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盞清茶釋清歡
-
2 # 在下古麒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可以說,朱元璋能夠開創大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劉伯溫的神機妙算。但是,在劉伯溫功成名就之後,他深知朱元璋的為人,於是幾番上奏請求告老還鄉。按理來說,朱元璋既然懷疑劉伯溫,讓其歸鄉養老是一件雙贏的抉擇。
可是,朱元璋的心思和大多數不一樣,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他逐漸的養成了剛愎自用的毛病,認為只有皇帝不要臣工的道理,臣工主動請辭在他看來就是大逆不道的。當然,這也是有所區別的,對於劉伯溫,朱元璋是有另外的心思的。一方面,朱元璋非常反感劉伯溫那種自命清高的傲骨風尚,另一方面他又想要繼續用劉伯溫,好像不把他榨乾就不罷休一樣。
另外,劉伯溫並沒有功高蓋主,相反,在那個時代的人都死死的被朱元璋給壓著,沒有一個人敢去觸犯朱元璋的龍顏,而且劉伯溫只是一個文臣,並不會對朱元璋的統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朱元璋也絲毫不擔心劉伯溫會對自己產生威脅。
劉伯溫為朱元璋鞠躬盡瘁,最後終於死在了任上。一般來說,劉伯溫的死都是歸結於胡惟庸送的湯藥,胡惟庸當時受到朱元璋的信任(表面上是這樣)權傾朝野,而劉伯溫掌管著御史監察職責,並且長久以來淮西勳貴對劉伯溫恨之入骨,而胡惟庸也正是淮西勳貴的一員,所以胡惟庸害死劉伯溫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麼,胡惟庸害死劉伯溫有沒有朱元璋的授意呢?我個人認為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當時胡惟庸為虎作倀已經讓朱元璋很不滿了,所以朱元璋秉承著欲使敵人死亡,必先使其瘋狂的道理,盡力的收集胡惟庸違法亂紀的證據,其中就包括害死劉伯溫,最後胡惟庸也被朱元璋處理了。
-
3 # 墨梅逸清寒
劉伯溫作為一代文官,並沒有功高蓋主,卻最後還是被殺了。為什麼呢?!問的好像明初的功臣們都是因為功高蓋主才被朱元璋殺害的一樣。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明史》中稱劉伯溫“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劉伯溫雖然被文學藝術提升到像諸葛亮一樣能掐會算,羽扇綸巾的智者。但是實際上他“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一副梁山好漢的形象。
確實,劉伯溫運籌帷幄,他提出的十八策,北伐滅元等均被採納,功勞不比李善長、徐達等差。但是因為他本是元的遺臣,又屬於和淮西幫對立的浙東幫,平時又嫉惡如仇得罪不少權貴尤其是胡惟庸,朱元璋本是草根出身,對文人有一種天然的抗拒,從朱元璋開國封功臣就可以看出來,劉伯溫最高官至二品、御史中丞,而且反覆幾次被貶。尤其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開始誅殺打壓功臣,開始第一要整的就是李善長,並且想借劉伯溫的刀開殺,這樣的事劉伯溫是不會幹的,所以請退還鄉了,怕朱元璋生疑,把自己兒子就在京城當官(實為留作人質)。
要說湯河也辭官回鄉了,為什麼就湯河得以善終了呢?看看人家湯河怎麼做的呢?自己低調做人還嚴管子孫家奴,遣散妻妾,俸祿分散鄉鄰。而劉伯溫呢?有縣官仰慕微服拜訪,知道後大驚,還將此事上奏朝廷表示自己一向是低調的,朱元璋也是沒事就寫信給他問問天相之類。也就這樣藕斷絲連生出禍端了。
