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私塾先生王凡
-
2 # 小初七兒
80後的人,哪裡來的叛逆期,都說我們小時候過的太單純了,不存在叛逆期,我覺得可能是那時候啥事都放在心裡,要不就找一個閨蜜互訴。現在的孩子電子產品接觸的多,就連動畫片都有情感題材在內的。所以同一個年齡,他們就比我們小時候懂的多,思想也成熟。叛逆期主要還是在於正確的引導。什麼事都不能一味的否定,那樣會讓他更加的叛逆,你越是不讓我做的,我就偏要去做!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前看過一個文章,孩子上學沉迷遊戲,媽媽後來沒辦法,媽媽也打遊戲,和孩子定了約定!比孩子打的還好,孩子後來更加努力的好好學習。這個我覺得值得借鑑!凡事都有不確定性,隨機應變吧!
-
3 # 未曾長大的孩子
叛逆多發於父母、老師、長輩與孩子之間,同輩之間的情況並不多,尤其在同齡的同輩之間更加少見。主要是由於同輩之間的心理訴求與心理狀態比較相近,容易感同身受。所以相處方式比較簡單,只要別沒事以長輩自居,動輒教育弟弟妹妹。一般就沒有大問題。
我想用一個發生在我家的真實案例,來說明一些問題
01小S是我親戚家的孩子,小時候十分可愛,在小學時期,大家基本是以“小孩”或者“小朋友”作為暱稱來稱呼他的。我當時跟他的父母講,六年級以後,請直呼他的名字,不要再以“小孩”或“小朋友”作為暱稱,另外,他自己的一些事情儘量讓他自己負責任,不要一手包辦,不出格的事情不要干涉。他父母滿口答應,但是卻不以為意。
02小S 升到了初中,家人似乎改變了稱呼,但是對於從起床到上學的一切事情,依然採取一手包辦的態度。有家長認為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都是採取直接禁止或者側面控制來進行約束。他的情感與溝通訴求一般都會以想法過於幼稚或者直接忽略的態度對待。初二到來,這個孩子的叛逆就開始了。 與父母的冷戰幾乎每週都會在家裡發生。孩子變得不願意溝通,並且當願望無法得到滿足時開始以輕生威脅父母。
03好在我是這個家庭裡面他唯一願意溝通的人,我嘗試著瞭解他的內心,並與他父母溝通,儘量放寬對他的管束,儘量抽時間傾聽他的心聲。於是情況漸漸有所好轉,由於家長比較配合,所以逐漸的與孩子有了正常的溝通。而放開對他管束以後,他也沒有做出他父母想象的那種出格的舉動。一家人逐漸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叛逆真的是由於到了這個年齡就一定會發生麼?
叛逆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情感需求被忽略事實上,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存在情感需求。當這些需求被忽略時,會出現叛逆,安全感缺失甚至是嚴重的心理問題。 而情感需求恰恰是許多家長很容易忽略的,因為其隱蔽性比較高。
舉例說明,當小S的情感被忽略時,常常在不會表現在外表上。日積月累下來,心理狀態就會發生改變,而孩子並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心理變化,於是行為上出現各種另家長意想不到甚至出格的舉動。而大部分家長稱這些舉動為叛逆。
生理、心理、行為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生理變化影響心理變化,心理變化決定行為,而行為得到的反饋會反過來再次對心理產生影響。
大部分家長對於生理以及行為的關注程度較高,而對心理的變化反應比較麻木,這就導致了溝通障礙的發生。溝通一旦產生障礙,叛逆幾乎一定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與程度不同而已。直到24歲依然“叛逆”的情況比比皆是。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不代表認可父母的行為,只是透過自己養育孩子體驗,理解了父母當時的行為而已。
如何防止叛逆以及出現叛逆情況的處理方式1、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隱私
2、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對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否定,更不要採取忽略或者視其為幼稚的舉動。
3、儘可能的與孩子保持溝通順暢,儘量瞭解孩子的愛好。
如果已經出現叛逆情況,切忌用高壓手段對待,高壓手段的結果無非就兩種,加重叛逆行為或是加深心理創傷。
這裡特別強調下,何為尊重獨立人格。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控制孩子或者放任自流就叫做尊重獨立人格。這是不正確的。簡單來說,對待孩子的基本態度,要類似於對待同齡人,只是在與孩子的溝通當中要付出更多耐心傾聽。
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孩子獲取知識的手段遠遠大於我們小時候,很多孩子對自己的未來都有目標和規劃。在不產生逆反心理的前提下,多數孩子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與成長做出很好的計劃。
作為家長,我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擔心或者焦慮。但是解決焦慮的方式應該是積極的學習與瞭解相關知識,保持與孩子的順暢溝通。而不是將壓力轉嫁給孩子。
回覆列表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最主要的叛逆物件是父母,其次是老師。產生叛逆的主原因之一是這兩種角色給了他們太多的約束,而這樣的約束他們帶著各人情緒刻意的不理解,所以會反抗。但是作為父母和老師來說,他們不可能不管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所以這就存在一個矛盾。而作為哥哥姐姐來講恰好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矛盾。在叛逆期孩子的嚴重,他們覺得父母或老師和他們有代溝,所以不能理解他們,而哥哥姐姐則不會。同時哥哥姐姐也可以起到引導和教育弟弟妹妹的責任。就看你如何把握好這個度了。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引導弟弟妹妹某個問題,你得先融入到他的問題當中去。先以朋友的方式和他聊他想聊得話題,看看他的想法究竟是什麼樣的。也許你需要提前做一點文章,這樣會使得你們的溝通更加順暢。當他們願意與你分享了之後(做到這一點哥哥姐姐比爸爸媽媽容易得多),你在找到合適的機會去提醒他。
比如妹妹很喜歡某個男明星,你可以和他一起討論這個明星的歌曲或者電影,讓她覺得你們很有共同語言。在你們結束這個話題的時候,你可以提醒她,一定要注意適度,不要上課的時候或者學習的時候還在想這些問題。這樣的提醒會對她起到作用,這時她可能只會隨口回你一句知道的,但是這樣的作用比父母說十遍上課認真聽課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