑感,經常會冷冷地在一旁觀看,不積極參加遊戲。因此,應當等自己的孩子在和內向的孩子的交往中產生了愉快體驗之後,再擴大交往裡,過渡到和外向的孩子一起玩。
六、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參加集體活動是提高交往活動的重要途徑。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許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在瞭解他人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
七、改正不良品質。幫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於團結的個性品質,如驕傲、吝嗇、自私等,培養孩子無私、誠實、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這樣的孩子,在小夥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
4 # 做個俗人好難
孩子的教育話題,一直都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我們不能一上來就怎麼怎麼樣去評判一些東西,我們相反的要形成一套自己的處理問題的邏輯,即“發現/碰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1.自身原因。孩子不懂怎麼去表達,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性格所決定,另一方面自己沒有學會很好的表達方式。前者往往的表現就是不自信,見到人或者遇到事就會自然的緊張,在表達上就會語無倫次。一個同事跟我分享過他的教育方式,他平時跟小孩兒溝通的比較多,知道小孩兒的愛好。為了訓練孩子的表達力,他把孩子帶到商場,用孩子的愛好誘惑他,並告訴他,你要完是能成對十個陌生人表達,“阿姨/叔叔,你很漂亮/很帥,我能抱抱你嘛?”就帶他去做他喜歡做的事,結果小孩子都很積極並完成了。這樣一方面鍛鍊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讓他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自己付出努力。再說一下後者,孩子沒有學會如何更好的表達。這個的話,孩子自己沒有找到方法或者根本不願意去學習。這樣的話就要想辦法鼓勵他去學習,找一些故事書讓他讀,然後再在家人或者別人面前講出來,逐漸的去訓練。
2.外部因素。這個就跟生長的環境,爸媽的教導,家庭成長環境,學校的教導等等息息相關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認知還是比較低的,如果這些外界的因素不能給到他,一定的幫助的話,可能就會導致想要表達,一個是找不到物件,另一個出現問題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反思。有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情況,不是有錢就能把孩子養大養好,有時候情感的撫養不亞於物質撫養。
-
5 # 何大華
孩子不懂表達其實跟孩子成長的環境存在很大的關係,我們知道一個內向的孩子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不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性格的形成一般都跟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所以在想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之前,應該先了解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敢表達,或者還是性格方面的問題。
一般來說一個成長在有愛、有溫暖、有快樂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對而言是比較善於表達的,因為在這樣環境下孩子表達不會帶來壓力,父母懂得鼓勵和尊重孩子的做法。相反,如果孩子成長在經常有語言暴力或家庭關係不合的環境中,會給孩子形成自卑的心裡,因為他做什麼事情都害怕被反對。
對此,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的話,不防先改變我們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我們是否給到他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
6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一)尋找原因
1、自卑心理:孩子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導致不善與人交際或表達自我想法。
2、習慣問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只是缺乏自我表達的習慣和認知。
3、技巧問題:孩子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表達有改善的空間,只是缺乏技巧和方法。
4、綜合因素:根據物件、場合、場地的不同,表達能力發揮差距甚大,例如,臺下口若懸河,臺上呆若木雞。
總結:首先要判斷導致孩子不善於表達,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逐步改善。
(二)激發意願1、正向引導:當有同齡孩子展示出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的時候(例如:地鐵上,一男孩正在和媽媽談論學校發生的事情),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關注,假裝有意無意的對孩子說:“你看,那個孩子說話多利索”,
注意: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父母是在把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而是客觀地引導孩子注意這個現象,為孩子開啟一扇“表達”之窗,孩子受到同齡人的影響,更容易望賢思齊。
2、正面強化:當孩子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的表揚、鼓勵、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你剛才和媽媽談話的時候,邏輯很清晰,這一點很好,繼續保持哦!”
