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使用者7683406466421
狗屁,什麼一代名將?晚清時候和洋人打每仗必輸,只有和太平天國打算是打勝了,還不是他李鴻章,而是曾國藩他們打的。
-
3 # 雲頂記
還名相?因賣國而出名吧?哈哈,誰提的這問題啊?李鴻章國賊爾,無骨氣亦無本事,凡所為皆為小聰明久則必敗,為末世之庸才,亂世之奴才,糊塗、迂腐、軟蛋政客。
至於簽訂《中俄密約》和簽訂《馬關條約》、《中法條約》一樣,是軟骨病又發作了,無論打過打不過,見了洋人就想著要下跪,出賣中華核心利益和從長遠利益換取屈辱苟安一時。就如同左宗棠先生所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此等賣國賊、奴才、庸才、蠢才,提他做甚?她)
-
4 # 我有我的歷史觀
《中俄密約》——這個目的不可公開示人的“密——約”,差點讓中國掉入了一個“大坑”!!
三國干涉還遼1840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清廷派李鴻章為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其中“割地”一款為: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鴉片戰爭”以來,俄羅斯帝國由於對遠東地區有領土需求,先後佔領原屬清朝的外東北,奪得庫頁島,更興建西北利亞鐵路。這一系列行動就是為日後向遠東擴張打通運輸線、補給線。俄方認為日本割據中國遼東半島阻擋了他的擴張勢頭。
而德、法兩國也想染指東亞。於是三國結成聯盟,強烈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遼東半島,甚至以戰爭相威脅。
日本迫於壓力,歸還了遼東半島。但要求中國另補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款。史稱“贖遼費”。
沙俄向中國勒索由於遼東得以歸還,贏得了清政府的好感。於是清廷對俄產生了極大的幻想,主張“一心一意聯絡俄人”,用以牽制日本和其它列強。
沙俄帝國就坡下驢,以“還遼有功”為藉口,尋找機會向清政府勒索“報酬”。
《中俄密約》的簽訂過程當時,沙俄正在著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此鐵路的軍事目的更值得關注。透過它,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控制中國東北,進一步向中國擴張。
為此,沙俄多次向清廷提出“借地築路”。並大造輿論說是“為了加強中俄邦交,是雙方通商調兵之便,並有利於防禦日本等”。
對於這一無理要求,清廷怕其它列強也會效仿,便以“將自行建造”為託詞,進行敷衍。直至1896年3月,這一交涉仍未得到解決。
1896年4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沙俄正想利用加冕事宜的機會談判“借地築路”,便指名道姓只見李鴻章。並不遠萬里趕到蘇伊士運河迎接。
到達彼得堡,沙皇親自出面迎接,給予隆重的接待。3月21日,俄外交大臣和財務大臣與李鴻章秘密談判。沙俄兩大臣極力威逼利誘,胡說該鐵路透過中國境內,對中國大有好處。
沙皇也欺騙李鴻章說:“將來英日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又說“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
同時,沙俄又施展其慣用的骯髒手法,許諾李鴻章300萬盧布的重金。4月22日,中俄《禦敵互助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談妥達成。
中俄密約的內容共六款,其主要內容是:①日本若侵佔俄國遠東或中朝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②締約國一方未徵得另一方同意,不得與敵方簽訂和約;③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對俄國軍艦開放。④為使俄國便於把軍隊運輸到被威脅地區,中國允許俄國透過黑、吉兩省建造一條鐵路以達“海參威”。⑤無論戰時還是平時,俄國均可在該鐵路運送軍隊及軍需物品。
8月初二,沙俄又強迫清廷訂立了《合辦東省鐵路合同章程》。名為中俄合辦,實際是由俄國大權獨攬的“中國東省鐵路公司”。
“中俄密約”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坑”。表面上看,“密約”是中俄共同防禦日本的軍事同盟條約,實際上是俄國以“共同防日”為幌子,透過修築鐵路,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中華東北地區,使這些地區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正如俄財務大臣所言:“這條鐵路可使俄國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送達海參威或集中於滿州、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
李鴻章在大肆出賣中國權益後,還恬不知恥地吹噓《中俄密約》:“可保中國”二十年”,並極力鼓吹“聯俄製日”。
中俄密約的破產1903年,一位有著良知的愛國記者沈藎得知中俄兩國將簽訂一份密約,中國將把東三省及內蒙古的鐵路稅權及其它主權“送予俄國”。於是,他趕在簽約之前,將打探到的密約草稿立刻寄往天津英文《新聞報》。
密約提前在報上發表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國民強烈抗議這份見不得人的密約。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慈禧和清廷顏面丟盡,下令殘忍絞殺了沈藎。沈犧牲時年僅31歲。
毛澤東高瞻遠矚,拒絕了“長波電臺”。無獨有偶。1958年,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毛澤東幾次要求赫魯曉夫解釋什麼叫“聯合艦隊”。赫魯曉夫吞吞吐吐,無法回答。毛澤東一口回絕了他:“中國還是一個主權國家嗎”?
