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這可以說是是一種文化吧。日本指揮官人手一把軍刀,因為當時在日本,只有武士能帶刀的、當個武士是很牛的、而且當個武士死了也是“美”的。

    日本從有靠譜的歷史記載以來,就是一部互相砍殺的歷史,各方豪強互相爭鬥搶地盤,中央政府由天皇主持,這樣過了七百多年。在這幾百年的時間了,內部戰爭不斷,天皇到處搬家。但有一點,日本人認天皇,不是天皇血脈當不了天皇。所以大家都在自己的地盤當土皇帝,天皇也沒什麼好日子過,苦哈哈的。這樣的不斷爭鬥,使日本地方和民間非常有尚武精神,對武士都很推崇。到了幕府時代,這種對武士的推崇達到頂峰。這些對日本的文化有很深的影響。

    一、只有武士能帶刀

    古代日本只有武士才能佩長刀,一般平民是無權使用的。在幕府後期,由於武士太多,大街上到處是抱著刀晃盪的武士,鬥毆起來常常傷人,日本推出過《禁刀令》,後來由於社會反響太大,武士們拼著命反對,還有為此而自殺的,有故意帶刀上街對抗的,天皇一看,沒法搞下去,就撤回了《禁刀令》。可見,武士們對帶刀的權利是多麼看重。

    二戰期間,日本規定,凡軍官必須配帶軍刀。也就是說只要是個官,就必須有刀。刀的來源多種多樣,有自己買的、朋友送的、老師給的等等;講究點的找名家打造的,這個要花點銀子;也有家裡祖傳的,這說明家裡是武士世家,更高人一等些;最寶貴的當數是天皇御賜的,那就是個寶了。電視劇《亮劍》裡有李雲龍繳獲日本鬼子的天皇御賜的軍刀,那拿這把刀的人就是很重要的了,不是高官就是皇族。

    軍官配刀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一直是各國軍隊的做法,是軍中激勵士氣的手段之一。

    二、當個武士很牛叉

    在日本,尤其是幕府之前,武士的地位並不高,儘管他們備受推崇。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由於日本那種各地豪強互鬥不斷,最厲害的可以“挾天皇以令諸侯”,最後演變成一種日本特有的政治體制。從1185年到1867,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 三個幕府歷史時期。為了維護幕府的統治,必須靠武力來征服那些倔強的領主。所以每個領主都有自己的武士家臣,這些武士隨時準備為自己的領主戰鬥甚至犧牲生命。

    德川幕府時期,為了維護統治,德川氏為各個階層的人制定了極為詳細的規則。他們吧人分成四個等級:士(武士)、農(農民)、工(工人)、商(商人),還有一個賤民等級。日本武士內部又細分為:最高的是徵夷大將軍,以下是大老、老中、御家老、守護代、大名、家老、部將、侍大將、足輕大將、足輕頭、足輕。這裡徵夷大將軍就是幕府的頭,基本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只聽天皇的,還是名義上的。有許多徵夷大將軍就不聽天皇的,天皇也沒辦法。

    低階武士日子其實還是很苦的,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果他所依附的主子犯了事,或是被主子開除,低階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還有的就去打家劫舍,到海上當海盜,中國明朝的倭寇就是這些人。到了民國時期,許多日本浪人到中國四處流竄,幹了不少壞事。

    總之,在幕府時期,日本的武士制度得到完備,最主要的是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產武士基本職業化了。不像以前武士還要自己種地養活自己,武士的地位在此之間得到提升。

    三、武士死了也很美

    日本武士有個武士道,這就是一種文化。幾句話說不清楚。武士道最主要的要求有: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義"是武士準則中最嚴格的教誨,要求武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備敢作敢為、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

    "仁"使武士不至成為黷武主義的武夫,而要具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

    "禮"不僅僅是風度,更是對他人的情感和關懷的外在表現。

    "誠"要求武士保持誠實,同時要擺脫來自諸如商人階層之類的誘惑。

    "名譽"的意識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及對價值明確的自覺,它要求武士為了名譽而願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

