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又名羅遠揚

    尊重歷史,正確評價有影響的近代歷史人物,還是多讀一點書好,才能客觀的看待問題,我推薦一本小說,是香港唐人的作者寫的,書名叫金陵春夢,五十年代作品,看後一定會增長不少知識。

  • 2 # 沉淪ll東方玉仁

    沒有。

    當時的滿清王朝已經千瘡百孔,是李鴻章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

    李鴻章對於滿清王朝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而後人,有一部分喜歡李鴻章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於滿清王朝,除了那些遺老遺少,估計很少人會有好感。從建立到滅亡,一群窮奢極欲的垃圾掌控著這個龐大的國家,古今中外的悲劇莫過於此,最後一個老婊子更是把這種揮霍進行到了極致,李鴻章忠於這樣一個朝廷,並不是什麼光彩事兒。

    關鍵是,李鴻章主觀上的“忠誠”,客觀上讓這個國家的損失降到了最低。李鴻章是個有本事的人,有人說他“賣國”,我覺得這種評價不合適。當時國弱民窮,軍隊疏於訓練,軍備荒馳,全靠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尊嚴該有多難!換一個人去試試,誰敢保證在那種情況下比他做得更好呢?

    舉個例子,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的外交表現千古傳頌。可澠池會的背景是什麼呢?趙國剛剛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當時眾人所說的“秦強趙弱”更多指的是經濟上的,單論軍事,難說兩國誰強誰弱,兩國長平之戰以前的歷次軍事交鋒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澠池會時,秦國正在伐楚,國內空虛,另有廉頗十萬鐵騎陳兵兩國邊界。如果沒有這些條件,藺相如能在秦昭襄王面前討那麼大便宜?做夢吧!

    相比之下,李鴻章身後有什麼?除了一個高高在上的老婊子,什麼也沒有!就在這幾乎“一無所有”的條件下,李鴻章還讓列強忌憚,他在日本因何遇刺?因為鬼子知道,李鴻章代表清庭談判,它們得到的好處最少!

    我們要客觀地看待李鴻章!

  • 3 # 熱點歷史

    的確過分誇大了李鴻章,或者是李鴻章的另一面沒有展現出來。

    一、貪財

    當時有一句話: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就是李鴻章。因為李鴻章官居一品,相當於古代的宰相,老家是合肥的,這句話就是李鴻章貪汙很厲害。

    二、海防

    阿古柏入侵新疆時,左宗棠和李鴻章關於“海防”“疆防”有過爭論。李鴻章建議放棄新疆,注重海防,慈禧最後同意了他的觀點,為海防投入大量軍費。結果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沒有軍費,必須靠借。而慈禧給李鴻章投入大量軍費,甲午戰爭時最後卻敗得一敗塗地,和李鴻章的無能不無關係。

    李鴻章就是一個傳統官僚,《走向共和》明顯洗白了。

  • 4 # 曉書齋

    個人覺得不是誇大了李鴻章,而是對李鴻章進行了部分還原。與我們相比,李鴻章是一等一的人才,在晚清同治光緒年間,眼界與辦事的能力,李鴻章亦是一時豪傑之士。

    李鴻章臨終詩云: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雲,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又云,而要之現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由此可見在梁啟超心中,把李鴻章置於與當朝官員對比的地位,李鴻章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雖然如此,但並非對李鴻章一味的褒揚。比起我們對李鴻章一般認為的刻板印象,如冠之以賣國賊之流,《走向共和》無疑是讓我們在電視劇裡面認識了李鴻章,這也難怪,我們對一個人的認識,只有各種標籤,而對於個人之生平,事業幾乎置若罔聞,這不能不說這種缺失就是個人偏狹認識的主要來源。

    《走向共和》是張黎導演的作品,以歷史正劇而論,張黎是我們一流的電影導演,其導演的電視劇有《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劇,風評都頗高,這裡不多談。就《走向共和》對李鴻章塑造而言,我個認為是還原來了部分歷史。孟子說,知人論世,就是說評論一個人,需要了解這個人所處的時代,評論李鴻章無疑要了解李鴻章所處的時代,如果不瞭解李鴻章所處的時代,則無法正確的評價李鴻章,更沒有辦法去評價電視劇對李鴻章的形象是否把握恰當。