-
5 # 墨雲說歷史
李鴻章師從曾國藩,而李鴻章則吸收曾國潘和洋人軍隊共同的優點,建立淮軍,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北洋海軍就是他的傑作。淮軍從最初的9000人,短短三年發展到近十萬之眾,還和洋人一起組建了洋槍隊。足見李鴻章在軍事內政外交上的造詣。能力越大造成的損失也越大,為後來喪權辱國埋下了伏筆。
1895年的甲午之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已經沒有能力在對抗日軍的進攻,尋求外援,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聯俄防日,相互牽制。對大清王朝是個不錯的選擇了。俄國也怕日軍繼續進犯對他在東北地區的特權不利,所以在進一步取得東北地區鐵路運輸特權後同意簽訂中俄密約,順便趁火打劫一番,這是啥俄的慣用伎倆,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沙俄逼迫清簽訂璦琿條約,不費一槍一彈吞併北方60萬平方公里土地。當時列強南北夾擊,內憂外患,清政府已經沒有退路了。這也是國內投降派擼取自身利益的一個好藉口。
二十多年後沙俄又故伎重演,這份密約是俄方起草好之後通知清政府簽訂的,而大臣李鴻章內容都沒仔細看就甩給光緒皇帝並且催促同意簽約,是不是其中還有什麼貓膩呢?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深諳權謀的套路。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屈膝投降!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國賊,他在任期間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總共30多條,我想賣國這個行當除了他也沒誰了,尤其以馬關條約對華侵害最為嚴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賠款2億兩白銀。伊藤博文誇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人”其實是個大笑話,不知道這兩億兩白銀他收了多少回扣,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已經曝光的中俄密約中可知李鴻章收受回扣300萬盧布的回扣。其賣國求榮之心可見一斑……
-
6 # V小曾
中俄密約》的騙局
在李鴻章簽署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裡,有一份代表清廷跟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當時極為保密。清廷的目的,無非是想與俄國建立防禦同盟,但沙俄開出條件:你得讓我在東北修建鐵路。鐵路一旦修到了海參葳,無疑大大增強俄國在遠東的實力。
《中俄密約》的真正內容,在簽訂後的幾十年中一直是個謎,輿論沸沸揚揚,各國間諜無孔不入想得到情報,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甚至刊出偽造的版本,清廷則因為這份說不清的密約承受了巨大壓力……其真實情況直到清王朝和沙皇俄國政府都被推翻後,兩國政府從前朝檔案卷宗裡發現了真正的《密約》原件,將之公佈於眾,事情才大白於天下。
197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了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伯爵回憶錄,維特是當年李鴻章的談判對手,也是簽訂密約的主要當事人之一。這些知情人在世時不便發表的真相一旦公佈,人們這才知道,原來當年李鴻章被騙了。
照維特回憶錄裡的描述,沙皇俄國提交給李鴻章簽署的密約是被暗中調了包的,中國方面完全矇在鼓裡:
……他(主持簽字儀式的外交大臣洛巴諾夫)看了看錶,那時是12點一刻。他輕敲了幾下,招呼侍役,然後轉向會場道:“時間已經過正午了,我們去吃午餐吧,然後我們再在協定上簽字。”