3、藉助電視:可以陪孩子一起看類似《少年說》等綜藝節目, 當看到和他一般大的孩子都侃侃而談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刺激他表達自我心聲。
(三)實戰訓練1、外出旅遊:讓孩子負責“外交”,例如:讓孩子和酒店服務員、賓館客服、飯店老闆、外賣小哥交談,負責全家人的住宿、吃飯等問題,即能夠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更能夠訓練孩子說話的膽量。
2、家來客人:家裡來客人的時候,鼓勵孩子做自我介紹(介紹得越詳細越好,不要只說一個名字),或者表演節目,例如:講笑話、講故事、詩歌朗誦等等。
3、親子時間:父母可以藉助飯前飯後等親子時間,有意識的詢問孩子問題(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最近在關注那不電視劇呀?”“主要講什麼的呀?”“你為什麼喜歡呀?”總之,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打磨技巧1、引導孩子規範打磨自己的表達技巧,比如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表達因素,讓孩子用最簡潔的話,描述清楚一件事情。
2、引導孩子根據時間長短的不同,例如,用1分鐘、3分鐘、5分鐘、10分鐘、15分鐘……描述同一件事情,針對性訓練孩子清晰的邏輯、用詞的精準以及對細節表述的到位等表達技巧。
-
7 # 根本幸福
如果要成為士兵,普通的百姓都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計程車兵。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訓練。
透過相應的專業強化訓練,就能成為具有相應品質的人。
-
8 # 天氣美美的
孩子不懂表達的問題,可大可小,嚴重的會影響步入社會的工作生涯。
第一點:家長應該注意說話方式,家長可以看一下關於《羅森塔爾效應》的分析。我小時候也是非常靦腆不愛說話,但是有時候其實是想跟人交流的。但是呢,我家人跟人介紹我的時候,總是加一句“我家這孩子不愛說話”,我一聽到這句話,即使是開始想跟人打招呼交流也拗著性子不再說了,久而久之就更加不愛說話了,這肯定也嚴重影響到了表達能力。所以如果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就不要在這個點上不斷重複加深這一問題,父母對孩子的言語上的期待或者說言語上的賦能對孩子是有直接的影響的。應該根據時機,不斷鼓勵孩子,把孩子當成是正常交流的孩子來對待。交流的多了,表達能力也會跟著提高。
第二點:家長需要對孩子可以鍛鍊。比如說帶著孩子多看一些辯論賽,看一些脫口秀等。帶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為孩子提供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機會,孩子們在一起玩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對增進孩子的友誼,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和語言能力很有益處;或者給孩子報一個類似小主持的興趣班,提高孩子的自主表達能力與隨機應變的能力。
第三點:家長也要學會與孩子平等、尊重的態度交流,讓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原來交流是一件舒心的事,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父母的影響,表達方式跟表達能力也會慢慢向著父母靠攏。
wx小程式《天才小助手》,幫助呵護孩子童真、趣味學習、快樂成長。
回覆列表
從4歲左右兒童逐漸開始出現這種反思模式,開始發展思考內心體驗與現實關係的能力。以莉莉為例,她很小就發現每次只要她語出驚人,媽媽就開心,媽媽高興的表情和誇讚的話語,促使她更多地去模仿成人化的表達,莉莉的行為是對媽媽高興所做出的反應,因此,她的關注點僅限於行為本身,對行為背後的媽媽潛在心理狀態並沒有覺知。
莉莉是個7歲的女孩,剛上小學一年級,上學3個月後父母發現她每天回家對著作業本發呆,不願寫作業,磨磨蹭蹭,1小時可以做完的作業拖3~4個小時還做不完;還常常“忘記”抄作業,回家就跟父母說不知道作業是什麼。另外,孩子讀課文的時候只看漢語拼音,只會根據拼音的讀音來讀書,讀完之後對課文中出現的漢字根本沒有印象。同樣的數學題,莉莉一天會做,另一天就不會做,有一次考試甚至還出現幾乎全算錯的情況。莉莉在幼兒園的時候,曾參加過主持人培訓班,還在臺上展示過主持的才藝,從小就會說大人才會說的話,常常語出驚人,家裡人一直都誇孩子聰明,大家想不通為什麼孩子學習會有困難,剛上一年級就厭學。為了讓孩子提高做作業的效率,媽媽說她嘗試過很多的方法,如她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作業就讓她出去跟小朋友玩,或者做完作業就給她看電視,這些都是孩子以前很喜歡的,可是現在這些方法都沒有用,孩子好像對自己不能出去玩,或者不能看電視根本無所謂。媽媽現在每天陪孩子做作業到晚上11點多,有時要到12點。莉莉抄寫一行字大概需要10分鐘,如果不合格重寫的話要20分鐘。現在每天陪孩子做作業,對她來說都是個極大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耐心越來越少,爸爸有時回家的時候,在門外就聽見媽媽在家裡大聲訓斥孩子的聲音。莉莉的爸爸、媽媽帶著莉莉來到了筆者的諮詢室,筆者拿來幾個玩具,讓莉莉挑選一個,並允許她坐在地毯上玩。邊跟莉莉的父母交流,邊觀察莉莉。筆者看到她在玩玩具的同時,還注意聽我們的談話,聽到母親談論她在學校的表現時,她會插話補充一些細節。整個過程中她表現得比較放鬆,也很靈活,沒有表現出智力方面有什麼問題。瞭解基本情況後,筆者讓莉莉拿出語文課本,選了一篇她已經學過的課文讓她讀。這篇課文寫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孩子開啟書,很快就讀完了。等她合上書,筆者問她剛才讀的這篇課文裡都講了什麼,她說不上來。筆者問:春天裡會發生什麼?她說不知道。筆者再問她怎樣區別什麼時候是春季,什麼時候是夏季,她還是說不知道。父母說得沒錯,孩子對自己讀過的文字不能理解,也無法複述課文的內容,不用說記住所讀的內容。
