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45246937

    按我們漢字的釋義,“司”字作“看守,執掌,對某某事負責的人”。比如司機,就是執掌車輛執行的人。以前的司馬,就是執掌馬匹也就是掌握軍權的人。司徒,執掌土地和戶口。司空,執掌工程、禮儀和祭祀。司馬、司徒、司空合稱三司,稱“公”,僅次於“王侯”。從這方面說,“司母戊”解釋不通。但是這並不能讓我們把“司”字改成“後”字,因為人家鼎上清清楚楚就是“司”字。這個字的意思可能是變化了,與我們現在理解的不一樣。

    舉個例子,比如古代文章中寫某人“亡了”,按我們現代漢語的意思,就是某人“死了”。但是我們知道古人的意思是某人“逃走”了,所以我們可以加註釋,“亡”是逃的意思,但是我們不能把古人的文章給改了,你要是把人文章直接改成“某人逃了”,那絕對是霸道不講理。

  • 2 # 食節

    官方共識,就叫後母戍鼎啦!甲骨文裡,後的寫法有就是這樣的!與司字一樣!

    司字放這裡解釋不通!

    那些說司通假祀的,那是想象!甲骨文裡祀字寫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是一開始認錯了,但是因為郭沫若定的,一直都沒改而已!

  • 3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司”釋讀為“後”並非沒有道理。關於鼎上的銘文是“後”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就由當時的學者邵慎之先生提出過。60年代的時候,金祥恆先生也解讀國商代卜辭中有“後”的出現。明明這個銘文看起來像是“司”為什麼還能被釋讀為“後”呢?這是因為在卜辭以及殷商周朝的金文都存在一種正反書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字正書反書都可以,因此對於一些字的解讀不僅僅要從字形上來看,更要從字義以及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與釋讀。

    如果解讀為“後母戊鼎”的話,那麼這四個刻在鼎上的金文含義就可以被解讀為是“為紀念母后戊而鑄造的大鼎”,在一些學者專家看來這個更加符合當時對這些青銅器命名的規則,也就是以名詞性片語來命名,如“毛公鼎”。如果解讀為“司母戊鼎”的話那麼,從很直觀的字面意義上就可以理解,即為“祭祀母親戊”。並不符合古代對青銅重器的命名規則與稱呼習慣。

    當然也有學者對此作出解釋,首先古代文字的長期嬗變中,很多使用方法都會改變,因此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中的正反字的依據從現有來看,都是依據後來的周代的文獻,並不能確實的因此而斷言商代的制度與行文。而“司”字在更多的金文文獻中出現並且解釋的通,因此仍然應當將其作為有“祭祀、年、職司”含義來解讀。

    綜上所述,可見,對於商代金文的釋讀目前並不能完全下定論,有待進一步的文獻資料以及考古研究結果做支撐。因此這次改名也並非是錯的,而是可以被理解為解釋方式的一種。

  • 4 # 無風即風

    專家的意見都還沒統一,我們當然無法得知準確答案。但是,由於隔岸觀火,作為旁觀者,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因此,可以談談看法:

    其實,首先不論,現在已經越來越多殷前的疑似文字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如陶寺遺址的陶壺朱書:

    還有良渚文化莊橋墳遺址的石鉞文

    這些疑似文字儘管還沒有被認定,但是各方基本上樂觀看待,認為在甲骨文前,中國一定有另外的文字存在——也就是說,其實甲骨文之前有文字。

    這種刻在器皿上的文字,實際上就是《周易》中說的“上古結繩而記事,後聖人易之以書契”——所謂契,就是指刀刻的字。而陶文其實就是後來青銅器上的前身。

    也就是“金文”——先秦時,青銅稱“金”。

    必須指出:金文與甲骨文並不是同一個系統,哦~不,應該說,它們實際上是同源的,但是發展階段很可能不是我們過去認為那樣,是一前一後關係,而是可能是同步發展的關係。下舉2例:

    (一)商代青銅器《小子逢卣》

    下為銘文拓片,留意字型。1

    《宰甫卣》

    再來看甲骨文,隨便舉一個:

    任何人用肉眼都能看得出來——兩者的書法風格完全不同。

    前者渾厚剛勁,後者尖細鋒利,兩者不同的書寫載體決定了兩者的字型也會有較大不同。

    答案就是:無論是司母戊鼎還是司母辛方鼎,應該以青銅器上的金文為主要參考物件。

    1、運用典籍來對比,“司”怎麼都是和“後”是一回事——因為《說文解字》明確說“司”就是“後”的反寫。也就是說,只看典籍的解釋,那麼它就只能是“後母戊鼎”,因為“後”才是本字;

    2、如果只看甲骨文的話,那就必然是“司”,因為甲骨文中確實有很多“祀”與“司”通用的情況,也所以,當年郭沫若和羅振玉均釋為“祀(司)”也不奇怪;

    3、但是,要是對比起金文來了,卻又發現金文中“司”通“祀”、或互相借用的情況比較少。

    金文中表示女性多數用“女”+“司”:

    “女”代表母,“司”就是後,也就是王后的意思。

    於是,應該是叫“後母戊鼎”比較合適吧?

    但是,有專家指出這個“㚸”字,其實就是“姒”的前身。

    它的結構是“女”+“厶”部,因此,“女”在此中其實不獨立做字。

    上圖為甲骨文的“㚸”的寫法。下圖為商代青銅器《姒□爵》的寫法:

    不難看出,正確寫法的確應該是“㚸”,而不是分開來。

    因為我們知道甲骨文比較隨意,金文比較正規,考慮到這種情況,怎麼也應該以金文體為準才比較科學。

    在這場爭論中,復旦大學的裘錫圭的《說“㚸”(提綱)》說得最對,正確的叫法應該是“㚸戊鼎”。但如果你硬要說“㚸”也是可以分開的,那就只好叫“後母戊鼎”,就像現在的叫法一樣。

    這種情況國家可能不知道嗎?

    我覺得不太可能,但是,國家博物館可能考慮到了大家叫“母鼎”已經習慣了,所以才沒有接納第三種叫法吧。

  • 5 # 藝能八卦局

    最早給大鼎命名為“司母戊鼎”的,是郭沫若,取的意思是:“司”為祭祀,“母”為“母親”,“戊”為人名,也就是“祭祀母親戊”。

    後來有學者研究後提出,“司”應該是“後”,表示“崇敬”,也就是“偉大的母親戊”的意思。

    之後又有學者舉證,“司”和“後”在古代可能是同一個字,只不過寫法不同。

    於是,後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大鼎更名為“後母戊鼎”,但是大方鼎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時,用的仍是“司母戊鼎”。

  • 6 # You醬

    沒改錯!後與司是一對反字,就和上與下,左與右一樣,僅僅方向不同。

    "司"是管理的意思,引申為官員。那麼,坐在官員對面的,那就是君主了,因此,"後"就是君主的意思。實際上,在夏代君主就被稱作"後"即所謂"夏后氏",後來才逐漸演變為對君主配偶的稱呼。

    這裡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後"字在作為"君主,王后"之意解釋時,它並非簡化字,自古就是這麼寫的;而"後"是"後來,後面"的意思,在推行簡化字的時候,被簡化為"後"了。

    因此,很多人為了追求古風,把"皇后"寫成了"皇後"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 7 # 二欣哥

    先講個例子,建築上的,以前的101圖集(施工標準圖)規定,獨立基礎、基礎筏板中如果鋼筋直徑一樣的:底層中短鋼筋在下面,長在上面,2011年出的01G101圖集則反過來規定:長鋼筋在下面,短鋼筋在上面。

    什麼原因呢?以前的都錯了麼?基礎都是不合格麼?什麼都不是,鋼筋無論在上面還是在下面基礎受力都基本一樣,就是誰說了算的事:以前說了算的下臺了,現在被壓制很多年的上臺了,反正基礎不會裂開,樓也倒不了,誰上臺誰就說了算!

    以前叫司母戊,現在就改成後母戊,反正現在咱說了算!至於中國有史以來是否有把漢字反著寫的,不需要考慮!!

