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廣東越南鯽

    一開始釣 建議前20杆左右打頻率,之後在放慢速度,適當守一守,看魚口情況。打頻率建議拉絲好一些。搓餌建議守一守

  • 2 # 小城華哥愛釣魚

    野釣頻率可以根據魚情來隨機應變。

    釣鯽魚

    剛到釣點,而且沒有提前做窩子。此時可以先打打頻率,多在窩子裡抽幾桿,好把鯽魚引進窩子。為接下來垂釣做準備。

    接下來開始上魚了,可以根據上魚速度適當調整頻率。

    如果上魚速度很快,就要繼續抽頻率。給窩子裡的魚造成搶食的氛圍,甚至可以將大群的鯽魚吸引浮到半水甚至水面上搶食。此時我們可以釣半水,用無刺袖鉤+鐺針,一小時多的時候可以釣一兩百條。

    釣鯽魚,就要打頻率,不論在野外還是競技。

    釣鯉魚等大型魚

    大魚不是靠頻率能引過來的。大魚之所以能長成大魚,都是經歷很多危險過來的。所以小心謹慎是大魚的一貫作風。相反,如果我們頻繁的拋竿打頻率,會讓大魚感覺不安全,從而不敢進窩。

    釣大魚,要靠“守”,不能打頻率。

  • 3 # 樂園之失

    目標魚種不同,作釣的頻率不同

    我們們在野釣中,最常釣獲的魚類是翹嘴、鯽魚、黃拉丁以及鯉魚,除此之外還有白條、鰟鮍等小雜魚,這是源於以上魚類繁殖能力較強分佈較廣的原因。

    雖然同為淡水魚類,但習性不同作釣的方式方式不同,比如翹嘴、白條這種中上層的小型魚常有聚群截殺搶食的行為,鯽魚雖然也是群居型動物,但生性膽小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鯉魚比較聰明,進食時小心翼翼,黃辣丁常在夜間出沒等,至於其他雜魚這裡不做贅述,逐一分析:

    一、翹嘴、白條適合高頻率作釣

    目標魚為翹嘴、白條時就需要加快作釣的頻率來增大誘釣率,作釣時可以採用比重較輕的拉餌配合長子線,利用餌料緩慢的下襬吸引二者的注意,同時宜選擇短腳長身翻身較快的浮漂快速作釣。魚汛訊號表現為浮漂翻身後的二次加速或平躺、斜拉,此時多是正口。

    二、鯽魚、黃辣丁適合低頻率作釣

    以鯽魚、黃辣丁為目標魚時就應該放慢節奏,在打窩的前提下一竿一竿的抓穩口。作釣鯽魚時,鯽魚面對餌料的反應通常是先在餌料附近吸食再判斷是否進一步靠近吃食,所以需要給鯽魚一個適應的過程。黃辣丁的習性與鯰魚相同主要靠觸鬚來感知獵物,蠕動的蚯蚓是比較好的選擇,所以作釣頻率不宜太高。

    三、鯉魚適合守釣

    鯉魚在野外環境下成長異常艱難,不僅需要較多的食物還需要躲避來自天敵的威脅,所以成魚後的鯉魚異常聰明。野河鯉魚的密度較低,通常一段區域內只有一二條大個體的存在,基於以上二點,守釣是必須的環節,但也不排除作釣鯽魚時鯉魚進窩吃食的現象,所以低頻率作釣仍然是首選。

    水情的變化,作釣頻率的改變

    水情、魚情是我們在作釣時對釣場環境以及魚類吃口做的綜合判斷。關於水情與作釣頻率的關係,我們將之分為以下三點,僅供參考。

    1、當釣場水位過深時,可以適當加快作釣頻率,二三分鐘一竿直至出現魚汛訊號為止;

    2、釣場為走水的狀態時可以加快作釣頻率,保證鉤上餌料的殘餘量持續誘魚;

    3、水質較肥的水域,魚類並不缺少食物,此時作釣可以加大頻率增大誘魚率。

    除此以外,在作釣前使用抽餌進行作窩時,可以使用高頻率抽竿起竿的方式,使餌料形成水皮散落或底散,另外使用搓餌作釣時頻率要低於拉餌。

    魚情的變化,作釣頻率的改變

    我們在作釣中遇到魚口慢、魚口快、停口等現象代表著魚情在不斷的變化,那麼除了天氣、溫度帶來的直接影響之外,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浮漂的調釣、餌料的狀態以及作釣的頻率來根據魚情適當的改變,這裡僅以作釣頻率來論述。

    作釣中沒有魚口時,可以加快作釣的頻率以達到加速誘魚的目的,除此之外,餌料入水時發出的叮咚聲會被水體放大使魚類產生好奇形成聚魚。當然,拋竿的角度不宜過高,否則餌料砸到水面發出較大的聲音也會嚇跑進窩的魚類。

    高頻率的作釣並不適合釣底層魚,所以當出現魚汛訊號或有魚類蹭線的現象時,應降低頻率甚至暫定拋竿等待中魚。常規的情況是頻率加快後,首先進窩的是白條、翹嘴等小型魚,然後鯽魚、鯉魚才會被魚情吸引慢慢進窩。