我們於是都去進午餐。只有兩個秘書在我們進午餐的時候,又將檔案謄錄了一遍,並作了必要的改正。午餐前已經傳閱過的兩份檔案,被悄悄地用兩份新的抄本換掉了。在這兩份新的抄本上,正式由一方李鴻章、另一方洛巴諾夫和我簽了字。
維特還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談判對手:“李鴻章是十分率直而且認真的”、“以李鴻章的智力和常識來判斷,他要算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個”。他同時承認,“那時登位不久的尼古拉皇帝,正急欲在遠東擴張俄國的勢力……被一種奪取遠東土地的貪慾迷住了心竅”,“是我們自己違反了協定,才造成今日遠東的局面。這是一件背信和昏聵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事”。
李鴻章萬沒想到自己的談判對手是這樣一群背信棄義的虎狼之輩,歐美之行回到天津時,他還以為做了一件好事。他對來訪的黃遵憲不無得意地說:“ (此約可保)20年無事,總可得也!”但事實上,不要說20年,連兩年的無事也沒有保住。
-
7 # 許仙視角
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史上有種說法李與俄簽約是為了收受俄華人的300萬盧布以中飽私囊,為一已之利貪汙受賄。雖史學界對此事看法不一,但俄國政府確確實實設立了一個價值300萬盧布的“交涉特殊用項基金”的專用帳戶,而這筆錢一直存放在華俄道勝銀行的帳戶上,並直接由沙俄財政部總務廳管理並支配使用,但是到後來被沙俄政府挪用130萬盧布以作他用,僅有170萬盧布作為清政府從合資鐵路公司中獲得的津貼費用而支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李鴻章在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中受賄300萬盧布,所以李與俄簽約是為了得到300萬盧布的好處費根本不成立。
在當時中國國力空虛,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作為一代名相的李鴻章也絕對不會去做這樣的事,但李鴻章在與俄華人打交道低估了這個對手卻是事實。
《中俄密約》簽訂以後,李鴻章認為把俄華人暫時擺平了,不會生出事端了,甚至向人誇口《中俄密約》至少可保中國二十年太平,但他想錯了,也太小看沙俄政府了。《中俄密約》後,沙俄政府認為清政府軟弱可欺,便得寸進尺,以《中俄密約》為基礎,陸續炮製出《華俄銀行條約》,《華俄道勝銀行契約》等一系例不平等條約。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把中國東三省變成俄國沙皇的勢力範圍,而在1900年庚子事變時,沙俄政府又直接撕毀條約,直接參與到瓜分中國的戰爭中來了。
綜觀上述,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更多原因還是出於一種無奈,因為在國際上要有話語權,實力才是最重要的,落後就要捱打,這才是永恆的真理。
-
8 # 陳悅漫步海邊
首先糾正一下,《中俄密約》並不存在李鴻章擅自簽訂的事情,這個條約是由清王朝中央批准簽署的。
其次,所謂的《中俄密約》,從本質來說,實際上是中俄針對日本的軍事同盟條約,是中俄兩國簽署的以防備日本為目的的條約。
1895年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後,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清王朝高層政治家對日本既怕又恨,而俄羅斯恰在此時開始在中俄的外交上發力。
儘管俄羅斯的本意是為了確保和攫取更多的遠東利益,但是在表象上,俄國幫助達成了索回日本甲午戰爭強佔的中國遼東半島,使得清王朝對俄國感恩戴德。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896年李鴻章被派出使俄國,參加慶祝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禮的活動,也就是在此期間,中、俄雙方就如何防範日本在東亞的進一步擴張進行了磋商,簽訂了共同防禦日本的秘密軍事條約。後來被稱為“中俄密約”。
其約文的內容如下:
第一款日本國如侵佔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北韓土地,即牽礙此約,應立即照約辦理。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第二款 中、俄兩國既經協力禦敵,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第三款 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船駛入,如有所需,地方官應盡力幫助。第四款 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藉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第五款 俄國於第一款禦敵時,可用第四款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轉運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第六款 此約由第四款合同批准舉行之日算起照辦,以十五年為限,屆期六個月以前,由兩國再行商辦展限。按照其內容可以看到,第一、二、三款完全是針對日本的中俄軍事同盟條約,約定一旦未來發生日本在遠東擴張時,中俄兩國軍事上進行攻守相助。
這一條約在後世受到詬病的,主要是第四款,即中國允許俄羅斯將西伯利亞鐵路修入中國東北。但是從條約簽訂的1896年時的政治背景來說,清王朝實際上是具有藉此換取俄國對中國的東北國防的保證的寓意。
可以說,中俄共同防備日本的條約,是當時清王朝高層“聯俄製日”的普遍認識,並不是李鴻章的一己之見。
不過,在隨後執行過程中,中方發現自己其實是前門拒狼後門進虎,俄羅斯也並非是善類,藉著貌似援助中國的條約,俄國不斷在中國東北蠶食、強佔利益,清王朝“聯俄製日”的夢想落空,到了後來1904年日俄戰爭時,清王朝對俄國已是切齒痛恨。對於此,李鴻章在晚年總結甲午後試圖依賴俄國的外交戰略時,曾追悔莫及,有“老來失計親豺虎”的感慨。
-
9 # 笑著看西方
李鴻章完全可以拒籤,也可以撕毀,清朝對中國是最大敗筆。李鴻章更是叛徒內奸,賣國賊。一個與外國簽署賣國條約的人,在外國如果與他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那麼這個人就是叛徒,賣國賊,他出賣了國家和人民。現在有人還為李鴻章辯解,這可真是中國的又一恥辱。這些人是愛國嗎,李鴻章愛國嗎?他是賣國賊,與秦檜同類,應該永遠跪下。
-
10 # 顧氏造船廠廠長
謝謝邀請!什麼叫“擅自簽署”,老李有能力自己簽署麼?不管是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是老李去談的不假,但他談好後哪一次是自己擅自把名字簽了然後蓋上自己的私印的?就算敢這麼做洋人認麼?哪一次不是朝廷軍機內閣討論後讓皇帝用印下旨告訴老李這些條件我們都認了,你可以簽了。在這個時候那些“愛國大臣”在哪裡?到條約簽完,仗不打了,自己性命無憂了,然後再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嘴臉大罵老李是賣國賊。這群人是真的“愛國”麼?不過是一幫藉著“愛國”的名義給自己撈名聲的小丑罷了。老李好歹是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而這些人除了能罵人外,還剩下什麼了?
-
11 # 使用者7683406466421
狗屁,什麼一代名將?晚清時候和洋人打每仗必輸,只有和太平天國打算是打勝了,還不是他李鴻章,而是曾國藩他們打的。
-
12 # 雲頂記
還名相?因賣國而出名吧?哈哈,誰提的這問題啊?李鴻章國賊爾,無骨氣亦無本事,凡所為皆為小聰明久則必敗,為末世之庸才,亂世之奴才,糊塗、迂腐、軟蛋政客。
至於簽訂《中俄密約》和簽訂《馬關條約》、《中法條約》一樣,是軟骨病又發作了,無論打過打不過,見了洋人就想著要下跪,出賣中華核心利益和從長遠利益換取屈辱苟安一時。就如同左宗棠先生所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此等賣國賊、奴才、庸才、蠢才,提他做甚?她)
-
13 # 我有我的歷史觀
《中俄密約》——這個目的不可公開示人的“密——約”,差點讓中國掉入了一個“大坑”!!