    商朝有沒有把漢字反過來寫的例子?為什麼非叫後母戊?即使是有反過來寫字的例子有什麼證據證明這個字就是反過來的?明明就是司字為什麼不是司?是否需要嚴謹的考察?答案是:沒那個必要!!!

  • 8 # 大刀吧主的水彩小鋪

    司,從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司的本意是用手餵食,所以有司馬等職,這是上古語言就有的,後世又延伸出司機等詞,所以司不一定就是後的同義字或者通假字。

    那麼司母,按照字面的意思應該就是給母親餵飯,說成司母戊,按照現在的理解好像有點不通順,但是不能排除上古時代確實有這個文化,有這個詞。

    還有一個就是語言也有容易產生歧義這個問題,過去的人死了,古書中又沒有記載下來,文化就斷層了,也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所以綜合考慮到這些因素,完全按照字面去讀成司母戊就可以了。

  • 9 # 林屋公子

    沒有錯。其實“司母戊鼎”“後母戊鼎”都可以,甚至這兩個可能根本最早就是一個字。

    我們知道,一二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一般還是說“司母戊鼎”,但是最近十多年官方又提倡“後母戊鼎”說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呢?因為“司”“後”在甲骨文中很像是同一個字的一正一反,而甲骨文的確有正字反寫的情況。所以這兩個字都可能成立。

    再看文義,其實兩個也都通順。司母戊鼎,器主就是司母戊這個人,也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妌。我們另一個熟悉的婦好,則被稱為司母辛。婦和妌,代表的是她們出身氏族。戊和辛,代表的是她們的私名。婦代表的是婦女,母代表的是妻子。

    然後看司,我們知道司有掌握的意思,比如“司機”就是掌控機械的人。那麼司母就是掌控諸母,當然就是王后。而且姒這個字也出於司,而春秋的姒正是諸婦之長的意思。而後當然也可以解釋通,字面意思就是王后。

  • 10 # 東北虎男323

    當然改對了!第一,這本來就是郭沫若和馬屁王李教授的錯誤,郭沫若同志不止司母戊大方鼎問題還在越王勾踐劍等等問題上都出現了不懂裝懂,還用權勢壓人的問題,學術敗類!第二,郭沫若認為是司字主要是因為看起來就是司字並且郭沫若認為司就是祭祀的意思,解釋得通,可是研究證明,商朝文字正反都可,後字也這麼寫,並且祭祀在商朝另外有字表示,不用司字,郭沫若先生完全錯誤!而後字解釋得通並符合當時用法。第三,除了司母戊大方鼎還有同期的司母辛大方鼎,一個商王親媽戊妃(婦姘)一個是功勞巨大父王最愛的辛妃(婦好),

  • 11 # 謀士說

    80後和90後接觸到的歷史書,應該都是“司母戊鼎”,2011年3月中上旬,網上和報上先後報道了“司母戊鼎”將正式更名“後母戊鼎”的訊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實這些都是某些專家搞出來的傑作,比如“秦穆公”也叫“秦繆公”,“齊湣王”也作“齊閔王”,你認為他是錯的嗎?

    “司母戊鼎”最初給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後來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和後是同一個字。古文學家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 稱卜辭用“毓”為“後”,而司讀音不變。“司”的反寫式“後”讀音(si)不變。新鼎名“後母戊”還讀“si”。新鼎名“後母戊”的推出導致的邏輯推論是:卜辭沒有“司(si)”字。

    下圖是考古時從鼎上發現的文字,用肉眼看第一個字,是不是很像“司”字。在商代,與帝王“後”相對為“司”,即兩個字相通。現在的專家說那是“後”字,我們還有什麼話說,人家知識豐富,整天研究這些東西才得出的結論。上次我說“司母戊鼎”有人罵我,沒有文化。他就這麼相信那個專家是對的嗎?

