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風宋月

    古代人尚武,打到野雞是勇武的證明。

    春秋時期有個武士,長的比較磕磣,娶了個漂亮老婆,老婆非常看不起他,沒跟他笑過。於是此人每天出去打野雞,終於打到了一個,老婆見了,喜笑顏開。此人於是說,兩年夫妻,不如一隻野雞。

    古代女婿去未婚妻家裡提親,提的就是野雞,最好是自己打到的野雞。因為能把野雞打到的男人才是勇士,連個野雞都打不到,還娶什麼老婆。

    孫權的兒子說,因為野雞忠貞耿介,所以我喜歡射死它。

    當然瞭如果打不到野雞,送點別的也行。魯定公就送孔子鯉魚,陽虎就送孔子小豬,孔子就送老子風乾的野鴨子,因人而異吧。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古人去拜訪別人確實需要一張拜帖,但是野雞是什麼鬼?第一次聽說!

    單說拜帖吧!

    即是我們現代人,如果想去別人家或者別人工作單位去拜訪,也是要先打個電話確認一下人家“有沒有空”的,其實是試探人家“願意不願意接待你”。

    如果是第一次見面呢,名片也是需要一張的。

    這是基本禮貌,也是社交必須,只有無知莽撞的人才不打招呼就闖上 門去。

    古代依然,雖然沒有電話可以打,也是有流程需要遵守的,不是想去人家家裡就去人家家裡的。

    題主所說的拜帖是從明代開始叫開的,已經類似於現在的名片了,當然比名片要更大更好看。

    古人要去拜訪別人,先要請門房把拜帖送進去,如果拜訪的人夠分量呢,主人自會出迎,如果不呢,也就一個“請”字,請進去而已,如果不方便見面呢,那就請回去,等著人家“回拜”。

    “回拜”可能就是一個僕人遞上一個拜帖而已,雙方並不見面,不過也算建立了關係,攀上了交情。

    明 張萱 《疑耀》卷四:“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今之拜帖用紙,蓋起於 熙寧 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九·名號甫》:“《漢書·高帝紀》曰‘為謁’,《袁盎傳》曰‘上謁’。 顏師古 注曰:‘為謁者,書刺自言爵裡,若今參見尊貴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據此,則‘為謁’似今腳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禮單放在拜匣裡,又拿出出門用的菸袋。”

    看,明朝人也研究過這個問題了,在沒有紙的年代,人們是用竹木製做“拜帖”的,只是名字叫做“刺”,還有叫做“謁”的。

    往前追溯,戰國的時候叫做謁,發展到漢朝更復雜了,分為“謁”和“刺”。

    謁,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尊長拜見時用的名片,通常用於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

    刺,親朋同僚之間慣常使用,比較簡易。

    到了明代,就變成了一張鄭重其事的紙製品了,只是如何書寫,其間大有文章。

    上面說過了,有時候,官員們之間交往完全可以只遞上拜帖,不必見面也可以,把事情寫清楚就行了,如果是投效表忠心呢,白紙黑字的更有效力,大大地節省了時間。

    但是,沒有送野雞這個說法。

    還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孟婆湯是作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