劉伯溫發現青田縣有塊叫“茗洋”的空地,多鹽販盜賊,於是借兒子上奏建議建立檢司把控這裡。胡惟庸因沒經他手,而且記恨當初劉伯溫建議朱元璋不要用他做丞相,歪曲劉伯溫會看風水,覺得此地有王氣,想用做自己墓地,百姓不服,所以故意請設檢司來壓制百姓。朱元璋竟然信了,劉伯溫趕忙赴京來請罪,皇帝也不治罪也不赦免就這樣把這事吊了兩年,劉伯溫回去就病了。胡惟庸受朱元璋命帶御醫探望一次,就像李文忠、徐達被探望以後一樣,劉伯溫按單抓藥,三個月後病沒好,反而越來越厲害最終身亡了。
攤上朱元璋這樣的主子,不能做微臣就會變成危臣。湯河是朱元璋的發小兒,深知朱元璋為人,而且一直是把朱元璋供在頭頂上(當初舉薦朱元璋從軍,他本是官都跟在朱重八屁股後面聽人家朱士兵的),相比湯河,劉伯溫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更沒有隱忍自保的情商。所以比他強的死了,比他差的死了,他終究也逃脫不了。
-
4 # 八卜書友
大明朝是朱元璋這個大猛人,帶領一群的猛人建立起來的。朱元璋在的時候,可以把手下這些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但是太子朱標仁慈寬厚,溫文儒雅,將來可以鎮得住這些猛人嗎?所以朱元璋在自己走之前,準備先把他們都送走。劉伯溫作為這群猛人之一,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說是神機妙算也不為過。他幫助朱元璋策劃了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和北元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權謀之策,厚黑之學玩的極溜,這樣的人放在自己身邊心裡都發毛,更別說善良的太子了,是必須除掉的黑名單成員,這注定了他不會有好的下場。
朱元璋手提屠龍刀,就等一個由頭。由頭很快就來了,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勢力等外部矛盾後,朝廷內部矛盾馬上升級為主要矛盾。大臣們以區域分成兩派,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兩派展開的激烈的鬥爭,朱元璋則樂得坐山觀虎鬥。透過爭鬥,先是李善長失去朱元璋的信任,多次遭到斥責。但是朱元璋決定先拿劉伯溫開刀,開刀之前還先找了劉伯溫談了一次話,交流心得。朱元璋表示準備把李善長的丞相給換掉,誰可以接任丞相。劉伯溫表示,這個需要朱老大決定。朱元璋提出楊憲怎麼樣?劉表示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合適。汪廣洋呢?此人很淺薄,不合適。胡惟庸呢?野心太大,不合適。本來前邊的談話都沒毛病,但是接下來劉伯溫抽風了。朱元璋說,那看來只有你劉伯溫能勝任這個丞相了。劉伯溫抽風到,以我的才能是可以勝任丞相的,但是我這個人太嫉惡如仇,丞相人選還是老大你自己慢慢找吧,但是現在我看,其他人沒有一個合適的。這話說的太作死了,朱元璋生氣了,直接把劉伯溫給炒了魷魚,讓他回家養老去了。後來,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便派胡惟庸帶著御醫探病,吃了御醫開的藥後,病情加重,不久病逝。
表面上看劉伯溫是自己病死的,並非是朱元璋殺了他,但是胡惟庸和劉伯溫有仇,朱元璋卻派他去探望劉伯溫。而劉伯溫是浙東集團領袖,在朝中影響很大的,我想胡惟庸是斷不敢隨便做手腳的,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是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的是,劉伯溫的死朱元璋是有重大嫌疑的,以朱元璋有屠戮功臣的愛好來推斷,說是他殺的劉伯溫也不為過。
就這樣,為了將來太子皇位穩固,為了將來大明江山穩固,劉伯溫秘密被殺,誠可哀哉!