一、案例分析提到莉莉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媽媽說孩子上幼兒園以前主要是外婆帶,自己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回到家後孩子都睡著了。莉莉小的時候,常常語出驚人,她的話常常將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家裡人常常說這孩子講話像小大人一樣。媽媽有所不知,兒童的語言是被成人強化出來的。每當莉莉嘴裡蹦出一些詞語,她出現吃驚和興奮的表情,這對莉莉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獎賞,原來像大人一樣的講話可以讓父母這麼高興,這個簡單的行為對她來說有了意義,於是她更加註意去收集和模仿大人們講話的方式。莉莉的行為後果被注入獎勵和懲罰,會影響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媽媽很開心這個後果,使得莉莉不斷地去模仿成人的語言這個行為。依戀理論研究領域重要人物Fonagy專注於研究人對於心理狀態的普遍的注意,尤其是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注意,他稱之為“心智化”能力的標誌,即人具有心智來調節我們對世界的體驗。他指出,從童年時期開始,人們會根據自己的信念、情緒以及慾望,發展出一種“理論”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即個體不僅能夠根據觀察到的行為做出反應,還能對行為背後的意義能夠理解。Fonagy認為,從4歲左右兒童逐漸開始出現這種反思模式,開始發展思考內心體驗與現實關係的能力。以莉莉為例,她很小就發現每次只要她語出驚人,媽媽就開心,媽媽高興的表情和誇讚的話語,促使她更多地去模仿成人化的表達,莉莉的行為是對媽媽高興所做出的反應,因此,她的關注點僅限於行為本身,對行為背後的媽媽潛在心理狀態並沒有覺知。久而久之,莉莉對自己所說的內容並不關注,她所講的資訊並沒有真正進入大腦,大腦對於所講的內容並沒有進行理解與識別的過程。她的關注點只在媽媽的反應上,並不在所表達的內容上。莉莉的“心智化模式”沒有被很好地發展,她不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感覺和思想。兒童心智問題的家庭原因。莉莉的父母明白了為什麼莉莉這麼討厭學習。因為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能理解和記憶學習的內容,因此對學習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但是他們只看到其一,還沒有看到這個問題的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莉莉拒絕寫作業,其實這是一種跟父母對抗的行為。筆者問父母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或者是忘記帶東西的話,情緒受到影響最大,最生氣和最難過的是誰?爸爸不吭聲,保持沉默。媽媽說是她,說這話的時候媽媽流下了眼淚。筆者讓孩子講一講每天做作業的過程。孩子說她寫的每個字媽媽都會檢查,檢查合格了才能寫下一個字。除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媽媽還買了一些課外練習要求她寫。正是媽媽這種全方位的管理,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媽媽不理解的是,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字要抄寫很多遍是很無聊的事,更別說有哪個字抄不好,就得擦掉重抄。媽媽在學習上給孩子造成痛苦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莉莉的意志被媽媽的意志所替代,孩子想成為她自己,可是媽媽不允許。因此,孩子能做的就是把媽媽的指令留在頭腦裡,身體不去執行,以這樣的方式,來保留屬於自己的意願。
隨著諮詢的深入,筆者逐漸發現媽媽的情緒與莉莉的表現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絡。每當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說莉莉沒做作業,或者有忘記帶什麼東西的時候,她那天就會跟莉莉發很大的火。
在跟莉莉媽媽的討論中,她意識到,每次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她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媽媽有著脆弱的自尊,不允許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每當孩子表現欠佳,她的焦慮感就上升,這種焦慮讓媽媽採用更加嚴格的方式要求莉莉,比如,每個字的書寫都要達標,除了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她額外加的作業等。
二、矯治方法兒童心智化發展指的是幫助兒童觀察、思考,並使他們能夠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修正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增加適應能力的過程。從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導致莉莉出現學習困難,不願寫作業,除了她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以外,莉莉與媽媽的關係以及媽媽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對孩子牴觸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分別敘述如何幫助莉莉發展新的學習方法,提升她的學習動力。
(一)心智化發展與學習能力