    “司母戊鼎”是11世紀商代後期由商朝王室所鑄,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出土。在當時考古發現,因鼎身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被命名為“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代表,現藏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目前,此鼎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的名稱是“後母戊鼎”,然而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為還是“司母戊鼎”。所以,現在的“後母戊鼎”也有爭議。現在我沒有看新版教材,也沒有看電視,所以不知道新版歷史教材上寫的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目前大部分文字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司母戊”的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所以,採用“後母戊鼎”作為新的名稱。

    在我們80後這一代,接觸的是“司母戊鼎”,其實現在說“司母戊鼎”也沒有錯,畢竟“司”和“母”在當時都是通用的,據說讀法也一樣。而現在的爭論是“司”字的意義沒有“後”字的優越。上次,我在回答一個問題時,用了“司母戊鼎”被人罵作沒有文化。多半是現在的年輕人接觸的新版歷史教材寫的是“後母戊鼎”還是看了新聞報道,所以對我的評價相當的理直氣壯,說我:一看就沒文化,國家都改過來了,明知道錯誤還那麼寫。說實在的你現在說“司母戊鼎”也沒錯,“後母戊鼎”也可以,本來就有爭議。

    某些專家拿著國家津貼,不做點事情,對不起手裡這份工資。他說是“後母戊鼎”就是“後母戊鼎”,我們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還能怎麼樣。其實,我們知道這個鼎出土於商朝,刻在鼎上那幾個字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就可以了,何必那麼較真呢?以前教科書上寫的是“司母戊鼎”為什麼沒人出來說是錯了呢?也沒人罵,郭沫若沒文化啊!現在改過來了,就說我們沒文化,這種優越感,不知道從何而來。

  • 12 # 陳亦知發兒

    個人認為 後母戊的說法是不太容易站得住腳的

    即使你再怎麼尊敬你的母親 你會買一個大鍋 然後寫上偉大的母親嗎?

    鼎在早起歷史上就是一種烹煮用具 後來逐漸演化為祭天 祭祀之類的用途 也相當於權利的一種象徵 天子鑄九鼎 以象徵九州歸己 大概就相當於現代的華表柱 這些

    所以 司這個字用得好 隱含祝壽 慶祝專用意思 也可以理解為 紀念母親專用

  • 13 # 自然居客

    國家博物館把“司母戊鼎”改成“後母戊鼎”,的確是中國考古界的巨大歷史倒退和認識失敗!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說,對於史學界出現的“司後”不分的認識混亂,不僅暴露了物件形文字的誤讀,也暴露了對銘文含義的誤判。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象形文字都有獨立含義,尤其是銘文,代表王權象徵,彼此絕對不能混用!當然現在混用僅僅是學術和認識問題,但是在古代就等同造反,會被殺頭和誅滅九族的…既便“司後”同源,但是後人分成兩個字用,一定是有不同含義…不僅時間(包括輩份)有先後,地位也有高低。比如說,婦好墓同時出土了“司馬”和“後馬”兩個銘文,就是說明司後是絕對不能混用的,各自代表了不同含義…在史記中,司馬指皋陶,後馬指伯益,兩人是父子關係,司馬為前職,後馬為繼職,時間地位關係完全不同,如圖所示:

    注意看,1~12銘文都是司徒/司母/司馬,只有13銘文是後馬(侯馬→夏侯),所以含義應是繼承司馬權力的關係!

    其次,對於尚不瞭解含義或尚有爭議的銘文,暫以“取形為主”,這是考古界的一般慣例。所以郭沫若斷定為“司母戊鼎”比較符合客觀情況,也十分穩妥,當然現在應是“司戊母鼎”更準確。而“後與後”互相混淆,容易出現歧義,如圖所示:

    第三,最重要的問題是,象形文字含義並不同於漢字字義,許慎的《說文解字》僅僅是以小篆為主,並不代表金文和甲骨文字義,因為秦篆到殷墟甲骨文時代已超過一千多年了!從甲骨文演變成秦小篆,已歷三變(甲金鼎),朝代也歷三朝(商周秦),字形字義早已發生了變化,造字本意已實難把握,與其形而上學,主觀臆斷,不如交由考古專家合力解決。

    第四,對於解讀甲骨文和銘文,不應僅僅依據漢字解讀標準,而還應該結合殷墟及三星堆二里頭文物進行會意解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二里頭和三星堆根本就沒有甲骨文和銘文,也就無法進行文字斷代!而C14斷代±誤差50年,幾乎忽略了一代人,不能精準落實在人事物上!所以只能依靠文物本身,尤其是圖騰符號本身進行斷代!