-
5 # 於左
洪武八年的正月,劉基劉伯溫病重,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前來探望,劉基吃下他送的兩服藥之後,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寫了一道手諭,派人把劉基送回浙江的青田老家。四月十六日,六十五歲的劉基死在家中。
一般的觀點認為,劉基之死是遭了胡惟庸的黑手,而胡惟庸敢於這麼做,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那麼,不管這件事是誰在主使,劉基為何被害,他惹了誰?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當中,劉基算是死得比較早的,這時候朱元璋對大臣們相對是比較寬容的,也還沒有誅殺功臣的做法,所以劉基的死,原因在其它方面。
第一就是劉基的出身和個性,決定了他和朱元璋集團的成員不是一路人。
劉基是浙江人,考中了元朝的進士,做過官。而朱元璋和他的親信都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貧賤者,李善長雖然有文化,也是落魄文人,都無法和劉基相比。
劉基精通星象之學,性格剛正嚴明,自視甚高,這些都讓別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難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第二,劉基得罪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人。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劉基為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不久又讓他兼任御史中丞,負責整頓官紀,這個職務讓他得罪了很多人。
洪武元年,劉基處罰中書省一個名叫李彬的人,丞相李善長出面求情,但劉基堅持處死李彬,讓李善長大恨,在朱元璋面前批評劉基太專橫。劉基對楊憲、胡惟庸等人的評價也很低,而且毫不掩飾他的鄙視,讓他樹敵很多,在朝廷中沒有什麼朋友。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劉基讓朱元璋感覺到了疑惑,這一點才是最致命的。
劉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做出過很多有益的建議,朱元璋登基之後大封功臣,只給了三位文臣爵位,劉基就是其中之一,得到一個誠意伯,也證明朱元璋對他的肯定。
但朱元璋對劉基並不是言聽計從,比如當初營救韓林兒,後來建造中都等大事,朱元璋都沒有聽從劉基的建議。
洪武元年大旱,身為太史令的劉基趁機反對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比如讓陣亡軍人的妻子集中居住在寡婦營,大量徵調工匠導致許多人慘死,把張士誠的許多部下充軍等。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建議,但仍然沒有下雨,氣得朱元璋打發劉基回家為民。
那以後,劉基建議設立談洋巡檢司,管理浙江和福建之間的大片區域,防止違法的貿易活動。當地有軍人反叛,劉基讓兒子劉璉趕到南京,繞開中書省,直接向朱元璋奏報。丞相胡惟庸非常不滿,新賬舊賬一起算,指責劉基設立談洋巡檢司是為了趕走當地的居民,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那裡,因為那裡有王氣。
這種指責最能打動朱元璋,他下令奪去劉基的食祿。劉基趕快趕到南京去,向朱元璋引咎自責,那以後他就留在南京,不敢回老家,防止對手再對自己下黑手,方便隨時向朱元璋辯白。
《明史》記載,劉基臨死前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讓朱元璋不放心了,他拿出一本《天文書》交給兒子劉璉,告訴他趕快把這本書呈獻給朱元璋,而且千萬不要讓後代子孫研究這本書。
-
6 # 尋根拜祖