三國干涉還遼1840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清廷派李鴻章為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其中“割地”一款為: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鴉片戰爭”以來,俄羅斯帝國由於對遠東地區有領土需求,先後佔領原屬清朝的外東北,奪得庫頁島,更興建西北利亞鐵路。這一系列行動就是為日後向遠東擴張打通運輸線、補給線。俄方認為日本割據中國遼東半島阻擋了他的擴張勢頭。
而德、法兩國也想染指東亞。於是三國結成聯盟,強烈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遼東半島,甚至以戰爭相威脅。
日本迫於壓力,歸還了遼東半島。但要求中國另補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款。史稱“贖遼費”。
沙俄向中國勒索由於遼東得以歸還,贏得了清政府的好感。於是清廷對俄產生了極大的幻想,主張“一心一意聯絡俄人”,用以牽制日本和其它列強。
沙俄帝國就坡下驢,以“還遼有功”為藉口,尋找機會向清政府勒索“報酬”。
《中俄密約》的簽訂過程當時,沙俄正在著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此鐵路的軍事目的更值得關注。透過它,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控制中國東北,進一步向中國擴張。
為此,沙俄多次向清廷提出“借地築路”。並大造輿論說是“為了加強中俄邦交,是雙方通商調兵之便,並有利於防禦日本等”。
對於這一無理要求,清廷怕其它列強也會效仿,便以“將自行建造”為託詞,進行敷衍。直至1896年3月,這一交涉仍未得到解決。
1896年4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沙俄正想利用加冕事宜的機會談判“借地築路”,便指名道姓只見李鴻章。並不遠萬里趕到蘇伊士運河迎接。
到達彼得堡,沙皇親自出面迎接,給予隆重的接待。3月21日,俄外交大臣和財務大臣與李鴻章秘密談判。沙俄兩大臣極力威逼利誘,胡說該鐵路透過中國境內,對中國大有好處。
沙皇也欺騙李鴻章說:“將來英日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又說“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
同時,沙俄又施展其慣用的骯髒手法,許諾李鴻章300萬盧布的重金。4月22日,中俄《禦敵互助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談妥達成。
中俄密約的內容共六款,其主要內容是:①日本若侵佔俄國遠東或中朝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②締約國一方未徵得另一方同意,不得與敵方簽訂和約;③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對俄國軍艦開放。④為使俄國便於把軍隊運輸到被威脅地區,中國允許俄國透過黑、吉兩省建造一條鐵路以達“海參威”。⑤無論戰時還是平時,俄國均可在該鐵路運送軍隊及軍需物品。
8月初二,沙俄又強迫清廷訂立了《合辦東省鐵路合同章程》。名為中俄合辦,實際是由俄國大權獨攬的“中國東省鐵路公司”。
“中俄密約”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坑”。表面上看,“密約”是中俄共同防禦日本的軍事同盟條約,實際上是俄國以“共同防日”為幌子,透過修築鐵路,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中華東北地區,使這些地區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正如俄財務大臣所言:“這條鐵路可使俄國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送達海參威或集中於滿州、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
李鴻章在大肆出賣中國權益後,還恬不知恥地吹噓《中俄密約》:“可保中國”二十年”,並極力鼓吹“聯俄製日”。
中俄密約的破產1903年,一位有著良知的愛國記者沈藎得知中俄兩國將簽訂一份密約,中國將把東三省及內蒙古的鐵路稅權及其它主權“送予俄國”。於是,他趕在簽約之前,將打探到的密約草稿立刻寄往天津英文《新聞報》。
密約提前在報上發表後,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國民強烈抗議這份見不得人的密約。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慈禧和清廷顏面丟盡,下令殘忍絞殺了沈藎。沈犧牲時年僅31歲。
毛澤東高瞻遠矚,拒絕了“長波電臺”。無獨有偶。1958年,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毛澤東幾次要求赫魯曉夫解釋什麼叫“聯合艦隊”。赫魯曉夫吞吞吐吐,無法回答。毛澤東一口回絕了他:“中國還是一個主權國家嗎”?