    李鴻章詩云,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從詩中可以看出李鴻章是那種有大抱負的人。早年李鴻章科考得意,翰林出身,後來在平定太平天國內亂中為曾國藩幕僚,李與曾的關係,是師徒關係。後太平軍攻陷江浙,圍困松江府(今上海),在曾國藩的全力支援下組建淮軍,這是李鴻章事業騰飛的起點。在《走向共和》中,李鴻章巡查北洋海軍,盛宣懷(杏蓀)雲,中堂殺一個(黃瑞蘭),赦一個(方伯謙),獎一個(鄧世昌),激一個(劉步蟾),正是大手筆。其實以李鴻章的軍事才能,這原不算什麼,李鴻章是淮軍統帥,攻滅太平天國,剿滅捻軍戰功卓著,只是電視劇沒有交代前因,才始李鴻章之才愈顯。又有朝堂一節分析日清船炮雙方優劣,這自然不是季直(張蹇)攜黨派之私,書生之見可比。李鴻章創北洋,左宗棠創南洋,作為大清國海軍直接擘畫者,李鴻章深知世界海軍趨勢,對火炮艦船瞭然於心。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眼界與辦事能力比當朝的翁同龢,榮祿,慶親王,徐桐,剛毅不知強出多少。何況李鴻章為一實幹家,開礦,修路,建郵局,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辦電報,建北洋水師學堂等等,現摘梁啟超先生的《李鴻章傳》,以作證明。

    以上洋務實事,《走向共和》沒有特別的展開,如果把李鴻章洋務運動一節展開,放在同治光緒年間,可以說李鴻章是國家風氣的引領者,比起修火車破壞風水,用馬拉火車等事情,李鴻章似乎是超出了一個時代。李鴻章對時代有著深刻的認識,對於清政府所面臨之局勢,李鴻章謂“此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這樣的識見,比那些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的人,不知道強多少,正因為由此識見,李鴻章未雨綢繆,積極開展洋務事業。觀其領北洋水師出訪日本,日本朝野大駭,不可謂不計之深遠。

    試想李鴻章如果死在甲午前,身後又怎麼會遭受巨大的汙名。李鴻章最大的汙點,就是甲午戰敗,朝野上下都認為李鴻章為最大的罪人。甲午戰敗,李鴻章有不可推脫的問題,《走向共和》對於北洋賭場猖寮遍地,利用海軍走私,黃瑞蘭貪汙軍餉,劉步蟾吸菸片,方伯謙不知職守,只知享樂,對於丁汝昌不懂海軍,約束不力,任用私人,均有刻畫。李鴻章自謂,說老子任人唯親,難道讓老子任人為疏不成。這一節可以看出李鴻章的無奈,也可以看出李鴻章任人不精,這自然是李鴻章任人不力,約束部下不嚴的表現。但甲午海戰之敗並非李鴻章一人之責,朝堂之上將相失和,翁同龢多方掣肘,朝堂視北洋水師為李鴻章一人私家武裝,戰船炮彈尚且需要自籌經費,慈禧太后清漪園工程用度浩煩,甚至挪用海軍軍費,賣官鬻爵。反觀日方,明治維新以來君臣一心,臣民一心,以求自強,君主尚且知道裁減用度,慈禧太后則一味窮奢極欲,兩相對比,大清國安得不敗。雖敗,亦絕非李鴻章一人之過。

    甲午海戰以後,日方特請李鴻章出任全權和談大臣於馬關談判。李鴻章於日本被刺,可以看出日本民間對李鴻章的重視與敵視。日方把李鴻章看成日本國第一大障礙,亦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清政府的重要性。李鴻章被刺傷後,對於和談亦不稍辭。慨然曰,舍吾命而有益於國,亦所不辭。如此有血性的人,又怎會甘心作一賣國賊。等到辛丑年,慈禧太后因不滿於各國對囚禁光緒皇帝的態度,藉助義和團悍然對各國宣戰,可謂昏庸至極。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各地督撫,實行東南互保,抵制清政府的宣戰,這才讓半個中國免遭戰火。辛丑條約,李鴻章本來可以置身事外,李鴻章毅然不辭而北上,可以看出李鴻章任重不避的一貫態度,代慶親王簽字一節,我倒覺得是李鴻章深明遠見,李鴻章年事已高,生命已快到盡頭,保全慶親王更是政治尋求後代庇護的一種遠見。