劉伯溫被朱元璋譽為“吾之子房”,但說實話,論計謀,劉伯溫不在張良之下,要論生存智慧,劉伯溫跟張良沒法比,差得太遠。劉伯溫被殺的根源,在於他介入朝爭過深,他所領導的浙東集團與李善長、胡惟庸領導的淮西集團水火不容,朱元璋正好利用兩派的互毆,借力打力,把兩派的頭頭們全部殺光,達到他廢除丞相制的目的。
一、劉伯溫的價值過期了劉伯溫在軍事、政治領域都對朱元璋有過巨大貢獻,但最突出的還是在軍事層面,要論治理國家,李善長則更勝一籌。大明王朝建立後,天下大勢已經很明瞭,軍事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劉伯溫的軍事才華,對朱元璋來說就是過期產品。
隨著劉伯溫價值的縮水,他還有一個比較致命的地方,但凡以計謀服務於主人的臣子,不可避免讓主人留下一個“陰險狡詐”的負面印象。比如,如何對付小明王,計謀就很陰毒,雖然對朱元璋有利,但久了,難免讓朱元璋看到劉伯溫,就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這一點,陳平就很直率地承認,自己恐怕子孫不得好報,張良乾脆告別紅塵,遠離政治的漩渦求自保。朱元璋稱劉伯溫是“吾之子房”,實際上劉伯溫沒有張良的智慧,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縮水,以及面臨的尷尬局面。
二、兩大集團的鶴蚌相爭隨著大明帝國的建立,利益訴求導致派系的形成。淮西集團的老大是的李善長,以及後起之秀胡惟庸,浙東集團的老大其實就是劉伯溫,以及他一手扶植的楊憲。
兩派的各種明爭暗鬥,朱元璋都看在眼裡。自古帝王最頭疼的就是黨爭,這種派系鬥爭就是黨爭的苗子,朱元璋不可能不警惕。就在這兩派相互攻伐的過程中,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他們的權力爭奪其實早已經動了朱元璋的乳酪,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朱元璋是個絕對霸道的皇帝,否則他也不可能從一介平民,登上大寶。在他心目中,相權對皇權的威脅,早晚會危及江山的安危,所以廢除丞相制,早已在他的計劃中,只是他需要一個機會。
兩派的鬥爭,其實就是在為朱元璋實施自己的計劃鋪路。當劉伯溫受到胡惟庸打擊,並在生命受到威脅的狀態下,朱元璋不是施以援手,而是推波助瀾,他要用劉伯溫的血,增加胡惟庸一黨的債!這就是朱元璋的計劃。
三、劉伯溫的結局關於劉伯溫的死,一直存在爭論。有人說劉伯溫就是正常死亡,有人說劉伯溫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還有人說害死劉伯溫的是朱元璋。當然,跟民間所謂風水寶地無關。
我個人認為,即便是胡惟庸下的毒手,也肯定是朱元璋的默許。原因絕對不是所謂的“功高蓋主”,一位謀士,功勞再大也蓋不了主。實際上,朱元璋在他的棋盤上,已經布好了一盤圍剿淮西集團“大龍”的局,為了讓胡惟庸等入局,劉伯溫成了他誘敵的棄子!
劉伯溫棄子的角色,早就隨著他價值的縮水就已經決定,浙東集團領袖的身份,更使他逃無可逃!
所以,從這角度說,劉伯溫其實就是被朱元璋殺害的,出於政治需要而已。
-
7 # 我不是易中天
我想說的是劉伯溫必死!只從智慧和謀略方面劉伯溫在明朝的歷史裡確實功不可沒,後人甚至比肩諸葛亮、張良。但實際上劉伯溫的的謀略和他的政治格局完全不成正比,最確定的是是劉伯溫對皇權不敏感的大腦註定他活不長久。
讓朱元璋忌憚的厚黑學在劉伯溫入夥朱元璋團隊的時候,朱元璋的事業剛剛起步四面為敵,劉伯溫的才能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認可,不斷地給朱元璋解決各種難題,化解危機。其中有一件事,劉伯溫給朱元璋埋下了提防的心思。
朱元璋和陳友諒打架的時候,張士誠橫插一腳向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被困的韓林兒就給朱元璋發了SOS訊號,當時的朱元璋自保都難。
關鍵時候劉伯溫全力阻擋:跟著韓林兒已經,沒有奔頭,不救出來還好,救出來了將來誰當皇帝?而且安豐丟了就丟了,如果陳友諒趁機打來,我們就慘了。這個建議被當時的熱血青年朱元璋否定了,故事也按照劉伯溫的編劇發展。出現偏差的是:劉伯溫謀略是正確的,但是他錯誤的表達出的價值觀——利益可以不擇手段,讓精通權術的朱元璋覺得可怕。當朱元璋身份轉變的時候,劉伯溫這種權術的應用就不是邀功的手段,而是帝王內心深藏的恐懼和戒備。