    比如:“司”銘文經過史查和圖騰對比,應指甲骨文“又其”,漢字指啟(棄)!“又"為手形,漢字通“有”,為抱捧之形,如圖所示:

    “口”銘文為鼎形,指二里頭龍紋鼎,金文指其!如圖所示:

    所以“司”即“又其”為“手抱鼎”之義,史查指為商契繼承了二里頭其鼎權力之義,史稱“禹生啟”,俗稱問鼎。漢字通“啟”,字形字義為“取”,如圖所示:

    而“戊”銘文為“戈”形,如所示:

    亞長墓出土了大量青銅戈器,如圖所示:

    而“女(母)”銘文為象形字,但不是許慎講的女人或母親,而是三星堆跪坐面具人(啟王/戴勝王母)形象,母之雙點不是乳頭,而是面具“直目正乘”雙眼,如圖所示:

    所以司→啟,女→面具啟王,戊→商戈。含義→持商戈者受啟王位!史記稱禹生啟禪讓,“司母戊”即銘文殷字!持戈祭祖形,如圖所示:

    同理,甲骨文“商”為銘文“司辛”,司為啟,辛→鉞,司辛為啟鉞→商也!如圖所示:

    史查“司戈者”乃殷侯高祖王亥(契),“司鉞者”乃司馬皋陶及後馬伯益。為什麼會這麼解讀,什麼含義呢?這就是圖騰銘文解讀法,避免了說文解字和C14的誤判。

    根據《史記》記載,“契長佐禹治水有功”,開鑿龍門伊闕和邙山口及三門峽,實現了大禹治水“三川並流”構想,故被舜帝冊封為“又其”(即火政司徒啟,史稱“禹生啟”),受商地(安陽殷墟),死葬殷墟亞長(啟)墓。司母戊鼎在甲骨文中為“貞”字,“卜”為戈形,如圖所示:

    所以甲骨卜辭“貞”是殷侯啟義,即契!與貝殼裂紋毫無關係!所以,司母戊鼎是殷鼎,和司母辛鼎即商鼎,是商契和皋陶伯益之供啟鼎,如圖所示:

    但因“益幹啟位”及“商湯滅夏”,伯益把司母戊鼎移出了婦好墓,轉至武官村掩埋,另鑄司母辛鼎供於婦好墓中,如圖所示:

    那麼禹墓和伯益墓又在哪裡呢?根據金文禹的結構分析,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的“抱龍人”即大禹真身,符合禹字抱蟲含義!史傳為姒,即司龍抱龍之義!此墓即禹抱龍入殮之法,如圖所示:

    大禹墓(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

    司龍即大禹水政共工義!後世訛為司空,《禹王碑》稱“率姒”,而殷墟婦好墓出土“又乙”圓斝及二里崗出土甲骨“又其”卜辭是文物佐證。如圖所示:

    亞長夏啟墓

    根據專家對亞長墓主人骨骸分析,此人死因是受七處刀傷而亡(殘缺右臂),也就是屬於非正常性死亡!考古人員透過對亞長屍骨進行了鍶和氧同位素分析,發現亞長並非來自安陽本地,而來自某個沿海地區。

    亞長屍骨鍶同位素分析表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裡、臉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稱之為俯身葬。對此有兩種看法,一個是兇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風俗表徵;一個是王權象徵之葬,比如“持權杖+俯身葬。而亞長墓出土的“亞長”之長銘文,經觀察為“持杖之戴羽酋長”形象,與同墓出土的青銅手器(義肢)及金沙遺址出土的“魚鳧王”黃金權杖發生“撞臉”,如圖所示:

    並且青銅手銘文“玄鳥”正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玄鳥”形象,與甲骨文“高祖王亥(鳧)”及“魚鳧”也是一義,即玄鳥→王亥(鳧)→魚鳧→啟→契,符合易水三戈銘文“祖父啟”會意,如圖所示:

    殷即祖父啟(契)

    當然,更加有力的佐證是發現了夏啟銘文,根據亞長墓出土的“十字+網+手”符號,會意為“子抱龍",銘文為“子又其",鼎文司其!後經周鼎文演變為小篆啟,公式為:“啟=子+手+蟲=日又其/司其”,簡寫為“啟=司其”,如圖所示:

    而十字“亞”銘文,甲骨文為子形,是商族太陽玄鳥符號化身,只不過甲骨文劃成十,誤判為亞!