-
14 # 墨雲說歷史
李鴻章師從曾國藩,而李鴻章則吸收曾國潘和洋人軍隊共同的優點,建立淮軍,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北洋海軍就是他的傑作。淮軍從最初的9000人,短短三年發展到近十萬之眾,還和洋人一起組建了洋槍隊。足見李鴻章在軍事內政外交上的造詣。能力越大造成的損失也越大,為後來喪權辱國埋下了伏筆。
1895年的甲午之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已經沒有能力在對抗日軍的進攻,尋求外援,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聯俄防日,相互牽制。對大清王朝是個不錯的選擇了。俄國也怕日軍繼續進犯對他在東北地區的特權不利,所以在進一步取得東北地區鐵路運輸特權後同意簽訂中俄密約,順便趁火打劫一番,這是啥俄的慣用伎倆,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沙俄逼迫清簽訂璦琿條約,不費一槍一彈吞併北方60萬平方公里土地。當時列強南北夾擊,內憂外患,清政府已經沒有退路了。這也是國內投降派擼取自身利益的一個好藉口。
二十多年後沙俄又故伎重演,這份密約是俄方起草好之後通知清政府簽訂的,而大臣李鴻章內容都沒仔細看就甩給光緒皇帝並且催促同意簽約,是不是其中還有什麼貓膩呢?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深諳權謀的套路。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屈膝投降!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國賊,他在任期間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總共30多條,我想賣國這個行當除了他也沒誰了,尤其以馬關條約對華侵害最為嚴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賠款2億兩白銀。伊藤博文誇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人”其實是個大笑話,不知道這兩億兩白銀他收了多少回扣,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已經曝光的中俄密約中可知李鴻章收受回扣300萬盧布的回扣。其賣國求榮之心可見一斑……
-
15 # V小曾
中俄密約》的騙局
在李鴻章簽署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裡,有一份代表清廷跟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當時極為保密。清廷的目的,無非是想與俄國建立防禦同盟,但沙俄開出條件:你得讓我在東北修建鐵路。鐵路一旦修到了海參葳,無疑大大增強俄國在遠東的實力。
《中俄密約》的真正內容,在簽訂後的幾十年中一直是個謎,輿論沸沸揚揚,各國間諜無孔不入想得到情報,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甚至刊出偽造的版本,清廷則因為這份說不清的密約承受了巨大壓力……其真實情況直到清王朝和沙皇俄國政府都被推翻後,兩國政府從前朝檔案卷宗裡發現了真正的《密約》原件,將之公佈於眾,事情才大白於天下。
197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了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伯爵回憶錄,維特是當年李鴻章的談判對手,也是簽訂密約的主要當事人之一。這些知情人在世時不便發表的真相一旦公佈,人們這才知道,原來當年李鴻章被騙了。
照維特回憶錄裡的描述,沙皇俄國提交給李鴻章簽署的密約是被暗中調了包的,中國方面完全矇在鼓裡:
……他(主持簽字儀式的外交大臣洛巴諾夫)看了看錶,那時是12點一刻。他輕敲了幾下,招呼侍役,然後轉向會場道:“時間已經過正午了,我們去吃午餐吧,然後我們再在協定上簽字。”
我們於是都去進午餐。只有兩個秘書在我們進午餐的時候,又將檔案謄錄了一遍,並作了必要的改正。午餐前已經傳閱過的兩份檔案,被悄悄地用兩份新的抄本換掉了。在這兩份新的抄本上,正式由一方李鴻章、另一方洛巴諾夫和我簽了字。
維特還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談判對手:“李鴻章是十分率直而且認真的”、“以李鴻章的智力和常識來判斷,他要算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個”。他同時承認,“那時登位不久的尼古拉皇帝,正急欲在遠東擴張俄國的勢力……被一種奪取遠東土地的貪慾迷住了心竅”,“是我們自己違反了協定,才造成今日遠東的局面。這是一件背信和昏聵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事”。
李鴻章萬沒想到自己的談判對手是這樣一群背信棄義的虎狼之輩,歐美之行回到天津時,他還以為做了一件好事。他對來訪的黃遵憲不無得意地說:“ (此約可保)20年無事,總可得也!”但事實上,不要說20年,連兩年的無事也沒有保住。
-
16 # 許仙視角
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史上有種說法李與俄簽約是為了收受俄華人的300萬盧布以中飽私囊,為一已之利貪汙受賄。雖史學界對此事看法不一,但俄國政府確確實實設立了一個價值300萬盧布的“交涉特殊用項基金”的專用帳戶,而這筆錢一直存放在華俄道勝銀行的帳戶上,並直接由沙俄財政部總務廳管理並支配使用,但是到後來被沙俄政府挪用130萬盧布以作他用,僅有170萬盧布作為清政府從合資鐵路公司中獲得的津貼費用而支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李鴻章在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中受賄300萬盧布,所以李與俄簽約是為了得到300萬盧布的好處費根本不成立。
