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徐哥

    全蝕病分佈與為害

    【1】小麥全蝕病又名黑腳病,是一種毀滅性較大的病害,1931年前後在中國在浙江發現此病,目前已蔓延至山東、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陝西、黑龍江、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江蘇、河北、河南、安徽、福建、遼寧、上海、湖北22個省(區、市),以山東、河南、甘肅、寧夏等地危害這重。

    【2】小麥受害後,可導致次生根變少,植株矮化,分櫱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發病越早減產幅度越大,如果不用相對的藥物進行治療基本上顆粒無收。拔節前顯病的植株,常常早期枯死。拔節期顯病的植株,減產50%左右;灌漿期以後顯病的,減產20%以上。全蝕病擴充套件蔓延較快,麥田從零星發病到成片死亡,一般僅需3年左右。

    全蝕病症狀特徵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侵染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cm以下部位,地上部的症狀是根部和頸基部受害所引起的。 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響,田間症狀顯現期不一。輕病地塊,在小麥灌漿期病株呈現零星或成簇早枯白穗,遠看與綠色健株形成明顯對照;重病地塊,在拔節後期即出現若干矮化發病中心,麥苗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黃、稀疏,極容易識別。

    各期症狀主要特徵如下

    ① 分櫱期:在分櫱期,地上部多無明顯症狀,僅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沖洗小麥根系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變灰變黑。

    ② 返青拔節期:在返青拔節期,病株返青遲緩,分櫱少,黃葉多,拔節後期重病株矮化、稀疏,葉片自下向上變黃,看似乾旱、缺肥。撥出可見植株種子根、次生根大部分變黑。橫剖病根,根軸變黑。在莖基部表面和葉鞘內側,生有較明顯的灰黑色菌絲層。

    全蝕病發生規律

    【1】小麥全蝕病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病菌較好氣,發育溫度3~35度,適宜溫度19~24度,致死溫度為52~54度。病菌以菌絲體在田間小麥殘茬、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以及混雜在場土、麥糠、種子間的病殘組織上越夏,是後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的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小麥不種後,菌絲體從麥苗種子根侵入。在菌量較大的土壤中冬小麥播種後50d,麥苗種子根即受害變黑。病菌以菌絲體在小麥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殘組織內越冬。小麥返青後,隨著地溫升高,菌絲增殖加快,沿根擴充套件,向上侵害分櫱節和莖基部。撥節後期至抽穗期,菌絲蔓延侵害莖基部1~2節,致使病株陸續死亡,田間出現早枯白穗。小麥灌漿期病勢發展最快,遇乾熱水,病株加速死亡。

    【2】小麥全蝕病的發生與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條件等密切相關。連作病重,輪作病輕;小麥與夏玉米1年兩作,多年連種,病害發生重;土質疏鬆,土壤肥力低,喊性土壤,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缺磷地塊,病情如重,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早播發病重,晚播發病輕;別外,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也是加重病害發生的原因之一。

    小麥全蝕病防治措施根據小麥全蝕病的發病規律和各地防病經驗,要控制病害,必須做到保護無病區、封鎖零星病區,採用綜合防治措施壓低老病區病害。

    【1】植物檢疫:控制和避免從病區引種。如確需調出良種,要選無病地塊留種,單收單打,風選揚淨,嚴防種子夾帶病殘體傳病;同時,要嚴格做到播種時藥劑處理。

    【2】農業防治措施

    ① 減少菌源:新病區零星發病地要機收的小麥,留茬16cm以上,單收單打。病地麥粒不作種,麥糠不漚糞,嚴防病菌擴散。有病地塊停種2年小麥、玉米等寄主作物,改種大豆、高梁、油菜、棉花、蔬菜、甘薯和麻類等非寄主作物。

    ② 定期輪作倒茬: ① 大輪作。有病地塊2~3年定期停種一季小麥,改種蔬菜、棉花、油菜、春甘薯等非寄主作物,也可種植春玉米。大輪作可在麥田面積較小的病區推廣。 ② 小換茬。小麥收穫後,複種一季夏甘薯、伏花生、夏大豆、高梁、秋菜(白菜、蘿蔔)等非寄主作物後,再直播或移栽冬小麥。有水利條件的地區,實行稻、麥水旱輪作,防病效果也較明顯。輪作換茬要結合培肥地力,並嚴禁施入病糞,否則病情回升快。

    【3】化學防治措施

    ① 土壤處理:播種前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每畝2~3kg,加細土20~30kg混勻,均勻施入播種溝中。

    ② 藥劑拌種:用12.5%矽噻菌胺懸浮劑20mL,或用15億/g熒光假單胞桿菌水分散粒劑100~150g,或用2.5%咯菌臘懸浮種衣劑10~20mL十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100mL,拌麥種10kg。

  • 2 # 鄉村呂步

    小麥全蝕病防治有較好的技術嗎?

    一,小麥全蝕病是怎麼產生的

    全蝕病是小麥感染土壤寄居菌禾頂囊殼,莖基與莖基以下部分變化病變,使小麥生長緩慢,分櫱量減少,產生空穗及秕粒,嚴重時乾枯死亡,使小麥產量與品質大大下降。

    二,全蝕病對小麥有那些非正常表現

    禾頂囊殼對小麥整個生長期,均有發生感染,小麥苗期時,植株生長速度比未感染的小麥苗遲慢,表現植株矮小,葉片見黃,分櫱能力減弱,撥出苗後,可見根部側係數量少,有不同程度的發褐色。

    在小麥拔節期表現明顯,可見近離地面處的莖基部發黑髮褐,特別在雨後,比較突出,並且莖基杆部外表面有黑色菌絲。小麥比較容易被拔出來,被撥出的植株,根系較少,根部發黑。

    抽穗期,小麥葉子明顯發黃,植株明顯矮小,顯得不緊湊,稀稀拉拉,穗內多為空粒,秕粒,莖杆提前乾枯,如同麥子成熟收穫時的一樣,發生乾枯死亡,輕輕觸控,植株與土壤發生脫離,根系發黑漚爛。

    三,小麥怎麼防治全蝕病呢

    2,在種植小麥時,發現地塊對小麥有全蝕病症,要進行輪作種植,同時對土壤深翻。

    3,在日常管理中,適提高水肥水平,乾旱時及時澆水,能夠減輕全蝕病對小麥的症狀。

    4,春季小麥返青後撥節時分別使用戊唑醇或三唑酮連續順壟噴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畝地種植什麼瓜果?銷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