    除以上論述之外,在起魚時形成炸窩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補窩或加快作釣的頻率再次誘魚。

    最後的全文總結

    本文從目標魚種、水情、魚情等三個部分論述了題主的問題,但幷包括天氣、溫度、釣位、餌料等因素對魚汛的影響。個人認為,作釣頻率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變化,所謂釣小魚靠勤,釣大魚靠守正是這個道理。

  • 4 # 眼鏡哥說魚

    頻率在釣魚的過程中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所說的頻率包含換餌頻率和補窩頻率兩個方面,具體應該採用什麼樣的頻率進行垂釣和水域型別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關鍵還取決於魚情。

    兩種截然不同的釣法

    在臺釣傳入大陸地區之前,釣魚人採用的都是傳統釣法,無論是使用手竿還是遠投竿,傳統釣法都是一種較為被動的釣法。而臺釣釣法重新整理了人們對釣魚的傳統認識,臺釣釣法也是一種更積極主動的釣法。臺釣與傳統釣在頻率方面有著較大差別,因此臺釣被認為是一種進攻性釣法,傳統釣則被認為是一種防守型釣法。

    以高頻率為基本特徵的進攻性釣法

    進攻性釣法的核心是透過高頻率的換餌以及補窩來主動誘魚,再利用靈敏度較高的釣組儘可能將進窩的魚全部釣上來。例如在垂釣鯽魚時,換餌頻率能夠達到每分鐘2次至5次,補窩頻率也能達到每分鐘1次至2次。高頻率的換餌和補窩不僅能夠實現持續誘魚,還能夠將大量的魚長時間留在窩點中。

    因此進攻性釣法更適合垂釣中小體型魚種,使用進攻性釣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釣到更多的魚。

    以低頻率為基本特徵的防守型釣法

    防守型釣法換餌以及補窩頻率較低,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釣法。為了避免頻繁的換餌和補窩,防守型釣法通常會使用霧化速度較慢,甚至完全沒有霧化的釣餌和窩料,例如玉米粒、麥粒等等。

    由於防守型釣法換餌和補窩頻率較低,所以更適合垂釣大魚。也就是說防守型釣法在釣獲數量方面無法與進攻性釣法相比,但是使用防守型釣法釣獲大魚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影響換餌和補窩頻率的其他因素

    根據目標魚的體型大小來決定換餌和補窩頻率僅僅只是基本原則,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釣魚人會遇到各種複雜的魚情,因此還應該結合以下因素來調整換餌和補窩頻率。

    根據魚的密度調整頻率

    在垂釣開始之前必須提前瞭解水域中魚的密度高低,例如有一些剛開放垂釣的水庫中,魚的密度非常高,此時就應該加快換餌和補窩頻率,以此來提高垂釣效率。如果水域中常年有大量的釣魚人進行垂釣,甚至還存在捕撈現象,那麼可以判定魚的密度較低,此時可適當減緩換餌和補窩頻率。

    在垂釣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觀察窩點裡魚的密度高低,即便是在水廣魚稀的水域中垂釣,也有可能遇到小雜魚鬧窩的情況,雖然小雜魚並不是我們的垂釣目標,但是大量的小雜魚聚集在窩點中會加快窩料的消耗速度,因此必須加快換餌和補窩頻率,因為這樣能夠避免窩料被小雜魚吃光,讓窩點中始終有適量的窩料引誘大魚進窩。

    根據魚的食量大小調整頻率

    魚在不同的季節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食慾和食量,夏季水溫較高,魚的食慾旺盛,食量也更大,所以應該加快頻率,讓窩點裡有更多的窩料和餌料。冬季水溫較低時,魚的食量會明顯下降,此時就必須降低頻率,避免窩料和餌料嚴重過剩。

    另外,魚的食量還受到含氧量的影響。在悶熱的天氣時,氣壓較低且氣溫較高,水中的含氧量降低,魚的食慾會嚴重下降,此時可以降低頻率。夏季降雨時,水中的含氧量明顯升高,此時就需要加快頻率。

    根據垂釣者的位置關係調整頻率

    在垂釣的過程中不僅要根據魚情來調整頻率,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垂釣者之間的競爭關係。相信很多釣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身邊的人能夠連竿上魚,而自己這裡卻幾乎處於完全釣不到魚的尷尬境地,其實這就是頻率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魚進窩並咬鉤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覓食,所以誰的窩點中食物更加豐富就能夠聚集更多的魚。也就是說,如果自己身邊還有其他釣魚人同時在垂釣,那麼就必須加快頻率,否則魚就很可能被其他釣魚人誘走。如果自己身邊很大的範圍內都沒有其他釣魚人,此時可適當放慢頻率,因為魚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進入自己的窩點覓食。