在當時中國國力空虛,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作為一代名相的李鴻章也絕對不會去做這樣的事,但李鴻章在與俄華人打交道低估了這個對手卻是事實。
《中俄密約》簽訂以後,李鴻章認為把俄華人暫時擺平了,不會生出事端了,甚至向人誇口《中俄密約》至少可保中國二十年太平,但他想錯了,也太小看沙俄政府了。《中俄密約》後,沙俄政府認為清政府軟弱可欺,便得寸進尺,以《中俄密約》為基礎,陸續炮製出《華俄銀行條約》,《華俄道勝銀行契約》等一系例不平等條約。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把中國東三省變成俄國沙皇的勢力範圍,而在1900年庚子事變時,沙俄政府又直接撕毀條約,直接參與到瓜分中國的戰爭中來了。
綜觀上述,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更多原因還是出於一種無奈,因為在國際上要有話語權,實力才是最重要的,落後就要捱打,這才是永恆的真理。
-
17 # 陳悅漫步海邊
首先糾正一下,《中俄密約》並不存在李鴻章擅自簽訂的事情,這個條約是由清王朝中央批准簽署的。
其次,所謂的《中俄密約》,從本質來說,實際上是中俄針對日本的軍事同盟條約,是中俄兩國簽署的以防備日本為目的的條約。
1895年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後,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清王朝高層政治家對日本既怕又恨,而俄羅斯恰在此時開始在中俄的外交上發力。
儘管俄羅斯的本意是為了確保和攫取更多的遠東利益,但是在表象上,俄國幫助達成了索回日本甲午戰爭強佔的中國遼東半島,使得清王朝對俄國感恩戴德。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896年李鴻章被派出使俄國,參加慶祝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禮的活動,也就是在此期間,中、俄雙方就如何防範日本在東亞的進一步擴張進行了磋商,簽訂了共同防禦日本的秘密軍事條約。後來被稱為“中俄密約”。
其約文的內容如下:
第一款日本國如侵佔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北韓土地,即牽礙此約,應立即照約辦理。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第二款 中、俄兩國既經協力禦敵,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第三款 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船駛入,如有所需,地方官應盡力幫助。第四款 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藉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第五款 俄國於第一款禦敵時,可用第四款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轉運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第六款 此約由第四款合同批准舉行之日算起照辦,以十五年為限,屆期六個月以前,由兩國再行商辦展限。按照其內容可以看到,第一、二、三款完全是針對日本的中俄軍事同盟條約,約定一旦未來發生日本在遠東擴張時,中俄兩國軍事上進行攻守相助。
這一條約在後世受到詬病的,主要是第四款,即中國允許俄羅斯將西伯利亞鐵路修入中國東北。但是從條約簽訂的1896年時的政治背景來說,清王朝實際上是具有藉此換取俄國對中國的東北國防的保證的寓意。
可以說,中俄共同防備日本的條約,是當時清王朝高層“聯俄製日”的普遍認識,並不是李鴻章的一己之見。
不過,在隨後執行過程中,中方發現自己其實是前門拒狼後門進虎,俄羅斯也並非是善類,藉著貌似援助中國的條約,俄國不斷在中國東北蠶食、強佔利益,清王朝“聯俄製日”的夢想落空,到了後來1904年日俄戰爭時,清王朝對俄國已是切齒痛恨。對於此,李鴻章在晚年總結甲午後試圖依賴俄國的外交戰略時,曾追悔莫及,有“老來失計親豺虎”的感慨。
-
18 # 笑著看西方
李鴻章完全可以拒籤,也可以撕毀,清朝對中國是最大敗筆。李鴻章更是叛徒內奸,賣國賊。一個與外國簽署賣國條約的人,在外國如果與他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那麼這個人就是叛徒,賣國賊,他出賣了國家和人民。現在有人還為李鴻章辯解,這可真是中國的又一恥辱。這些人是愛國嗎,李鴻章愛國嗎?他是賣國賊,與秦檜同類,應該永遠跪下。
-
19 # 顧氏造船廠廠長
謝謝邀請!什麼叫“擅自簽署”,老李有能力自己簽署麼?不管是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是老李去談的不假,但他談好後哪一次是自己擅自把名字簽了然後蓋上自己的私印的?就算敢這麼做洋人認麼?哪一次不是朝廷軍機內閣討論後讓皇帝用印下旨告訴老李這些條件我們都認了,你可以簽了。在這個時候那些“愛國大臣”在哪裡?到條約簽完,仗不打了,自己性命無憂了,然後再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嘴臉大罵老李是賣國賊。這群人是真的“愛國”麼?不過是一幫藉著“愛國”的名義給自己撈名聲的小丑罷了。老李好歹是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而這些人除了能罵人外,還剩下什麼了?