    "忠義"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於各種境遇中的人們關係的紐帶,忠於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須恪守的信條。

    "克己"要求武士剋制自己的私慾,不能被慾望左右信念,這樣才能侍奉君主,保護領國領民。

    大家都知道日本武士有切腹自殺的,其實在武士道,這裡有許多講究,如果願意瞭解,可以買本書看看,有專門講這個的書。摘一段: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麼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了結,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零。

    比如一個武士,因為仰慕一個劍術高手而很想跟他決鬥,自己窮盡精力刻苦練習,多年準備之後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此人把這場決鬥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鬥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失敗的武士自殺了,並非因為感到後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滿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機會了,在決鬥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輝,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戛然而止,不該再有什麼留戀。

    所以武士的自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是要洗刷恥辱,或是輸不起,正相反這是源於其自己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覺悟,一種對自己已經達到頂峰的一種判斷,是一種滿足,是對如櫻花凋零般的悽美的一種嚮往。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武士嚮往的生與死。

    所以,小日本二戰時那些指揮官都拿著把武士刀,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不管是不是在裝,日本小兵就服這個。就是不知道這些拿刀的人是不是真的武士,是不是真的懂“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2 # 澹奕

    近代時期的日軍之中,大大小小的軍官往往都會佩戴一把軍刀,而現在全球還留著這種習慣的國家,也就日本與西方的波蘭,日本對於刀這種冷兵器,似乎相當執著。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受到西方的影響也開始佩戴軍刀。

    西方國家在過去,也普遍配備軍刀,不過西方的軍刀主要是用來做裝飾的,刀身往往比較細長也沒什麼韌度,再者,西方的軍官通常不會親自上陣,軍刀自然沒什麼實用價值。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代,全面模仿西方,而當時日本的軍事方面,學習的是實力僅次於英國的法國,所以日軍最初的軍服與武器也都採用法式。

    法國的軍官們通常都佩戴著軍刀,這個習慣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也有樣學樣,當時大大小小的軍官們都佩戴起了軍刀。

    只是西方的軍刀純粹好看,實用性太低讓日本人覺得不好。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人發現佩戴在腰間的法式軍刀很不方便,根本就沒什麼用處。

    與西方不同,日本的軍官向來有帶頭衝鋒陷陣的傳統,在日寇進攻旅順要塞的時候,日軍軍官們就揮舞著歐式的軍刀帶頭衝向前。

    然而日本人發現,西方人的這種軍刀完全就是花架子,砍不能砍,刺也不能刺,根本就是中看不中用,而且還非常容易折斷,因此在日俄戰爭結束後,天皇下令取消軍刀。

    隨著時間推移,日本人在二戰時期重新開始使用軍刀。

    近代的日本軍官,需要與士兵們一起練習拼刺,而日寇們的刺刀水平也的確很高,二戰期間讓美軍與蘇軍非常頭疼的就是日軍夜襲,日軍非常擅長夜戰與近身戰。

    三十年代後期,隨著軍方勢力的增長,日本的行徑出現偏離,日本開始重新裝備軍刀。

    1933年,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等人在下議院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提案,表示對於武士道精神與固有傳統文化的提倡,得到透過,軍中開始再次普遍裝備軍刀。

    不過這回日軍裝備的並非歐式軍刀,而是類似傳統日本武士刀的軍刀,按照日本的規定,所有軍官與高階士官都可以配發軍刀,所以攜帶軍刀的未必都是軍官,也有曹長或者軍曹。

    二戰時期日本重新配刀,受到了所謂武士道精神的深刻影響。

    原本,近代日本受到西方影響進行改革的時候,對於西方的一切事務,不管適不適合自己,基本上都照搬過來,當時的日本軍中使用軍刀指揮,也是如此。

    然而後來,日本棄用西式軍刀,重新配備武士刀樣式的軍刀,則是受到了武士道之中那種近乎於偏狂的忠君之說的感染。

    日本古代本身就有貴族與上等武士用佩刀彰顯身份的傳統,三十年代,日本的野心不斷擴大之後,為了鼓勵大眾參軍,重新佩刀成為了當時用於激勵士氣的手段。

    後來的日本軍中,有些人的軍刀其實是自己掏錢買的。

    原本日本只有17個常備師團,總共需要也就幾十萬把軍刀,這個時期,為軍官與高階士官配發軍刀的支出,還不算是什麼。

    然而隨著戰爭的全面開始,日本不斷擴軍,需要的軍刀數量猛增,這時候的日本財力招架不住了,並且鑄造軍刀需要大量鋼鐵,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更是困難。