莉莉以前的學習模式主要是機械地模仿,她對自己模仿的內容沒有去理解。要改變莉莉這種固有的學習模式,需要讓她的思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也就是訓練孩子的心智化過程,讓莉莉具備反思的能力。筆者給莉莉的父母示範了一個方法,即讓孩子再重讀一遍之前讀過的那篇課文,在讀之前筆者提了幾個問題,讓她讀完之後回答。“這篇課文講了一年的四個季節,這四個季節分別叫什麼?”“每個季節都有什麼變化?”“你最喜歡哪個季節?”這一次孩子讀完之後,回答了筆者的問題。筆者不要求孩子的回答有多完美,只要讓她的大腦和認知參與閱讀的過程,而這正是她所缺乏的。我們知道,一旦某個習慣形成,跟這種行為習慣相對應的反應機制就會在大腦裡形成固定的迴路,並被固定下來。要改變已經形成的習慣,這就意味著需要在大腦裡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反應模式的迴路。要讓莉莉將注意力關注在對所吸收的資訊的理解上,就要訓練她的反應模式,使她具備這種能力。筆者讓莉莉的父母每天做一件簡單的事,就是在每天莉莉放學回家的時候,問她:“告訴爸爸媽媽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孩子回憶所學的內容,訓練孩子的記憶。然後再問:“關於你學到的,你有什麼想法?”以此來訓練孩子的心智慧力,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並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麼,父母都要說:“有道理,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呀,謝謝你告訴我。”不帶評判,不去糾正孩子所講的內容,提升孩子表達的積極性。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開發孩子思考和反省能力的過程。
(二)親子關係與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與媽媽之間的角力與對抗,消耗了莉莉跟媽媽的很多精力,要拿掉她的防禦,不跟媽媽對抗,就需要將媽媽的要求轉換成莉莉自己的意願。筆者跟莉莉一起做了一個下週任務與時間計劃表,由莉莉自己來安排每天做作業和玩的時間。這張表分為三列,第一列寫上時間,第二列畫出任務,如寫作業畫一支鉛筆,玩則畫一個笑臉,看電視就畫一臺電視機,第三列留空,莉莉每天晚上睡覺前,在完成的任務後面的第三列留空處打勾。為了確保練習的效果,筆者要求父母只能做觀察者,不能干預這個過程,尤其是媽媽,不能陪著孩子做作業,父母同意了。筆者告訴莉莉,下週過來的時候帶上這張表,並告訴她如果完成的話,就跟她玩一個講故事的遊戲。
第二週莉莉的父母報告了孩子的表現,除有一天推遲了1個小時完成作業,其他全部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平均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在2小時以內。這件事證明了只要給莉莉足夠的信任和空間,她是有能力去完成的。
(三)家庭氛圍與子女教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莉莉的媽媽常常處於獨自一人面對的狀況,缺乏丈夫的支援。莉莉的爸爸在部隊工作,工作地點離城比較遠,每週只能回家兩天,在家的這兩天還有很多應酬,白天幾乎不在家,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媽媽一個人管。筆者問莉莉媽媽,一個人管孩子有什麼感受。她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莉莉爸爸的工作如此。很顯然,媽媽用理性判斷來回避內心的失落感。Fonagy在他的依戀理論研究中提出,兒童心智化的發展受到照顧者心智化的影響。莉莉媽在養育莉莉的過程中得不到來自丈夫的支援和幫助,情感上也得不到丈夫有效的迴應,加上擔心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等,讓她的內心處於極度焦慮和不穩定的狀態。由於莉莉媽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焦慮帶給孩子,對孩子過高的期待,不能容忍孩子不好的表現等,都讓孩子感受到壓力,這些壓力無法化解,就表現在行為上。父母如果只看見孩子的行為,不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往往只盯著孩子的行為,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筆者幫助莉莉的父母看到這一點,跟莉莉的爸爸討論他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調整,使得他的妻子感覺被支援、被關心。討論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兩人比較合作,也看到莉莉媽上的表情變得很放鬆,整個人的狀態都有了改變。
三、效果與建議經過3個月的諮詢,莉莉掌握了新的學習方法,可以將自己聽到或看到的資訊進行認知處理,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期末考試的時候,數學和語文的分數比上半學期成績高出十幾分,達到90分左右。其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養育孩子不是單純地管理孩子,孩子的教育與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狀況都息息相關。像莉莉家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父母缺乏育兒的知識,或者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理孩子以及父母自己心智化程度不高等,都容易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聰明的孩子,也要有智慧的父母幫助。智慧的父母,首先是心智化發展程度比較好,有著穩定的情緒,不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給孩子信任與接納,讓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這個過程家長和孩子都不累,親子關係一好,孩子心理自然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