朱元璋被挑釁的皇權劉伯溫雖然是開國功臣,但是他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比起李善長,湯和,徐達等。劉伯溫算是外來人圈子裡混的最好的一個。而且劉伯溫在元朝時期也做過官,算箇中產階級。劉伯溫很多決策和思想受元朝政治影響多,這就不招朱元璋喜歡了,關鍵劉伯溫的謀略總不合時宜的挑戰朱元璋。
明朝初期政治上分為淮西派和浙東派(劉伯溫浙東派的老大,李善長淮西派的龍頭)這倆派系的鬥爭引發著名的胡惟庸案件,也是劉伯溫被殺的誘因。
劉伯溫找了個下雨的由頭殺掉李彬,是在朱元璋不知情時候乾的的,這已經是對朱元璋皇權的挑釁。不管李彬的罪過大小,決定生死的只有皇帝。況且李善長親自和劉伯溫求情,你好我好共同發財多好?奈何情商底下的劉伯溫不買賬。請注意:劉伯溫當時是言官的一把手。這種性格的人基本上把整個朝廷都得罪了,皇帝也不例外。最終結果老天爺沒下雨,劉伯溫被髮配回家。
劉伯溫最終引來殺身的謀略,是他不在朝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叫楊憲的暗棋左右政權,一度把淮西派壓的頭打,這一招瞞天過海把朱元璋也耍了。主要朱元璋不傻,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相位論,大意的劉伯溫在談話中把朱元璋的領導水平否認,也徹底讓朱元璋下決心殺他,胡惟庸就成了朱元璋選擇的刀,因為這把刀沒有那麼鋒利。
劉伯溫就屬於比領導能幹,還不和領導一條心的後備幹部,不是一條心就算了,關鍵還不聽領導的話。這樣子的手下怎麼讓領導喜歡?何況朱元璋還的考慮大明子孫的千秋萬代,只有劉伯溫的死才能讓他放心!
-
8 # 深度文史
劉伯溫於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請到南京做謀臣,他為大明立的第一件功便是奠定了南方大一統的格局。當時,南方已是四分五裂,朱元璋還是屬於弱小的一支,然而位於上方的張士誠與下方的陳友諒可以說是對朱元璋形成了夾擊之勢。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正是劉伯溫說了那句先打陳友諒,再戰張士誠的口號。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劉伯溫正是摸準了張士誠喜歡看別人打架的特點,而先攻擊張士誠,陳友諒必定抄後門,所以先打陳友諒,讓張士誠看會好戲。面對強大的陳友諒,劉伯溫又根據其人多疑的性格,在通往南京的關隘上,將一座木橋連夜改成石橋,學諸葛亮唱空城計,使得陳友諒生疑,恰恰中計改道進了龍灣,成了朱元璋砧板上待宰的羔羊。在大破陳友諒之後,劉伯溫又花了八年幫助朱元璋一統南方。朱元璋這樣評價劉伯溫:吾之子房(漢代的張良)也。
公元1367年,劉伯溫參與制定了朱元璋的滅元計劃,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公元1370年,元順帝被趕往塞外,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被封為伯爵。但第二年(1371年),劉伯溫就染病了,向朱元璋遞交了辭官文書,並且獲得了朱元璋的允批。這樣直到1375年,劉伯溫已經病得走路都需要人撐扶了。這年元旦,所有的在京官員都必須來參加當日的早朝,劉伯溫被撐著來了。
朱元璋看見劉伯溫的這般模樣後,十分傷感,便下令讓丞相胡惟庸帶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劉伯溫按照御醫開的方子抓藥,吃了後胃部十分難受,便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劉伯溫的意思,說胡惟庸加害他。但此刻胡惟庸可以說是寵臣,朱元璋如何會懷疑到胡惟庸的頭上,於是只是寬慰了劉伯溫說他人老了淨瞎想之類的話,劉伯溫內心十分沮喪。這之後,便是誰開的方子也不吃,一個月後,劉伯溫病逝。
劉伯溫是病死的,這是在正史中是明確記載的。有人懷疑這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這麼幹的,這實屬天大的汙衊,試問他對一個路都不能行走的劉伯溫下此毒手幹嘛?這不是沒事找千古罵名受嗎?朱元璋沒事去殺劉伯溫幹嘛?
