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日餘暉
-
2 # 天使長米嘉勒
簡單的供需關係而已,車位是不可再生資源,很少會有進行升級更新工程來增加車位的,所以車位基本上在小區完工就確定了數量,但是需求就是變數,隨著住戶的進住,生活的改善,汽車的價格下降等因素,越來越多的汽車需要車位,導致供需失衡,所以價格升高,消費觀念、小區物管牟利等原因導致都先買下來再說,最後變得越來越少租的
-
3 # 人生如旅途2018
沒經歷過沒車位每天擔心開車出門後,回來找地方停車痛苦的人,是不會明白買車位有多重要的。
我老房子小區車位只租不賣,問題是車位太少了,才幾十個,好不容易才找關係搞到一個.月租400。沒車位之前停在露天垃圾箱附近,老鼠都到發動機艙做客了。
新房子車位18.5萬左右.不糾結直接買了。不是我有錢,我的車才七萬多的中國產代步車.只是為了以後回家不用再擔心沒地方停車.
座標南寧市。
-
4 # 鍋邊舞男
這都要看買車位的所處的位置了,就拿我們這裡來說,買車位的就相對較少,一是路邊停車位相對比較多,很多小區商場下面都對外對內設有停車位,價格一個月300元,勉強可以接受,如果購買車位至少7-8萬,一般的人都會拿去投資其它,關鍵的問題是現在人們搬遷隨意性比較大,到時候買房子想捆綁車位一起買,不好買,我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當年6萬元的車位,人已經搬去另外一個城市了,可車位還在,只能委託朋友邊租邊賣,很麻煩。你所說的買多租少,這個道理其實簡單,一個是不差錢,二個是車多位置少,就這麼簡單
-
5 # 住在紹興官號
就現狀來看,市場供不應求,所以價格上漲。
一般正常的感覺,買了車,需要一個車位來停放,都會考慮買一個車位。就像房子,可以租的更好,但就是捨不得賣掉自己的破房子。這是從心理需求層面考慮的。
市場上,現在一家人可能都有一輛車的,平均起來可能都有一輛多,所以車位是供不應求。而對車位,買主一般是需要多少買多少,所以自然租出來的不多。而且現在來看,每家的汽車數量還在上漲,所以供不應求暫時不會結束。
-
6 # MengJ-L
我感覺這主要是看車位價格和小區定位了吧,我房子所在的小區,百分之七十都是八十以下的小戶型,也就五十萬左右,但是車位一個十七萬,所以沒多少人買,剛開始小區也是說的只賣不租,但半年下來428個車位只賣了11個,沒辦法現在就開放出租了。我父母的小區全是120以上的大戶型,價還高,一套房子差不多一百多萬,地下車位才八萬,一年不到就全賣完了。而且這還跟車位數和小區戶數的比例有關係,一比一甚至以上的車位不緊張的小區,肯定買的人少,但要是不足一比一,估計大家都擔心以後沒位置,買的就多。
-
7 # 瀚海觀察
最近一段時間,瀚哥被一件揪心的事情弄得心煩不已,這就是車位問題,記得之前瀚哥在文章中曾經說過天價的車位已經成為大多數上海人的沉重負擔,同樣瀚哥也不能免俗。瀚哥所在的小區前幾天剛剛進行了車位的銷售,在這正常車位的銷售過程中一場讓人心痛不已的車位經濟學正在上演,今天我們聊得話題就是開發商為什麼總能夠把最高價的車位賣給你?
一、車位如何成為房地產之後的開發商新寵?
一直以來,房地產開發都是中國最賺錢的生意,多少開發商因為房地產專案賺的盆滿缽滿,然而這個現象從去年的9月份開始戛然而止,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來襲,限購、限價、限售、限貸四大政策齊齊出動,讓各地房地產的價格踩下了急剎車,再加上國家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居住屬性定義,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驀然回首,自己原先可以大賺其錢的房子變成了只能按照某一定限價銷售的商品,這種不平衡的心理可想而知。
但是,買的從來沒有賣的精,開發商當然也會從其他的方面想辦法,而這個方面就是車位了,車位屬於房地產的附屬房產,在經濟學上屬於房地產的補充品,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市中心可開發的土地資源在快速耗盡,於是大量的新小區就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眾所周知,越是周邊的地區其交通也就越不方便,對於出行的要求就越高,所以私家車成為了很多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作為養車的重要一環,停車問題也就顯得日益尖銳起來,購買車位成為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必須,開發商也正是瞄準了這一點。
根據8月31日《海峽時報》的報道,在中國一些城市,隨著開發商祭出對付當地政府限制房價措施的最新秘密武器,一些新建住宅小區的停車位價格正在迅速飆升,中國很多城市已對住房實施限價,但並沒對停車位限價,所以開發商都在默默地將車位變成自己在房價賺錢不足的時候的一大補充。
二、車位經濟學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業主?
