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2
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避免孩子走向“取悅症”,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思維的危害。

    本期內容來自作者閱讀《取悅症》的觀點,剛好對應昨天的內容。我們需要培養目標是,獨立的孩子,不想要取悅症的孩子。

    應該思維是我們上次簡單說過,我們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成長要跨過去的障礙。

    什麼是取悅症,它是病嗎?

    答案是,它不是病。書的作者雖然起的這個名字,帶了一個症字,其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心理傾向,有點像拖延症。它肯定不是病,它又沒有讓我們的身體產生病變。但是我們自己,包括養育孩子的時候不注意,就容易陷入一個怪圈出不來,這個就是取悅症的一大危害。

    取悅症的三種類型都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分辨?

    第一種,認知型取悅症。

    認知型取悅症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的認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內處於學習階段。但如果是成年人還有這樣的表現就要注意了。這種錯誤觀念就是,只要我當個好人,我對別人好,那麼別人就應該對我好,如果別人對我不好,那麼就是我自己的不對。

    這個奇怪的思維模式是怎麼樣發生的呢?它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模式。常發生在兒童時候,電視劇裡經常用於感動人的橋段,父母鬧離婚,小孩不想讓父母離開,他又沒辦法控制,這時候他就會想,只要我很乖,只要我什麼都聽父母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分開。

    其實這種有條件的思維模式一般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會自然消解,一個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會認識到願望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第二種,習慣型取悅症。

    這種型別的人討好別人、取悅別人已經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了,是帶有某種強迫性的。他們對別人的需求和認可特別強烈,如果他們為別人做了哪件事,結果別人沒有及時地表達感謝,他們就受不了了,覺得自己立馬被冷落了,對別人的稱讚和認可已經到了非要不可的地步,只能透過取悅別人,透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種,逃避型取悅症。

    逃避型的取悅型好人,因為以前受到過某種傷害,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透過取悅別人,讓別人高興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這就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從來不讓自己陷入衝突當中。每當覺得別人快要生氣的時候,他們會立馬示弱,首先討好,讓別人壓根兒就沒有發飆的理由。這樣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他們永遠不會處理和別人的衝突。

    簡單說了本書說的取悅症的三種類型和危害,分別是認知型、習慣型和逃避型。這些好老人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極度地想要別人的認可。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或是避免被別人討厭就,他們就會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所有人,對別人都特別好,但是對自己特別狠,一點都不好,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們發現別人並不買帳,別人還覺得這些人特別煩。

    如何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取悅症,簡單來說去除自己思維中的應該思維,讓自己和孩子更順利的走向人際關係的,獨立性階段。只有當認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他人的時候,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起來。而說一個人內心強大,實際上就是說他有堅不可摧的自信。

  • 2 # 手機使用者陽光明媚YP

    呵呵→_→這個問題可真有意思,得了取悅症,是你自己嗎?成年人了,要取悅誰?自己的日子自己過,好,壞都和別人不相干,有什麼必要取悅別人?取悅了又能得到什麼?取悅,狗才取悅人,討得歡心換吃換喝;哦,人也有哈,為了利益不顧廉恥;但凡有點自尊心就不會~取悅誰!取悅~還會有快樂嗎?取悅~令人厭惡的兩個字,願每個人都遠離這兩個字,讓自己的生活搖曳生姿!我的生活我做主!

  • 3 # 藝個寶屋

    也許你一直覺得自己為人包容、說話溫柔、善解人意、甘於奉獻,從不與人產生衝突,朋友眾多,時刻樂意伸出援手,是個「佛繫好青年」。然而《取悅症》這本書的作者哈麗雅特・布萊克會告訴你,這,也許是一種病,一種名為「好人」的病。那麼,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推薦你閱讀這本書。