而正史上的胡惟庸是什麼人?謀逆造反之前,就是一個殘害忠良的大奸臣。張廷玉評價胡惟庸是一個“小人奸佞,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就是說他仗著朱元璋的寵幸,肆意弄權,殘害忠良,並且他還是一個心胸狹窄、陰暗至極、睚眥必報的人。胡惟庸對劉伯溫下毒,正是因此早前李善長被罷相後,朱元璋選任新宰相問誰適合。被問到胡惟庸是否能擔大任,劉伯溫說他就像一匹翻車的馬。正是因為此,胡惟庸開始記恨他,但劉伯溫於第二年就因病辭官了,不然早把他害了。
因病而死的劉伯溫都被算在了朱元璋的頭上,更何況那些真正因罪被朱元璋殺掉的人呢?這是天大的汙衊。試問除了冤殺了一個李善長還有誰?而對於帝王來說,李善長成了明朝文官集團朋黨之首,威懾皇權,又有哪個皇帝不會動他,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宰相的原因。
再舉個例子,比如沈萬三的結局,我想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沈萬三是被朱元璋抄家殺頭了。說的是1368年,沈萬三為朱元璋修南京兩道城門,比朱元璋提前了三天,可以說是打了朱元璋的臉。不久後,又拿出百萬黃金為朱元璋犒勞三軍,越了皇帝的權,因此被朱元璋抄家殺頭。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根據沈萬三當地的《吳江縣誌》記載,沈萬三早在張士誠佔領浙江(1356年)以前就去世了。兩人根本沒見過面,還扯出了那麼多傳說。
再回到上面這個問題,以傳言殺沈萬三為例,子虛烏有的事情就是要汙衊朱元璋殘暴,來誹謗他殺功臣這件事,這一系列的事件都純屬造謠。朱元璋不是昏君,連康熙都是他的粉絲。劉伯溫在辭官時,是辭了很多次,朱元璋才同意的,這樣一個人才,朱元璋怎麼會殺他的呢……
-
9 # 我是小金呀01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沒有之一。
朱元璋得到天下後便殫精竭慮的希望大明長治久安,便制定了一些列的制度法令。
和所有帝王一樣,朱元璋也需要帝王之術來平衡大臣之間的關係,先是劉基與李善長鬥、後來是與胡惟庸鬥。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一直掌握著主動權,我們知道在洪武13年的時候太祖取消了丞相這個職位,我個人認為,朱元璋是利用劉基來為取消丞相鋪路,為胡惟庸這個小丑搭建舞臺,時機成熟了,不需要劉基了也就可以殺掉了,不需要胡惟庸了,也就殺掉了,同時還幹掉了丞相職位。
個人的一點小看法。
-
10 # 歷史時燒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可見劉伯溫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關於劉伯溫之死也是眾說紛紜,快趕上一個千古謎團了。但是也無外乎是三種,一是病死,二是被胡惟庸害死,三是被朱元璋受命殺死,而我認為是病死的。
嶄露頭角劉伯溫,進士出身,在元朝做過官,後因官場腐敗,辭官回鄉,後投奔朱元璋。一開始朱元璋雖然很重視他,但是並沒有重用他,而劉伯溫也是在朝廷上一言不發。在朱元璋剛打下南京城不久,左有陳友諒,右有張士誠,北邊還有元庭,可以說處於三面包圍之中,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十分危險。
朱元璋很犯愁,見劉伯溫從來都是一言不發,起了興趣,便問他當前形勢。劉伯溫說“張士誠享受安定,不會主動攻打自己。元庭大勢已去,空有其表,只有陳友諒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主,只要先打敗他,便可圖謀天下”。朱元璋聽後對他大加讚賞,從這時劉伯溫方走向了歷史的舞臺。
淮西勳貴朱元璋是史無前例的從南向北打天下的,而起初的核心力量就是淮西勳貴們,淮西勳貴政治集團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浴血拼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朱元璋建國稱帝之後,淮西勳貴又是朱元璋最頭疼的問題,驕兵悍將難以束縛,正所謂立功有多大,禍害就有多大。