    那麼問題來了,根據《竹書》所載“益幹啟位,啟殺之”,說明啟不應該是被人所殺,反倒是殺伯益之人,那麼為什麼銘文解讀和考古證明啟是被人所殺?兩者到底誰是真相?…翻開另一本史書《山海經》也有殺王記載,即《大荒東經》“有易殺王亥”事件分析發現,王亥因“僕牛”被有易(湯氏)所殺…而在亞長墓和婦好墓出土大量僕牛文物,說明亞長就是王亥!如圖所示:

    那麼亞長是不是商契本人呢?亞字銘文和玉石僕牛刻有“司辛”銘文,證明亞長的確是高辛氏帝嚳後人契。所以,“司”指“又其”啟義,代表商契,而“後”為夏後啟之義,指契(啟)繼承人,所以“司後”不能同時使用,婦好墓司馬及後馬(癸)銘文可以佐證,而許慎《說文解字》只能解讀小篆範字,卻解不了金文和甲骨文,因為金文和甲骨文是對夏商周氏族圖騰的描摹,核心造字只有三個來源:夏龍,商鳥,虞虎。

    ①夏龍(姒)圖騰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西羌即廣漢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頭禹城!我透過銘文解讀,認定二里頭是大禹墓,但專家何駑教授認為二里頭抱龍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為墓主人隨葬品很少,死亡時,懷中僅抱“綠松石龍形器",頭戴三皇羽冠,腰繫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頸戴蚌殼項鍊…此種形式與史傳“禹貢”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聖浮圖”入葬法!如圖所示:

    當然,更形象的“禹生啟”銘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婦好”銘文了,此銘文即是夏龍/商鳥/虞虎的三大氏族圖騰的結合,史記“少昊孺顓頊”結盟事件!如圖所示:

    其次,此墓同時也出土大量蚌殼和海貝,證明了當時氣候的溼潤特徵,符合大禹治水“當堯之時,洪水滔天(尚書)”及“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遂公盨)”記載。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起壬子終壬戍”即大禹創造十二月曆(俗稱夏曆/蜀歷)!而綠松石龍正是夏至日(陽曆6月22日)青龍星宿圖,也就是甲骨文姒!如圖所示:

    甲骨文“姒″,如圖所示:

    而且姒龍(夏器)與同墓出土的牛銅牌飾(春至牌)及蠶蛾銅牌飾(秋分牌)及銅鈴,組成夏禹令,俗稱伏羲三皇牌,是大禹與商契聯合治水時,根據少昊顓頊北斗十月曆(顓頊歷)而制定的十二月曆法,今天叫農曆,古稱夏曆/黃帝歷(老黃曆),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以區分四季變化對水和溫度的影響。如圖所示:

    而且,透過綠松石龍進行圖騰追蹤,在濮陽西水坡尋找到了夏代早期鯀墟羽城→顓頊帝丘,發現了蚌殼龍虎圖騰,證明史傳“鯀生禹,禹復生啟”客觀存在,而濮陽西水坡即是華夏氏族的龍虎文化起源地…如圖所示:

    根據《山海經》《竹書紀年》《史記》記載,約公元前1700年~1670年左右,鯀禹與契益聯合開鑿龍門伊闕,營建二里頭夏邑;又開邙山口導洛入黃,營建二里崗商邑,商契開鑿砥柱山洩洪成功,出現三川並流盛況,偃師民間稱:魚躍龍門一門峽(伊闕) ,水漫金山二門峽(邙山口),愚公移山三門峽(砥柱山),故有“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民間口頭和《山海經》記載…如圖所示:

    根據對二里頭3號宮殿墓主人C14分析,死者年齡為36~40歲之間,根據史記及民間傳說分析,應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並負鯀罪,積勞成疾,早逝於二裡頭…禹王碑稱“楚崇率姒,裹聖浮屠,葬於稽堂”,如圖所示:

    當然,對於此墓情況,專家何駑認為是“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伶官墓”,他不認可抱龍圖騰即是禹貢真跡,這是漢史專家被許慎所迷的通病,不相信圖騰紀年法所致…其實用禹式“抱蟲”法與“二里頭抱龍人”一對比就行了…大禹死後把禹權力“綠松石龍”傳給商契了。如圖所示:

    ②商鳥(子)圖騰

    當然禹生啟的爭議,必須經過圖騰會意解讀才行,找到甲骨文禹字即“又乙”,公式為“禹=又+乙”。如圖所示:

    那麼,禹生啟符號出現在二里崗及安陽殷墟亞長墓中,是否說明,二里頭與二里崗及安陽殷墟之間存在王權傳承關係?…包括歷代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及“龍的傳人”之起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啟就不是大禹兒子了,而是禹兄弟契(族兄弟)了,如圖所示:

    根據《史記殷本紀》及《竹書紀年》記載,約公元前1650年左右,商契伯益繼承大禹遺志開鑿三門峽砥柱山洩洪成功(昭明居砥石),實現了大禹伊洛濟三川並流入荷澤構想,故受堯舜二帝冊封火政司徒啟,鑄司母戊啟鼎並營建婦好啟祠,史稱禹生啟,竹書紀年稱為帝洩元年。至湯止,共形成八大治水工地(鄭州/偃師/新鄭望京樓/焦作府城/輝縣孟莊/桓曲/夏縣東下馮/洹北商城)…即“契至湯八遷”,時間為公元前1650~1600年間,如圖所示:

    結論:

    ①夏禹→抱龍人→又其→姒。(文物為:二里頭網紋鼎/二里崗甲骨卜辭/安陽殷墟圓斝),如圖所示:

    ②商契→子抱龍→子又其→司其→夏啟。(文物為:殷墟司母戊鼎)如圖所示:

    證明良渚是虞人之祖地,三星堆是虞人之歸宿,良渚不僅影響了二里頭,也影響了三星堆和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石峁皇城臺即是商湯滅夏的器物坑和虞舜抗湯城堡,金沙是秦王滅殷(古蜀)遺址…

    婦好銘文爭議

    一,郭老依據《說文解字》判斷,婦好是商王武丁妻子婦好,但是甲骨文自殷商時代至漢代起碼有1000多年的時間,中間經歷有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秦滅六國等事件,文字也有金文→鼎文→篆文等變化,漢字字形和甲骨文的會意可能早已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南轅北轍,豈能正確解釋甲骨文?女銘文未必是女人,婦好冥未必是婦好分娩…

    二,婦好銘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順序是“帚子女/帚女子”,不是婦好,因為帚和女是分開的,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字,不能強拉硬套成婦!郭老是“拉郎配”,必須改正過來 !

    三,必須用銘文對比三星堆文物來解釋婦好銘文問題!比如:

    ①“帚”銘文外形酷似一棵樹,對比三星堆文物, 應該是青銅神樹象徵,如圖所示:

    含義為《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細觀察青銅樹,龍枝代表禹圖騰,鳥代表商契圖騰,說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顓頊兩大氏族結盟象徵,此帚木含義是九司輪流值班作啟王之義,即史稱的禪讓制,俗稱華表,如圖所示:

    ②而婦好銘文中的女字,許慎說是女人,兩點為乳,但經過三星堆文物對比,“女”銘文的外形更象是一個跪坐的面具人形象;“母”銘文應是龍虎面具本身!母字雙點並不是女人雙乳,而是縱目面具“直目正乘”之雙眼…如圖所示:

    婦好銘文中也發現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說明銘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間的確存在某種關聯,如圖所示:

    不過,僅僅因為許慎主觀會意也不客觀,應自周鼎文代替甲骨文之後,王權(女)就變成了王姓(姬)山海經叫“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史記叫顓頊帝嚳,三星堆就是龍虎面具,而許慎誤以為西王母是女人,男王變女妃了!如圖所示:

    而郭老自然也認同了許慎觀點,把婦好當成女人了,而婦好女人的另一個佐證是“婦好冥”甲骨卜辭,如圖所示:

    婦好冥卜辭

    甲骨文“冥”

    郭老認為“冥”字為雙手扒開女陰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圖所示:

    孕為含子,娩為出子,而冥中並無子,何來分娩?當然,仔細觀察“冥”字,也可以理解為“雙手抱日”之祭祀狀,而“日”推為少昊太陽圖騰象徵!所以冥應是祭祀少昊的宗廟之義!

    為什麼甲骨文“子”頭上有“三條線”?與金文“子”不一樣?再觀察一下如下兩枚“婦好銘文”:

    為什麼兩枚“婦好銘文”中都沒有“子”銘文?僅有一隻玄鳥,為什麼?是不是玄鳥就是子呢?從目前出土的青銅樹分析,樹枝上應站九鳥一烏,但當前尚缺一烏,三星堆文物中發現一戴勝金烏,如圖所示:

    金烏(太陽玄鳥)

    大家對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勝金烏,兩者頭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說明什麼?說明子銘文就是玄鳥金烏!九鳥代表司徒“女”,頂端為值日金烏啟王“子”,銘文為“女子”,漢字為“好”。所以婦好銘文之“子”不是兒子,而是“負日金烏”形象,也就是山海經中的“扶木金烏”和《國語》“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即山東大汶口文化和廟底溝文化之玄鳥負日圖騰!如圖所示:

    即《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載:“有葛國,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金沙遺址出土“使四鳥"金箔,證明金沙人是“崇鳥崇日”的少昊殷契後人,如圖所示:

    金沙遺址“使四鳥”金箔

    當然,如果在陶器上出現單獨的鳥紋,其實並不少見,畢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來自廟底溝文化的影響,而廟底溝文化中飛鳥紋一直是其主要母題,如圖所示:

    但是大汶口的鳥紋卻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陽、山峰一起出現,這就讓人難免浮想聯翩。而甲骨文“嶽”字就是“太陽+鳥+山”符號!那麼甲骨文“高祖嶽”就是少昊子氏!如圖所示:

    而“金烏負日”圖說源流於大汶口及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該遺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可說是最早的“金烏負日”的資料。

    “雙鳥負日”骨雕

    凌家灘負日玉鷹

    綜上所述,結合《史記》“少昊孺顓頊”史實分析,婦好銘文即是夏商結盟的契約符號→顓頊太陽+少昊玄鳥=夏子啟!如圖所示:

    所以說,“司母戊鼎”即是商契受啟位時,為祭祀婦好(夏啟)禪讓而鑄之殷鼎也!同理,“司母辛鼎”和“婦好鼎”是契後人商湯和后稷繼啟位之商鼎和棄鼎!所以叫“後母"鼎也是可以的!

    當然,婦好墓沒有契骨,亞長墓是契還是伯益,啟位獲得是禪讓還是武力爭奪,看我拙文《“啟殺伯益”略考》再論!此文已講清楚了司母戊鼎的起源,後母戊鼎是不成立的,請廣大網友批評指正。

  • 14 # 春到江南花自知

    沒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們先來看看司字的本義:主管、操作。如: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別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丞相;b.複姓)、司馬(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務的長官;b.複姓)、司寇(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獄、糾察的長官;b.複姓)。

    司母戊大方鼎,毫無疑問,就是專門供奉或者祭祀母親的器物。也許生前母親就是用類似這樣的大方鼎來烹飪食物的,死後原物陪葬或者仿製了一個放進墓穴裡。如此簡單的東西,如此簡單的道理,卻被你們這些不學無術的磚家任意主觀更改定義,古人若地下有靈,也會嗤之以鼻!

    乾點人事吧,不然七月十五就要少走夜路,免得被冤魂收了去。

  • 15 # 善財童子41

    尊重歷史,弄不太明白的事留於後人慢慢研究,胡改文物名稱會給後來人造成一種錯亂,司母戊鼎也許是授命專一母戉享用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