    雖然李鴻章為一時俊傑,但李鴻章做事但求失效,沒有長久利國利民之策。梁啟超先生說,眼界太狹,是李鴻章學識不夠,不明白開化人民,也不明白西方各國政治原理,亦沒有經國之策。李鴻章辦企業所謂官督商辦,只是官員攫取利益的手段,沒有培育企業,私人經濟大發展,這與明治維新日本政府殖產興業相去甚遠,辦學只在軍事海事翻譯等,沒有仿例西方大學,開化民智,實業,工商,社科並舉,所謂不知治國本源。外交種種失策,如中俄密約,開各種劃分勢力範圍之先河,亦自李鴻章始。以上種種《走向共和》沒有涉及,也補充之。

  • 5 # 使用者3101979374677

    走向共合:只是一部電視劇,就是一亇故事,不能當真的。在電視劇裡,如果把李鴻章宣傳成一個愛國者,那這部電視劇的中心思想就是宣傳愛國主義

  • 6 # 守著一份心意

    沒有誇大,李鴻章是晚清穩定的和延續的基石,有人說李鴻章貪財但從古至今有兩袖清風的一品大臣嗎?有人說李鴻章賣國但沒有李鴻章的周旋大清可能早已成為殖民地了,作為一品大臣只要是為國家著想極力的保護這個國家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失的臣民,尊重歷史理性的看待歷史人物,不帶有色眼鏡的分析歷史人物還有真實的歷史名人才是當代人應該做的。

  • 7 # 電影白沙君

    如果認為《走向共和》裡面的李鴻章被過分誇大了,那就是在心裡還有一個沒被誇大的李鴻章,或者自認為是真實的李鴻章。

    那請問,真實的李鴻章是怎樣的?

    其實不要說逝世距今已經100多年的歷史人物,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抑或是我們自己,難道就沒有被過分誇大的時候嗎?難道我們就能對身邊的人都認識得非常清楚嗎?

    歷史課本上的李鴻章是漢奸賣國賊,割地賠款,還盡力去維護腐朽的清王朝統治,這明顯就是一個冥頑不靈的封建王朝的爪牙。

    《走向共和》裡的李鴻章是實心用事,任用賢才,忠心朝廷,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中興之臣。

    這兩種看法是如此的對立,如此的矛盾,可在我看來,這都是對的。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對一個人的評價確實會相差十萬八千里。歷史課本是時代和人民的視角,因此所有違反時代潮流和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唾棄,李鴻章主導洋務運動維護落後的制度以及割地賠款無疑都應該受到指責;《走向共和》更多的是一箇中立視角,或者是一個以當時的視角去看待那個時代的弄潮兒,這個視角有時代限制,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尤其是慈溪對李鴻章信賴有加,因為李鴻章實心用事而又對上忠誠。許多周邊的人也是對李鴻章尊崇有加,因為他大度容人,唯才是舉。

    就像劇中袁世凱在和李鴻章的交談中說到的:看人有時候是用望遠鏡,小的也能變成大的;而有時候卻又是把望遠鏡反過來,大的也能看成小的。

    或許歷史課本上的視角和《走向共和》的視角就是一個正的望遠鏡,一個反的望遠鏡。

    史海沉鉤,片段化的記載和刻意的解讀早就將人物肢解地破碎不堪。不論哪個視角都總歸無法還原真實的人物,既然如此,那就相信自己心中的看法。就像我,相信李鴻章是一個背離時代潮流的賣國賊,可也相信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為國家和人民操勞一生的幹臣。

  • 8 # 沱湖岸邊009

    由於意識形態的狹隘,許多人不能接受李鴻章是改革開放的先驅。

    以民族富強復興為目標,改制開關,師夷長技以制夷,眼界高遠,赤心一片。洋務運動之李左曾等,國之倖臣,善莫大焉!

  • 9 # 亮羽飛雲99

    李鴻章大奸臣。

    奸在他一邊賣國,一邊作秀。

    一邊扮忠於清朝,一邊勾撘四方,伺機而動。

    義和團與洋人血戰,身處戰場的大清精銳在幹什麼呢?掌握大清最強精銳的指揮官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幹什麼?!

    八國聯軍進京,李鴻章弟弟為八國聯軍提供了後勤保障。

    籤賣國協議拿回扣,曝光了拿俄羅斯人50萬兩白銀。

    李鴻章家產4000萬兩白銀,發國難財。1、籤賣國協議拿回扣。2、李鴻章家給日軍、八國聯軍提供後勤保障,自己賣高價得到,損害國家。3、李鴻章家給北洋水師提供劣質彈藥(北洋水師演習,啞彈,炮彈內含沙子,李鴻章一言不發,不了了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漢字的魅力在哪,哪點讓你覺得最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