    由於日本之後無力給所有軍官士官配備軍刀,雷人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日本宣佈軍刀不再免費,需要花錢自己買。

    於是一時之間,貴族出身的軍官,往往會帶著祖傳的武士刀,而平民出身的,只能花錢去購買軍刀,而皇室出身的,他們使用的軍刀都有皇室專用圖案。

    戰爭進入後期,被日軍視作榮譽的軍刀逐漸變成了對方的戰利品。

    可以說,日本在近代軍中之所以廣泛佩戴軍刀,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軍中佩戴指揮刀的影響,二是因為日本後來四處擴張,為造勢而重新起用。

    日本文化之中,過去的武士為了榮譽,往往在失敗的時候選擇自裁,所以身上總會佩戴一把短刀,日本人的軍刀,除了近身戰拼刺之外,也有一樣的用處。

    隨著後來盟軍全面反攻,日本節節敗退,越來越多的日本軍刀成為了盟國各軍的戰利品,而日本各部在投降的時候,往往也將獻刀當做象徵。

  • 3 # 箏心家音緣妹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致力於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哪個國家強大就學習哪個國家。比如日本海軍,就是全面模仿了英國海軍的制度;而陸軍方面,日本則是模仿了當時世界上名聲最大的法國陸軍。

    由於法國陸軍軍官往往都會佩戴西洋刀,因此日本也將這一特點模仿了過來。

  • 4 # 惡魔艦隊群

    很多影視資料,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日本指揮官必有一把軍刀。軍刀作為一把武器,基本上沒有發揮殺敵的作用,除了屠殺手無寸鐵的民眾外。在拼刺上不如刺刀的威力,在方便上不如自衛的手槍,基本上作為身份的標誌外,幾乎就是雞肋。

    那麼為啥還要配備嗎呢?一是軍隊向西方學習結果。日本和曾經大清一樣被西方列強用艦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不甘心失敗的日本決心師與西方,改革軍隊。在明治時期,陸軍向法國學習,一絲不變的繼承,於是軍刀作為軍官的身份的也被學了去。二是由於日本人自古就收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的,幾乎所有的大家族都有自己標誌的武士刀,因此軍刀就成為武士的象徵。後來,日本為以後發動大規模戰爭,鼓動國民參戰,所以就用武士道來武裝國民。作為象徵的軍刀就一直保留下來。

  • 5 # 阿不先生523

    日本自古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佩刀是身份的象徵,武道大多伴隨著武士刀,日本軍隊內部大多尊崇日本天皇,即使軍事再發達,武士刀作為信仰依舊成為著軍隊內部構架的組成,剖腹自殺只是一個現象,但也說明在玉碎的時候武士刀是他最後的寄託,佩刀應該是日本軍隊內部作為身份象徵的重要信物,你說有戰時多大作用,我看不如中國軍隊敢死隊的大砍刀

  • 6 # 挖掘機式遂發槍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重新改編的薩長海陸軍種,收回幕府將軍的權力,以天皇為最高統帥,陸軍學習拿破崙的法國陸軍,海軍學習海上霸主英國,但陸校建設好了後,德國第二帝國的普魯士陸軍打垮了拿破崙的侄子波拿巴三世,跟著感覺走的日本陸軍馬上就又重新請德軍總部的梅克爾少校當陸大總教官。歐洲人的軍官講紳士風度,騎士精神,馬靴要亮,軍刀不離身後,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和隨後建成的陸大每年畢業季的前三名是要天皇獎贈軍刀,又被稱為“軍刀組j。