一般來說,我們從經濟學的規律來看,新社群的車位需求難點往往是出現在小區建成的三年之後,前三年由於小區剛剛建成,小區的入住率還在較低水平,所以車位相對而言並不緊張。然而,三年之後,小區的住戶逐漸攀升,私家車的數量也隨之增加,車位就變成了一個稀缺資源,特別是大多數的房地產專案中,停車位都少於房源的數量,所以車位的上漲幅度往往大於房子的上漲幅度,車位難求的現象非常明顯。
瀚哥仔細分析了整個事件的過程,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
所謂囚徒困境是經濟學中博弈論的經典模型,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我們把這個模型放到車位銷售中來,對於所有業主來說,如果大家真的齊心協力共同抵制開發商的高價銷售的話,那麼在開發商只能夠把車位賣給小區業主的情況下,開發商如果進入了長期車位無法售出的境地,在很大的程度上會選擇降低銷售價格,將車位的價格降到合理的水平上去,這個時候一定是業主都能夠得利的狀態。
然而,問題就在於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即使有微信群作為一種資訊傳遞的工具,也沒有辦法把握對方到底會不會向開發商購買車位,但是由於車位是少於小區的戶數的,如果所有人都要去購買車位的話,那麼一定有人會買不到車位,所以大家即使在群裡會說同意抵制,表態同意的也往往是少數人,因為一個微信群不發言的將會佔據多數,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就會成為非常不確定的因素。由於車位的稀缺性,其實所有人在心裡都是會傾向於相信對方會去購買車位,因為沒買車位的人想要找到地方停車將會越來越困難,如果我不先下手為強的話,就會造成自己沒地方停車。
於是,開發商甚至不需要做什麼廣告,只要告訴業主已經有人買了車位,車位的數量越來越少,那麼其他人就會越來越焦慮,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蚱一樣蜂擁地去搶購車位,於是開發商就這樣各個擊破,實現了將車位透過高價賣給業主的目的。
我們回過頭來說,為什麼之前的聯合抵制不可能成功呢?著名經濟學家奧爾森曾經專門有過一個“集體行動的邏輯”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具有相同利益的個人所形成的集體必須要有一致的訴求,為共同的利益驅動,除非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有一種強制的手段迫使每個人向著集體的目標努力,否則追求自我利益的個人將不會為了集體的目標而努力。將這個理論運用於小區的車位的時候就會發現,根本無法形成團體的最佳選擇,因為不存在任何的強制手段推動小區的所有業主為了共同的利益努力。所以,即便有人透過微信等社交工具發起了攻守同盟,也會因為各個家庭的經濟實力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利益,最終就會被開發商所瓦解。
所以,車位經濟學在詮釋囚徒困境的同時,也讓開發商成為了最終獲利的那個人,其他所有人都只能忍受次優的原則結果,承受過高的車位價格。
回覆列表
拿上海來說吧,我住的小區是城區相對靠後的一個區,買房時地下產權車位6萬這樣,每月管理費80,小區含地上停車位配比差不多1:1,地面停車每月150,地下350。當時買車位時車位幾乎賣不動,現在七八年過去,地下產權車位30+萬,路面幾乎停滿,因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有2-3部車,這就造成了車位數量的缺口,雖然一次性購買來看,可能和租相比不是太划算,但從實際使用來說,一是有停車保障,不會到處找空位;二是可以出售,並且肯定是穩賺不虧的;三是小區停車費已經放開,今後租未必就比買便宜,供需關係在這。一二線城市大概都差不多吧,三四線車位買野便宜,所以我覺得還是購買比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