    我們都希望與人為善,不想做自私自利的「壞人」。但回想一下,你是否經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他人的請求,過後卻陷入糾結、後悔和自責?你是否發現自己總是非常忙碌,一直在為別人做事,感到心累卻說不出口?你是否會不由自主地想「為什麼他不願意為我做這件事?換做是我,絕對會一口答應」?你是否總是在心懷不滿的時候選擇冷戰,而不願意直接說出自己生氣的原因?如果這些情況經常發生,並且為你帶來了糾結、怨恨、壓抑的情緒,那就請你一定要把這場音訊聽到最後。因為這些都是取悅症的典型症狀。作者把這種病命名為「The Disease to Please」,直譯過來也就是「取悅於人的病」。

    為什麼我們要把它稱為一種病呢?因為當好人一旦超出了限度,其代價將遠遠大於回報。

    第一,為人太好,反而可能讓別人利用我們的好心好意,而有取悅症的人往往被善心矇蔽了眼睛,無法看破他人正在利用自己。

    第二,取悅症會讓人竭力避免衝突,但這樣也逃避了自己的消極情感,患者會不斷犧牲自己去滿足他人的需求,最終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疲勞感,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第三,一味的取悅會讓人際關係不再真實,患者很難與他人交心,卻會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並沒有帶來期望的感激和報答。一旦心理失去平衡,他們就很容易爆發,最終反而導致人際關係的破滅。

    你看,無論是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是人際關係的角度,取悅於人都顯然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不能認為自己不過是個熱衷於讓別人開心、為別人做事的好人而已。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解讀本書的精華內容,幫助你進一步瞭解取悅症。

    首先,取悅症有三種類型,認知型、習慣型和逃避型。 其次,取悅症來自於一些錯誤的認知和行為,並且它們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 最後,取悅症有可以治癒的方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取悅症的三種類型,認知型、習慣型和逃避型。

    在取悅行為中,有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

    第一,一套有關自己和他人的錯誤概念;第二,取悅上癮的強迫行為;第三,對消極情感的恐懼和逃避。它們就像一個三角形,相輔相成,三條邊共同構成了取悅症。

    先來看第一種「認知型」好人。這類人的根源問題在於抱有一些錯誤的思維方式、自我強加的規則以及邏輯錯誤。當我們的三觀被這些有缺陷的思維方式汙染之後呢,對於事實的加工處理就會出現偏差。

    比如不少「認知型」好人覺得,只要當好人,就能贏得別人的喜愛,保護自己免受刻薄、拒絕、憤怒和衝突之害。所以當他們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種想法真是又可愛又善良啊!可惜的是,這樣的邏輯就像小孩子的幻想一樣不切實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很多人就是會拒絕你,對你發怒,對你刻薄。這和你是否取悅他們無關。固執地以為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就應該對自己好,這就是「認知型」好人的錯誤邏輯。

    如果我們再深入「認知型」好人的思維,會發現在他們的認知中,存在著很多的「應該」。

    比如: 「他人應該永遠喜歡我、認可我,因為我一直在很努力地討他們歡心。」 「他人應該永遠不拋棄我,因為我一直很努力地讓他們離不開我。」 「他人應該永遠不生我的氣,因為我在竭盡全力地避免跟他們衝突、爭執或對抗。」

  • 4 # 安定郡蒙毅

    我不明白什麼叫做取悅!

    現在祖國發達了!

    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前沿!

    昂首邁向世界!

    祖國的實力,才是真的,鐵的事實!

    向祖國70週年敬禮!

  • 5 # 小熊維尼wa

    取悅症,亦稱““看管人性格障礙”,是一種病理狀態。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這種過分取悅於他人的好人常常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承認並瞭解自己正有這樣的行為:取悅行為(顯然,樓主的人已經很瞭解自己的情況)

    其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設定邊界

    最後.一定要學會自我認可與關愛。只有在接納了自己存在的問題之後,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去解決問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逃避問題是永遠都解決不了問題的。其次,多從自身角度出發,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設定邊界,學會拒絕。再者,可以從積極的事件當中,給予自己足夠的認可。

    總而言之,一個人最該取悅的大概是自己,只有自尊自愛自我認可,才可能去贏得更多的肯定與愛。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走向共和》是不是過分誇大了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