    加上日本人的戰國幕府將軍時期的武士吃香,武士制度世襲,武世刀深受日本人的推崇,有不少刀被炒的價值連城。明治維新後,武士的最佳歸宿是參加了皇軍,所以說日軍軍官每個人都有佩刀的習慣和慾望,象徵著天皇親賜的軍刀更別說了,加上日本人軍國主義氣氛濃重,家族群裡有個考了軍事院校的弟子是當地人的榮耀,如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本人的原名是高野五十六,就是為了被海軍學校錄取了,長崗當地人都興奮了,族群長老合議後讓高野五十六過繼給武士貴族山本家族,山本家又資助了高野家一筆錢,才有了以後山本五十六少尉的步步高昇。

    日本人是最講門第,論資排輩分的,但也有戰鬥中的好處,上期生指揮下期生,軍刀組指揮普通生。

  • 7 # 冰雹藍天

    二戰時期的日軍從將官、佐官到尉官再到軍曹(士官)都配有制式軍刀,而區別主要就是在刀把上的絲帶顏色,金色、紅色和藍色對應的也就是將官、佐官和尉官。如下圖所示。

    1933年2月,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獲得一致透過。這也為日本武士刀快速大量的裝備到日軍部隊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援。

  • 8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二戰中日本軍官人手一把指揮刀,打仗時指揮官手舉指揮刀哇哇亂叫。別看日本二戰時的武器不咋滴,指揮官的陣勢到是挺嚇人的,其實他也就是欺負咱們窮,落後,否則早把他打海里喂王八去了。日本軍官配指揮刀原自於武士道傳統。而且按照當時日本軍隊的規定,只要是下士官以上的人員都要配帶指揮刀,這也是武士道的像徵。

    日本二戰中的指揮刀的配帶是非常有講究的,從低階到高階,指揮刀都有等級規定,從指揮刀的刀柄和飾帶(刀緒)都是不一樣的。二戰中日本軍人帶長字的都配指揮刀,例如,日本軍隊中的下士官,這些人都是曹長、伍長什麼的都配指揮刀。指揮刀的刀緒(刀穗)是指揮刀區別等級的重要一條,採用雙面色編織,內側有金色、紅色、藍色三種顏色,分別代表將官、佐官、尉官軍階的標誌。指揮刀從低階到高階依次是下士官刀,尉官刀,佐官刀和將官刀,無論是小鬼子還是老鬼子當官的人手一刀。下面兔兔哥就說說這些鬼子刀的區別。

    下士官刀是最低階的指揮刀,由軍隊統一定製配發給士官用,不收費。質量一般,按照要求刀把是金屬的,用鋁壓成絲質纏花狀,飾帶就是一個繩子,這個級別給你個刀就不錯了,要什麼飾帶,下士官刀上有血槽,幹壞事用。尉官刀就屬於入流了,刀把有纏繩,刀柄用銅壓制成絲質纏花狀,刀緒(刀穗)裡面是藍色的,代表尉官用,這個刀也是軍隊配發的,不收費用,屬於批次生產的,不是純手工的,和下士官刀一樣,機器製造。如果嫌不好,也可以把祖宗留下的刀帶上。尉官刀和下士官刀一樣有血槽。

    佐官刀,日本的佐官相當於校級,佐官刀需要自己花錢買,這些人能透過受賄撈錢,看來日本人到是挺明智的,佐官刀都是自己到刀鋪去定做,錢多就定好的,錢少就定差點的,或者是用祖宗留下的也可以,隨便。刀緒部隊給你配發,佐官刀的刀柄顏色是白色的,通常都是銀質的,壓成絲質纏花狀,外面用鮫魚皮纏花。刀緒裡面是紅色,代表佐官。

    將官刀,這個也是需要自己定製,通常到了這個級別都是天皇贈予,將官刀的刀柄很講究,顏色為白色,有說是象牙的,但兔哥的瞭解象牙的刀柄通常都是天皇的親戚,什麼天皇他表兄表弟的都是象牙柄。將官是不是象牙的就不太懂了,管他呢,反正是白色的,將官刀柄上會用櫻花圖案點綴,其它官刀也有這樣的點綴。將官刀緒裡面的顏色是金色的絲線。