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們結黨營私,拉幫結夥,收刮錢財,禍亂朝綱,逐漸走到朱元璋所不能容的地步,朱元璋欲要收回其手中的免死鐵券,也不能讓其收斂。所以這時朱元璋極其需要培養一股能夠與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就選中了朱元璋,楊憲,但是楊憲是酷吏,欺君聰明反被聰明誤,只剩下劉伯溫。
力爭結仇於是劉伯溫和整個淮西勳貴們的爭鬥便開始了,劉伯溫有朱元璋的信任,淮西勳貴們在膽大包天也不敢直接的對付他,劉伯溫也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所以淮西勳貴們對劉伯溫恨之入骨,藍玉出征之時更是直接請命,欲讓朱元璋殺死奸臣劉伯溫。
劉伯溫之死一、病死
劉伯溫晚年常常臥病不起,除了自己稱病之外。身子骨確實不好。再加上抄心過度,心力交瘁,本身年齡也大了,一病不起很正常。對待一個即將病死之人,再冒大風險除之,有點不太值得,所以我認為劉伯溫是病死的。
二、胡惟庸毒死
朱元璋後期認為宰相制不是很好,欲廢除宰相制,所以故意放權給當時宰相胡惟庸,讓其在京中管理政務,自己則是去度假了,也就是先讓胡惟庸自己折騰,之後在給你立下一個罪名,以服眾口。
據說,劉伯溫最後一次重病臥床不起,胡惟庸前去看望過,並給了其一壺藥,劉伯溫喝完之後病情加重,不久就離世了,所以有人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但是我認為胡惟庸去看望劉伯溫是有一些看其笑話的意思,自己大權在握,而你卻即將病死,有一些小人得志的意思。而沒有必要對一個將死之人下毒手,落人口舌,所以我認為胡惟庸毒死劉伯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三、朱元璋受命殺死
我認為這個更不太可能,這種說法無外乎是說劉伯溫功高震主,朱元璋忌憚他,於是派人殺害了他。我認為劉伯溫雖然功勞很高,但是卻並沒有震主,劉伯溫的地位都是朱元璋親手給了,一句話就可以收回,想到劉伯溫還得仰仗著自己,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沒有必要殺害劉伯溫。
劉伯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可見其是多麼的自信。劉伯溫是一個我十分喜歡的人物,其博覽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爭權奪勢,做人有底線,為人有方法,才華與勇氣並存,以一己之力抗衡整個淮西勳貴,很值得敬仰。
-
11 # 史娛善終
神機妙算劉伯溫,在民間眼中,劉伯溫和諸葛亮是一個級別的。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有記載,有一次劉伯溫病重,他的仇敵胡惟庸來送藥,劉伯溫知道胡惟庸送來得藥肯定是毒藥,但胡惟庸是宰相,劉伯溫只能吃了。然後就死了。臨死的時候還想讓朱元璋把胡惟庸派來送藥的人打發走,朱元璋沒同意。胡惟庸自知在劫難逃,果不其然劉伯溫中毒而死。
殺死劉伯溫的是兩個人,胡惟庸和劉伯溫。我們先看胡惟庸,大家都知道胡惟庸一向驕橫跋扈,獨斷專行,而劉伯溫當時的官職是御史,而御史的職責就是諫言,毫無疑問,胡惟庸肯定是被參過的。劉伯溫自然就被胡惟庸盯上了,胡惟庸殺死劉伯溫也就不奇怪了。
在看朱元璋。我們也知道,朱元璋為了廢除宰相其實是故意嬌縱胡惟庸,讓胡惟庸覺得自己特牛。而劉伯溫只是朱元璋的犧牲品,殺了開國元勳,胡惟庸更加的目中無人。當朱元璋反攻的時候,殺害開國元勳是最有力的一項罪名。
智慧如劉伯溫,還是被人當成了棋子。
