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男兒何不帶吳勾

    前兩天看了一個觀點,意思是從商鞅變法後,開始強盛。雖然他最後被車裂,但他變法的成果沒有變,就是他的改革得到繼續。變法前各國都是貴族永遠是貴族,即使打了敗仗還是貴族,就是階級固化。變法後貴族戰敗可能不是貴族,而如果士兵戰勝能成為貴族,一切以軍功為重。軍功就是敵人的首級。所以變法後秦軍戰鬥力極強。一個士兵身上掛好幾個人頭能把對方嚇尿。而殺趙四十萬就是為了軍功。這是這個人的主要觀點。當然他說的肯定不全面,主要也說明了一個方向。

  • 2 # 安全直通車wjiw

    個人認為坑殺40萬本來就是誇大其辭,秦趙大戰持續很久,趙軍損失40萬應該是累計數,古代冷兵器很難形成大規模屠殺,所以古代戰爭大部分都是擊潰戰,經常因為潰逃踩踏死傷可能比直接殺傷還多。所以個人觀點是被俘趙軍根本沒有40萬,但或許有10萬以上,畢竟趙軍被包圍那麼久而且軍糧缺失,軍隊戰鬥力偏弱,被俘被殺反抗力量都偏弱...所以趙國這次損失壯男也是很大的

  • 3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我們都在知道在公元262年的時候,秦國把南韓的野王給打了下來,把南韓分成了兩截,一邊是南韓的本土,一邊是孤零零的上黨郡,韓王對於秦國的攻勢,沒手鬥,因此決定把上黨這個地方割讓給秦國,和秦國講和算了。

    但是上黨的太守馮亭卻不想坐以待斃,他想把戰火轉嫁給趙國,拉趙國一起對付秦國,因此就把上黨地區給了趙國,而趙國得了城池之後,就和南韓一起對付秦國,這就惹惱了秦國,秦國就派出軍隊,經過駐守在上黨地區的趙軍,雙方短兵相接,趙軍無法抵擋秦軍洪水般的衝擊之勢,敗下陣來,推到了長平地區,雙方軍隊相持了起來,而著名的長平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大幕。

    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40萬趙軍會被被坑殺呢?

    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40萬趙軍會被被坑殺呢?

    第一,趙國君王臨陣換將,犯了用兵的大忌!

    起初,長平之戰的趙軍統帥是名將廉頗,這是一位能攻善守的老將,他主張與秦軍打相持戰,避免正面戰場的硬碰硬,雙方一僵持,就持續了整整三年,而這個時候,趙國的君主趙孝成王有點熬不住了,覺得廉頗有點不敢用兵,在加上秦國派出細作,離間趙王和廉頗的關係,這就使得趙王不信任廉頗了,選擇換掉廉頗。

    而趙王放眼朝堂,能夠帶兵打仗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因為已經決議要換掉廉頗了,因此就換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將的趙括,這也就過後續的長平之戰大敗埋下了伏筆,而趙國君王臨陣換將,犯了用兵的大忌,白白葬送了趙軍40萬人。

    第二,長平之戰新主帥趙括,有名的嘴炮將軍,空有一身理論知識,卻無法指揮實戰。

    我們都知道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小從父親那裡學習了行軍帶兵打仗的方略,雖然可以說的是頭頭是道,但是缺乏實際應用,屬於假把式,用兵的二把刀。

    結果他在面對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的時候,輕言冒進,被白起率領的秦軍包了餃子,斷了糧草和救援的道路,最終的結局是趙軍主帥趙括被射殺,趙軍群龍無首,40萬大軍被俘。

    而投降的40萬趙軍成為了秦國的難題,供應他們日常的糧食是一件麻煩事,要是將他們放了回去,這豈不是放虎歸山,這個勝仗也不是白打了嗎,而秦國主帥殺神白起想了很長時間,最終決議,狠下心來,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因此白起開啟了自己的殺伐之路,除了年幼的240人以外,剩下的趙軍全部活埋,40萬的趙軍就這樣被秦軍屠殺殆盡,這次事件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一大慘案。

    趙國經過這一次大損失之後,一蹶不振,從此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而秦國也憑藉這次的殺伐之路增加了威懾力和實力,已經初步形成了一統天下的勢頭!

  • 4 # 無史不丈夫

    長平之戰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長平之戰是先秦時期重要的一戰,也是後世知名度很高的一戰。這一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是戰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一線本來是由廉頗負責的,可是廉頗接連戰敗,又堅守不出,這讓趙王很是不滿。這時范雎又使用了反間計說秦軍最害怕趙擴,本來趙王就對廉頗不滿,於是趙王不顧眾人反對就將廉頗換了下來,讓趙擴負責長平一線,趙擴剛一上任就改變了對秦策略,選擇主動出擊。

    秦王知道趙擴代替了廉頗,於是就悄悄地更換了主帥,調白起為上將軍,讓本來當主帥的王齕擔任副將,並封鎖了這個訊息。

    趙擴主動出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假裝敗退,這時趙擴並不知道秦軍更換了主帥,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隊伍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騎兵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多天,士兵們殺同伴而食。趙擴整合剩餘部隊進行突圍,一連幾次都沒有成功。趙擴親自帶領精銳部隊進行突圍,卻被亂箭射死。

    趙國因趙括的死而失去了主帥,頓時軍心大亂,剩下計程車兵向秦將白起投降。

    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

    《通典》: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蔡澤: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於是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關於長平之戰的時間以及人數,之後歷代頗有爭議。

    白起為什麼要殺這些降卒呢?

    震懾其他國家

    當時秦國以一己之力單挑其他六國,其魄力與實力讓六國懼怕,如果在這一戰中再以這種“坑殺”的方式來震懾其他國家,這樣對秦國來說又為自己掙得一個“名聲”。讓六國膽寒,這就達到了秦國在心理上打敗其他國家的目的。

    養活不了這麼多俘虜

    如果將這四十萬的人編入自己的部隊,如果這些人反叛了怎麼辦,就算不反叛,突然增加幾十萬人要吃飯,住地方,穿衣服,這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當時生產力低下,再加上什麼時候來個自然災害,沒了飯吃這無異於是給自己找麻煩,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就要摧毀他們。

    削弱趙國的實力

    白起曾說:“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先不說到底是不是“坑殺了四十萬人”,就算只是幾萬人也能夠削弱了趙國的實力。如果將這些人放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他們回去之後會再拿起武器來對抗秦朝的,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天下,這等於給秦國增加了一道障礙,還會損失自己的實力。

    在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紛爭不斷,國家的實力取決於人口和土地的數量,而男人不止是勞動力更是可以在戰時拿起武器抵抗外敵。另外男人還是培養下一代的力量,將這些人坑殺就讓趙華人口斷代,從人口方面削弱趙國實力。

    或許殺這麼多人並不是白起的本意,他也只是一個臣子,要聽命於他的王。戰爭是殘酷的,不能以人性來定義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用MacBook Pro還是MacBook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