    二戰日本將官、佐官的指揮刀主要起到象徵身份的作用,這些人通常不會去衝鋒陷陣,只有被包圍全殲才輪到他們送死。指揮刀的配帶是日本對武士道的你信的產物,但指揮刀和武士刀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總之,僅管二戰中指揮官揮刀哇哇亂嚎最後還是被打敗投降。

  • 9 # 戰鬥機解說家

    大家平時看抗日片的時候,都會發現日軍軍官都會有一把軍刀,而抗日的官兵們在繳獲日軍軍刀時也會十分高興,把它作為紀念品甚至是送給友軍的禮品。那麼,在冷兵器已經快要退出歷史舞臺的二戰時期,日本人為什麼要佩戴軍刀呢?

    首先對日本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會聯想到日本的武士道,還有日本的劍道。的確和這有很大關係,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武士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每一個上戰場的軍官,毫無疑問都是最傑出的武士。讓軍官們佩戴上軍刀,不僅能象徵著無上的指揮權力,更能夠向敵人展示偉大的武士道精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會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日本軍官在命令士兵衝鋒時,往往都是拿起軍刀來發號施令的。

    但事實上不僅僅有自身文化的原因,給指揮官配刀也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結果。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致力於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而且是哪個國家強大就學習哪個國家。比如日本海軍,就是全面模仿了英國海軍的制度;而陸軍方面,日本則是模仿了當時世界上名聲最大的法國陸軍。由於法國陸軍軍官往往都會佩戴西洋刀,因此日本也將這一特點模仿了過來。並且為了鄭重其事,他們幾乎給每個軍官都準備了一把。

    (日本陸軍大學校每一屆的前6名還能獲得天皇御賜軍刀,史稱軍刀組)

    其實二戰時期日軍指揮刀的使用也是有講究的,並不是都是一樣的,日本陸軍佩戴使用的指揮刀、戰刀和海軍佩劍與佩刀。日本陸軍制式軍刀採用傳統“陣太刀”的形制,刀柄部分基本上與傳統日本刀相同,木質外裹珍珠魚皮,上纏卷綾,通常為單目釘。目貫為並排排列的三朵櫻花,中間留有刀緒環。刀緒棉質或皮質,刀緒是軍刀的重要標誌,通常以刀緒來區分軍銜等級,將官刀緒為金黃色、佐官為紅色、尉官為青色。二戰時陸軍配備的軍刀主要有以下幾個型號: 94式、95式、98式。海軍則為太刀型軍刀。

    然而日本軍刀除了成為日本武士道和指揮權的象徵,在戰場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隨著武器的發展,肉搏戰越來也少,而且本來軍刀也不見得比上了刺刀的步槍好用。更多的是用來切腹來表示對天皇的愚忠,以及成為日軍殘殺百姓和俘虜的侵略鐵證。

  • 10 # 陳悅漫步海邊

    首先要糾正一下,舊日本軍隊中有軍刀的並不只是指揮官,軍官乃至士官(軍曹)等,以及一些特殊兵種計程車兵(騎兵),也都配有相應的軍刀。

    之所以配用軍刀,與日本學習西方建立近代化的海、陸軍有關。日本明治維新後,模仿歐洲式的制度改革軍制,從軍服、操典、制度、裝備全面學習歐洲,而軍刀就是從歐洲學來的舶來品。至於其用途,則分為兩類,一類是穿著禮服時佩戴的儀仗用具,另外一類則是實戰的冷兵器。

    下面以近代的日本陸軍為例,略說一下日本軍刀的發展。

    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採用西法練兵開始,軍隊中的軍官即配有軍刀,但是樣式五花八門,到了明治維新後,最先於1875年(明治8年)開始頒定製式化的軍刀規範。

    明治8年正劍

    1875年,日本陸軍頒行了第一種制式化的“軍刀”,實際上屬於法國式的西洋重劍(劍身狹長、雙刃),稱為“正劍”(Full dress sabre),分為將、佐、尉不同等級,用於穿著禮服(正裝)時佩戴,屬於一種禮儀刀劍。