回覆列表
題主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錯誤,李鴻章沒有擅自簽訂《中俄密約》。
李鴻章不可能私自簽署條約大概因為經手過不少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當做一個賣國賊,有些人更是覺得他做了不少壞事。像《中俄密約》就是一例,網上有些人說這是李鴻章接受了俄華人的賄賂擅自簽署的。
不過實際上儘管李鴻章能力有限,但是要說賣國,他還真沒資格。李鴻章並不是一個大權獨攬的權臣,一份條約的簽署他沒有決定權,最多隻能提一些參考意見而已。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李鴻章也是一個會做官的人,絕對不會貿然把自己放在風口浪尖。
像中日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去馬關談判,他擔心割地賠款會捱罵,每天談判以後必定要電告國內請求指示。直到光緒下旨簽字以後,他才在日本擬定的草案上簽字。
而李鴻章簽署《中俄密約》是在1896年,此時他因為甲午之敗已經卸去了大部分職務,只保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在清政府中已經屬於靠邊站的人物,更加不可能自作主張。
事實上在《中俄密約》上簽字前,李鴻章也是照例把條約全文發回國內,等清廷批准以後才同意簽字,不存在擅自簽署的說法。
另外一份條約不是負責談判的大臣自己簽字就能生效的,必須要得到雙方政府的正式批准、換約以後才能生效還是以《馬關條約》為例,雙方簽署《馬關條約》以後,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就乘坐“八重山”號軍艦抵達廣島晉見明治天皇,經批准以後內閣書記官伊東已代治為全權辦理大臣,前往煙臺準備換約。
而李鴻章回國以後,也是把約本送到總理衙門,總理衙門轉呈光緒,正式批准了條約,讓二品頂藏候選道伍廷芳和三品銜升用道聯芳為欽差換約大臣,前往煙臺和日方代表換約。等到換約結束以後,《馬關條約》才正式生效。
作為反例,1879年崇厚和俄國簽署了《中俄交收伊犁條約》(又稱《里瓦幾亞條約》)以後,因為其內容過於苛刻,清政府拒絕批准。後來曾紀澤二次出使俄國,重新和俄國簽訂了《中俄改訂條約》(又稱《聖彼得堡條約》)。
因此李鴻章即使私自簽署《中俄密約》,如果清政府不願意承認,也不會生效。
實際上當時清政府對於簽署《中俄密約》是非常樂意的一件事,也不需要李鴻章擅作主張。在《馬關條約》簽署以後,俄國為了獨佔中國東北,於是拉攏了法國、德國出面,迫使日本歸還了遼東半島。清政府並沒有意識到俄國的狼子野心,因此對俄國極有好感。不少大臣都主張和俄國聯手,以聯俄製日。
《中俄密約》全稱是《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從表面上看,這是一份俄國和中國聯手共同防禦日本的條約。當然,俄國的主要目的是以此為幌子,在中國東北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透過中國東北的支線鐵路,從而加強對中國東北的滲透。
然而因為被共同防禦日本這個表面目的所吸引,清政府上下對於簽署《中俄密約》都持樂見其成的態度。甚至相當一部分大臣擔心俄國不願意簽署這個條約,主張對俄國讓步。比如像晚清重臣張之洞就建議不妨在西北割讓一些土地給俄國,以換取俄國同意簽署這份條約。
後來對《中俄密約》批評,是在庚子事變時俄國出兵侵略中國東北,野心暴露以後才發生的事情。
所以很明顯,李鴻章簽字只是清政府需要他這麼做而已,把此事歸咎於他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