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曾長大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遇到很多“打折” “促銷” “揮淚大甩賣” 等銷售手段,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銷售手段與套路也越來越多。

    隨著一些“低價引流”,“免費送引流”的方式出現,商業的盈利模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這也刺激了一些人忽略了產品本身的成本,而對產品的心理預期過高。

    明知價位低,卻想獲得高質量的產品,導致這種心理的出現的可能性大概有如下幾點

    片面的瞭解過產品成本,從而對產品售價產生懷疑

    隨著近些年各大媒體的披露,以及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很多商品的製造成本被披露,一些自媒體為了博眼球,會透過最淺顯的方式計算成本,是成本看上去非常的低廉。這對一些消費者產生誤導,認為一些商品的售價本就應該非常低。

    加上很多人貪便宜的心態作祟,就產生了對低價商品期望值過高的想法。事實上,商品成本的核算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透過綜合計算出的成本,要遠高於實際產生的成本。

    一些無良商家的虛假宣傳

    一些無良商家為了提高銷量或者提高價格,會對商品質量進行虛假宣傳,而很多消費者不明就裡,很容易相信這些宣傳,從而對商品的實際價值和價格產生錯誤的估計。如酒類這種必須先購買才能識別真假的產品,非常容易陷入到虛假宣傳帶來的漩渦中去,比如A商家賣酒精酒,謊稱是糧食酒,當然售價要低於糧食酒,很多酒齡不長的朋友很難分出真假。便會對真糧食酒的價格產生質疑,在今後買酒時,對商品的心理預期也會高很多。

    行業壁壘導致的價格變動,對於非從業者來說不敏感

    以口罩舉例,疫情之前,一個一次性口罩售價不過幾毛錢,但是隨著疫情爆發,一次性口罩價格基本穩定在2-3元一個的水平。事實上這是原材料與人工成本上漲的結果,但是此時如果有人依然用幾毛錢一個的價格出售一次性口罩,相信依然會有很多消費者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便宜口罩也是真的。

    對於自己佔小便宜心態的自我安慰

    當很多人以較低的價格購入一些他們認為價格本應該很高的商品時,由於潛意識裡對自己貪便宜買東西這件事非常的不認可,所以他們需要尋找一些“證據”來“自圓其說”透過自我安慰的方式來打消自身潛意識中的不認同。比如,詢問售貨員物品真假等方式,事實上,在當時他們追求的不是商品的真實質量,而是對自己購買行為的佐證與認可。“託”這個職業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才能存在下去的。

    隨著商業的發展,各類宣傳手段對人們施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希望大家都能擦亮雙眼,理智消費。而在平時也要勤于思考,不要盲目的被一些無良商家惡意引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大佬可以介紹一下混韓圈的規則之類的?