    明治19年軍刀

    1886年頒定的制式軍刀,為西洋刀式樣,在著禮服、常服時均可配用,能用於實戰,分為將佐、尉官、準士官和下副官三種等級,一直沿用到1930年代。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軍官所用的就是這種軍刀。(除上述外,另有騎兵專用軍刀,造型和上述略同,刀身較直,刀體較長,刀鞘上只有1個吊環,分為佐官、尉官、下副官、士兵四種級,其中軍官刀的刀柄採用水牛角材質,士兵刀的刀柄木質)

    三二年軍刀

    (仿造日本三二年式的人民解放軍65式騎兵軍刀)

    1899年頒定,即明治三十二年頒定,因此得名。屬於普通士兵用的軍刀,和明治19年軍刀類似的西洋刀造型,分為甲、乙兩種。甲種為騎兵用,刀身較長,乙種為輜重兵、憲兵等使用。人民解放軍的65式騎兵軍刀即是模仿了舊日本軍隊的三二年甲型軍刀。

    三二年改軍刀

    日本俗稱為曹長刀,屬於士官軍刀,採用日本太刀造型,刀鞘上1個吊環。

    昭和9年軍刀(九四式)

    1934年頒行,因為當年按照日本傳統紀年是2594年,又稱為“九四”式軍刀,屬於軍官用軍刀,其特點是不採用西洋式,而使用日本傳統的太刀式造型,刀鞘多為綠色。

    九五式軍刀

    屬於普通計程車官軍刀,1935年頒行,因為屬於日本紀年2595年而得名。可以視作是一種簡化的三二年改型軍刀,採用日本太刀式,但是簡化了刀鞘和刀柄的工藝,刀柄採取一體模壓成型。

    昭和13年軍刀(九八式)

    1938年頒行,因日本紀年為2598年得名,屬於九四式的改進型,刀鞘上的吊環改為1個,刀鞘顏色採用褐色。

    昭和18年軍刀(三式)

    1943年投產,因日本紀年為2603年,又稱“三”式軍刀,總體上屬於在“九四”“九八”式基礎上“偷工減料”的軍刀。為了增強刀柄的牢固度,在刀柄上塗漆。

  • 11 # 99隨便

    1871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派遣右大臣巖倉具率領使節團,並選派留學生,前往歐洲考察,歷時20個月,耗資百萬日元,佔明治政府1872年財政收入2%以上。

    當時,明治政府決定組建一支西化的新式軍隊,其中軍官指揮刀和士兵佩刀,仿效的是法國和英國軍隊的陸,海軍軍刀。

    (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和他的將校軍刀)

    早期日本軍刀具有明顯西式風格,鍍鉻外鞘和鍍金刀柄,刀條和刀柄是一體的不開刃洋鐵片,只可以刺擊不能劈砍,實際上更像一種禮刀,不適合戰鬥。

    (早期日本仿西式軍刀)

    日本明治維新組建的西式軍隊,剛開始仿效法國和英國,因為那時候法蘭西第二帝國實力強大,但很快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敗給了普魯士,日本立刻轉向德國,開始學習德國的戰術。

    日本指揮官為何人手一把軍刀?

    1-日本武士有佩刀的習慣,2-,當時的西方軍隊指揮官都佩戴軍刀,3-,日本土地狹小資源不足,需要使用軍刀彌補武器的不足,4-前線軍官和士官使用軍刀,有利於提振部隊士氣。

    (三十二年式軍刀,日本第一種制式軍刀)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官佩戴西式軍刀,但那畢竟是一種禮儀性質的軍刀,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不實用。

    明治32年,即1899年,日本第一種制式軍刀出現,分為甲乙兩種型號,甲型是騎兵軍刀,乙型為步兵軍刀。

    三十二式軍刀,一般為不開刃或半開刃軍刀。

    (喜峰口戰役29軍大刀隊砍死3000日本兵!)