    另外,在江河等有流水的水域中垂釣時,還必須特別注意釣魚人之間的位置關係。如果自己的上游方向有其他釣魚人正在垂釣,此時就完全可以降低頻率,甚至可以完全不打窩、不補窩。因為水流會將上游位置的餌料和窩料衝到自己的釣點裡來,即便頻率很慢也不必擔心釣不到魚,反而是上游位置的釣魚人頻率越快越釣不到魚,因為大量的餌料和窩料都會被水流衝往下游。

  • 5 # 大別山小農人

    釣魚是一個不斷上餌,拋竿,換餌的過程,反覆多次,以頻率換取上魚的機率,是釣魚的內在本質,而在野釣的時候,為了換取更好的魚獲,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好作釣的頻率呢?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根據水情把握頻率

    在作釣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所在水域的水情是什麼樣的,心中才有大概的數,比如:不同的水深就要求我們保持不同的拋竿頻率,深水水域拋竿的頻率要適當快一點,這樣才能更快的形成誘魚層。流水的水域也要加快拋竿頻率,窩內的食物才不會斷掉,並持續誘魚。而在肥水的水域,水中本身的食物就比較多,所以就不要將窩內投放過多的食物,否則魚很容易吃飽。

    2,根據魚種把握頻率

    使用高頻率拋竿適合作釣白條,翹嘴,草魚,鯿魚等中上層魚類,因為它們覓食時喜歡截口,這就是為什麼平時作釣時要不斷地少量持續打窩。而在釣一些底層魚類的時候,就可以不用那麼高的拋竿頻率,比如:鯰魚,黃辣丁等食肉性的魚類。對於一些大個體或者魚口狡猾的魚,就要堅持守釣,其中鯉魚最具代表性。

    3,根據作釣的過程把握頻率

    在一開始作釣的時候,即使有打窩也要適當的加快拋竿頻率,這樣就能縮短誘魚時間,並達到持續長久的留魚。當物件魚進窩之後,拋竿的頻率就要適當降低一點,尤其是大魚進窩,或者是在物件魚密度過大的時候,防止錨到魚而導致炸窩。在很多水域,時間一長都會有小雜魚進窩,此時就要控制一下頻率,使用搓餌降低進度。當自己已經把握住作釣的節奏時,又可以稍稍將頻率帶起來,以提高上魚的效率。

    總之,野釣的時候,拋竿頻率是需要參考水情,魚種,以及作釣的整個環節,當然一些不可控制因素還有很多,學會隨時應變才是最重要的。

  • 6 # 一筆一杆一生

    垂釣者在野釣釣魚當中頻率怎麼掌握?關於這個問題,就要根據魚情和垂釣魚種的大小來掌握頻率的高低。所謂頻率就是在垂釣當中拋竿換餌的速度以及補窩時間的長短。下面我就用臺釣和傳統釣兩種釣法講一講在垂釣當中怎麼掌握垂釣或打窩的頻率來進行誘釣魚。

    臺釣的懸墜釣法在垂釣當中,是一種誘釣結合的一種釣法,是以垂釣中小型魚鯽魚為主而產生的一種釣法。當然了,我不是說臺釣不能垂釣大型魚,我只是說這種釣法是怎麼產生的。因為臺釣使用的餌料霧化好,拋杆換餌的頻率就高。特別是在垂釣中小魚方面,由於高頻率的拋竿換餌,有時也不需要打窩,是鉤餌入水後一直到底餌料都在霧化,逐漸會形成一個從水面到水底,一個立體的霧化帶。因為無論你在什麼水域裡垂釣,中小型的魚都是主力軍群體龐大,特別是在自然水域裡垂釣,效果最為明顯,比如在垂釣鯽魚和白條方面,誘釣的優勢十分明顯,有些高手在垂釣,這些小型魚是頻率每分鐘可達到十次以上,有時更高。但垂釣個體偏大的魚時,剛開始頻率要高些,因為為了誘魚布窩,但一段時間後要慢慢降低頻率,要讓鉤餌在水底停留一段時間,半分鐘以內最好,這樣呢,是為了看看窩裡有沒有魚進窩,如有魚口,就按照魚口的頻率進行拋竿換餌,魚口稀餌料在水裡等待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分半鐘,如沒有魚口,就要重新打頻率,儘管餌料霧化的好,但窩裡沒有實質型的窩料,垂釣個體偏大的魚時。窩裡還是要不布一點酒米和五穀雜糧一類的大顆粒。

    傳統釣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頻率可言了,因為它是以垂釣中大型的魚種為主,選擇釣點的水情和水底的情況也很複雜,長拜短線一不方便拋竿誘魚,但他最大的誘魚方式就是逗釣,因此新釣手不要以為傳統釣把鉤餌放到窩點就沒事幹了,等著魚上釣這樣是不對的,你要不停的在窩點周圍來回拖釣,或在窩子的中間上下提釣誘魚,還要每隔二三十分鐘拋灑幾粒或一二+粒谷麥進行誘魚,拖釣和提釣目的就是讓如餌變成活餌。拖釣和提釣的方法,我在以前傳統釣的作品裡有講解釣友們可以去看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執政以後對明史進行了抹黑和篡改,難道就不怕被後世唾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