回覆列表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傳奇人物,是大明朝得以建立的功臣,雖然神機妙算,但終究難逃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一、劉伯溫神機妙算,本領太大元朝的時候,劉伯溫只是一個不得意的小官。由於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官場多是充當配角,很少擔任一把手,最後一怒之下辭官回鄉,此時的劉伯溫已經47歲,人到中年了。
不過,劉伯溫確實有本事,記憶力超群,看書過目不忘。有一次,劉伯溫去書肆看書,店主看劉伯溫氣質非凡,談吐文雅,於是想把書免費送給劉伯溫,劉伯溫稱謝後,說自己已經背下書中內容,說完便背誦給店主聽,店主驚歎劉伯溫為天人。
劉伯溫從小的志向便是當"帝王師",雖然在元朝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卻有幸遇到了朱元璋。兩人見面的時候,劉伯溫已經49歲了,而朱元璋那個時候也才是韓林兒手下的一個小小的指揮官,但是劉伯溫認定朱元璋可成大事,十分尊重朱元璋,並提出"時務十八策"。
朱元璋要飯的出身,對於卜卦之類的事情深信不疑,而劉伯溫恰恰又擅長這個,而且還說朱元璋有真命天子之相。輔佐朱元璋的時候,幾乎百戰百勝。
比如,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時,劉伯溫一直與朱元璋同坐一船,戰鬥中,劉伯溫忽然拉著朱元璋跳到了另一條戰船上,腳步還未站穩,剛才朱元璋所乘坐的船便被陳友諒的炮火擊中。
再比如,朱元璋曾經撤銷李善長的宰相,想提拔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當宰相,都被劉伯溫一一否決,並提出理由。朱元璋不聽,後來證明這三個人確實不適合當宰相,朱元璋認為自己看人的眼光不如劉伯溫,因此更加猜忌他。
二、朱元璋起身草莽,性格多疑縱觀歷史,出身貴族的皇帝,一般心胸較為寬廣,君臣之間關係相對和睦,但是起身草莽的皇帝,一般不夠自信,性格多疑猜忌,比如李世民出身貴族,自信大氣,君臣和睦,而劉邦和朱元璋則大殺功臣。
劉伯溫如此有本事,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恐懼。劉伯溫料事如神,看人準確,如果再手握實權,一旦對朱元璋不滿,那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所以,劉伯溫雖然功勞很大,但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只是讓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只給了劉伯溫議政的權力,而不是執政的權力,反而讓各方面都不如劉伯溫的李善長擔任宰相。
朱元璋選相諮詢劉伯溫意見這件事,更是讓朱元璋感覺到劉伯溫的恐怖,劉伯溫看事情太透徹和深刻了,這對於猜疑成性的朱元璋來說不是件好事,對於性格耿直的劉伯溫來說也是個災難。
三、胡惟庸小人之心,構陷劉伯溫劉伯溫自然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於是早在1371年便辭職回鄉,耕種讀書,飲酒下棋,日子倒也過得快活。然而,朱元璋不放心,被劉伯溫說過不能當宰相的胡惟庸也不放心,必要置劉伯溫於死地。
這一年,胡惟庸造謠,說是劉伯溫在住所附近的淡洋一帶發現有"王氣",想在此地修建墓地,以便將來後代能當上皇帝。這是朱元璋的痛點,傳說當年朱元璋曾經"斬斷"了所有地區的龍脈,防止有人篡奪朱家江山,卻獨獨漏掉了長白山,所以才有了後來清兵入關。
朱元璋一怒之下,革去劉伯溫的俸祿,惶恐不安的劉伯溫來到南京謝罪,但是朱元璋一直拖了三年不見劉伯溫。劉伯溫已是風燭殘年,面對猜疑他的皇帝朱元璋和一心想害死他的宰相胡惟庸,劉伯溫非常無奈。
1375年,劉伯溫感覺大限將至,再次上書朱元璋請求返回家鄉,朱元璋批准。回家不久,劉伯溫便去世。回鄉之前,胡惟庸曾經派御醫檢視劉伯溫病情,並安排湯藥,這其中到底是湯藥還是毒藥,引起後人無限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