    1933年3月,第29軍共4個團兵力,人手一把大刀,夜襲喜峰口,凌晨3點戰鬥打響,在近距離貼身拼殺中,砍死日本兵3000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一架!

    喜峰口戰役後,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覺,脖子上要套上一個自制鐵護圈!

    (日本臭名昭著的94式將佐軍刀,即陣太刀)

    喜峰口之戰後,日本意識到,西式軍刀好看不中用,於是從1934年開始停止裝備西式指揮刀,開始裝備94式,98式軍刀。

    94式全面放棄西洋刀式樣,取消了礙事的護手,改回更有利於劈砍的日本武士刀式樣,也就是二戰中日本的軍刀。

    (95式士官軍刀)

    1935年之前,日本陸軍下士一直使用三十二式乙型軍刀,直到95式軍刀出現,這把刀沒有那麼華麗,但卻是一款實戰型軍刀。

    二戰中,95式軍刀是出現在戰場上最多的日本軍刀,使用者是衝鋒在一線計程車官軍曹,用意是發揚武士道精神,提振士氣。

    實際上,我們印象中日本軍官人手一把指揮刀,可能指的不是真正的軍官刀,而是95式士官刀,這款刀在日本軍隊中產量極高,也最常見。

  • 12 # 匠人工坊小助手

    日本指揮官人手一把軍刀,主要受到了三方面影響。

    一、受到19世紀西方軍隊的影響

    19世紀初期日本正處於閉關鎖國,綜合國力較弱。而同時期英法美荷等強國正在極力擴張,開始為了產業革命後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與轉運站積極經營遠東。日本就被盯上了。

    1853年美國司令馬修·培裡利用黑船事件,使日本簽下了《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日本被迫開啟國門,之後英法荷等國家也陸續與日本簽訂合約。而日本因蒙受恥辱於是效法歐美,大力發展並改編軍隊。日本不僅引進了西方的軍隊形制,還複製了西方國家的軍隊指揮刀,並大量購買新式武器。

    二、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

    日本有尚武的習慣,非常推崇武士道精神,該精神起源於鎌倉幕府時期,從鎌倉幕府到明治前,日本武士一直有佩刀的習慣。同時佩帶軍刀也是日本軍方為了鼓勵國內男子參戰,用武士道精神激勵國民。

    三、受戰爭影響

    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3年日本軍官提倡發揚日本精神,向議院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後來由於長城抗戰中,中國大刀凜凜生威。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因此,日軍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 13 # 沒有最壞只有更好

    日本,先前是一個非常閉塞的島國,幾乎沒見過什麼花花世界,1853年6月,老美戰艦不遠萬里而來,炮轟了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結伴而來,又向下關炮擊。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了國門,蒙受恥辱的日本,決心效法歐美,改良軍隊編制,於是,就派軍人向英法德等西方國就學習。

    倫敦、巴黎等西方大都市,讓鄉巴佬似的日本人大開了眼界,海軍學習英國、陸軍學習法國,引進了西方軍隊的軍銜制、法國的指揮刀、英國海軍的大簷帽和白手套,西方所謂的禮儀等附庸風雅的東西都學來了,皇室帶頭全國上下都向西方靠攏。

    日本人有尚武的習慣,推崇武士道精神,因此都有佩武士刀,但逐漸西化的日本軍隊,就看不上本國的武士刀了,因此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陸軍指揮官的指揮刀就都有西洋風格。

    二戰時期,日軍指揮官佩戴指揮刀,既是軍官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是繼承傳統,儘管日本軍隊逐漸西化,但武士道精神卻根深蒂固,揮散不去,是軍官都得配軍刀,無論是尉官、佐官,還是將官。

    按等級不同,打造了尉官刀、佐官刀和將官刀,戰時,軍官揮舞指揮刀,指揮部下作戰;在必要時,可用來防身,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可用來參與白刃格鬥,但實際的作用並不大,所以日軍指揮刀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

    戰後,日軍使用過的指揮刀,特別是特別稀缺的將官刀,就成了收藏品市場的寵兒,大都身價不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小說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